黑龙江鹤岗一中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黑龙江鹤岗一中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7 级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注意事项: 1.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2.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准考证号,然后再条形码贴在 对应位置。 3. 答题卡上第Ⅰ卷必须用 2B 铅笔作答,将选中项涂满涂黑,黑度以盖住框内字母为准,修 改时用橡皮擦除干净。第Ⅱ卷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 内作答,未在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或超出答题区域作答的均不得分。 第Ⅰ卷(共 60 分) 一.选择题(每题 1.5 分,共 40 题,总分 60 分) 1.商王盘庚在对臣民训话时说:你们必须专心地听从商王的意见,不能为其他人的意见所蒙 蔽。我为你们向上天祈求,使你们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我不是要用我的威势去压迫你们,我 是为了养育你们。这说明商朝后期 A.形成了较系统的政治理论 B.已经形成了民本思想 C.具有浓厚的民主平等色彩 D.已出现王权至上观念 2.据统计,明朝监察御史共 209 人,其中进士出身者 180 人,非进士者只 29 人。充任六科 给事中的人选,一般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 满到部者”这表明当时 A.我国监察制度走向完备 B.注重考查监察官员素质 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D.科举是官员的主要来源 3.美国史学家罗威廉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一书中认为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 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机构 职能 主要表现 理藩院 管理 对汉族中国本部十八行省之外的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 内务府 保护 对皇帝个人及其有关家族的保护军机处 控制 满洲统治者对核心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高度控制 这说明清朝 A.倾向于推行满汉民族分治政策 B.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 C.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模式 D.对边疆地区控制相对比较松散 4.如图为公元前 5 世纪中叶伯里克利主持重建的雅典卫城及其周边主要建筑物的布局示意图。 据此可知 A.伯里克利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控制 B.重建工作意在抵御波斯的侵略 C.神权的膨胀抑制了人文精神的发展 D.雅典重视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 5.罗马人把法律划分为公法和私法两大类,:“法不进家门”的说法盛行,同时又出现了“当 儿子成为高级官吏时,可能审判涉及其父的契约事件,惩罚其父的违法行为”等现象。由此 可知,罗马公私法的划分导致 A.公法和私法范畴相互融合 B.贵族身分与家子身分对立 C.公民个体相对于家长独立 D.血缘关系与契约关系等同 6.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 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 这种变化说明 A.工人运动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 B.文官制度体现了英国民主制度的完善 C.责任制内阁的形成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发展 D.改革有利于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7.在美国制宪会议上,麦迪逊认为,如果中央政府缺乏足够的权威,首先受害的是小州,“阴 谋会将弱者卷入,但游戏属于强者”。这说明他A.认为强大的中央政府可消除内乱 B.主张中央政府控制小州对抗大州 C.强调大小州不能取得平等的地位 D.提出君主专制有利于美国的发展 8.有学者认为,就俾斯麦的君主制信念而言,“他身上寄宿着一个中世纪的灵魂”,“俾斯 麦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忽视甚至压制自由民主、专注于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强权道路”。他 将人道主义贬低为无用的“废话”。此观点可推知 A.德意志帝国潜伏了危机 B.俾斯麦致力于复辟帝制 C.俾斯麦是君主的代言人 D.德意志君主制违背潮流 9.鸦片战争后,中国不仅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更严重的是一系列特权被列强取得,打破了清 朝固有的“稳定”与“秩序”,列强凭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这主要表明 A.清朝丧失对国家政务的管理权 B.海关管理权落人英国人的手中 C.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D.变局中的清朝统治危机 10.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关系是晚清史研究常常涉及的话题。慈禧身边的女官曾写下悲情故 事《瀛台泣血记》,说光绪帝自戊戌政变后即被囚禁瀛台,直至去世。康有为、梁启超则从清 廷派系之争为光绪抱屈。而据官方史料,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在御前会议同意断交、宣 战,光绪帝发言激烈。预备立宪开始后,清廷档案对光绪帝政务活动均有系统记录;军机大 臣及皇帝身边人员并有日记,足证光绪帝的最后十年仍参与处理国事。这说明 A.历史事实虽是客观的,历史的书写却需要合理的想象 B.历史虽是过去的现实,历史的信息却可以各种方式存在 C.历史学追求的是史实的纯粹与客观,而非细节的毛发毕具 D.历史研究不仅要有文献资料和档案记录,还要有口述历史相佐 11.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欲起用袁世凯,袁世凯提出六项条件:“明年即开国会;组织责 任内阁;宽容与于此次事变的人;解除党禁;须委以指挥水陆各军及关干军队编制的全权; 须与以十分充足的军费。”这表明袁世凯的政治意图是 A.推翻满清政权,组建汉人政府 B.与革命派妥协,掌握政府实权 C.镇压辛亥革命,捍卫满清政权 D.忌惮革命群众,力图避世自保 12.1919 年,参加巴黎和会的日本代表牧野伸显说:“此次中国委员即非激于意气,出于偏 爱,而为代表全体国民之活动,则留意中日根本关系而欲图永久亲善者,有乌可漠然视之乎? 我国或因中国问题而陷于意外之难境,未可知也。”日本代表担忧的是 A.中国民族主义日益觉醒 B.中日关系因和会而恶化 C.日本对华政策陷入困境 D.中国外交得到国际支持13.俄国学者苏汉诺夫指出:列宁的讲话缺少对俄国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的分析,代表 国内微弱少数的工人和雇农苏维埃怎么能反对多数的意志和利益建立社会主义?列宁的全部 “观念”怎么能同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并行不悖?苏汉诺夫旨在 A.批评《四月提纲》有关俄国革命的观点 B.说明俄国革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 C.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国情 D.指责新经济政策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14.1944 年,当美军观察组全部到达延安后,毛泽东称这是“中国抗战以来最为令人兴奋的 一件大事”,周恩来认为“不能把他们(美军观察组)的访问和观察当成普通行为,而应把这 看作是我们在国际间统一战线的开展,是我们外交工作的开始”。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积极开展官方的外交活动 B.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D.与美国有了军事上的合作 15.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被称作“解放区”;随后长达 5 年的国共内战时期, 由中共控制的区域亦被称作解放区。材料中两个“解放区”的含义分别是 A.武装割据,人民主权 B.民主独立,思想解放 C.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民族解放,民主自由 16.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1982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 C.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 D.标志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立 17.美国马歇尔计划实行的两年零九个月中,美国对西欧的全部援助中有 88 亿美元用于采购 国内货物,具体情况见表(单位:亿美元)。据此可知,马歇尔计划 A.为欧洲走向联合奠定了物质基础 B.为美国过剩经济能力找到了出路 C.使西欧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市场 D.缓和了西欧国家的政治经济危机 18.吴有法在《德国史探研》中说到:“‘德国’问题在不同时期,含义也不同。对刚成立 的联郑德国来说,‘德国问题’就是复兴西德经济、取得独立的国家主权,改善德法关系, 防止德国成为‘第四帝国’。战后初期‘德国问题’的解决,就是通过欧洲一体化途径予以实现的……才有了今天的欧盟和欧洲的大联合。”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联邦德国的建立导致“德国问题”出现 B.德法关系的改善解决了“德国问题” C.欧洲一体化有助于解决“德国问题” D.欧洲一体化完成的标志是欧盟成立 19.2017 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 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 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A.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外交关系框架 B.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建立各种战略伙伴外交关系 20.针对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有学者指出:强国争夺是国际政治中的正常现象,随着中国 经济增长,中国强国地位上升,中美冲突不可避免,不加管制的自由贸易只会加快中国成为 强国的速度。这表明该学者 A.认为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是为遏制中国的崛起 B.认为中美贸易摩擦是因为中国挑战了美国霸权 C.认为中美贸易摩擦是中美两国在争夺全球化的主导权 D.认为中美贸易摩擦会打断全球化进程 21.中唐以后,农户归附政府的户籍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农户家庭中人口普遍较多,更多 的农民在从事农业的同时也开始兼营手工业和商业。这表明当时 A.国家赋税政策发生变化 B.土地兼并得到有效缓解 C.自耕农受到政府的保护 D.商业发展冲击农业生产 22.明朝官员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 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 为之德。”材料反映丘浚 A.对土地兼并持放纵态度 B.主张以道德教化缓解土地兼并 C.认为土地兼并难以根治 D.主张复兴古代土地国有制 23.明清时期曾出现过江西人口大量移入两湖地区的“江西填湖广”移民浪潮。有“居 楚之家,多豫章(指江西)籍”之说。下列关于这次移民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A.源于经济发达地区对后进地区的引力 B.明清时期两湖地区商业盛行商帮外出 C.推动“湖广熟,天下足”局面的形成 D.古代人口迁移完全源自政治因素推动24.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的 20 幅《陶冶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 20 道工序;景德 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 22 种制瓷业工种。这可以论证出当时 A.制瓷业专业化程度较高 B.制瓷工序繁琐工种混杂 C.瓷都景德镇制瓷业发达 D.制瓷业已出现雇佣关系 25.“五行八作”这一成语源起南宋,是都城对各行各业的民间泛指和传统俗称。当时,市 肆各种行业分别称为“团”“行”“市”“作分”等。“团”“行”“市”多为商业,“作 分”则是小手工业。与该成语出现最有可能相关的是 A.宋朝奉行“工商皆本”政策,促进了城市商业、手工业的发展 B.宋朝不抑兼并,破产自耕农迁往城市,促进城市工商业发展 C.成语从侧面说明当时东京行业之多以及手工业的发达程度 D.南宋推行抑商政策,只允许都城有五种商行和八种作坊存在 26.明清时期,几乎世界白银产量的半数流入了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 域之一,国内商品经济发达,却没有产生强大的扫荡封建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主要 原因在于 A.鸦片输入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B.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的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为缓慢 D.英、法工业革命后的商品输出 27.1500 年前后,欧亚大陆区域间的奢侈品贩运,被来自海洋的必需品的大规模贸易所替代。 欧洲的商业城市、贸易中心也在逐渐发生着转变。对这一转变下列排序准确的是 A.威尼斯――里斯本一安特卫普――巴黎 B.威尼斯――里斯本――阿姆斯特丹―― 伦敦 C.热那亚――安特卫普――里斯本――伦敦 D.热那亚――伦敦――阿姆斯特丹――纽约 28.1878 年,帝国政府颁布《德意志公司法》,承认卡特尔协议具有法律效能。卡特尔组织由 1879 年的 14 个发展到 1895 年的 250 个,到 1911 年又增加到 600 多个,而更高一级的垄断组 织,如辛迪加,康采恩,托拉斯,也先后在采矿、冶金、钢铁、化学、电气等新兴工业部门 出现。这表明德国 A.加紧对殖民地的争夺 B.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效尤为显著 C.抑制市场的自由竞争 D.政府在现代化道路中作用突出 29.当清朝在两次鸦片战争战败,太平天国起义对社会经济破坏严重的背景下,以曾国藩和 李鸿章为代表的中兴大臣,开始主动改革开放,发展“洋务运动”。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诞 生了一批亦官亦商的团体——“绅商”。绅商的诞生 A.客观上推动经济结构的变动 B.导致清末政治的日益恶化 C.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D.促成“四民社会”的解体 30.下表展示了我国近代“民族企业的创办”具有某些时代特征。主要是 时间 企业名称 创办者 地点 1898 年 源昌丝厂 祝大椿 上海 1899 年 大生纱厂 张謇 江苏南通 1900 年 启新洋灰(水泥)公司 周学熙 河北唐山 保兴面粉厂 荣氏兄弟 江苏无锡 1902 年 广生油厂 张謇 江苏南通 振兴纱厂 荣氏兄弟 江苏无锡 1905 年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简氏兄弟 香港 A.两次工业革命同时完成 B.社会性质影响近代化进程 C.受到抑商政策严格限制 D.经营模式落后于世界潮流 31.1946 年,千家驹在评价《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时说:“这种互惠是一种狼与羊的互 惠。狼对羊说,你可以咬我一口,我也只要咬你一口,这不是‘平等,‘互惠’之至吗?” 千家驹旨在强调 A.战后国际经济制度化不利于自由贸易 B.关贸总协定有助于实现国际贸易自由C.后发国家对国际经济合理秩序的需求 D.平等互惠是战后世界遵循的共同原则 32.温州新学社群成员张棡在 1903 年 4 月 26 日的日记中记录,这一天有海轮从上海到了温 州,给他带了五期《新民丛报》、《政艺通报》第六号和四月份的《中外日报》,新学社群的人 闻讯至他家看新书报。类似这样从上海购买、聚看的事例,在他的日记中屡屡出现。对上述 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清末上海对周边地方产生文化辐射 B.交通、通讯的变革加速城市化进程 C.新式报刊推动地方政治团体的发展 D.维新变法运动已深人到了社会基层 33.1979 年撒切尔夫人当选英国首相后,采取国有企业私有化、控制货币、削减公共开支等 措施进行经济改革,从 1983 年起英国经济情况好转,到 1988 年达到正常水平。对以上改革 措施解释全面准确的是 A.减少国家干预以克服经济中的“滞胀”现象 B.奉行凯恩斯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C.缩小“福利国家”规模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D.通过私有化政策剌激资本家进行大规模投资 34.苏联制定“二五”计划时.,规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 0.97 倍、1.4 倍、 1 倍。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轻、农投资分別增长了 1.4 倍、1 倍、0.54 倍。这说明 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愿望强烈 C.经济危机严重影响苏联经济 D.个人崇拜左右国家经济体制 35.1977 年 10 月,苏共中央通过了关于新宪法的决议,随后举行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通过 了苏联新宪法。勃列日涅夫胜利地宣告:世界上第一个全民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大法通过了, 苏联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事实已经由宪法固定下来。“新宪法”的通过表明苏联 A.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B.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僵化的斯大林模式 C.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受到束缚 D.人民的利益得到一定的保障 36.1952 年 7 月,在陈云的主持下,“一五”计划第一草稿完成。该计划书洋洋十余万言, 但其核心是苏联援建的 156 个大型建设项目(156 项工程)。这些项目遍布国防工业、机械工 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等各个方面,被称之为“中国工业化奠基之役”。关于该 计划的制定表述不正确的是 A.针对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形势,将国家安全放在首要地位 B.充分考虑了旧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的实际情况C.既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基础,又考虑到备战和地区布局平衡 D.其不足之处是一切以重工业为核心而忽略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同步发展 37.1986 年,有美国学者撰文指出,中国不能从先进工业国为保持就业水平而采取的凯恩斯 主义的管理手法上学到什么东西,更不能学习某些不发达国家,促进了经济的名义上的增长 而实际上却是通货膨胀,而中国倒是可以从某些保守主义信条中获益。该文旨在 A.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果 B.批评凯恩斯主义理论已经失效 C.说明中国经济模式比其他国家先进 D.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建议 38.有学者指出:“20 世纪 90 年代土地细碎化对农民收入的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作用。如果为 了达到粮食生产的规模经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等目的而片面地强调整合土地,降低细碎化 水平,结果往往是违背了农民意愿,损害农民利益。”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家庭经营模式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B.农业发展的出路在于规模经营 C.土地私有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D.推行土地整合违背了经济规律 3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实行“廉价货币”政策,大量美元涌入欧洲,同时美国的国际收 支状况恶化,造成美元贬值的压力,动摇了人们对美元与黄金固定兑换比价的信心。1960 年 10 月,伦敦黄金市场价格猛涨,美元大幅贬值,形成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此次危机表明 A.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缺陷 B.英美两国争夺经济霸权 C.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D.战后国际金融秩序混乱 40.20 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末,西非经济共同体、拉丁美洲经济体系、南部非洲发展协会、 海湾合作委员会、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等发展中国家谋求经济合作,增强集体自力更生能力的 区域性经济组织相继建立。这些组织建立的主要背景是 A.区域性经济组织成效显著 B.金砖国家崛起激励了发展中国家 C.全球化开始波及第三世界 D.新兴独立国家面临经济旧秩序 第Ⅱ卷(共 40 分) 二.材料解析题(共 3 题,总分 40 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且当时河南由于为元末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战后人口稀少,所以也成为移民的重 要目的地。“朱元璋以为,河南、山东人口比例不合理,民少地多,地有遗利,并且这是因为 土壤和气候的关系,‘土宜桑枣’,颇便生计。而山西地方也同样存在着人地关系不和谐的问 题,‘民众地狭’,人多贫穷,双方可以有无互补。为此,朱元璋下大决心从事山西民的移出 活动。”“若以人口计,华北平原在洪武最后 10 年的移民数量至少应接近 50 万人。”之后的永乐时期继续了洪武时期的移民政策,但规模上不及洪武时期。 一一《明 代洪武永乐年间的迁民及其影响》 材料二 正进入经济增长迟滞期的欧盟各国为了挽救颓势,近年也大开投资移民的方便之门, 据华商移民专家介绍,现阶段备受热捧的欧洲买房移民政策均以“买房”为投资核心,相当 迎合中国投资者的投资偏好。以葡萄牙买房移民项目为例,非欧盟公民在葡萄牙购买价值不 少于 50 万欧元的房产,即可全家获得葡萄牙居留身份,在旅游、教育、医疗等方面享受多项 福利。除此之外,葡萄牙房产投资不仅不限定类型、套数,而且拥有永久产权,保值增值功 能显著,成为中国投资者最受青睐的“香饽饽”: 欧元汇率的持续走低给人民币带来了更大的购买力,再加上“欧盟身份”的利好加持,以求 在价值洼地的投资契机下实现“低买高卖”的投资效益。华商移民专家认为,目前,欧盟经 济发展势态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虽然经济复苏进程可能缓慢,但整体方向仍是积极的。 ——《欧盟推 3150 亿欧元刺激计划欧洲投资移民适 逢其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前期实行大规模移民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当时社会经 济发展的影响。(8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当前中国人移民欧盟各国的主要背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识,简要分析人口迁移表现出的一般性特征。(6 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一 阶级、等级结构是社会群体结构中政治结构的集中体现。阶级是基于生产关系划分的, 它反映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等级是由统治者规定或由习惯法所规定的各社会成员 不同的政治地位。在我国古代,等级划分与阶级区分都很普遍,等级以门第和职业为依据, 从而与阶级的分界并不完全吻合。 战国时期等级关系与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层变化,社会等级是流动的,个人有可能凭才力改变 贫贱的地位,贵贱取决于出身而一成不变的状况已成为历史,上层社会对下层人士开放,下 层人士可以通过努力,下学上达,跻身官僚阶层。商人、农夫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得到爵位, 改变社会地位,集权政府的社会基础因而更加扩大。这样,社会较前代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摘自李瑞兰《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 材料二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的剧变和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工人阶级作 为新兴的阶级得到了发展和壮大;资产阶级在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中进一步分化;大量农民 为生活所迫纷纷离村,流向社会各个阶层;地主阶级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也发生了某些变化。社会阶级、阶层的这种变动,反映了民国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同时又影响了民国社会的发展。 ——摘自朱汉国《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 材料三 从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 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 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而在农民中,富农和富裕中农也常被排除在“人民” 之外。 ——摘自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等级与阶级划分的标准。(2 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等级与阶 级变化的原因。(2 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当时社会阶层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哪 些重大变化。(12 分)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材料 农村经济经营形式的改革以及经济形式的多样化,导致了人民公社原有的一系列 经济职能分散。改革人民公社管理体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1979 年 8 月,四川省广汉县 开始人民会社改革试点,拉开了人民公社体制改革的序幕。人民会社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是 由政社合一改为政社分设。具体来说分为三个层次:一、将人民公社的政权职能和经济职能 分开,原来有人民公社行使的基层政权职能由新成立的乡政府或镇政府行使;二、撤销作为 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但生产大队作为独立的经济组织可以保留,成立农村基层的群众性自 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办理本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三、生产大队成了独立的自负盈亏 的集体经济组织,其名称或保留,或采用农村生产合作社等其他名称。废除人民公社的过程 从 1979 年试点到 1984 年基本结束,历时 5 年多,是一个逐步推开、分层次完成的渐进过程。 1984 年年底,2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完成建乡工作,人民公社改革基本完成。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949 一 199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民公社体制改革的背景。(2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公社体制改革的特点及历史意义。(8 分) 鹤岗市第一中学 2019-2020 年度高三上学期月考 历史答案 1-5 DBBDC 6-10 DAADB 11-15 BAACD 16-20 CBCAB 21-25 ACCAB 26-30 CBDAB 31-35 CAABC 36-40 DDAAD41.(14 分).(1)原因:元末明初的战争使华北、江淮地区人口减少,劳动力严重短缺;山 西等地的人口相对稠密,且土地贫瘠,人们生存困难;政府有组织地推进移民政策。(任意两 点 4 分) 影响:大量移民缓解了山西等地突出的人地矛盾问题;大量移民的到来给华北、江淮地区注 入了新的劳动力和中原的先进技术;(4 分) (2)主要背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欧洲经济衰退;欧盟推行引进外资投资的宽松政策; 欧洲房价下跌和土地制度的所有制形式以及福利政策吸引了中国人;欧元汇率走低,人民币 的支付能力增强。(4 分,任意两点) 特征:受政策的导向性作用明显;区域间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优劣影响人口流动。 (2 分) 42.(16 分)(1)标准:等级:政治层面 阶级:经济层面(2 分) 原因:社会等级秩序发生变化的原因:宗法分封制崩溃,选官制度发生变化;(1 分)社会阶 级划分发生变化的原因: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最终确立(或小农经济形成和发展);(1 分) (2)民国时期: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分化,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队伍壮大,(2 分)经济:民 族资本主义进入黄金时期,加快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政治:民国成立,颁布《临时约 法》;文化: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等思潮兴起,促进了思想解放。(4 分,任意两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消失,富农、富裕中农常被排挤,(2 分) 反映了经济上: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2 分)政治上:完成了新民主 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2 分) 43.(10 分)(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 实行;农村经济形式的多样化;人民公社体制不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2 分,任意两点) (2)特点: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分开;先个别试点后全国推广;政社分设;逐步推开、分层 次渐进。(4 分,任意两点) 意义: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改善国家 基层治理(4 分,任意两点)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