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检测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检测题

ID:402819

大小:71.5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一单元检测题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得分:______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但这种借鉴乃是一个首 先“学西”、继而“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 特殊形态,从而达到中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 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国维,早在 20 世纪初,在译介叔本华悲观 主义意志论哲学著述的基础上,撰写了迥异于传统思想的《红楼梦评论》;借鉴康 德美学“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说,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 要主张,并建构起具有中国传统特质的“古雅”说;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 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作了深刻反思,自觉把二者加以融会贯通, 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 畴、意蕴丰厚的创新美学体系,对传统的“意境”说作出了具有现代性的创造性 开拓。王国维之所以在融通中西上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具有超越中西学术 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有密切关系。他主张“学无中西”,批评持中学、西学二分的 “俗说”,“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与虑中学之盛之妨西学者,均不根之说也”, 认为“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且居今日之 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 者”。这样一种关于中西学术互助、互动、互促、互鉴的精彩之论,至今仍不失其 高远眼光和宏大气度。 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的美 学思想,对康德关于审美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作了“超脱”“普遍”“有 则”“必然”的创造性阐述;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 加以吸收融化,同时借鉴席勒的美育理论,强调“涵养德性,则莫若提倡美育”, 进而提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育代宗教”说。 还有梁启超,前期以启蒙为宗旨,强调文艺改造人心的社会功能,提出了诗、 文、小说的三界革命论,目的在“新民立人”或曰“移人”;后来借鉴西方哲学智、 情、意三分理论,用儒家思想加以化用,提出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 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趣味主义”美学主张,在上世纪 20 年代产生了 广泛影响。其中“趣味教育”一词,乃是直接借鉴、改造了西方的提法。 其后,中国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进行自觉的中西比较和互鉴,达到了对西方 美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这种中国古代美学“化西”式地现 代转化并非个例,在一个世纪以来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他们都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他们中有人提出“以西释中” 的口号,表面上抬高了西学,但他们所作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实际上超越了“以 西释中”,达到了中西互鉴互融的高度。 总之,以文明交流互鉴的视域回顾百年中国美学现代建构的历程可以发现, 虽然这个时期我们的主动借鉴占主导,但实质上这是特定时代条件下中西文明互 鉴的一种特殊形式。 (摘编自朱立元《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美育代宗教”说继承了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同时也吸收、融化了康德的有 关思想,并借鉴了席勒的美育理论。 B.王国维写出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人间词话》,创建了创新美学体系,是 因为他借鉴了德国古典美学各家的思想。 C.“趣味主义”美学主张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 内容和形式,它改造了西方的理论。 D.朱光潜之前的一些中国美学家,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他们还没达到对西方 美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 解析 B 项,因果关系表述欠周密。从文中来看,王国维写《人间词话》,也有对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的深刻反思。C 项,“趣味教育”,是 “直接借鉴、改造了西方的提法”,并非“改造了西方的理论”。D 项,表述太绝 对化,且于文也无据。 答案 A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以较多文字介绍了王国维美学思想的贡献,突出肯定他所具有的超越中西 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 B.文章指出中国美学对西方美学的借鉴是一个“学西”“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 化的过程,其中主动借鉴占主导。 C.文章以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美学大家为例,阐述了中国现代美学对西方 美学的借鉴和超越的进程。 D.对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的话题,文章先提出观点,后运用 举例等方法进行论证,最后总结,重申观点。 解析 C 项,“超越”的表述不当,文中无此意,文章主要阐述中国现代美学对 西方美学的借鉴进程。 答案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王国维与蔡元培都借鉴了康德的学说,并结合本国传统思想,各自提出有创造 性的学说主张。 B.蔡元培、梁启超在建构自己的美学思想时,都做到了既借鉴西方美学思想,也 吸收中国儒家思想。 C.如果固执坚持中学、西学二分的狭隘观念,一味“学西”,而不知中西互鉴互融, 就不可能有中西美学的创新融合。 D.“以西释中”是西学为贵思想的外化,中国古代美学的现代转化表明“西学” 较之“中学”更具包容性。 解析 D 项,“‘以西释中’是西学为贵思想的外化”的推论缺乏实据,而“中 国古代美学的现代转化表明‘西学’较之‘中学’更具包容性”的推论也与原文 所述不吻合。倒数第二段的表述是“尽管他们中有人提出‘以西释中’的口号, 表面上抬高了西学,但他们所作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实际上超越了‘以西释中’, 达到了中西互鉴互融的高度”,由此可知,“西学”和“中学”是互鉴互融的关系, 故“更具包容性”一说错误。 答案 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1958 年,茹志鹃写成了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 来,最后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就在小说发表三个月之后,茅盾向读者推荐 了它,这——给她以起死回生的力量。 茹志鹃因《百合花》而成名,在荣誉面前,她考虑的是更艰苦的攀登。她以 茅盾的鼓励为动力,在创作园地里开始了更加辛勤的耕耘。茅盾文章发表的第二 年,是她创作丰收的一年。 六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风云变幻,文艺界的风浪也一阵紧似一阵。对茹志 鹃作品的评价分歧愈来愈大,否定意见在逐步升级,甚至要求她放弃自己的风格, 去攀登重大题材的高峰,去描写“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在众说纷纭面前,她 有点拿不准,感到无所措。1960 至 1961 两年,茹志鹃已离开编辑岗位,从事专 业创作,却只写了四篇小说《三走严庄》《同志之间》《阿舒》《第二步》。 1963—1964 年,文艺界更加充满火药味,束缚乃至扼杀文学创作的清规戒律 越来越多。许多长于写重大题材的作家都遭到了批判,何况茹志鹃?“在这风风 雨雨中,我惶惶然,茫茫然了,不知怎么奋斗才好了。”她陷入了极度痛苦之中。 两年间,只写了《月牙初上》和《回头卒》。《回头卒》是她“文化大革命”前写 的最后一篇小说,写得艰苦极了。一篇作品不是发自作家心灵深处,还有什么生 命力呢?1964 年以后,她除写小量散文外,就近乎搁笔了。这对于一个风华正茂 的作家来说,是多么痛心疾首的事啊:“我内心是着急、焦虑的,但是无计可施。 因为当时形势要求的,正是我所不能的。我不会处理尖锐的矛盾冲突,不善于写 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也极少写过反面人物等等,我愿意克服这些弱点,来适应 政治形势的需要(当时称作时代的要求),可是秉性是难移的。” 实际上茹志鹃创作上的荒芜,早在“文化大革命”前三年就已经开始了。在 动乱的年代,像她这样以写“儿女情”“家务事”著称的女作家当然不能幸免,她 被戴上“文艺黑线的尖子”“文艺黑线的金字招牌”等帽子,遭到了无情的批判。 乌云散去,晴空朗朗,茹志鹃终于迎来了百花争妍的春天。她从上海人民出 版社调到《上海文学》,任编委,同年被选为上海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 年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创作上空白,生活却在延续,感情是延续的。”一个在艺术海洋里顽强探 求的人,是不会徒劳的。茹志鹃的追求,果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丰收的 硕果。 茹志鹃作品中的鞭挞,有其深度和力度,在同类作品中也是高出一筹的。从 中,我们看到了她的心在流血,眼中充满了泪水。作家的鞭挞依然是属于她自己 的。她说:“我不知不觉地在作品中也使用起批判这一武器。……我发现歌颂固 然需要洋溢的热情,而鞭挞需要的热情则十倍于歌颂。而且这种热忱,不是洋溢 的、轻松的,它灼灼于内,到了使人心痛的程度,然后才流于笔端。” 从歌颂到鞭挞,这一变化说明,一个作家的思想观点,观察社会的方式、角 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适应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某一个人生 的里程中不能为人们所强求。 茹志鹃“文化大革命”后的作品,在艺术手法上除保留原来的精粹之外,也 进行了一些可贵的尝试,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茅盾在逝世前几年,虽然已剩下不多的力气,却仍然关心茹志鹃的创作。以 其微弱的余光读了她的许多近作,称为由《百合花》般的清新、俊逸“演变为耐 咀嚼有回味的静夜的箫声”。 茹志鹃沿着前辈作家为她指明的路,走过了荆棘丛生的沟沟壑壑;又带着无 限的思念之情,走向新的生活。 (摘编自孙瑞珍《茹志鹃传》) 材料二 1977 年,《上海文艺》复刊在即。我调回编辑部时,茹志鹃早已参加了复刊 的筹备工作。她那时非常忙,亲自组稿、审稿、改稿、发稿。巴老劫后复出的第 一篇短篇小说《杨林同志》就是由茹志鹃一手编发的。邓友梅的获奖小说《我们 的军长》更是在她启发、催逼、帮助下写出来的。当时还在工厂劳动的宗福先最 早的文学作品也是送给茹志鹃看的。 一位作协老同事的儿子也经常送稿请茹志鹃指点,而当时那位同事被错划为 “反革命”还在农场服刑。十几年后,这位同事的儿子以优异成绩出国深造,他 一说起在自己被打入另册时,是茹志鹃伸出温暖的手,就激动不已…… 我总感到,茹志鹃身上有一股正气,不骄不娇,无私真诚,对上从不媚颜, 对下从不施压,她表里如一,严于律己,宽厚待人。 (选自《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 材料三 茹志鹃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极其贫困。由于两岁丧母,父亲离家出走,她只 得随祖母辗转沪杭两地,靠手工劳作勉强糊口。11 岁才上小学。祖母去世后,被 孤儿院收养。后进上海妇女文化班学习。 …… 进入新时期以后,茹志鹃的视野变得更宽广更深邃,作品“从微笑到沉思”, 温存中透出辛辣,热情里蕴含冷峻,创作风格有所发展。 (选自百度百科)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在茅盾的 推荐下,起死回生,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 B.因为要写重大题材,表现“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1960 至 1961 年间,茹志 鹃特意离开编辑岗位,去从事专业创作。 C.十年浩劫无法浇灭茹志鹃的创作激情,其间她依然能取得较大的成就,“文化 大革命”结束后,茹志鹃的处境有所改变,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D.从心灵的微笑到深沉的思索,茹志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文章记录了时代的变 异和创作上的迂回曲折,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向往和追求。 解析 A 项,《百合花》发表后才受到茅盾的推荐。B 项,因果关系原文依据不足。 C 项,“无法浇灭茹志鹃的创作激情”“其间她依然能取得较大的成就”错误, 其间她只有“创作上的荒芜”“创作上空白”。 答案 D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六十年代初,文艺界对茹志鹃作品评价的分歧,令她感到苦闷,找不到写作方 向。 B.1963—1964 年,文艺界对茹志鹃的批判,使她极度痛苦,无法发自内心写作。 C.茹志鹃坚守自己的创作秉性,不改变自己以适应当时政治的需要,1964 年前后, 就近乎搁笔了。 D.茹志鹃的作品加大了对现实鞭挞的深度和力度,作品的视野变得更宽广而深邃, 她在艺术手法上进行了一些可贵的尝试,创作风格有所发展。 解析 C 项,应该是“1964 年以后”。 答案 C 6.材料二选文的标题是“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请结合三则材料并联系现 实,谈谈你对“风雨百合花”的理解。(6 分) 答案 ①“百合花”可理解为茹志鹃的代表作《百合花》,“风雨”是指小说的发 表过程曲折,后来作品又备受批判。②“百合花”象征茹志鹃的命运,茹志鹃一 生经历坎坷,风风雨雨几十年。③“百合花”外表高雅纯洁,“风雨百合花”象 征茹志鹃在风雨中坚守的高尚人格。④痛苦和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这是对人 的磨炼,也是一个人在成长中必须经历的过程。人生在世就必须能够承受并战胜 这些“风雨”,生命才能闪耀出夺目的光芒。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菱 荡 废 名 陶家村在菱荡圩的坝上,离城不过半里,下坝过桥,走一个沙洲,到城西门。 一条线排着,十来重瓦屋,泥墙,石灰画得砖块分明,太阳底下更有一种光 泽,表示陶家村总是兴旺的。屋后竹林,绿叶堆成了台阶的样子,倾斜至河岸, 河水沿竹子打一个弯,潺潺流过。这里离城才是真近,中间就只有河,城墙的一 段正对了竹子临水而立,竹林里一条小路,城上也窥得见,不当心河边忽然站了 一个人——陶家村人出来挑水。落山的太阳射不过陶家村的时候(这时游城的很 多),少不了有人攀了城垛子探首望水,但结果城上人望城下人,仿佛不会说水清 竹叶绿——城下人亦望城上。 陶家村过桥的地方有一座石塔,名叫洗手塔。人说,当初是没有桥的,往来 要“摆渡”。摆渡者,是指以大乌竹做成的笺载行人过河。一位姓张的老汉,专在 这里摆渡过日,头发白得像银丝。一天,何仙姑下凡来,渡老汉升天,老汉道: “我不去。城里人如何下乡?乡下人如何进城?”但老汉这天晚上死了。清早起 来,河有桥,桥头有塔。何仙姑一夜修了桥。修了桥洗一洗手,成洗手塔。这个 故事,陶家村的陈聋子独不相信,他说:“张老头子摆渡,不是要渡钱吗?”摆 渡依然要人家给他钱,同聋子“打长工”是一样,所以决不能升天。 菱荡圩是以这个菱荡得名。 菱荡属陶家村,周围常青树的矮林,密得很。走在坝上。望见白水的一角。 荡岸,绿草散着野花,成一个圈圈。两个通口,一个连菜园,陈聋子种的几畦园 也在这里。 菱荡的深,陶家村的二老爹知道,二老爹是七十八岁的老人,说,道光十九 年,剩了他们的菱荡没有成干土,但也快要见底了。网起来的大小鱼真不少,鲤 鱼大的有二十斤。这回陶家村可热闹,六城的人来看,洗手塔上是人,荡当中人 挤人,树都挤得稀疏了。 城里人并不以为菱荡是陶家村的,是陈聋子的。大家都熟识这个聋子,喜欢 他,打趣他,尤其是那般洗衣的女人——洗衣的多半住在西城根,河水竭了到菱 荡来洗。菱荡的深,这才被她们搅动了。太阳落山以及天刚刚破晓的时候,坝上 也听得见她们喉咙叫,甚至,衣篮太重了坐在坝脚下草地上“打一栈”的也与正 在捶捣杵的相呼应。野花做了她们的蒲团,原来青青的草她们踏成了路。 陈聋子,平常略去了陈字,只称聋子。他在陶家村打了十几年长工,轻易不 见他说话,别人说话他偏肯听,大家都嫉妒他似的这样叫他。但这或者不始于陶 家村,他到陶家村来似乎就没有带来别的名字了。二老爹的园是他种,园里出的 菜也要他挑上街去卖,二老爹相信他一人,回来一文一文的钱向二老爹手上数。 洗衣女人问他讨萝卜吃——好比他正在萝卜田里,他也连忙拔起一个大的,连叶 子给她。不过讨萝卜他就答应一个萝卜,再说他的萝卜不好,他无话回,笑是笑 的。菱荡圩的萝卜吃在口里实在甜。 菱荡满菱角的时候,菱荡里不时有一个小划子(这划子一个人背得起),坐划 子菱叶上打回旋的常是陈聋子。聋子到哪里去了,二老爹也不知道,二老爹或者 在坝脚下看他的牛吃草,没有留心他的聋子进菱荡。聋子挑了菱角回家——聋子 是在菱荡摘菱角! 聋子总是这样的去摘菱角,恰如菱荡在菱荡圩不现其水。 有一回聋子送一篮菱角到石家井去——石家井是城里有名的巷子,石姓所居, 两边院墙夹成一条深巷,石铺的道,小孩子走这里过,故意踏得响,逗回声。聋 子走到石家大门,站住了,抬了头望院子里的石榴,仿佛这样望得出人来。两匹 狗朝外一奔,跳到他的肩膀上叫。一匹是黑的,一匹白的,聋子分不开眼睛,尽 站在一块石上转,两手紧握篮子,一直到狗叫出了石家的小姑娘,替他喝住狗。 石家姑娘见了一篮红菱角,笑道:“是我家买的吗?”聋子被狗呆住了的模样, 一言没有发,但他对着小姑娘牙齿都笑出来了。小姑娘引他进来,一会儿又送他 出门。他连走路也不响。 以后逢着二老爹的孙女儿吵嘴,聋子就咕噜一句:“你看街上的小姑娘是多 么好!” 他的话总是这样的说。 一日,太阳已下西山,青天罩着菱荡圩照样的绿,不同的颜色,坝上庙的白 墙,坝下聋子人一个,他刚刚从家里上园来,挑了水桶,挟了锄头。他要挑水浇 一浇园里的青椒。他一听——菱荡洗衣的有好几个。 走回了原处,扁担横在水桶上,他坐在扁担上,拿出烟竿来吃,他的全副家 伙都在腰边。聋子这个脾气厉害,倘是别个,二老爹一天少不了啰嗦几遍,但是 他的聋子(圩里下湾的王四牛却这样说:一年四吊毛钱,不吃烟做什么?何况聋子 挑了水,卖菜卖菱角!)。 衔了烟偏了头,听—— 是张大嫂,张大嫂讲了一句好笑的话。聋子也笑。 烟杆系上腰。扁担挑上肩。 “今天真热!”张大嫂的破喉咙。 “来了人看怎么办?” “把人热死了怎么办?” “嗳呀——” “我道是谁——聋子。” 聋子眼睛望了水,笑着自语—— “聋子!” 1927 年 10 月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结尾处的一幕乡间喜剧,发生于美丽的菱荡,朴实的生活气息、浓郁的人 情味都浓得化不开,农村社会民情、人性的淳厚朴实,都印在我们脑海里,但也 看出农村教化问题,言行的粗陋。 B.文中的“道光十九年,剩了他们的菱荡没有成干土,但也快要见底了。网起来 的大小鱼真不少,鲤鱼大的有二十斤”,运用侧面描写,写出了菱荡的水之深。 C.周作人曾经把废名的文章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平淡朴讷”,这个特点表现在 文章的语言形式上。 D.“轻易不见他说话,别人说话他偏肯听”,“讨萝卜他就答应一个萝卜,再说他 的萝卜不好,他无话回”,所以可见村里的人都嫉妒厌恶他的不理不睬。 解析 A 项,“看出农村教化问题,言行的粗陋”分析错误;C 项,不仅表现在 语言中,更表现在乡村的民风民俗中和人性中;D 项,“可见村里的人都嫉妒厌 恶他的不理不睬”分析不当。 答案 B 8.文章用片段式的情节来刻画人物,请结合文章概括分析陈聋子的形象特点。(6 分) 解析 人物形象分析,需要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来分析,关键是要能够抓住其主 要性格特征。如文中的“这个故事,陶家村的陈聋子独不相信,他说:‘张老头 子摆渡,不是要渡钱吗?’摆渡依然要人家给他钱,同聋子‘打长工’是一样, 所以决不能升天”“二老爹的园是他种,园里出的菜也要他挑上街去卖,二老爹 相信他一人,回来一文一文的钱向二老爹手上数。洗衣女人问他讨萝卜吃——好 比他正在萝卜田里,他也连忙拔起一个大的,连叶子给她”“他在陶家村打了十 几年长工,轻易不见他说话”等信息,根据这些,即可概括他的形象特征。 答案 ①率真。他用人间常理去判断神话传说的真实性,可见朴实、率真。②善 良、不计较。陈聋子帮二老爹卖菜从不起贪财之心,洗衣女问他要萝卜吃,他挑 最大最好的给别人。别人逗趣他,他也从不回话。③勤劳、知足。帮东家经营十 几年的菜园,尽心尽力,并无怨言。④憨厚,不太爱说话。 9.废名是三十年代颇具影响的京派作家,有人说看他的文章充满了诗境、画境和 禅趣,也说陈聋子就是废名的化身。请结合文章分别挖掘文章的美和人生禅理。(6 分) 解析 解答该题,可以从语言美、意境美(画面美)、人性美等方面来分析其中的 “美”,要结合文本指出美在哪里,如小说中写到的菱荡的美景、聋子和陶家村村 民的朴实的人性等方面,都展现了废名小说的美;禅趣可以从聋子的不计较、淡 然处之、坚守本心等角度分析。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美:语言美、意境美(画面美)、人性美;禅趣:陈聋子对世俗的不计较, 淡然处之,坚守本心。(每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刘弘,字和季,沛国相人也。父靖,镇北将军。弘有干略政事之才,与武帝 同居永安里,又同年,共研席。以旧恩起太子门大夫,累迁宁朔将军;假节,监 幽州诸军事,甚有威惠,寇盗屏迹,为幽朔所称。太安中,张昌作乱,以弘为镇 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弘遣南蛮长史陶侃为大都护,牙门将皮初为都战帅, 进据襄阳。侃、初等累战破昌,前后斩首数万级。昌惧而逃,其众悉降,荆土平。 时荆部守宰多阙,弘请补选,帝从之。弘乃叙功铨德,随才补授,甚为论者所称。 朝廷以前东平太守夏侯陟为襄阳太守。陟,弘之婿也。弘下教曰:“夫统天下者 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 后为政哉”乃表:“陟姻亲,旧制不得相监。”诏听之。弘于是劝课农桑,宽刑 省赋,岁用有年。弘尝夜起,闻城上持更者叹声甚苦,遂呼省之。兵年过六十, 羸疾无襦。弘悯之,乃谪罚主者,遂给韦袍复帽,转以相付。益州刺史罗尚为李 特所败,遣使告急,请粮。弘移书赡给,而州府纲纪以运道悬远,文武匮乏,欲 以零陵一运米五千斛与尚。弘曰:“诸君未之思耳。天下一家,彼此无异,吾今 给之,则无西顾之忧矣。”遂以零陵米三万斛给之。尚赖以自固。陈敏寇扬州, 引兵欲西上,弘以侃为前锋,委以讨敏之任。侃与敏同郡,又同岁举吏,或有间 侃者,侃遣子及兄子为质,弘遣之曰:“贤叔征行,君祖母年高,便可归也。匹 夫之交尚不负心,何况大丈夫乎!”陈敏竟不敢窥境。永兴三年,诏进号车骑将 军。弘每有兴废,手书守相,丁宁款密,所以人皆感悦,争赴之,咸曰:“得刘 公一纸书,贤于十部从事。”弘卒于襄阳。士女嗟痛,若丧所亲矣。 (选自《晋书·刘弘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 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 B.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 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 C.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 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 D.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 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 解析 “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前后是对称关系, 中间断开;每句中的“者”之后表停顿,也要断开;关联词“若……则……”中 间也要断开,“安得”是疑问句中的句首的疑问代词,前面要断开;“然后”也 是句首词,前面也要断开。 答案 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同年,文中指在科举时代,同榜或同一年中试者,也可以指年龄相同或相同的 年份。 B.假节,即借以符节,皇帝将符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以威慑一方。 C.纲纪,汉魏晋对公府、州、郡属吏中的高级人员的总称,也指社会秩序和国家 法度。 D.从事,古代官名,亦称“从事掾”,汉以后三公及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多称从 事。 解析 A 项,魏晋时没有科举制度,文中“同年”指年龄相同。 答案 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刘弘才能卓越,为政恩威并用。监管幽州军事时,他用威严和恩德,使盗寇绝 迹;太安年间,他平定了张昌的叛乱。 B.刘弘无私大度,拥有大局观念。益州遭受危难之时,他在人员匮乏的情况下, 及时调派粮草,使益州防守得以稳固。 C.刘弘宽宏仁爱,体恤士兵疾苦。一名年老士兵没有棉衣,他脱下外衣,摘下帽 子,交给士兵,并责罚了士兵的上司。 D.刘弘待人诚恳,信任重用人才。他选人注重德行才干,被人称赞;有人诋毁陶 侃,陶侃送来人质,他将人质打发回去。 解析 C 项,“他脱下外衣,摘下帽子,交给士兵”曲解文意,文中是说他处罚 了这个老兵的上司,拿出皮衣棉帽,托人转送给老兵。 答案 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弘于是劝课农桑,宽刑省赋,岁用有年。(5 分) (2)陈敏寇扬州,引兵欲西上,弘以侃为前锋,委以讨敏之任。(5 分) 答案 (1)刘弘于是鼓励、督促民众从事农桑生产,宽刑律减赋税,每年的粮食、 用度都有丰余。 (2)陈敏进犯扬州,带兵准备西进,刘弘任命陶侃为前锋督护,把讨伐陈敏的重任 交给他。 【参考译文】 刘弘,字和季,是沛国相县人。父刘靖,任镇北将军。刘弘有谋略理政之才, 与武帝司马炎同住在永安里,又同年出生,在一起学习。凭借旧恩被任为太子门 大夫,多次升官做了宁朔将军;借以符节,监管幽州诸军事,很有威严和恩德, 使盗寇绝迹,被幽州朔方之人称道。太安年间,张昌作乱,朝廷任命刘弘为镇南 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刘弘派遣南蛮长史陶侃为大都护,牙门将皮初为都战帅, 进驻襄阳。陶侃、皮初数次打败张昌,前后斩首数万级。张昌害怕逃走,其部下 都投降了,荆州之地就平定了。当时荆州各地守宰多缺,刘弘请求补选,惠帝准 其所请。刘弘于是按功劳德行才干予以委任,议论的人大加赞赏。朝廷让前东平 太守夏侯陟任襄阳太守。夏侯陟,是刘弘的女婿。刘弘对下属说:“统率天下的 人,应和天下人一条心,教化一国的人,应以一国为己任。要是非要任用自己的 亲族,那么荆州有十郡,非得有十个女婿才能管理好吗?”于是上表说:“夏侯 陟是我的姻亲,按制度不能互相监督。”朝廷下诏予以批准。刘弘于是鼓励、督促 民众从事农桑生产,宽刑律减赋税,每年的粮食、用度都有丰余。一次刘弘夜晚 起来,听到城墙上巡更的人哀叹甚苦,就叫下来察问他。这个兵年过六十,身体 瘦弱有病,又没有棉衣。刘弘怜悯他,处罚了这个老兵的上司,拿出皮衣棉帽, 托人转送给老兵。益州刺史罗尚被李特打败,派使者前来告急,请求支援粮食。 刘弘发公文让郡县供给,而州府的官员认为运输路程遥远,文武人力不足,准备 让零陵一次运送五千斛米给罗尚。刘弘说:“各位没有好好思考一下。天下本为 一家,彼此没有什么区别,我们今天支援了他们,则我们自己也就没有西顾之忧 了。”于是拨出零陵的米三万斛送给罗尚。罗尚借此稳住了局势。陈敏进犯扬州, 带兵准备西进,刘弘任命陶侃为前锋督护,把讨伐陈敏的重任交给他。陶侃与陈 敏是同乡,又同时出仕为吏,有人诋毁陶侃,陶侃让自己的儿子和侄儿到刘弘处 作为人质,刘弘让他们回去,并说:“你叔出征远行,你祖母年迈,你们可以回 去。匹夫之交尚不负心,何况我们是大丈夫呢!”陈敏最终不敢窥境。永兴三年, 下诏进号车骑将军。刘弘每有兴利除弊的举动,亲手写信给属下郡守府相,叮嘱 殷切,由此人人都感激爱戴,争相投奔,人们都说:“能得到刘公一纸书信,胜 过很多辅助官吏。”刘弘卒于襄阳。百姓为之哀痛,如丧亲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注】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 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 叶梦得(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 作者被迫去任,归居吴兴卞山时。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与词题中“绝顶小亭”照应;“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 于绝顶、云雾缥缈的情景。 B.从“独在”二字来看,词人似乎是独自登上小亭,但从“笑谈”和“少年豪放” 来看,一同登亭的应该还有晚辈。 C.“万里横烟浪”写词人在绝顶小亭极目所见,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 的景象,意境雄浑。 D.“莫学”一句包含着词人的自嘲,意在与“少年豪放”形成对比,突出自己的 老态,并与前面的“老去”相照应。 解析 D 项,“意在……突出自己的老态”理解错误,词人奉劝少年“莫学衰翁 样”意在激励晚辈们要胸襟豪迈、胸怀大志。 答案 D 15.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①表现了词人年纪虽大却依然想要收复中原的壮志。“老去情怀,犹作天 涯想”一句中,“天涯”一词非常鲜明地表现了词人的雄心壮志。②抒发了壮志 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感。词人空有收复中原之志,却无人支持,被迫离职隐 居,终究“空惆怅”。③抒发了缺乏知音理解的孤寂之情。大好河山,“独”“与谁 同赏”,流露出孤独失意之情。④鼓励身边的年轻人应胸襟豪迈、胸怀大志。词人 激励年轻人应该豪放,“莫学衰翁样”。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借月亮表达对亲人美好祝愿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 露 着 诗 人 喜 悦 之 情 的 诗 句 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作者希望建立抗金复国功业的雄心壮志, 表现了作者奋发有为的积极思想。 答案 (1)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2)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3)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文学翻译是否能够准确传达原著精神?事实上,不懂法语的林纾和精通法语 的王寿昌之间的合作,早在 19 世纪末,就已经向中国的读者________了文学翻译 中的一个事实:翻译就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的合作。这意味着文学的翻译, 就是不同时代的合作,不同文化的合作,还有不同人生经历的合作。也许正因如 此,有关具体的翻译作品的质疑之声,总是________。当文学翻译从襁褓里的婴 儿成长为一个巨人之后,质疑之声也变得越来越响亮。 多年来,总是有人________地强调时代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和个人生活经历 的差异,如何在翻译的过程里伤害文学作品原作的精神。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 认为文学之所以长盛不衰,就是得益于差异的存在。 我________,由于语言的不同,再加上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和个人生活 背景之间的差异,会让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损失某些母语 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这是不可避免的,(    )。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 是通过整体的力量体现出来的,一部成功的文学翻译作品也应该是整体的,就像 有时候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会犯上几个小错误,翻译家在翻译一部作品时同样也 会犯上几个小错误,对此不必大惊小怪。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阐明 不绝如缕 滔滔不绝 承认 B.挑明 不绝如缕 喋喋不休 认为 C.挑明 不绝于耳 喋喋不休 承认 D.阐明 不绝于耳 滔滔不绝 认为 解析 阐明:讲明白道理。挑明:说透,揭穿。根据语境,宾语是“一个事实”, 用“挑明”更合适。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 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绝于耳:声音在耳边鸣响不断。根据语境,此处所指对 象是“质疑之声”,用“不绝于耳”更合适。喋喋不休:形容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滔滔不绝:形容话很多,连续不断。此处说的是一些人反复多次、没完没了地强 调,用“喋喋不休”更合适。认为: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 承认:①表示肯定,同意,认可。②国际上指肯定新国家、新政权的法律地位。 “认为”偏重于主观的看法,主观的判断;“承认”偏重于对客观事实的认可。 根据语境,用“承认”更合适。 答案 C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由于语言的不同,再加上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和个人生活背景之间的差异, 会让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丢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 的特征 B.由于语言的不同,再加上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和个人生活背景之间的差异, 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会丢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 特征 C.由于语言的不同,再加上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和个人生活背景之间的差异, 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会损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 特征 D.语言的不同,再加上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和个人生活背景之间的差异,会 让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损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 特征 解析 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可将“由于……,会 让一部文学作品……”改为“由于……,一部文学作品……”,或删掉“由于”; 二是搭配不当,“损失”与“特征”不搭配,可将“损失”改为“丢失”。据此分 析,本题选 B。 答案 B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但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不能以此作为标准 B.或许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来判断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 C.甚至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来判断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 D.但是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 解析 根据语境,括号内补写的语句与括号前的句子应构成转折关系,故排除 B、 C 两项。再对比 A、D 两项,“此”指代的是前文“不可避免”的事实,以“不 能以此作为标准”承接前文,与前文衔接更紧密,故选 D 项。 答案 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人体内有两种生物酶同酒精代谢相关。一种叫乙醇脱氢酶,能使酒精转化为 乙醛;__①__,能使乙醛转化为乙酸,最终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决 定人的酒量大小的是乙醛脱氢酶。如果一个人的乙醛脱氢酶活性较低,__②__, 乙醛容易蓄积在体内,少量饮酒就会出现脸红、心跳加速等现象。而那些酒量大 的人,__③__,能迅速将乙醛代谢。他们少量饮酒后,脸色并无变化;但若过量 饮酒,脸色会发青,身体也会受到很大伤害。 解析 ①处,前一句开始分述,“一种叫……”,故此处应接上文语意分述第二种, 即“另一种”;从下文“决定人的酒量大小的是乙醛脱氢酶”可知,另一种酶是 “乙醛脱氢酶”。据此,可补出“另一种叫乙醛脱氢酶”。结合上下文可知,②③ 处内容相关,互相照应,是对“决定人的酒量大小的是乙醛脱氢酶”的进一步解 说。②处,根据上文可知乙醛脱氢酶“能使乙醛转化为乙酸,最终分解为水和二 氧化碳”,“乙醛脱氢酶活性较低”将影响乙醛的分解,故可以补出“代谢乙醛的 能力较差”之类的句子。③处,上下文介绍“酒量小”“酒量大”人的不同表现: “酒量小”的人因“乙醛脱氢酶活性较低”而“脸红、心跳加速”,那么酒量大的 人则会因“乙醛脱氢酶活性较高”而迅速将乙醛代谢。故此处应补出“体内乙醛 脱氢酶活性较高”之类的句子。 答案 (示例)①另一种叫乙醛脱氢酶 ②代谢乙醛的能力较差 ③体内乙醛脱氢酶活性较高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 不超过 65 个字。(5 分) 2019 年 4 月 21~28 日,国际乒联第 55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单项赛在匈牙利 首都布达佩斯举行。中国队的许昕/刘诗雯在混双决赛中夺得首金,马龙/王楚钦 夺得男双冠军,刘诗雯夺得女单冠军,马龙夺得男单冠军,王曼昱/孙颖莎夺得女 双冠军。中国队包揽了本届世乒赛的全部 5 枚金牌,取得全面胜利。其中的男单 决赛,马龙以 4 比 1 的比分战胜瑞典球员法尔克,实现了世乒赛男单三连冠的伟 业,成为继庄则栋之后 50 多年来首位在世乒赛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解析 新闻语段压缩的答题思路为:(时间、地点)+主体+事件。新闻共 4 句话, 第 1 句点明时间、主要事件,第 2、3 句具体说明中国队的获奖情况,第 4 句重点 介绍马龙的比赛、获奖情况。可据此提取关键信息,根据字数要求组织语言作答。 答案 关键信息:①2019 年 4 月 21~28 日;②第 55 届世乒赛单项赛在布达佩斯 举行;③中国队包揽 5 枚金牌;④马龙成为 50 多年来首位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是平凡的,也是亮丽的;生活是曲折的,也是美好的。这正如一支歌, 有时舒缓,有时激越,有时跌宕,有时欢快。 请以“生活如歌”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感情,也可以发表 议论,阐明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 得抄袭。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从审题的角度来说,应该抓住“生活”“歌”两个词 的内涵。材料中的“平凡”“亮丽”“曲折”“美好”,可以理解为生活的各种情 形:平凡的生活,成功的生活,艰难的生活,美好的生活……“生活如歌”强调 不管生活处于什么状态,都只是一支歌的一小部分,歌仍是美的,是值得传唱的。 在这个前提下,本文的立意就应该是积极的,要在“歌”这个词上做足文章,要 体现生活的美好。 从文体角度看,此题留给考生发挥的空间比较大。这篇作文可写的文体很多, 如记叙文、议论文等都可以,关键在于怎样彰显主题,这样,语言表达就显得非 常重要。 【佳作赏读】 如歌的生活 听!《今天是个好日子》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声直往耳朵里钻。今天真是 个好日子!元旦放假了! 回到家,肉香满屋,妈妈正在厨房里忙活。爸爸正在看新闻,画面是记者正 在采访一个农民模样的人,这人在谈最近 30 年他家发生的变化,听起来挺有意思。 节目结束后,我问爸爸:“咱家没有这么大变化吧?”“咱家变化也很大啊。”爸 爸一脸幸福,“小时候,有肉吃是瘦小的我最高兴的事了。只有过节的时候,肉才 多一些,平时很少吃到。记得 1983 年过年,你手巧的奶奶做了好多饭菜,那香味 真使人的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等到饭菜都摆在桌上、人到齐时,你爷爷便搬 出那台老式收音机,熟练地开启开关,随即便听到了节目主持人那令人激动的声 音:‘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现在开始!’收音机在那时还是稀罕玩意儿,但遗 憾的是没有图像,所以只能认真听。我很珍惜这‘难得一听’的机会,便恨不得 耳朵如兔子般长,心里直想:相声节目原来这么有趣,要是有图像,能看到该多 好啊!”说着,爸爸还叹了一口气。 妈妈一边摆放饭菜,一边说着那未完的回忆:“10 多年一下子过去了,咱们 生活渐渐富裕了。买来彩色电视的那天,我和你爸都欢喜得不得了,左看右看的。 而且它是有遥控器的,不用再跑到它跟前去调台。那时你也不过两岁大,对它左 碰碰右摸摸。那年春节,便用它看春晚了。春晚节目本来在黑白电视上看不出它 有什么绚丽,可用彩色电视看就不同了。舞蹈配合着多彩的灯光布景感觉真不一 样,真美!你啊,看着看着就想靠近电视,手一直摆动着,像要跳舞的样子。” 说着,妈妈的脸上现出了快乐的笑容。 “姐,吃饭了!”我知道姐姐肯定在电脑上忙活呢。记得前年刚买来电脑时, 姐姐边玩电脑边说:“第一次接触网络,只觉得很新奇,除了在学校玩过几次, 懂得玩游戏以外,不知其他。渐渐地,我知道在电脑中能听到自己喜欢的歌曲; 电视节目在电脑中也能搜索到、看到;遇到难题,电脑也像个无所不知的大师, 能一一解答出来;想认识个朋友也行,甚至外国朋友也可以交到,真是‘广结天 下豪杰’呢!现在也不用写信了,可以发送电子邮件,既省钱又快捷!”当时我 的网络知识几乎为零,如今,我也能自如地使用电脑了。我推开门,姐姐戴着耳 机,忙得正欢。“吃饭了,姐!” “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地飞翔……”姐姐打开音响,优 美的旋律一下子充满了所有的房间。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