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试卷--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试卷--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1 - 单元测试卷(五)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时量:90 分钟         总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2 题,每小题 2 分,共 44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符合题意。 (2017·福州质检)下图是 2000 年和 2010 年云贵高原某流域(起始海拔 1 210m)乡村聚落 在各海拔和坡度的分布变化图。读图,回答 1~2 题。 1.2000~2010 年新增聚落主要分布于( B ) A.较低海拔的山地陡坡 B.较低海拔的河谷阶地 C.较高海拔的山地缓坡 D.较高海拔的冲积平原 2.该流域乡村聚落的变化会使该流域( D ) A.农业规模下降 B.暴雨灾害增加 C.生态环境改善 D.环境负荷加重 第 1 题,乡村聚落的布局要有利于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故海拔略低、坡度适宜且 靠近水源的河谷阶地是最理想的区位。第 2 题,对比两个年份的数据可知,乡村聚落密度、 新增聚落的坡度和海拔都在增大,说明随着该流域人口的增长和乡村聚落面积的扩大,农业 规模亦相应地扩大;但受地形的限制,新增聚落和新开辟耕地的分布海拔和坡度均在增加, 进一步突显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环境负荷加重。 北极冰融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气候变化现象之一。21 世纪以来,北极的气温变化是全 球平均水平的 2 倍,被称为“北极放大”现象。下图为北极海冰范围(106km2)与年平均 CO2 浓 度(PPM)随时间变化关系图。据此,完成 3~4 题。- 2 - 3.图示期间,北极年海冰面积( B ) A.逐年减少 B.与年平均二氧化碳浓度大体呈负相关 C.减少速度不断加快 D.与年平均二氧化碳浓度大体呈正相关 4.“北极放大”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海冰的减少导致北极地区( A ) A.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B.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加 D.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弱 第 3 题,根据图示,北极年海冰面积波动减少,年平均二氧化碳浓度呈增加趋势, 故二者呈负相关关系,选 B。第 4 题,“北极放大”现象,是指北极气温变化是全球平均水平 的 2 倍,主要原因是海冰减少导致北极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弱, 选 A。 (2017·河南诊断)2016 年 12 月 28 日,我国东西向最长、速度等级最高、途经省份最多 的高速铁路——沪昆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沪昆高铁串起了沿线美丽的风景线,被誉为中国最 有旅游价值的高铁旅游线。该高铁通过横跨云贵两省的北盘江大桥仅用 8 秒,而我国建设者 在大山奋战了 6 年。下图为沪昆高铁示意图及北盘江大桥景观图。据此,完成 5~6 题。 5.沪昆高铁途经地区( C ) A.跨越我国地势三级阶梯 B.以平原、丘陵为主 C.地形崎岖,桥隧众多 D.经济都很发达 6.沪昆高铁建成后有利于( A ) A.带动沿线旅游业的发展 B.促进矿产资源的开发 C.促进上海房价下降 D.提高西部的科技水平 第 5 题,由图可知,沪昆高铁主要经过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A 错;沿途经过 长江三角洲地区、东南丘陵地区、云贵高原地区,以平原、丘陵、高原为主,结合材料及北 盘江大桥景观图可知,沿线地区地形崎岖,桥隧众多,B 错,C 正确;云贵地区经济较落后, D 错。第 6 题,沪昆高铁沿线旅游景点众多,高铁建成后,将大大缩短人们的通行时间,增加 人们出行的机会,带动沿线旅游业的发展。沪昆高铁为客运专线,与促进矿产资源的开发、- 3 - 促进上海房价下降、提高西部的科技水平关系不大,选 A。 (2017·长沙明德中学月考)下图为美国阿拉斯加地区简图。图中南北方向连接油田的线 是阿拉斯加输油管道,这是世界上第一条深入北极圈的输油管道,有近一半的输油管道架空 修建并采用泡沫塑料保温,有比较完善的抗地震措施,在平坦地带也采用“之”字形铺设。 读图,回答 7~8 题。 7.阿拉斯加输油管道在平坦地带采用“之”字形铺设的原因是( A ) A.为管道可能发生的纵向移动和横向移动预留空间 B.增加管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减轻管线附近单位面积地面的承受压力 C.增加管线长度,减缓输油速度,防止管道爆裂 D.为了避开沼泽和沟谷等地形复杂之处 8.下列有关阿拉斯加及其附近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从历史角度看,人口自然增长是其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 B.阿拉斯加的主要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 C.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影响阿拉斯加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D.阿拉斯加对外联系主要依靠海运和空运 第 7 题,读图可知,输油管道经过地区冬季气温极低,冬夏温差大,管道热胀冷缩 会产生较大移动,故平坦地带采用“之”字形铺设主要是为了管道可能发生的纵向移动和横 向移动预留空间,A 对;输油管道对地面压力不会太大,B 错;油流速较快,运输量大,能增 加输送效率,C 错;在平坦地带采用“之”字形铺设,说明并没有经过沼泽和沟谷等,D 错。 第 8 题,阿拉斯加气候寒冷,人口少,但是石油丰富,石油的开发吸引人口迁入,故其人口 增长的方式主要是人口迁移,A 错;阿拉斯加的主要农业以渔业为主,B 错;阿拉斯加纬度较 高,气候寒冷,气候是影响阿拉斯加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C 错;阿拉斯加是美国的海外 州,离其他地区远,对外联系主要依靠海运和空运,D 对。 (2017·牡丹江一中测试)生物质能是以生物为载体,将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的一种 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读我国两省区生物质能资源状况表,完成 9~ 10 题。 省区 省区面 积/万 km2 生物质能 满足状况 薪柴总 量/万吨 河南 16.7 可满足一个月 34.8 江西 16.69 可满足五个月 510.67 9.关于两省农村能源利用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生物质能来源于太阳,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B.要因地制宜,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C.将耗能量大的企业外迁- 4 - D.大力发展核电 10.河南和江西的薪柴总量相差很大,主要原因是( B ) A.两省区面积差异较大 B.江西丘陵多,河南平原多 C.江西的水热条件更好 D.河南的劳动力少 第 9 题,生物质能来源于太阳辐射,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这不是农村能源的利用 状况,A 错;读表可知,薪柴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生活对能源的需要,大面积种植薪炭林,不 能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状况,因此要因地制宜,提高能源的利用率,B 正确;生物质能短缺,不 能单纯从限制高耗能工业发展来寻找出路,要从改善生产工艺,降低能源消耗来考虑,C 错; 核电发展需要考虑资金、技术条件,两省经济、技术条件较差,不利于核电工业的发展,D 错。 第 10 题,由表中数据可知,两省面积差异不大,A 错。薪柴主要分布在山区,而江西山区比 例远远大于河南,B 对。两地主要气候类型都是季风气候,水热条件都能满足薪柴生长,C 错。 薪柴总量多少与劳动力多少无关,D 错。 (2017·牡丹江一中模拟)地源热泵技术是利用空气温度与土壤或地下水的温度差异,通 过地埋管换热器实现热量从高温热源向低温热源转移的技术。冬季可以利用该技术将土壤或 地下水中吸收的太阳能和地热能开发利用出来。下图为地源热泵工作原理示意图。读图,回 答 11~13 题。 11.对图示地源热泵技术的原理的理解,正确的是( D ) ①将夏季土壤或地下水吸收的太阳能储存起来,供冬季采暖 ②夏季能把室内部分热量 释放到土壤或地下水中,降低室内温度 ③冬季把供暖设备藏在地下以减少热量损失,提高 供暖效率 ④冬季能吸收土壤或地下水中的部分热量,提高室内温度 ⑤是一种既可供热又 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环保型空调系统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12.北欧地区使用地源热泵的主要季节是( D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3.目前,地源热泵技术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的主要原因是( B ) ①需要铺设大量地埋管换热器,初期投资大 ②地热能分布不均,在地壳较稳定的地区 不适用 ③城镇地区建筑物密集,缺乏足够的地下空间 ④受天气影响大,供热与制冷的日 变化都很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第 11 题,由图文资料可知,冬季地表降温快,温度低于地下水与土壤,通过地源热 泵可以将热量提取出来,供室内取暖。夏季地表升温速度快,地表温度高于地下水与土壤, 可以通过地源热泵将地下冷空气提取出来以供室内降温。这是一种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 节能环保型空调系统,并非是储存夏季热量等到冬季再用,也不是冬季把供暖设备埋在地下, ①③错,选 D。第 12 题,北欧地区纬度高,冬季气候寒冷,夏季温和凉爽,冬季取暖需求大,- 5 - 夏季降温需求小,选 D。第 13 题,目前,地源热泵技术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主要是因为需 要铺设大量地埋管换热器,初期投资大,且城镇地区建筑物密集,缺乏足够的地下空间。该 技术并非是利用岩浆活动产生的地热能,②错。气温主要是随季节变化,气温日变化小,④ 错,选 B。 (2017·山东青岛二模)唐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 出阳关无故人”中所指“渭城”(现咸阳渭城区)、“阳关”(现敦煌市西南)是中国古丝绸之 路沿线重要的关卡要塞。阳关,自古为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至明清 时期被完全废弃。据此,完成 14~15 题。 14.诗中所描写季节与渭城所发生的地理现象相吻合的是( D ) A.室内采光面积逐渐变大 B.日出时间逐渐变晚 C.正午日影逐渐变长 D.夜长逐渐变短 15.阳关,自古为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后被废弃,对其原因分 析正确的是( B ) A.战争 B.与西方陆上交通逐渐衰弱 C.生态环境恶化 D.丝绸之路导致人口西移 第 14 题,诗中所描述的季节是我国的春季。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室内采光面 积逐渐变小;昼长不断增长,夜长逐渐变短;日出时间逐渐变早;正午日影逐渐变短,选 D。 第 15 题,因战争被废弃,战后可以恢复,A 错;随着海洋运输的不断发展,与西方陆上交通 逐渐衰弱,关卡被废弃,B 对;生态环境恶化和丝绸之路导致人口西移不符合现实,C、D 错。 2016 年 11 月 21 日,富有四川特色的“熊猫”列车在高架轨道上以 60km 时速在成都顺利 完成 1.4km 线路运行(如图),标志着国内首条空中铁路(简称空铁)试验线全线贯通。空铁属 于悬挂式空中单轨交通系统。德国的纺织业中心乌波塔尔市,拥有世界上首条悬挂式空中列 车线,该线建成于 1903 年,全长 13km 多。最初是为了把当地工业原料从鲁尔区运送到乌波 塔尔市的各个工厂而兴建的,现已成为当地市民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日运输量达 8 万人次。 据此,完成 16~18 题。 16.推测第一条空中列车最初运送的货物是( D ) A.棉花 B.铁矿石  C.石油 D.煤炭 17.地铁是大城市中主要在地下修建隧道,铺设轨道,以电动列车运送乘客的公共交通 体系。与地铁相比,空铁建设的优点有( B ) ①工程量小,造价低 ②建设周期短,不受地质条件限制 ③施工对环境影响小,不受 地面交通状况影响 ④以后改建、扩建更容易 A.①② B.①④- 6 - C.①③ D.②③ 18.下列区间最适合发展空铁的是( C ) A.成都内公交车站点之间 B.上海—北京 C.成都火车东站—成都天府国际机场 D.成都—重庆 第 16 题,根据材料“最初是为了把当地工业原料从鲁尔区运送到乌波塔尔市的各个 工厂而兴建的”,及鲁尔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可推断第一条空中列车最初运送的货物是煤炭。 第 17 题,根据材料“在高架轨道上以 60km 时速在成都顺利完成 1.4km 线路运行”,可知空铁 建设工程量小,造价低,以后改建、扩建更容易;但也受地质条件限制,施工受地面交通状 况影响,会对周边带来噪声污染。第 18 题,空铁的速度是 60km/h,不适宜长距离运输,上海 —北京、成都—重庆不适宜发展空铁;成都内公交车站点之间距离近,公交站点密集,不适 宜建空铁,选 C。 (2018·惠来县一中月考)古诗曰:“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 流。”结合下图,完成 19~21 题。 1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河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流 C.乙岸河床较陡,宜建河港 D.“新住处”多位于乙地 20.“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中桑落洲即指江心洲,多位于河流下游,一般是由于 ( B ) A.河道凹岸流水侵蚀而成 B.河道变宽之处,泥沙淤积而成 C.河流涨水淹没沙洲而成 D.河流水位下降,河床露出而成 21.几条引水至小镇的线路中,方案设计较合理的是( A ) A.① B.② C.③ D.④ 第 19 题,根据“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规律,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河流的东岸 (乙地)为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是堆积岸,“新住处”多位于乙地;河流的侵蚀岸(甲地) 适合建设河港;根据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规律可知,河流流向为自北向南。第 20 题,河流下游地形平坦,在河道变宽之处,河流流速变慢,挟带泥沙的能力变弱,泥沙容易 淤积而形成江心洲,选 B。第 21 题,引水方案设计最好是能自流,①方案设计较合理。- 7 - (2017·北京朝阳区期末)过去,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盘山公路。现在,兴建高速公 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图甲)。据此,完成第 22 题。 22.图乙中 A、B 示意某段高速公路,则( C ) A.该段高速公路向西北—东南延伸 B.该段高速公路经过的地形区为鞍部 C.①处可能有高架桥,②处可能有隧道  D.①②两地的地质构造分别为背斜和向斜 根据图乙中指向标判读方向,该段高速公路向东北—西南延伸,A 错;该段高速公路 经过的地形区为山谷和山脊,B 错;①处为山谷,可能有高架桥,②处为山脊,可能有隧道, C 正确;①②两地的地质构造无法从图中进行判读,D 错。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4 题,共 56 分。 23.(2017·临沂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 分) 2015 年 7 月 16 日,习近平主席表示将和秘鲁、巴西一起开展修建横跨南美洲大陆、连接 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两洋铁路合作,这也是中国铁路“走出去”战略的又一重大工程。“两洋 铁路”东起巴西东海岸,西至秘鲁西海岸,全长约 5 000km,一旦建成,将是拉美历史上第一 条横穿南美大陆的铁路线。下图为两洋铁路示意图。 (1)指出“两洋铁路”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6 分) 铁路沿途穿越的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铁路穿越安第斯山区,地质条件复杂; 跨越多条河流,桥隧工程量大;热带及高原山地气候区,天气条件恶劣多变;部分区域位于 人烟稀少、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物资运送不便。(任答 3 点得 6 分) (2)分析“两洋铁路”的修建将对巴西、秘鲁两国产生的积极影响。(6 分) 促进两国铁、铜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外运;促进两国天然橡胶、咖啡、甘蔗等农产品 的出口;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促进国土开发;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等。(任答 3 点得 6 分) (3)有人认为:由于“两洋铁路”大大缩短了南美东西岸的路程,巴拿马运河的地位从此 将大幅度下降。你是否赞成此观点?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4 分) 赞同。理由:铁路具有速度快的特点,将分流巴拿马运河的运输量;铁路缩短了南 美洲东西的距离,可以节约时间成本。(4 分) 或不赞同。理由:与海运相比,铁路运输量小,对巴拿马运河的影响不大;进出口货物 通过铁路运输需要在港口装卸,成本高。(4 分) 24.(2017·黄石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 分)- 8 - 岱海(如图)是内蒙古境内的内陆湖泊,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和蒸发量分别为 400mm 和 1 200mm,有 22 条河流汇入。流域内为内蒙古人口密集、农牧渔业发达地区。近 30 年来,岱海 面积不断减小,富营养化不断加剧。 (1)说出图示区域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4 分) 特点:中间低,四周高。(2 分)理由:河流由四周汇入岱海。(2 分) (2)根据水循环原理分析岱海面积减小的原因。(4 分) 岱海为内陆湖,水量收入为降水和径流,支出为蒸发,流域内多年平均蒸发量大于 降水量;由于在河流上游建水库、引水灌溉和居民用水增加,使得入湖水量减少,从而导致 面积减小。 25.(2017·岳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一 山西多年来发展了煤炭、冶金、电力、焦炭、化工和建材等以资源为核心的资 源型产业,其中煤炭、冶金、电力、焦炭成为四大核心传统主导产业。 材料二 2015 年以来,受国内外市场需求明显下降、国际煤炭、钢铁等大宗商品价格持 续下跌等影响,山西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成为影响经济和就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山 西的钢铁、煤炭行业压产能、调结构的任务迫在眉睫。 材料三 山西省煤田分布图和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图。 (1)分析山西形成四大核心传统主导产业的区位条件。(4 分) 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政策支持。(任答 4 点得 4 分) (2)简析山西钢铁、煤炭行业要压产能、调结构的原因和措施。(8 分) 原因:国内外煤炭、钢铁市场需求下降;煤炭、钢铁价格下跌;行业产能过剩。(任 答 2 点得 4 分)- 9 - 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美化环境;改善交通;发展科技。(任 答 2 点得 4 分) (3)说出山西煤炭综合利用的意义。(6 分) 有利于山西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延长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区域环境。(任答 3 点得 6 分) 26.(2017·浙江模拟)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4 分) 材料 下图示意世界某区域略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某多发地质灾害分布区域。 (1)说出图中阴影部分地质灾害名称,并简要分析该地质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4 分) 地震。(2 分)地处小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2 分) (2)2017 年 10 月 1 日北京时间 8 时,巴拿马城的区时为__2017 年 9 月 30 日 19 点__,该 日的日出比迈阿密__早__(早或晚或同时),写出与巴拿马城区时相同的经度范围。(6 分) 经度范围:67.5°W~82.5°W。 (3)墨西哥湾海区易发生海水石油污染的主要原因。(4 分) 墨西哥湾附近地区盛产石油,石油运输繁忙,生产和运输中易发生石油泄漏;墨西 哥湾海区较为封闭,海水自然净化速度慢。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