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六校2017届高三语文2月联考试卷(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江苏六校2017届高三语文2月联考试卷(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2017届高三第二学期期初六校联考语文试卷 ‎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共16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考试号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目的横线上。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孙犁在给贾平凹的散文集《月痕》作的序中,更是 ▲ 地指出: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噪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 ▲ 和寂寞,忍受得污蔑和凌辱。要之,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在历史上,到头来退却的,或者说是 ▲ 的,常常不是坚定的战士,而是那些跳梁的小丑。这样的文字,不啻为人为文的至理名言。‎ A. 一语破的 清贫 偃旗息鼓 ‎ B. 一针见血 清苦 销声匿迹 ‎ C. 一语破的 清苦 偃旗息鼓 ‎ D. 一针见血 清贫 销声匿迹 ‎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每年春运都会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春运期间,用最简单便捷的方式购得一张回家的车票显然成为了在外务工人员的最大心愿。‎ ‎ B.国际互联网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商务、交通上的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越来越怀疑。‎ ‎ C.毋庸置疑,原生态的东西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具体分析,辩证看待,因此,王冰认为赵亮关于原生态艺术的那篇文章有错误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D.相关统计数字表明,全球手机用户年平均增长率为22%,今年全球手机使用者数量已超过33亿左右,在全球人口中的普及率达到49%。‎ ‎ 3. 下列各句修辞手法与其它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A.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青花瓷》)‎ B. 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夕阳红》)‎ C. 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大中国》)‎ D.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赞》)‎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任何书写,自然无法脱离时代,时代让诗歌话语发出现实的诗意回声。 ▲ , ▲ 。‎ ‎ ▲ , ▲ , ▲ 。‎ 从语言角度来看,诗歌作为文本为时代提供了一种更具艺术效果的深度现实 语言作为文化的产物,也无法剥离与时代复杂的纠缠联系 对文化、时代产生某种建构、影响功能 诗歌必须对现实发出回声,自身也会烙上时代的印痕 而作为认知思维的语言,诗意书写提供了一种切近时代、观照自我与世界关系的体悟可能 A. B. C. D. ‎5. 下面是一段乞丐和路人的对话,对其寓意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乞丐:“能不能给我一百块钱?”‎ 路人:“我只有八十块钱。”‎ 乞丐:“那你就欠我二十块钱吧!”‎ A. 知恩图报,善莫大焉。 B. 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吃月亮。‎ C.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D.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宜黄县县学记 ‎(宋)曾  巩 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其动于视听四支者,必使其洽于内;其谨于初者,必使其要于终。驯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积久。噫!何其至也。故其俗之成,则刑罚措;其材之成,则三公百官得其士;其为法之永,则中材可以守;其入人之深,则虽更衰世而不乱。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  ‎ 及三代衰,圣人之制作尽坏,千余年之间,学有存者,亦非古法。人之体性之举动,唯其所自肆,而临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讲。士有聪明朴茂之质,而无教养之渐,则其材之不成,固然。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  ‎ 宋兴几百年矣。庆历三年,天子图当世之务,而以学为先,于是天下之学乃得立。而方此之时,抚州之宜黄犹不能有学。士之学者皆相率而寓于州,以群聚讲习。其明年,天下之学复废,士亦皆散去。皇佑元年,会令李君详至,始议立学。而县之士某某与其徒皆自以谓得发愤于此,莫不相励而趋为之。故其材不赋而羡,匠不发而多。其相基会作之本末,总为日若干而已,何其周且速也!当四方学废之初,有司之议,固以谓学者人情之所不乐。及观此学之作,在其废学数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如恐不及。则夫言人之情不乐于学者,其果然也与?   ‎ ‎ 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为令,威行爱立,讼清事举,其政又良也。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虽古之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与学而明之。若夫正心修身,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与!县之士来请曰:“愿有记。”其记之。‎ ‎(选自《曾巩集》,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刑罚措  措:搁置 B.圣人之制作尽坏 制作:创设的教育制度 C.故其材不赋而羡  羡:(令人)羡慕 ‎ D.而无教养之渐        渐:熏陶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 輮以为轮 B.盖以不学未成之材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C.何其周且速也           穷且益坚 D.唯其令之一唱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4分)‎ ‎    译句: ▲ _________‎ ‎(2)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4分)‎ 译句: ▲ _________‎ ‎9. 本文中,曾巩认为教育的功能有哪些?请概括说明。(4分)‎ ‎ ▲ _________‎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青玉案    ‎ 曹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①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 ①谩:徒然、空自。‎ ‎(1)首句“碧山锦树明秋霁”在词中起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 ▲ _________‎ ‎(2)上片划线句写出了诗人内心怎样的微妙变化,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3分)‎ ‎ ▲ _________‎ ‎(3)请赏析结句“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的妙处。(4分)‎ ‎ ▲ _________‎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 ▲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2)山气日夕佳, ▲ 。(陶渊明《饮酒》)‎ ‎(3) ▲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4) ▲ ,惟庚寅吾以降。(屈原《离骚》)‎ ‎(5) ▲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6)岂无山歌与村笛, ▲ 。(白居易《琵琶行》)‎ ‎(7)六朝旧事随流水, ▲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8)博观而约取, ▲ 。(苏轼《稼说送张琥》)‎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银翎的使命 许地山 ‎  黄先生约我到狮子山麓阴湿的地方去找捕蝇草。‎ ‎ 那时刚过梅雨之期,远处的青山还被烟霞蒸着,唯有几朵山花在我们眼前淡定地看那在溪涧里逆行的鱼儿,鱼儿衔着它们的残瓣。‎ ‎ 我们沿着溪涧走。正在寻找的时候,就看见一朵大白花从上游顺流而下。‎ ‎ 我说:“这时候,哪有偌大的白荷花流着呢?”‎ ‎ 我的朋友说:“你这近视鬼!你准看出那是白荷花么?我看那是……”‎ ‎ 说时迟,来时快,那白的东西已经流到我们跟前了。‎ ‎ 黄先生急忙把采集网拦住水面,那时,我才看出是一只鸽子。他从网里把那死的飞禽取出来,诧异说:“是谁那么不仔细,把人家的传书鸽打死了!”‎ ‎ 他说时,从鸽翼下取出一封长的小信来。‎ ‎ 那信已被水浸透了,我们慢慢把它展开,披在一块石上。‎ ‎ “我们先看看这是从哪里来的,要寄到哪里去的,然后给它寄去,如何?”我一面说,一面看着,但那上头不但地址没有,甚至上下的款识也没有。‎ ‎ 黄先生说:“我们先看看里头写的是什么,不必讲私德了。”‎ ‎ 我笑着说:“是,没有名字的信就是公的,所以我们也可以披阅一遍。”‎ ‎ 于是我们一同念着:‎ ‎ 你教昆儿带银翎、翠翼来,吩咐我,若是它们空着回去,就是我还平安的意思。我恐怕他知道,把这两只小宝贝寄在霞妹那里,谁知道前天她开笼搁饲料的时候,不提防把翠翼放走了!‎ ‎ 嗳,爱者,你看翠翼没有带信回去,定然很安心,以为还平安无事。我也很盼望你常想着我的精神和去年一样。‎ ‎ 不过,现在不能不对你说的,就是过几天人就要把我接去了!我不得不叫你速速来和他计较。‎ ‎ 你一来,什么事都好办了。因为他怕的是你和他讲理。‎ ‎ 嗳,爱者,你见信以后,必得前来,不然,就见我不着,以后只能在累累荒冢中读我的名字了,这不是我不等你,时间不让我等你哟!‎ ‎ 我盼望银翎平平安安地带着它的使命回去。‎ ‎ 我们念完,黄先生说:“这是怎么一回事?”‎ ‎ “谁能猜呢?反正是不幸的事罢了。现在要紧的,就是怎样处置这封信。我想把它贴在树上,也许有知道这事的人经过这里,可以把它带去。”我摇着头,且轻轻地把信揭起。‎ ‎ 黄先生说:“不如拿到村里去打听一下,或者容易找到一点线索。”‎ ‎ 我们商量之下,就另抄一张起来,仍把原信系在鸽翼底下。黄先生用采掘锹子在溪边挖了一个小坑,把鸽子葬在里头,回头为它立了一座小碑,且从水中淘出几块美丽的小石压在墓上。那墓就在山花盛开的地方,我一翻身,就把些花瓣摇下来,也落在这使者的墓上。‎ ‎12. 请简要分析首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 ▲ _________‎ ‎13. 文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 ▲ _________‎ ‎14. 文章是怎样叙述女主人公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 ▲ _________‎ ‎15. 有评论说,许地山的作品体现了“悲而不伤”的人文情怀。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 ▲ 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在特色小镇中留住乡愁 韩林飞 ‎  城镇化与乡愁,就像两根相互缠绕的绳索,在现代人的心灵中起伏。现代社会,城镇化是必然趋势,但随着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文化记忆、家族观念、风俗礼仪等维系人们情感寄托的乡土观念,却日渐式微。于是,一面是鳞次栉比的高楼,一面是“回不去的故乡”。人们不禁发问,在城镇化与乡愁之间,难道就不存在和解的空间?‎ ‎  换句话说,我们怎样才能既拥有现代化的生活,又保存乡土的脉脉温情?正是对这样一个时代问题的回答,特色小镇开始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今年7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明确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具有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使之具备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征。通过培育特色小镇、转变生产方式、完善公共服务等措施,让人们留在家乡,就地城镇化,使他们在享受城市生活便利的同时,还能“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这显然是国家对于如何发展城镇化、保留人们的乡愁给出的答案。‎ ‎  过去机械外扩式的城镇化品质,已难以满足人们对城市的物质及情感需求,城镇化理应转向品质提升、注重人性的内聚式发展之路。纵观城镇化较早的发达国家,意大利的锡耶纳、美国的格林威治、法国的普罗旺斯,各式各样的特色小镇展现出不同地区的人文内涵,也为人们留下了乡愁视觉寄托的完好实例,更为后世体验、发扬传统文化留下了无尽的空间。世世代代的延续,风土人情的继承,承载于城镇环境之中,实现了鲜活的历史延续、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选择珍视历史遗存,将特色小镇作为乡愁文化延续与传承的重要载体,有利于真正留住乡愁,留住风情。‎ ‎  特色小镇的发展,不在于磅礴浩大的体量建设,而在于小而精致、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在空间环境的塑造过程中,保留那些触动人心的情感羁绊,更加注重人的感受与体验。同时,不仅要注重打造宜人舒适的物质空间环境,更要赋予其强力的产业支撑。特色小镇不必像大城市那样追求产业体系,更不用贪大求全、面面俱到,而应该单兵突进,聚焦某个优势产业,围绕其来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确保特色小镇在某一产业里占据独特地位。用特色产业激活经济发展,用特色文化保留乡土气息,从发展与精神两个层面定义特色小镇的“特色”,增强人们对小镇的认同感、归属感,让居住其中的人既有现代生活、又有情感归宿。‎ ‎  通过培育建设特色小镇,赋予城镇化新的人文内涵,重建城市与人类情感桥梁,将有助于打破目前现代城市人情冷漠、街区功能单一、生活单调的尴尬局面,避免现代城市沦为只见车水马龙,只闻马达声响的空虚之城。未来,特色小镇的蓬勃发展,不仅会照亮我国城镇化的康庄大道,也将照亮人们内心深处那条乡情小路。‎ ‎16.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 ▲ _________‎ ‎17. 如何在发展特色小镇的过程中留住乡愁?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6分)‎ ‎ ▲ _________‎ ‎18. 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6分)‎ ‎ ▲ _________‎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个成语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也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播种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2017届高三第二学期期初六校联考语文试卷答案 ‎ ‎1.B (一针见血 ,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 一语破的:一句话就说中要害。一般不带宾语。清苦的范围比清贫广,更符合语境。偃旗息鼓: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意思与前面的“退却”重复。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这与“退却”构成递进关系,符合语境。)‎ ‎2.A(B.语序不当,“虽然”应放在句首,“不少”应移到“便利”前。C.表意不明,从中难以确定究竟是谁的观点值得商榷。D. “超过……左右”矛盾)‎ ‎3.D (拟人,其余为比喻,C同时为排比。)‎ ‎4. C ‎5. B ‎6.C 羡,多余。‎ ‎7.D(A.“为”,治理/成为;B.“以”,用/因为;C.“且”,并且、又/却D,“之”,助词,主谓间取独)‎ ‎8. (1)译文:进行教化(教育)的极限达到这样的地步,鼓舞天下人,但人们却意识不到(不知道)自己跟着它走,哪里用得着用强制手段(强力)啊!‎ ‎(“为教”“极”“其”“用力”各1分)‎ ‎(2)译文:仁政不能推行的原因,贼寇强盗案件累积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这些吗?‎ ‎(“所以”“刑罚”“以”各1分,判断句式1分)‎ ‎9.曾巩认为教育的功能:小可以影响人的行为举止,修身齐家;大可以改善社会风气,推行仁政。(1点1分)‎ ‎10.(1)首句点出行旅的节令;秋雨初晴,秋空如洗,青山红树显得分外明丽,营造出清新明丽的意境;引出下文对羁旅途中情形的叙写;与后文抒写旅愁形成鲜明对比。(一点1分。)‎ ‎(2)先是因路转陡,怀疑无路可走;忽然看到临水人家,内心惊喜;接着写村舍、酒店,内心有了温暖和慰藉。(一点1分)‎ ‎(3)运用虚写(或想象、情景交融),(1分)从望乡的怅惘转入想象今宵旅宿的孤寂情景,(1分)极写内心的旅愁乡思之情;(1分)与上片“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四句遥相映照。(1分)‎ ‎11. (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生者(2)飞鸟相与还(3)寄蜉蝣于天地(4)摄提贞于孟陬兮(5)奈何取之尽锱铢(6)呕哑嘲哳难为听(7)但寒烟衰草凝绿(8)厚积而薄发 ‎12. 交代了事情发生的缘由,为下面的故事发展作铺垫,同时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1点1分,三点4分)‎ ‎13. ①敢于追求婚姻自由。从信中可知,女主人公反对父母包办的婚姻,对爱情忠贞不渝。②性情刚烈。女主人公渴望心爱的人来救助她,如果心爱的人不来,她就以死来抗争。(每点2分)‎ ‎14. 文章主要通过飞鸽所传的书信间接叙述女主人公的故事。(2分)以飞鸽所传的书信间接叙述故事,情节设置巧妙、新颖;(2分)文中的女主人公没有正面出场,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2分)‎ ‎15. 本文主要叙述了一个包办婚姻的爱情悲剧。(2分)作者却通过飞鸽传书、游鱼戏水、在山花盛开的地方为信鸽银翎修建坟茔等具有诗情画意的情节来叙述。(2分)将悲剧放在美好的事物中叙述,悲而不伤,激发了读者悲悯与同情心。(2分)‎ ‎16. 首先提出问题:怎样实现城镇化与乡愁之间的和解;然后阐述用特色小镇建设留住乡愁的具体措施;最后点明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能使城镇化与乡愁和解。(每点2分)‎ ‎17. ①转变生产方式,完善公共服务等,让人们就地城镇化;①珍视历史遗存,转向提升品质、注重人性的内聚式发展;③打造优势产业,发展特色小镇经济,用特色文化保留乡土气息,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归宿感。(每点2分)‎ ‎18. 指出发展特色小镇的意义;(2分)未来,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小镇,不仅可以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2分)还可以留住乡愁,留住维系人们情感的乡土观念(乡愁)。(2分)‎ ‎19.作文 一、审题立意:‎ 材料的重心在后面一句话。从后一句入手或者两句话联系起来谈,视为切题。如:即使收获跳蚤,也要播种龙种;得到瓜豆当可喜,收获跳蚤也不悔;付出与回报。如果只从前一句阐述,视为合题,如:付出总有回报。如果空泛地谈“理想与现实”“要辩证地看待”等,则视为偏题。切题从45分判入,合题从42分判入。偏题从40分判入。再考虑其它因素,加减分数。偏题的原则上给不及格分。建议均分在48分左右。‎ 二、判分 ‎1. 判分原则 议论文重在评判其理性思辨和分析说理能力,记叙文重在评价其构思、细节、文采、意蕴等写作技巧和写作智慧。‎ ‎2. 判分等级 一类卷63分以上;二类卷56~62分;三类卷49~55分;四类卷42~48分;五类卷28~41分。‎ ‎3. 特别说明:考虑到学生实际,原则上完篇的文章,保底分为35分。‎ ‎4. 个案处理 ‎①记叙文或议论文文体模糊不明,视为五类卷或者四类卷下。‎ ‎② 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46分(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 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③ 卷面明显差、错别字明显的(2个以上)扣 1-2分,扣满2分为止。 ‎ ‎④ 不写作文题目的,扣2分。‎ 如有其它问题,届时QQ群(或者电话)商议。‎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大凡人的起居、饮食、动作这一类的小事,直至修身养性、管理国家的本领,都从学习中得来,而且片刻也离不开学习。那些耳目和四肢要做的事情,一定要让它和内心协调一致;在开始就谨慎对待的地方,必然要把它贯彻到底。根据习性使他们循序渐进,用日积月累的良好习惯促使他们成功。哎呀,这是多么周到啊!所以良好的风气形成之后,刑法就搁置不用了;那样的人才培养成功,三公、百官就有了可用的文人;把它作为法式坚持不懈,中等资质的人就可以做到安分守己;它深入人心,即使经历衰败的年代,人们也不会动乱。进行教化(教育)的极限达到这样的地步,鼓舞天下人,但人们却意识不到(不知道)自己跟着它走,哪里用得着用强制手段(强力)啊!‎ 等到夏商周三代衰落之后,圣人创设的教育制度全部被破坏。一千多年之间,虽然教育有存留的,但也不是古代的方法了。人们的本性举止,只管随心所欲。当官治理民众的方法,本来就一向没有研讨练习。读书人具备聪明厚道的资质,如果没有受到教育的熏陶,那么他们就不能成才,确实如此。用那些尚未成就的人才去做天下的官吏,又处在世道哀微凋敝之后!去治理没有受过教化的百姓。哎呀!仁政不能推行的原因,贼寇强盗案件累积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这些吗?‎ 宋朝建立几百年了。庆历三年,天子考虑当世的事情,把振兴教育当做首要事务,因此天下各地的学校才得以设立。但这个时候,抚州的宜黄县仍然没有学校。那些读书的学子们都一起寄居在州府的学校里,聚集在一起,讲论演习。第二年,天下各地的学校再次废止,学子们也就离散而去。皇佑元年,适逢县令李详到任,才商量设立学校,而县中读书人某某和他的追随者(门徒),都以为在这件事情上要发奋努力,没有人不互相勉励,争着去做兴办学校这件事。所以所需建材不摊派还有剩余,工匠不征调却有超额。它选地址,并行施工,从头到尾,一共采用若干天。这是多么周到又迅速的啊!当各地学校刚]刚废弃,官员在讨论兴办学校的时候,坚定地认为读书人从内心是不想学习。等到看这所学校的创办,在它被废弃多年之后,只是它的县令一个倡议,全县内的百姓就立即响应,而且付诸实施都像是害怕来不及。那么那些说人们不想学习的话,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宜黄县求学的人中本来就有很多优秀的学子。而李君担任该县县令,威望得到树立,仁爱得到彰显,诉讼平息,政事大有起色,他的管理又好。趁着好县令在任的时候,如果随着当地向往习、发奋读书的风气,那么,建成的房屋校舍这些场所,以至图书、器物、用具这些必需品,没有不是用来培养据有良好资质的学予的。尽管古代距离现在很遥远了,但是圣人的典籍依然存世,他们的言论还可以考据,他们制定的那些法则已然可以求取,让学子们共同学习并理解它。如果使内心纯正,修养好自身,推广到一家;一家的品行得到修明,再推广到乡里邻里、同一族的亲戚中去。这样,整个县里的风俗就会形成了,人才就涌现出来。教化的推行,道德的归属,并不远离人世啊。能够不勉励吗?宜黄县的学子来请求说:“希望有一篇记。”我于是就记写下这篇记。‎ ‎2017届高三第二学期期初六校联考语文附加题试卷 注意事项:‎ ‎1.由选考历史课目的考生解答,其他考生不做。本试卷共40分。考试用时3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考试号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目的横线上。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 一、 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 ‎ 书为游艺之一,前代名迹流传,今人兴怀珍慕,是以好古者恒钩抚镌刻,以垂诸奕祀。我朝秘府,法书真迹,积久颇富,朕曾命儒臣详慎审定,编为《石渠宝笈》一书。因思文人学士得佳迹数种,即钩摹入石矜为珍玩今取群玉之秘寿之贞珉足为墨宝大观以公天下。著梁诗正、汪由敦、蒋溥复加校勘,择其尤者编次抚勒,以昭书学之渊源,以示临池之模范。‎ ‎ (弘历《刻三希堂法帖特谕》)‎ ‎20.用“/”给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5处)(5分)‎ 即 钩 摹 入 石 矜 为 珍 玩 今 取 群 玉 之 秘 寿 之 贞 珉 足 为 墨 宝 大 观 以 公 天 下 ‎21. 宋人书法“尚意”,一变唐以来“尚法”的传统书风,造就了北宋书法四大家——苏轼、‎ ‎ ▲ 、 ▲ 、 ▲ 。(3分)‎ ‎22. 用自己的话说说编纂《石渠宝笈》一书的目的。(2分)‎ ‎ ▲ ‎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5分)‎ A.《老人与海》中,老人圣地亚哥在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回想起以前和一个大个子黑人比手劲的光景。比试持续了一天一夜,在其他人建议和局结束的当口,圣地亚哥使出浑身力气,把黑人的手扳倒。‎ B.《边城》中说爷爷接翠翠晚了,翠翠就哭了。爷爷叫翠翠坚强勇敢,不要遇到事情就哭。翠翠知道了很多妈妈的事情,爷爷却开始悲伤起来。 ‎ C.《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为了解决他弟弟破产后的债务问题,宴请了克罗旭叔侄。这是他结婚以来的第三次请客,这件事在城里弄得沸沸扬扬。‎ D.《狂人日记》中发现“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狂人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后来他狂病治愈而“赴某地候补”,这是作者对他寄予的希望。 ‎ E.《茶馆》第一幕中,庞太监对王利发说“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这句台词表明了维新变法失败后,保守势力又重新得势。‎ ‎24.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第49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中,黛玉说“孙行者来了……”“孙行者”是谁?请结合本回情节,归纳其性格特征。(5分)‎ ‎ ▲ ‎ ‎(2)毛宗岗在评点《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出场时说,“此卷极写孔明,而篇中却无孔明。盖善写妙人者,不于有处写,正于无处写”。 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说明作者是如何“不于有处写”诸葛亮的。(5分)‎ ‎ ▲ ‎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清代经学之三派,吴派最专,皖派最精,扬派最通。扬派的王念孙研究训诂,阮元研究名物制度,汪中辨明学术源流,都能师人所长,融会贯通。而焦循研究《易经》,黄承吉治文字学,则能前无古人,自创新例。故此扬派治学之规模、次第、方法及成就,自非吴、皖两派所能比及。‎ 乾隆中叶兴起的扬州学派,成员皆以吴派惠栋、徽派戴震所开之朴学为宗,提倡古学,贯通经术,此其尚同一面。汪中复强调“才力所诣,各成其学”,“所造不同”;阮元谓扬学诸人或“博闻强记”,或“公正通达”,或“洁净精核”,或“细密详赡”,各具千秋,此其相异一面。诸人学术造诣有别,说明扬州学派不像吴、皖二派一样有明确的师承关系与公认的学术领袖。‎ 乾隆末年,扬州学派先进之汪中逝于杭州。硕果仅存的两位又离开扬州——高邮王念孙居京师,宝应刘台拱居镇江。而此时,阮元、焦循、王引之等扬学后起之秀渐次登上学术舞台。这些学者年次较晚,多数学术活动在嘉庆时期,他们相与为友,相互问学,致力于博贯群经,创通大义,故声名鹊起,扬学亦走向繁盛,得以区别于吴学、皖学,而独立成为一派。‎ 道、咸以降,随着政治、社会的全面衰败及由此导致的扬州地位的衰落,经世之学与今文经学的兴起以及宋学的复辟,朴学风气渐趋漓薄,扬州学派也渐趋式微。而此时的扬州学派,仍能恪守朴学,不易其帜,保持了扬州学派的传统。扬学后期主要以宝应与仪征二刘氏为主。宝应刘氏有悠久的家学传统,刘台拱之侄刘宝楠辑《清芬集》,蕞录宝应刘氏历代之学。仪征刘氏则自刘文淇始。文淇受业于舅氏凌曙,但并未习染其今文经学学风。‎ ‎ (节选自冯乾《清代扬州学派简论》,有删改)‎ ‎25.根据文章第一段,概括分析扬州学派的两大特点?(4分)‎ ‎ ▲ ‎ ‎26.扬州学派与吴派、皖派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和不同?(5分)‎ ‎ ▲ ‎ ‎27.结合全文,概括扬州学派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6分) ‎ ‎ ▲ ‎ 语文附加题 参考答案 ‎20.即钩摹入石/矜为珍玩/今取群玉之秘/寿之贞珉/足为墨宝大观/以公天下 ‎21.黄庭坚、米芾,蔡襄 ‎22. 昭示书法渊源,树立书写榜样。‎ ‎ (两点各占1分,照抄原文不得分)‎ ‎ 【参考译文】书法是“游艺”的一种,历朝各代有名的书迹字帖流传后世,后世的人内心兴起了珍惜、仰慕之情,因此那些喜好古人事物的人常常模仿古人的书法字帖,或重写,或重刻,用来流传后世。我朝宫中藏书馆,法帖真迹,累积了很久,数量很可观。朕曾下令要长于文学书法的大臣,详细谨慎地判断修订那些书帖,并编为《石渠宝笈》一书。我想这么做的原因是想到以往文人、学者得到几种好的书帖之后,就会依书帖凿刻在石上,满心喜悦视为珍宝。现在取其中最好的书帖,时间最长的石刻碑铭,足以成为书法字帖的集大成之作,来公告天下。这本字帖的编著者梁诗正、汪由敦、蒋溥反复校勘,选择最好的书帖编排次序摹刻复本,用来昭示书法的渊源以及学习书法应有的榜样。 ‎ ‎23. DE ‎24. (1)史湘云。有英雄气,活泼洒脱,纯真率性,爱憎分明(心直口快)。‎ ‎ (第一问2分。第二问3分,每点1分,答满3分为止。)‎ ‎ (2)①:先写水镜先生(司马徽)介绍“伏龙、凤雏”的非凡才能而不说明两者是谁(1分);接着写徐庶(徐元直)走马荐诸葛,交代卧龙身份、才学及其隐士姿态(2分);继而写三顾茅庐(1分),借诸葛亮的朋友、兄弟、岳父及居所环境等突出其不同常人之处(1分)。‎ ‎25. 通:师人所长,融会贯通;创:前无古人,自创新例。(答出一点得2分)‎ ‎26. 联系: 扬派以吴派、徽派朴学为宗;不同: 各有所长(扬派最通,吴派最专,皖派最精);没有有明确的师承关系;规模成就更大。(每点一分,答出四点给5分)‎ ‎27. 乾隆中叶兴起,提倡古学,各具千秋;嘉庆时期繁盛,博贯群经,独立成派;道咸年间衰落,恪守朴学,保持传统。 (每点2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