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单元试卷(含解析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单元试卷(含解析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一、选择题 ‎1.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中,最能体现中外文化交融的是(    ) ‎ A. 书法                                    B. 石窟                                    C. 山水画                                    D. 诗歌 ‎【答案】B ‎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中,最能体现中外文化交融的是石窟艺术。B项符合题意;书法、山水画、诗歌是中国的艺术,不能体现中外文化交融。ACD三项不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2.《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你知道其中的“三国”是指(    ) ‎ A. 魏、蜀、西晋                    B. 魏、蜀、吴                    C. 吴、东晋、梁                    D. 宋、齐、梁 ‎【答案】B ‎ ‎【解析】【分析】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本题难度不大。‎ ‎3.如果想了解北魏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你可以阅读(    ) ‎ A.《史记》 B.《伤寒杂病论》 C.《天工开物》 D.《齐民要术》‎ 14‎ ‎【答案】D ‎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了解北魏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应该阅读《齐民要术》。D项符合题意; 《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A项不合题意; 《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B项不合题意; 《天工开物》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写了一部《天工开物》,书中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学生要掌握《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 ‎4.下列朝代曾统一中国的是(    )①秦朝          ②西汉      ③西晋       ④东晋       ⑤隋朝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⑤                              D. ①②④‎ ‎【答案】C ‎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争战局面,统一中国;280年西晋灭东吴,完成统一;589年隋灭南陈,继秦汉后中国历史有一次实现了统一,选项①③⑤符合题意;而西汉、东晋政权并没有统一中国,选项②④可排除。因此只有选项①③⑤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秦朝是结束了战国时代完成统一、西晋是结束了三国鼎立完成统一、隋朝是结束南北朝时期完成了统一。‎ ‎5.230年,卫温亲率万人乘舰船到夷洲,夷洲是今天的(    ) ‎ A.海南岛 B.台湾 C.日本 D.菲律宾 ‎【答案】B ‎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国时期有关知识的识记。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曾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那时的台湾叫夷洲。 ‎ 14‎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台湾古今地名的变化,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台湾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名称。‎ ‎6.如果我们要学习农作物种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饲养等知识,可以参考北魏时期的农学著作(    ) ‎ A. 《缀术》                      B. 《齐民要术》                      C. 《天工开物》                      D. 《水经注》‎ ‎【答案】B ‎ ‎【解析】【分析】《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书中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如果我们要学习农作物种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饲养等知识,可以参考北魏时期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本题难度适中。‎ ‎7.历史上称为“南朝”的四个朝代更替的先后顺序是(    ) ‎ A. 宋齐梁陈                           B. 陈齐宋梁                           C. 梁陈宋齐                           D. 陈梁齐宋 ‎【答案】A ‎ ‎【解析】【分析】南朝,是东晋灭亡之后隋朝统一之前存在于中国南方以建康为都城的四个朝代的总称,其更替顺序为宋齐梁陈,其它选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难度较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8.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经典战役是(    )‎ 统帅 周瑜VS曹操 兵力 约5万VS20余万 结果 曹操兵败北撤 14‎ A. 官渡之战                           B. 赤壁之战                           C. 涿鹿之战                           D. 牧野之战 ‎【答案】B ‎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周瑜VS曹操、曹操兵败北撤”结合所学可知,此是经典战役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与曹操在赤壁决战,孙刘联军用火攻打败曹操,曹操败逃回北方,从此不敢南下。赤壁之战后魏蜀吴实力相对均势,谁都没有统一全国的实力,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B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赤壁之战的时间、过程和历史影响。本题难度适中。‎ ‎9.下图(汉人胡食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民族室融                           B. 中外交往                           C. 国家统一                           D. 经济发展 ‎【答案】A ‎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汉人胡食”,反映了胡人的饮食习惯传到中原,使得中原的百姓接受了一些胡地的饮食习惯。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为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下令鲜卑贵族、官员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语,提倡与汉人通婚。这些措施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胡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A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内容和影响。‎ ‎10.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下列史实与曹操有关的是(    )①招贤纳士 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自立为帝 ‎ 14‎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 ‎【解析】【分析】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 招贤纳士,通过官渡之战打败袁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黄河流域长期的战乱;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曹操的二战曹丕自立为帝,④排除。仔细审查①②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曹操属于东汉末年的历史人物,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11.周杰伦创作的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你唱到他的这首歌时会想到哪位书法家(    ) ‎ A. 顾恺之                                B. 司马迁                                C. 祖冲之                                D. 王羲之 ‎【答案】D ‎ ‎【解析】【分析】东晋人王羲之,其书法作品有“飘如浮云,矫若惊龙”的美称,《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称,他本人也被称为“书圣”。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建议熟练掌握文字的发展历程的相关知识。本题难度不大。‎ ‎12.某诏令曰:“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颁布这一诏令的是(    ) ‎ A.齐恒公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孝文帝 ‎【答案】D ‎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北魏孝文帝的 “汉化政策”,即提倡说汉语和改汉姓,他提出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 14‎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间、内容和作用。‎ ‎13.我国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备的人,通常被称为“圣人”。“书圣”、“画圣”、“诗圣”分别是指(    ) ‎ A. 王羲之、吴道子、李白                                       B. 王羲之、吴道子、杜甫 C. 张旭、顾恺之、李白                                           D. 张旭、顾恺之、杜甫 ‎【答案】B ‎ ‎【解析】【分析】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唐朝画家吴道子画技高超,他的画注重线条变化,立体感强,风格奔放,开后世写意画先河,后世称他为“画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感情真挚,笔触细腻,风格雄浑,语言精练凝重,被后人尊为“诗圣”。因而“画圣”、“诗圣”分别是指王羲之、吴道子、杜甫。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圣人”为依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书圣”、“画圣”、“诗圣”。本题难度适中。‎ ‎14.我国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备的人,他们通常被称为“圣人”。被后人尊称为“书圣”的是(    ) ‎ A.王羲之 B.苏轼 C.颜真卿 D.张旭 ‎【答案】A ‎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有“书圣”之称,他的代表作《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A项符合题意;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B项不合题意。 ‎ 14‎ 颜真卿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C项不合题意; 唐代书法家张旭是草书大家,被称为“画圣”,D项不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学生还要掌握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15.图1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名称依次是(    ) ‎ A. 魏、吴、蜀                       B. 魏、蜀、吴                       C. 吴、蜀、魏                       D. 蜀、吴、魏 ‎【答案】B ‎ ‎【解析】【分析】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逐渐形成了曹操和袁绍两个对立的强大军事集团。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官渡之战后,曹操逐渐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208年,曹军与孙刘联军决战于赤壁,曹军大败,退守北方,无力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巩固,刘备占据四川,并取得汉中。200年,曹丕在洛阳自称皇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蜀汉;222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国号吴。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结合图示,可知①为魏,②为蜀,③为吴。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关键是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本题难度适中。‎ ‎16.“π”在自然科学中应用广泛,世界上第一次把π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的科学家是(    ) ‎ A. 刘徽                                 B. 郦道元                                 C. 顾恺之                                 D. 祖冲之 ‎【答案】D ‎ ‎【解析】【分析】祖冲之是我国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科学家。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在数学方面,他写了《缀术》一书,祖冲之算出圆周率π的数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比欧洲人早了约1000年。 ‎ 14‎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π”是一个除不尽的无穷小数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祖冲之的成就。本题难度不大。‎ ‎17.如果我们要学习农作物种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饲养等知识,可以参考(    ) ‎ A.              B.              C.              D. ‎ ‎【答案】C ‎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等,选项C符合题意; 而选项A是记录孔子的言论; 选项B是甲骨文; 选项D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著作,不符合题意; 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本题难度不大。‎ ‎18.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获得了成功,其主要原因是(    ) ‎ A.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B.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C.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D.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答案】C ‎ ‎【解析】‎ 14‎ ‎【分析】依据课本所学,商鞅变法提出改革土地制度,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才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内迁北方民族的融合,促进了鲜卑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和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C项符合题意;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是改革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ABD三项不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学生要对比学习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从改革时间、原因、内容和影响等几个方面对比。‎ ‎19.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我国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的,因为他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这项成果领先世界(    ) ‎ A.500年 B.700年 C.1100年 D.2000年 ‎【答案】C ‎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祖冲之圆周率这一成果领先世界的时间。祖冲之是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最突出的成就是数学领域求得圆周率比较精确的到了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1100年。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祖冲之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除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外,学生还要掌握祖冲之的著作《缀术》。‎ ‎20.学习历史,必须了解历史朝代发展的顺序。_______→战国→_______→西汉→东汉→三国→_______→东晋→_______,括弧中朝代顺序正确的是(    ) ‎ A.秦、春秋、西晋、南北朝 B.春秋、秦、南北朝、西晋 C.秦、春秋、南北朝、西晋 D.春秋、秦、西晋、南北朝 ‎【答案】D ‎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由于诸侯之间的争霸、兼并战争不断,东周被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相连的时期,春秋时期是公元前770——476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王朝——秦朝;秦朝灭亡后,经过四年的楚汉相争,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西汉灭亡后,公元25年,东汉建立;公元220‎ 14‎ 年,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随后蜀国、吴国也建立,历史进入三国时代;公元265年,司马炎篡位,建立西晋;西晋被匈奴灭亡后,公元317年,西晋皇室后裔司马睿在群臣拥戴下建立东晋;东晋偏安江南,不思进取,南北方相继进入南朝、北朝时代。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朝代的发展顺序,难度适中。学生要准确识记中国古代朝代的发展顺序,属于常考的题目。‎ ‎21.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迁都,其中为接受先进文化而进行迁都的是(    ) ‎ A. 盘庚迁都                        B. 明成祖迁都                        C. 周平王迁都                        D. 孝文帝迁都 ‎【答案】D ‎ ‎【解析】【分析】据题干“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迁都,其中为接受先进文化而进行迁都的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在位时,为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曾把北魏的都城从平城迁到了洛阳。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本题难度适中。‎ ‎22.电视剧《闯关东》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而背井离乡到东北“闯关东”的故事。而在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人口则大量向南迁移,它所带来的最重要结果是(    ) ‎ A. 加剧了南方的混乱局面                                       B. 使北方趋于平静 C. 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D. 平衡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答案】C ‎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由于北方战乱,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这是我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它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注意扎实掌握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史实。本题难度适中。‎ 二、材料分析题 ‎ 14‎ ‎23.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它们见证了秦朝的改革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1日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各位有功之臣以及从代郡来的老家族的人,姓中有的是复性,都要改为简单易记的姓)” ——《资治通鉴》 ‎ ‎(1)阅读材料一,材料中的“商君”指的是谁?材料中的“教民耕战”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 ‎(2)阅读材料二,四方古印文体现出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 ‎ ‎(3)阅读材料三,“魏主”指的是谁?这段材料反映了“魏主”改革中的哪项措施? ‎ ‎(4)对于以上改革,有人认为“商君遭车裂而亡,秦朝二世而灭,鲜卑族汉化”。所以,这些改革都是失败的。你认同这一观点吗?如果不认同,请你写出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依据是什么? ‎ ‎【答案】(1)商鞅。大大增强秦国国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秦始皇统一文字。 (3)北魏孝文帝。改用汉姓。 (4)不认同。改革成功与否的判断依据应该是“改革是否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进步”。 ‎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商君”指的是商鞅,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材料中的“教民耕战”大大增强了秦国国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根据材料二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方古印文体现出的有效的历史信息是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秦始皇统一文字。 ​(3)根据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的信息可知,“魏主”指的是北魏孝文帝,根据材料“‎ 14‎ 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各位有功之臣以及从代郡来的老家族的人,姓中有的是复性,都要改为简单易记的姓”的信息可知,这段材料反映了“魏主”改革中的改用汉姓的措施。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不认同这一观点,改革成功与否的判断依据应该是“改革是否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进步”而不是实行改革者的最终命运如何,主要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就都是成功的改革。 【点评】本题以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本题难度较大。‎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教材》 材料三:三国鼎立时期,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 ‎(1)依据材料一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迁浪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 ‎【答案】(1)北方战乱频繁。后果:北方民族大量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2)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3)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中的文字“……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迁的浪潮。”由此可知北方民众大量南迁的原因是北方各政权之间不断征战,战乱频繁;结合课本所学,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2)依据材料二中的文字“……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得出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消除了民族隔阂,促进“‎ 14‎ 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3)依据材料三所给信息“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和“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可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点评】本题考查了北方人民南迁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魏晋时期北方人民南迁的原因,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25.某七年级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围绕“改革促发展”这个中心,开展了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回答相关的问题。材料一:北魏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494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达A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 材料二:‎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魏书》记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 ‎(1)材料一中的“A城”是哪里?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一迁都的“计谋”? ‎ ‎(2)材料二所示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 ‎ ‎(3)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 ‎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北魏孝文帝改革给你哪些启示。 ‎ ‎【答案】(1)洛阳。冲破守旧阻力(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 (2)改汉姓;学汉语。 (3)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或中原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传统的汉文化在北方得到大发展。(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礼仪兴盛,人才济济)。 (4)改革需要魄力、能力与坚韧不拔的毅力;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阻碍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等。 ‎ 14‎ ‎【解析】【分析】(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 ​(2)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汉姓;学汉语两项措施。 (3)依据材料信息: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或中原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传统的汉文化在北方得到大发展。 (4)开放性题目,改革需要魄力、能力与坚韧不拔的毅力;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阻碍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内容。本题难度适中。‎ 14‎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