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考纲细化(先秦-魏晋)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考纲细化(先秦-魏晋)

ID:298681

大小:99.67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中国古代史考纲细化 ? 第一章 先秦——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开端时期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①夏朝的建立?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出现“家天下”局面。 3.约公元前1600年,夏灭亡:根本原因:夏桀的暴虐无道,奴隶们不断反抗;直接原因:商汤灭夏。 ②商朝的兴衰 1.商汤建国:约公元前1600年,定都于亳。 2.盘庚迁殷,政局稳定。商朝又称殷朝。 3.商纣王的暴政 ③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强盛? 1.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稿京。 2.武王伐纣成功原因:商纣暴虐无道;周经文王改革强盛;武王的作用。 3.周是一个地域空前广袤的国家,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加强,在世界的东方具有重要地位。 ④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1.国人暴动:公元前184年;原因:周厉王的暴政。 2.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公元前772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西周灭亡原因。 ⑤井田制和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奴隶统治 2.井田制:性质: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内容: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3.分封制: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国:鲁国 晋国 燕国 卫国 齐国 宋国 义务:政治上服从周王命令,经济上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军事上要随从作战 影响:积极——巩固统治、扩大疆域;消极——王室衰微、诸侯分立 分封制和井田制关系: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上层建筑。都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①农业和畜牧业 1.农业发展原因:夏商周统治者对农业重视;采取奴隶集体耕作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产量增加。 2.农业发展表现:农作物品种增多(稻粟——“五谷”);耕作技术的提高(集体耕作、木石农具);作物产量增加(酿酒业出现);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畜牧业:商朝的畜牧业占重要地位,饲养的家畜很多。有些牲畜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祭祀。 ②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 1.青铜制造业(主要部门) 原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器和兵器) 特点:生产规模大,官府垄断、产品供王室贵族使用;品种多,数量大(礼器、兵器、食器、酒器);产品质量高(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商周铸有文字(铭文);西周产品趋向生活化。 2.玉器加工和纺织业:安阳妇好幕出土的玉器七百多件;西周的丝织除平织外,出现了斜织,还出现了刺绣。 3.陶瓷业:商和西周出现了原始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4.制漆业:我国是上世界上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原始社会河姆渡遗志,就出土过红漆碗。周朝漆工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车身、车蓬都用漆来装饰。 ③商业交通和城市 夏朝交通工具种类很多;商民善于经商;商朝以贝为货币;商朝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商周道路沿途设有旅社,并建立了邮驿制度。夏、商、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 (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基本特征: A.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B.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民族不断融合。 C.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①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 1.春秋争霸 背景:王室衰微;生产力发展,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狄人南来,楚人北来。 目的:取得土地和人民以及对它国的控制权。 性质:奴隶主贵族间非正义的争霸战争(春秋无义战) 概况: 齐桓公称霸时期:条件——地理位置优越;管仲改革;策略正确(“尊王攘夷”) 标志——葵丘会盟(BC651) 晋楚争霸时期:城濮大战(BC632)——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退避三舍) 楚庄王称霸中原(问鼎中原) 吴越争霸时期:吴国称霸——吴王阖闾、夫差 越国称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2.战国兼并(公元前475-前221) 背景:战国七雄争霸格局形成——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卿大夫取代国君,实质上是封建主阶级取代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性质:封建兼并战争。 概况:桂陵之役和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带来了严重灾难,属于非正义战争;加速了奴隶制度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形成;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②民族融合? 方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战争 作用: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①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 1.农业: 铁器的使用:表现:铁器的使用可以上溯到西周晚期,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意义: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牛耕技术的推广:表现: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用牛耕并逐步推广。意义:耕犁的出现,是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的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桔槔灌溉;都江堰(李冰);郑国渠(郑国);芍陂(孙叔敖);西门豹渠(西门豹);邗沟(夫差) 2.手工业 冶铸业——冶铁(铸铁柔化技术);铸造(金银错技术) 漆工艺——夹纻技术 酿酒业——用曲造酒 煮盐业——山西池盐、山东海盐和四川井盐 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 3.商业和城市 商业发展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表现:各地土特产品成为商品; 中原市场形成;繁华商业中心出现;大商人势力崛起(范蠡、吕不韦) 封建城市特点:既是商业中心又是政治中心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1.根本原因:(生活力的提高)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2.过程: 私田不断增多;私田主人为增加收入,改变剥削方式,这样改变了双方的身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出现;春秋时期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 3.意义:井田制瓦解;封建生产方式出现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的改革——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渐确立 原因:春秋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进步,封建剥削方式的产生,井田制越来越难于维持。 目的:增加赋税收入,实现富国强兵,争做霸主。 内容:改革赋税制度,发展生产。 表现: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 影响:客观上承认了土地土地私有,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 转变,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渐确立。 性质:奴隶主阶级的改革,属于奴隶制内部生产关系的调整。 2.战国时期的变法 原因: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与确立;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田氏代齐、三家分晋);思想基础——百家争鸣学说;政治基础——兼并战争激烈,诸侯需要改革增强国力 表现:魏李悝变法、楚吴起变法、秦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影响、成功原因) 影响:经过一百多年,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国确立起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性质:地主阶级改革,用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 (4)先秦时期的文化? 特点:文化异常繁荣;思想流派纷呈;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技成就世界领先。 ①老子和孔子? 1.老子: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哲学思想:认为世界万物本源为“道”(客观唯心主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精华); 政治思想: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2.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①思想:“仁”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维护“礼”,主张贵贱有“序”;以德治民,逐步改良等。②教育:“有教无类”思想,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 ③文化:编订和整理了《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 即后来的儒家“五经”。 ④影响:他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②百家争鸣? 1.历史条件:物质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社会环境——社会变革与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思想的自由; 文化基础——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有思想知识,身份自由的思想家 2.概况:儒、墨、道、法;儒墨最有实力,道家次之 墨家:鲁国人墨翟创立。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反映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的愿望。 儒家: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宽刑薄税。他被统治者尊为“亚圣”。 荀子:“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唯物主义);“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 道家庄子: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主观唯心主义);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社会不公现象;敌视社会进步,反对任何作为(绝望消极) 法家韩非子:认为今胜于古,人们应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③文学和艺术? 《诗经》;屈原和《离骚》;“诸子散文”;绘画已成为独立的艺术;青铜艺术;音乐 ④天文和物理? 1.天文学发展与农业生产发展紧密相关:公元前613年作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春秋历法基本上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西方早160年;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2.物理学成就与战国期手工业生产技术进步的关系;《墨子》中的《墨经》记载的大量物理学知识,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声学和光学。 ⑤扁鹊:战国时期最著名医生;奉为“脉学之宗”;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传统诊病法 第二章:秦汉——封建大一统时期 (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①秦朝的统一 1.统一的历史条件:秦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客观: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加强 政治基础——局部实现统一和建立中央集权 理论基础——法家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 人心导向——人民厌战渴望统一 民族关系——融合加强,华夏族形成巩固民族共同体 主观: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实力最强 嬴政雄才大略(广罗人才、远交近攻) 2.秦王嬴政实现统一的经过 灭六国;南征越族(修灵渠);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北击匈奴(修长城) 3.秦朝疆域(略) 4.秦统一的历史意义(26页)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目的;措施:政治、经济、文化;作用(26-28面) ③秦末农民战争:原因、主要经过、历史意义? (3)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①刺史制度——地方监察制度 原因:疆域扩展,需要加强对地方控制 内容:设十三州(监察区),每州刺史一人,监察诸王与郡国守相(位卑而权重) 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 演变(东汉): 治所(无适所治——所治有定处); 官阶 (低于郡守 ——高于郡守) 职权(监察官——地方军政长官) 评价:最初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其后发展为拥兵自重的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②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地方行政制度 背景: 历史原因——楚汉战争,分封异姓诸侯王(击败项羽) 主观目的——吸取秦亡教训,分封同姓王(统治稳固) 影响:导致地方割据势力产生,王国问题形成,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解决: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收回官吏任免权 汉武帝——推恩令(削减王国封地);附益法(限制诸王活动) ③察举制? 含义: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科最重要。 目的:扩大政权阶级基础,巩固专制统治。 演变:东汉中后期 德才——选拔有用之才 门第族望——世家地主形成(九品中正制) ④编户齐民? 1.特点: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2.目的:控制人口,剥削农民。 3.农民的主要负担:田租、人口税、兵役、徭役(或纳更赋以代役) (4)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①匈奴的兴衰? 1、西汉初年的“和亲” 原因: 内因——匈奴统一北方草原,占河套,实力强大(冒顿单于 外因——汉初经济凋敝,国力薄弱(休养生息) 内容:把宗室女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并奉送大量物资,同时进行贸易。 评价:目的——换取边境安宁,巩固新政权 特点——屈辱性(不得已而为之) 策略性(羁縻政策) 作用——汉匈边境相对安定,贸易往来有所发展,未能解除匈奴威胁 2、汉武帝的军事反攻 条件:政治——中央集权加强,政权巩固 经济——经济繁荣,粮丰财足 军事 ——战马众多,士卒训练有素 经过: 两将军(卫青 霍去病),三战役(BC129——119) 汉取河套地与河西走廊,匈奴被迫北迁 评价:阻止了匈奴南下掠夺,是正义战争 解除了边患,有利北部边疆开发 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交通 3、汉元帝的“和亲”——昭君出塞(BC33) 背景: 匈奴内乱,呼韩邪单于归汉 西汉后期杜会问题严重,无力进行大规模战争 意义:密切了汉匈关系,推动了互市兴旺,促进文化往来,促进了民族融合 4、东汉与匈奴的关系 东汉初匈奴分裂(南匈奴、北匈奴) 南匈奴内迁(河套、陕西、山西) 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 ——瓦解、西迁 ②张骞通西域? 1、概念: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地区(狭义) 2、张骞通西域(BC138——119) 第一次——联络大月氏共击匈奴(BC138) 目的 第二次——联络乌孙共同反击匈奴(BC119) 第一次——获得西域资料,介绍汉朝情况(凿空) 结果 第二次——各国遣使回访,建立友好关系。 密切了中原与西域联系(西域都护) 意义: 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铸铁技术、井渠法) 丰富了中原物质生活(农作物、奇禽异兽、皮毛制品) 打通了中西交往陆上要道(丝绸之路) 3.班超经营西域 背景:东汉初年无力顾及西域,西域被北匈奴控制 经过:窦固击败北匈奴(公元73年) 班超经营西域 重建西域都护(公元74年) 作用: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奴役,密切西域和内地联系。 ③西南夷与百越? 1.西南地区:西南夷 设立郡县 册封王侯——夜郎王、滇王 2.华南地区:东越、南越(南海九郡) (5)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①与朝鲜的关系? 政治上——人口迁徙;三韩谴使赴汉(汉武帝、光武帝) 文化上——引进先进文化(秦韩) 经济上——贸易往来频繁(中国:铜镜、漆器、铁制工具→←朝鲜:檀弓、果下马) ②与日本的关系? 秦朝:徐福东渡(秦始皇) 西汉:“使译通于汉”(汉武帝) 政治——委奴国谴使赴汉(光武赐印) 东汉: 经济——铁器、铜器、丝帛传入日本 与越南的关系 政治上——灭南越国,设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经济上——铁犁牛耕与水利工程技术 ③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1.汉朝与西亚(安息)的交往:丝绸转手贸易 2.汉朝与欧洲大秦(罗马)的交往: 甘英出使大秦(97年);大秦安敦王朝谴使来华(166年)——直接往来最早记载 ④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汉武帝时) 条件:张骞通西域打通中西交往陆上通道;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丝织业); 汉武帝反击匈奴战争取得重大胜利;设置西域都护,保证中西交通畅通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天山南北→葱岭→中亚→西亚(安息)、欧洲(大秦) ↘南亚 四川----云南----缅甸-----印度(西南陆上丝绸之路) 意义:推动与中亚(大宛)、西亚(安息)、南亚(身毒)诸国经济文化交流 经济——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技术、井渠技术等西传; 文化——佛教传入中国(公元前后) 2.海上丝绸之路开辟(汉武帝以后) 条件:汉武帝灭南越,设南海九郡;造船与航海技术进步 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印支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诸国——印度半岛南端 意义: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沟通中西联系 (6)秦汉时期的文化 ①科学技术 1.天文历法:“太初历”;太阳黑子;张衡的科学成就 2.数学:《九章算术》 3.医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张仲景 4.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地图纸(世界已知最早的纸) ;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原料易得造价低廉便于普及推广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造纸术的外传(4世纪东传朝鲜、7世纪东传日本、8世纪西传中亚、阿拉伯) ②哲学与宗教 1.董仲舒的儒学:主张:皇帝依天意办事;儒学独尊;儒学教育。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作品:《天人三策》。意义:确立儒家统治地位;儒学官学化并具有神学倾向;光大儒学;加强文化专制。 2.王充及其《论衡》的唯物思想:主张: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反对有鬼论,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反对厚葬,提倡薄葬 。作品:《论衡》 3.佛教的传入:西汉末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东汉明帝西域求佛法(白马寺) 4.道教的形成:东汉道教产生。《太平经》太平道和五斗米道 ③史学与文学? 1.司马迁与《史记》; 从黄帝到汉武帝。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班固与《汉书》; 叙述西汉历史。第一部断代史 3.赋的兴起 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班固:《两都赋》。赋讲究排比,散韵并用,辞藻华丽 4.乐府:《战城南》、《十五从军行》、《东门行》、《陌上桑》。乐府诗形式朴素、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民间文学,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④雕塑与绘画 1.雕塑:秦朝兵马俑:气势雄伟,形象传神;东汉说唱俑和杂记俑:造型生动活泼;秦砖汉瓦:极具艺术价值 2.绘画:长沙马王堆彩绘帛画:汉代艺术的精品;画像石、画像砖:题材丰富、艺术性强 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 ?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①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加速发展;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受到威胁 整顿吏治——杜绝官吏贪赃枉法 2.改革内容: 颁均田令——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均田制)这是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但仅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 迁都洛阳——控制中原巩固统治 推行汉化——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制度、语言、姓氏、服装、婚姻) 3.影响: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推进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①江南经济的发展? 1.原因:北民南迁——劳动力工具技术;统治者劝课农桑奖励耕织 ——统治政策;南方战乱少相对安定 ——政治前提江南地区优越自然条件——自然条件 2.表现:地域广(江东——长江流域——岭南闽江);品种多;产量高;不平衡(三吴 两湖 成都) 3.影响: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②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表现:技术创新(翻车、犁耕);兴修水利(曹魏、北魏);开发边疆(河西、辽东) 特点:屡受破坏;发展相对缓慢。 ③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蜀锦;冶炼业——相州 灌钢法;制瓷业——青瓷与白瓷;造纸业——书写材料与造纸中心 ④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商业:北方发展缓慢,南方相对活跃(荆州、扬州、益州) 社会生活:民族交融,胡汉互化(胡饼 胡服 饮茶)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①科学技术? 1.数学 刘徽(魏晋)——计算圆周率方法 祖冲之 (南朝)——精确推算圆周率,著《缀术》(领先近1000年) 2.农学 贾思勰(北朝)——著《齐民要术》(总结性 最早最完整农书) 3.地理: 裴秀(西晋)——著《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图原则(杰出地图学家) 郦道元(北魏)——著《水经注》(地理名著与文学作品) ②道教与佛教? 1.佛教兴盛: 原因: 思想基础——欺骗性与诱惑力( 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社会基础——社会动荡,战乱不止,人民生活困苦 政治基础——统治者的推崇与提倡(梁武帝) 表现:僧尼增多,佛寺遍布;;寺院经济恶性膨胀;佛教相关艺术的发展(石窟 建筑 绘画) 影响: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法显《佛国记》 积极: 促进艺术发展——石窟(云冈 龙门) 绘画(佛像画) 促进反佛斗争与唯物思想发展——范缜《神灭论》 消磨斗志,使人安于现状 消极: 耗费财物,加重经济负担 影响封建国家赋役来源——三武灭佛(北魏太武帝 北周武帝 唐朝武宗) 2.道教改造: 葛洪(东晋)——儒道结合,服务封建统治;《抱朴子》 陶弘景(南朝)——佛道结合,建立神仙体系 ③唯物论思想家?范缜,针对的是佛教。《神灭论》内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就消失 ④文学和艺术? 1.承上启下的文学 建安文学(三曹、建安七子)——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富有生气 田园诗(陶渊明)——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 山水诗(谢灵运)——《登池上楼》 南朝——缠绵婉转(《采桑度》) 新乐府 北朝——慷慨激昂(《敕勒歌》《木兰辞》) 2.多姿多彩的艺术: 书法:东汉末(蔡邕)——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曹魏(钟繇)——隶书转化为楷书 东晋(二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书圣”) 北魏——碑志艺术与“魏碑”体(龙门二十品) 绘画:曹不兴 (三国)——佛像画的始祖 顾恺之(东晋)——擅长人物画 石窟:云冈石窟(大同)——古印度艺术;龙门石窟(洛阳)——中原文化 音乐:民族音乐与外国音乐传入 舞蹈:《大面》与《城舞》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