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ID:172254

大小:16.34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1】【导学目标】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学习重点】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课时计划】2课时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他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为人敦厚,彬彬有礼。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这一教育思想,以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唯物辩证的中国教育改革之学;在探索和回答中国教育改革实际问题中,精辟、独到地揭示了中国现代教育基本原理;在总结和提炼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经验中,发展、创新了中国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商酌(shānɡ zhuó) 累赘(léi zhuì) 拖沓(tuō tà)搀和(chān huo)  冗长(rǒnɡ chánɡ)(2)词义累赘:拖累、麻烦。拖沓:形容做事拖拉。颠沛流离:指生活艰难,四处流浪。颠沛:遭受挫折或困难;沛:水草丰美的地方。沾溉:浸润浇灌。高文典册:经典性著作。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2.作者名片张中行,原名张璇,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交流点拨】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交流点拨】待人厚,律己严。待人厚:①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②第四自然段:送客;③第五自然段:复信;④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交流点拨】“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交流点拨】①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②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时症: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5.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第三部分(第3-6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第四部分(第7-10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第五部分(第11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步骤三 精读课文 探究写法1.在感情表达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3.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真挚。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1.总结课文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2.拓展延伸叶圣陶文章为何大受欢迎?【交流点拨】在叶圣陶的作品中易读性是一个显著特征。强调词语的运用。他认为文章是为读者而作的,同时他把文章看作是读者与作者交流的工具。当时的作者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是他们不具有优秀写作技巧的素养,他们的表达是不准确且意义模糊的。因此,文学作品难以被普通大众接受。板书设计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2】【教学目标】一、能运用略读法写出课文内容框架;二、能说出叶圣陶“写话”主张的具体例子;三、能感受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品质。【教学重难点】一、重点能运用略读法写出课文内容框架。二、难点(一)能运用略读法写出课文内容框架;(二)能说出叶圣陶“写话”主张的具体例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我们曾提过杨绛的文字像一杯茶,今天要学习的张中行的文章,是否有相似之处?这次换个比喻,我们可以把它比作什么呢?(抽问或点主动举手的)有人评价他的文字像一颗橄榄,需要细细嚼,入口清淡,回味甘甜,又不时含有一点苦味。我们这就来品品看。二、 字词积累[屏显课文生字词]全班齐读后,亮出字音答案。再亮出检测题,请1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其他学生写在练习本上,最后亮出答案。三、方法指导之前几个单元我们主要在学习“精读”,今天我们来正式学习另一种阅读方法“略读”。有哪位同学可以先为我们介绍下?(抽问或点主动举手的1名学生)[屏显“略读”方法介绍及技巧]略读:又称跳读或浏览,是一种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技巧:1.不纠结于个别字词,也不追求理解所有细节,只要“观其大略”;2. 利用文章的标题、小标题、注释等,进行预测略读;3.借助段落的主题句和结论句、文章的开头结尾等,快速掌握大意;4.把握文体要素进行快速阅读,如记叙文六要素,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等。四、整体感知“略读”方法要求我们浏览课文的速度要快,并且又要把握好文章大意。接下来就试试大家的略读水平。请在6分钟内快速读完全文,并画出内容框架。(先独立学习,再小组交流,后抽点一组到黑板上画出框架,与全班交流)小结:文章总的概括句是“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总的又分成“为人宽的一面”和“为人严的一面”两方面;“为人宽的一面”分为语言文字和日常交往;“为人严的一面”分为写作要“简明如话”、文风求“简洁”和语言使用要“规范”等。五、细读深化大家已经快速浏览过课文,那你认为叶圣陶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具体事件,说说评价。教师先介绍范例:“有一天到叶先生的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 篇文章的标点。”“描”是“依照原样摹画或重复地画”,与“改”不同,“改”是“直接变换更改”。    “描标点”事件中,一个“描”字就能体现叶圣陶先生严谨认真的做事态度,同时也显示了他对原作者的尊重。(先独立学习,再小组讨论,后可抽问或请主动举手的)教师及时补充基本理解: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不必”“反而”“还是”“有什么……都……”“千万不要”体现了叶圣陶先生严谨认真、诚恳谦逊的口吻。“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是叶圣陶先生为了让“我”更容易接受直接修改,但实际遇见这种情况,他又是来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无论怎样”“一定还是”“才”“还”“不断地”,以及“走过”“送到”“鞠躬”“说谢谢”“举手打拱”等动词都表明叶圣陶先生在这些生活小细节上,始终保持着宽厚、谦逊的作风。一、回顾导入回顾下上节课的内容,叶圣陶先生在写作方面主张什么?(“简明如话”)那尊崇叶圣陶的张中行,在写这篇文章时是否做到了呢?二、品读语言本文是否做到了叶圣陶主张的“简明如话”?请找出具体例子,并赏析。教师先介绍范例:“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虽然一些用词充满文人气息,但整体节奏是口语化的,尤其是“念,顺口,……就是话”部分,句子短促,语气感强。(先独立学习,再小组交流,后抽点或请主动举手的)教师及时补充,如:“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随意中透着亲切。“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三层意思用三个短句表达,语气舒缓,读来顺口,如同日常说话一般。三、语言运用接下来看看大家对“简明如话”主张理解得如何。对“雪下得大”,这里有三种表达:“大雪纷飞”“大雪一片一片纷纷地下着”“那雪正下得紧”。联系“简明如话”主张,你认为叶圣陶先生会最欣赏哪一种表达?那你自己最欣赏哪种呢?均请说明理由。(先独立学习,再小组交流,后抽点或请主动举手的)教师及时补充:“那雪正下得紧”出自《水浒传》,“紧”字倒很接近现代江浙一带口语里“凶”“猛”等用法。和叶圣陶主张相近的鲁迅认为,“那雪正下得紧”虽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自然”“熟练”)却好得远了。鲁迅反对“作文章”的“作”,“作”了会生涩,格格不入;但虽然太“作”不行,不“作”却又不行。他主张的特别的语言是“采说书而去其油滑,听闲谈而去其散漫,博取民众的口语而存其比较的大家能懂的字句”。四、阅读拓展[屏显“叶圣陶轶事”]五、总结从叶圣陶的生平简介和本文的事件细节来看,章先生为他改字的寓意“圣人陶钧万物”可以说几乎实现了啊!而我们这些平常人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曰能之,愿学焉”,也要尽力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作风。 板书: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宽于待人   “描标点”“不耻下问”“举手打拱”严于律己   “简明如话”主张(自然、简洁、恳切)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