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案(人民版必修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案(人民版必修3)》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 ‎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废除旧的教育制度 ‎(1)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府的重视。‎ ‎(2)方针: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3)措施: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4)结果: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2.建立新的教育制度 ‎(1)教育方针:‎ ‎①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等,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 ‎③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实施措施:‎ ‎①刘少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倡导“两种教育制度”与“两种劳动制度”,以推动教育方针的实施。‎ ‎②在办学体制上,国家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新建一批多科性工业大学和多种专门学院。‎ ‎(3)成果:‎ ‎①1965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奠定了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1.背景 ‎(1)“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全国形势一片混乱。‎ ‎(2)各地大中学校纷纷“停课闹革命”。‎ ‎(3)1968年底,全国掀起一场大规模的、持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2.表现 ‎(1)各地开展了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的热潮。‎ ‎(2)教学体制:实行所谓“开门办学”。‎ 10‎ ‎(3)改革学制:缩短学制,将小学与初中合并或将初中与高中合并。‎ ‎(4)招生制度:实际上废止了从高中直接升入大学的传统做法和高等学校的升学考试制度。‎ ‎3.影响 ‎(1)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 ‎(2)全国文盲、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界经过拨乱反正,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新生。‎ ‎2.发展教育 ‎(1)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同时建立起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 ‎(2)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3)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4)1980年以来,教育立法进展较快,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3.主要成就 ‎(1)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2)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普通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 ‎(3)成人教育成绩显著。‎ ‎(4)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轻巧识记] 现代中国的教育 ‎[易错提醒]‎ ‎“教育革命”不具有进步意义,是失误。“教育革命”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对教学体制、学校领导体制、学生学制和招生制度进行的一系列不科学的改变,是“文化大革命”‎ 10‎ 期间教育遭到严重破坏的一些举措。‎ ‎[概念阐释] 科教兴国战略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名师点拨]‎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的特点 ‎(1)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与调整并举。‎ ‎(2)教育服务对象发生变化,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3)制定新的教育办学方针。在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上加快改革步伐。‎ ‎(4)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教育模式,充实部分学科和专业,使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整、系统。‎ ‎(5)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接班人。‎ ‎2.“三个面向”是教育改革的旗帜和灵魂 ‎(1)“三个面向”的提出,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针,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在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发展教育理论等方面,都起到了历史性和战略性的指导作用。‎ ‎(2)“三个面向”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我们教育改革的旗帜和灵魂。‎ ‎1.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为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化大革命”给中国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破坏,“文化断层”“人才断层”成为这一时期的突出问题。‎ ‎3.改革开放后,“三个面向”的提出和教育立法的开展及“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 ‎ 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经验教训 ‎ ‎ ‎[材料一] 改革教育、改革文艺……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 10‎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1)材料一对我国的教育作出了怎样的错误估计?这种“教育改革”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教你读史]‎ 材料出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是关键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关键词。‎ ‎[提示] 错误估计:错误地认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统治了学校,必须在“文化大革命”中彻底改变这种现象。后果:“左”倾的错误教育方针使教育事业遭到了空前严重的破坏。‎ ‎[材料二]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 ‎(2)归纳材料二中江泽民报告的主要观点。为了实现这一“根本大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教你读史]‎ 注意材料中的逻辑论证关系:即“科技进步……取决于……”,结论是“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体现了“科教兴国”战略。‎ ‎[提示] 观点: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 举措:恢复高考、提出“三个面向”、加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立法和高等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等。‎ 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1)历程:‎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通过对旧教育的改造,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管理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中国的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③新时期,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方针和中共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2)经验教训:认识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制定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10‎ ‎ ‎ 题组一 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 )‎ 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 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 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 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 解析:选C 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革命任务已基本完成,从教育目的上来看,主要是进行经济建设,人民教育是其性质。‎ ‎2.20世纪50年代,我国调整大专院校。“人文学科受到了抑制,许多所工科学院创办起来。进而综合性大学则被削减。……1960年,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这一史实说明( )‎ A.国家工业化建设急需专业人才 B.“双百”方针得到顺利实施 C.高等教育深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 D.“三个面向”和“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贯彻 解析:选A 结合20世纪50年代国家开展的五年计划,可知大专院校调整是为工业建设输送专业人才,因此选择A项。‎ ‎3.大学生就业可以反映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以下属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大学生就业情形的是( )‎ A.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B.听党指挥,服从分配 C.上山下乡,扎根农村 D.考研出国,自主创业 解析:选B A、D两项是20世纪末以来大学生就业的状况。上山下乡、扎根农村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情形,排除C项。故选B项。‎ 题组二 教育的曲折发展和复兴 ‎4.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透视了国家的兴衰与变迁。下列教科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 )‎ 10‎ A.1949~1956年 B.1956~1966年 C.1966~1976年 D.1978~1988年 解析:选C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做此题时只要注意图片中的“红与专、用毛泽东思想战胜疾病、红卫兵”就不难看出教科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5.邓小平指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邓小平自告奋勇抓教育期间首先所做的主要工作是( )‎ A.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支持高等院校招收“工农兵学员”‎ C.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D.提出高等教育“211工程”计划 解析:选C 邓小平自告奋勇抓教育期间首先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6.纸质的收藏品充满了历史信息,启迪我们对历史的认知。下图是一枚1989年教师节邮票纪念封,反映了对教师及教育重视的有关信息。下列最符合这一时期教育发展成就表述的是( )‎ A.人民教育事业开始得到创建 B.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C.“文化大革命”时期取消的高考开始得到恢复 D.《义务教育法》得到贯彻实施 解析:选D 本题审题时要注意时间1989年,在20世纪80年代,《义务教育法》在1986年得到贯彻实施,因此选D项。‎ ‎7.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一决定的核心主张是( )‎ 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B.教育提升国民素质 10‎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解析:选C 根据题干中的《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和“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突出了科技的重要性,故选C项。‎ ‎8.据统计,1978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仅有860人,1980年达到2 124人,1985年达到4 888人。下列事件中对这一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是( )‎ A.“三个面向”成为教育指导方针 B.“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C.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的确立 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出 解析:选A 1983年9月,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这带动了中国出国留学人数的增加,故选A项。‎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1953年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会议指出:“教育是文教工作中的重点,而教育工作的重点是高等教育。必须研究解决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这一会议( )‎ A.确立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 B.顺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要求 C.决定重点促进中学教学的发展 D.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解析:选B 材料中的“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说明当时中国注重技术教育并注重对工人的教育,这和当时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一五”计划方针有关,所以应选B项。‎ ‎2.电视剧《金婚》中,女主人公文丽是位小学教师,但是有一段时间学生“停课闹革命”,她只得暂时放下了工作回家。这种情况应当发生在( )‎ A.“文化大革命”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过渡时期 解析:选A “停课闹革命”发生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中国教育事业遭到了重大破坏。‎ ‎3.对下面的《1960—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解读正确的是( )‎ 统计年份 ‎1960年 ‎1965年 ‎1971年 ‎1997年 学校数目 ‎11 289所 ‎434所 ‎328所 ‎2 170所 ‎ ‎ 10‎ ‎①1960—1971年、1971—1997年两阶段高校数量的变化趋向相反 ②1960—1971年发展状况体现了“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的严重破坏 ③1971—1997年的发展情况受恢复高考、“科教兴国”战略、“希望工程”等因素的影响 ④该表启示我们社会进步要重视教育,发展教育要尊重规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③‎ 解析:选B 图中主要是展示1960—1997年的高校教育发展的数据,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破坏,特别是高校急剧减少,随着1977年恢复高考、“科教兴国”战略等政策的出台,使高校教育得到恢复并发展,这也启示我们发展教育要尊重规律,故选B项。“希望工程”主要是救助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和援建希望小学。‎ ‎4.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需要 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 解析:选D 高考的恢复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故选D项。‎ ‎5.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表中高考录取率的变化意在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 时间 ‎1977年 ‎1979年 ‎1984年 ‎1988年 ‎2008年 ‎2011年 录取率%‎ ‎4.8‎ ‎6.1‎ ‎28.7‎ ‎24.6‎ ‎57‎ ‎72.3‎ ‎ ‎ A.在短时期内已经实现了普及 B.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 C.我国高等教育是在曲折中发展起来的 D.我国高等教育的录取率是与经济发展一致的 解析:选B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并不是短时期实现了普及目标,本题比较的主要是高考录取率,而录取率从不足百分之五增长到百分之七十多反映的本质问题只能是中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发展为大众化教育。‎ ‎6.右图是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的 10‎ 题词。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 A.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 B.体现了有中国特色教育事业的发展 C.体现了教育领域中的“改革开放”‎ D.体现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解析:选D 根据图片关键信息“一九八三年”,即考查“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D项不符合史实,不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才提出来的。进一步可知,A、B、C三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项。‎ ‎7.导致下图中数据变化的因素中最主要的应是( )‎ A.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B.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 C.“双百”方针的顺利实施 D.《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 解析:选D 注意题干中时间限制及比例逐渐变小的变化情况。上图反映了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的情况。这是由于全方位教育改革的展开,尤其是教育立法取得进展的结果,所以答案选D项。‎ ‎8.“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有关中国教育的表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面向工农开门,开办工农学校 ③恢复高考制度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②④①③ B.②③④①‎ C.④③②① D.④①②③‎ 解析:选B “面向工农开门,开办工农学校”提出于建国初期,恢复高考是在1977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出于1983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华中工学院(‎ 10‎ 现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 ‎——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教育的全方位改革,中国教育发展迈入一个新台阶。‎ ‎——历史风云网 材料三 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5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百度百科“钱学森之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破坏产生了怎样的后果?简述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措施。(6分)‎ ‎(4)结合材料三信息,请谈谈当今社会教育怎样改革才能破解“钱学森之问”呢?(4分)‎ 解析:第(1)问,注意仔细分析材料内容和出处,提炼关键要点。第(2)问,既要结合1952年的时代背景分析对当时建设和科技发展的进步意义,但是也要注意分析材料三所述问题,从而认识存在的问题。第(3)问,考查基础知识,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第(4)问,可根据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偏重工科,严重削弱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照搬苏联模式或者全盘苏化等。‎ ‎(2)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严重削弱了人文社会学科和综合性大学;大学由“通才教育”变为“专才教育”,人才培养过于专门狭窄。‎ ‎(3)后果: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导致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阻碍了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措施: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时期指导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实施“211工程”;启动“希望工程”等。‎ ‎(4)改变办学模式(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既要“专才教育”,更要向“通才教育”转变,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等。(言之有理即可)‎ 10‎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