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人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粤人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ID:1258124

大小:165.69 KB

页数:38页

时间:2022-11-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您教学内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 能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过程与 方 法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滑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教学重点地球的大小教学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教学具器材地图导 学 过 程批 注(一)新课引入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二)新课讲授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黑板文字进行。)[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事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2、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问题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受,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下列道理:●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认为正确的真理,明天也许就会……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但不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并勇于证实之。●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更设更正确。●追求真理很多时候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让我们向为真理献身的勇士们致敬!4、地球卫星照片——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问题4、用手可以比画出篮球的大小,可要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应该能够回答出用半径就可以求出篮球体积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计算方法同理。分组活动,完成书中第11页要求填写的内容。教师给出准确的地球周长和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径等数据,并通过以下形象的说法让学生体会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们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沿着赤道绕地球飞行一周,得用50个小时。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这个面积相当于53个我国领土(960万平方千米)那么大。二、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先有学生来说,老师最后总结。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二)地球的大小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作业设计复习小结第二节地球仪○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重点)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经线、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两极和赤道。3.使学生知道经度、纬度的确定方法(难点),记住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重点)○教学方法:观察法、读图分析和启发式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时间:约  分钟。○教具:地球仪、经纬仪、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学生每人或两人一个)○教学过程第一章   地 球(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导入语:宋代文学家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板书)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看地球卫星照片和图1.2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后回答)地球形状是:球体  。2、地球的球心、极半径、赤道半径和最大周长在哪里?答:[结合经纬仪回答]地球的球心叫地心,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地球的最大周长叫赤道。赤道正好处在北极和南极的中间。3、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多少千米?[看课本图中注释的具体数字回答]赤道半径6378  千米,极半径6357 千米,两者相差21  千米。可见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4、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分别是多少?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5、课堂练习: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1、什么是地球仪?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2、[出示地球仪]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 地球仪由底座 、固定架 、球体 、地轴 组成的3、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4、地球仪是围绕什么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到南极和北极,并指示给旁边的同学,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确。)(1)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地球仪自西向东(即自左向右)作逆时针转动。告诉学生面对地球仪如何识别东、西、南、北4个方向。(2)(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3)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5、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没有,是假想的)6、课堂练习:(1)地球是自西 向东 绕地轴 运动的。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 和北极。三、纬线和纬度(板书)[引入]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织的线,你知道哪些是经线,哪些是纬线吗?现在我们来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1、什么是纬线?(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纬线的定义,并读出来。)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与经线垂直相交,并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出纬线指示给同学,请对方判断正确与否。)2、纬线是什么形状?是半圆,还是圆圈?圆圈。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是东西方向,还是南北方向?东西方向。4、所有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不相等。5、赤道在什么地方?赤道的作用(意义)是什么?(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赤道在两极的中间,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它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6、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纬线长度逐渐缩短,到两极缩成一个点。7、纬线有哪些特点?(展示经纬仪,学生观察回答)纬线的特点:圆圈、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8、在地球仪上大家可以画出多少条纬线?人们是怎样区别每一条纬线的?[边指示边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纬度。(这就好像给每条纬线都起了名字,我们就能区别它们了。) [多媒体展示图片]“纬线与纬度示意图”。9、哪条纬线是零度纬线?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 人们把赤道定为零度纬线,它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10、纬度最大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最大是90°。位于南、北极点。11、赤道南北两侧的纬线在名称上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来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字母“S”来表示。[板书]北纬——N,南纬——S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纬20度和南纬20度可分别表示为:20°N  ,20°S  。13、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排列,它们的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    北纬度越向北度数越大;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多媒体图示变化规律)14、人们通常把不同的纬度地带分成低纬、中纬和高纬三部分。其中0°~30°为低纬度;30° ~60° 为中纬度;60° ~90° 为高纬度。 [板书:低纬、中纬和高纬][多媒体展示]“低、中、高纬度示意图”。课堂练习:让学生将课本、练习册或教师给出的练习纸(多媒体课件更好)中的纬线纬度指读或标注出来。 [示例题]请问北京(40°N)处于什么纬度带?中纬度。[示例题]中国和南极洲分别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中国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第三节地球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得出并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2.初步学会运用地球仪和太阳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3.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的轨道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教学媒体:地球公转轨道仪、计算机,教学用多媒体。授课类型:新课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穿过地心的轴叫什么?学生回答。【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认识了地球。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一样,一刻不停地运动着。大家此时虽静坐于教室,实际上,你仍然与地球同行。你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观察和讨论,从动态角度去认识地球。【板书】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首先向同学们介绍地球仪和有支座的小红球。地球仪底座上有一运动开关。地球仪的外面有一个黑白两色玻璃罩,白色的代表昼半球,是向着太阳的;黑色的代表夜半球,是背着太阳的。比地球仪要小得多的小红球代表太阳,当然实际中的太阳要比地球大得多。【出示课件1】观察讨论一: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学生观察、讨论。【教师指导】使每个同学都亲自动手,学会操作、演示、使用,并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时,地球表面转到向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昼,转到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日复一日,日有昼夜更替,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年复一年,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你能说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吗?【板书】二、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现在我继续向同学们介绍你们桌前的仪器——地球公转轨道仪。它由地球仪、公转轨道、小红球代表的太阳三部分组成。刚才我们已经介绍过一些,请同学们再看地球仪的底座上和公转轨道仪上都分别对应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名称,地球仪上白色玻璃罩的中心有一个红点代表太阳直射点。【出示课件2】观察讨论二: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一样吗?公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2.地球公转时,地轴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倾斜方向有无变化?地轴沿北极方向指向哪颗星学生演示、观察、讨论。【教师指导】边巡视边答疑。【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为一年,公转轨道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无论是自转或公转,地轴总是倾斜的,且方向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那么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我们一起看投影。【出示课件3】观察讨论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2.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请同学们根据上述要求认真观察和讨论,并完成下表的填写。学生演示、观察、讨论并填表。【出示课件4】【教师指导】教师分别请四位同学各完成一个节气的填表内容。请一位同学根据演示用红笔画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路线,并回答教师提问。【提问】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是哪条纬线?那么最南界线呢?一年中太阳直射一次的纬线是哪两条纬线?那么直射两次的地区呢?学生讨论、回答。【小结并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有规律地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23.5°N纬线叫北回归线,南纬23.5°S纬线叫南回归线,它们是太阳直射点能够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界线,一年得到一次直射,而它们之间的地区一年可以得到两次直射。得到太阳直射,地面获热就多。教师讲解同时,演示自制的计算机软件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演示自制计算机软件2—— 地球绕日公转。提醒同学记二分二至的日期等。请同学们注意,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例如暑假后,白天是越来越长了还是越来越短了呢?【出示课件】观察讨论四: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时,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2.夏至、冬至日时,极昼(只有白昼)、极夜(只有黑夜)现象出现的地区。请同学们根据要求观察讨论并完成下表。学生演示、观察、讨论并填表。【教师指导】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在投影仪上完成自己填写的表格并说明。【小结并说明】赤道地区终年昼夜平分,春分、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此外,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昼;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夜。南北纬66.5°是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界线,所以称为极圈。66.5°N纬线称为北极圈,66.5°S纬线称为南极圈。在图上如何反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呢? 【教师说明】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昼夜长短相当,南北半球获热相当,这时为北半球的春季;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长夜短,获得热量多,这时正是北半球的夏季;9月23日前后,太阳又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昼夜平分,南北半球获热相当,此时是北半球的秋季;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短夜长,获得热量少,因此这时正是北半球的冬季。而南半球情况与北半球相反,故季节正好相反。当太阳直射点又回到赤道时,地球就已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地球就是这样不停地公转,四季变化,循环往复。北半球的人们通常将3、4、5月作为春季,6、7、8月作为夏季,9、10、11月作为秋季,12月及次年1、2月作为冬季。由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中纬度地区,终年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所以四季变化最为明显。【出示课件】归纳本课要点及知识结构。【出示课件】做课堂练习。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量大,而且非常抽象,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但是这正是学生所欠缺的,所以本节课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地球公转的过程。另外教师讲解也必须符合逻辑,循序渐进,语言精练正确。还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和提问的时间。第二章学用地图第一节地图的发展教学目标: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4、能在东高线地形图上估算图上某个地点的高程。 5、能根据使用目的(例如旅游)确定所选,目的地及类型极其比例尺。6、距离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象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当我们出差或旅游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要想达到目的地,此时我们最想有的是什么呢?2、那么地图有哪些种类,用途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不再顾虑去陌生的地方。二、阅读课本,自主学习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2、关于“比例尺”,思考下列问题:(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2)出示台湾地图,计算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3)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该地图与它表现的实地范围相比,缩小了多少倍?(4)根据所学数学知识后,想想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还有什么表示方式?(数学比例式,文字表达式)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图3、练习从地图上辨别方向。(1)提问: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应该如何确定呢?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2)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3)启发学生归纳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4、关于“图例”,思考下列问题:(1)请学生总结:阅读地图一般需要哪几个重要的步骤?要读懂地图,正确地使用地图,需要利用地图为我们提供哪些基本要素?(2)请学生尽快记住一些重要图例,相互交流。三、合作学习,巩固知识。1、学生活动,讨论书第15页习题。2、师生共同研讨答案四、课后作业复习今天所学,预习“地形图的判读”“从地形图上获取信息” 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1、地图有哪些基本要素组成2、不同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图是平面的,而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不平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的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4、教师出示一幅有等高线的地图,自答“那就是用绘制等高线的方法来表示”二、阅读材料,自主学习1、教师提问:那么,等高线是怎么绘制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等高线示意”、“海拔的计算”两幅图和文字,讨论地图上的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2、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地貌素描图,让学生对照观察,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特点,判别地形图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3、让学生阅读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分析这种表示方法与单纯等高线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总结,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4、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还需要什么样的地图?5、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以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加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气候分布图、土壤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矿物分布图、工业区或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分布图、旅游分布图、景点分布图、商业中心分布图、政区图、军事地图等)三、学生分组活动,探讨书中练习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问题2、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内容四、课后作业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测量,要求每个学生都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地图要有学生自己的图例及其他要素。第2课地图的应用【教学目标】1、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的地图。2、知道地形图和交通图的作用。3、了解新兴的高科技地图的发展。【教学重点】地形图的辨认和应用【教学用具】地形图交通图导游图电子地图【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地形图的辨认,同学们还知道我们常见的有什么地图呢?今天来学习一下地图的应用。2、(展示交通图和政区图)(提问)谁说说导购图的作用?交通图的作用呢?(讲述)我们生活中要用到各种各样的地图,我们在实际中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板书:一、地图与生活我们外出的时候,一般用到交通图,我们根据它来选择合适的路线和交通工具,能节省成本,提高效率。(活动)请同学们说出下列情况应该选用什么类型的地图(1)我们班级准备到郊外的梅岭进行游玩活动,事先需要设计行动方案。(到郊外的梅岭进行游玩活动需要当地地形图)(2)印度在2001年12月13日发生议会大厦受袭事件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日趋紧张,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也频频发生。我想知道这两个国家在哪里?(需要世界政区图)(3)我们去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离我家比较远,我得想一想怎样乘车。(需要交通图)阅读29页地形图,回答问题(补充)地形图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地图,他是军事、工程建设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我们考试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地图,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结合课后练习,重点掌握各种地形的判断和进行简单工程建设的题目。(转承)今年来,地图家族又出现了一些新成员,下面我们学习一下。板书:二、地图家族新成员同学们说说自己知道的新型地图。(总结)新型地图应用了高科技手段,获得的信息更加准确,详细。在资源调查,天气预报,军事指挥,防灾救灾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学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研究更好的地图,为把我们祖国建设的美丽、富饶、强大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根据老师展示的地图和课本上的例子,讨论导购图,地形图和交通图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找到所需商品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目标的位置,选择正确的路线。阅读课本白云山地形图,根据上一节内容,辨认那里是山脊,哪里是山谷,什么是陡坡,什么是缓坡,从而制定正确的登山路线。同学们发言,讨论,提到电子地图、影像地图等,还有车载电子地图,卫星遥感地图等。 第二节等高线与地形图教学内容等高线与地形图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 能(1)在图上判断海拔和相对高度。(2)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地中的五种基本形态的特点。(5)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陆地五种基本地形及其特点。(6)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坡面图。过程与 方 法在绘图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学会收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2)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形教学具器材地图导 学 过 程批 注[第一课时]导入新课:1、教师:(由图例所示地图导入)我们认识的这些地图,都是在平面上的。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等高线与地形图”。(课件板书)2、学生: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②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讲授新课(一)自学结合图3.9自学P35文字,理解以下几个概念:①绝对高度;②相对高度;③等高线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海拔和相对高度(课件展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1、什么是海拔?并指认甲、乙两点的海拔高度。2、强调海拔的参照物是海平面。3、什么是相对高度?并指认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4、(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及其海拔示意图)登山者攀登世界最高峰—— 珠穆朗玛峰时,一般先到大本营适应环境,休整准备。大本营海拔高度是6600米,珠峰海拔8844米,问它们间的相对高度为多少?(口算:2244米)这就是登山者要攀登的高度。5、你认为是什么一直吸引着人们勇攀珠峰?(磨练人的意志,培养人的吃苦精神,实现人类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愿望等。)学生: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2、联系生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3、诱发情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4、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三)等高线1、什么是等高线?2、展示山体模型,理解:等高线是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闭合曲线,在平面上的投影。3、(课件展示)等高线的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与坡面图的对应关系、铺助线的使用规则、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1)出示类似山体的实体(土豆),请两个同学到讲台上切割不同海拔高度的等高线。(2)再请一个同学协助老师在黑板上绘制实体的等高线地形图,标出海拔高度值(假设)。(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坡面图:①首先根据实体坡坡面图的等高距。②绘制坡面线③学生观察分析:坡面线与等高线相交就会引一条铺助线,并且高度值一一对应。④将坡面图上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⑤设置错误,学生纠错。重点提醒:由于山顶还有一部分不够一个等高距,切记不能犯类似错误,画成平头山顶。学生:1、用模型和实体等形象直观的教具,表达难以理解的概念。2、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3、动手练习。(请每个同学备一张纸和尺,和老师一起画草图,重点掌握坡面的绘制方法。)4、设疑纠错,加深学生对易混易错知识点的记忆。(四)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在黑板上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上,画出点A和点B,估算这两点的高程。(如果难以理解,可以作铺助线,将点对应到坡面图,即可估算出这个点的高程。)学生:培养学生目测与估算的能力。[第二课时](五)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课件展示)1、山顶:等高线高度值从中心向四周渐小。如:富士山。2、山脊:像牛、马、羊等的背脊。等高线从高处向低处凸出。如:秦岭。不由得联想到苏轼绝句《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山谷:两侧是高山的中间低地或洼地。等高线从低处向高处凸出。举例:李白的著名诗句《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描述的就是非常奇特的山谷。4、鞍部:像驼峰的中间低地,马鞍状。5、陡崖:非常险峻的地形,等高线在此处重叠成一条线。(课件图片)学生: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2、用生动精美的图片展示山体不同部位的地形景观,让概念有了素材依据。3、引用名诗、名句注重与文史的结合,与生活的结合。(六)总结知识等高线地形图之歌:等高线,海拔出,山峰之处有标注;陡坡密,缓坡疏,两山之间是鞍部;下弯脊,上弯谷,悬崖就在相交处。学生:“打油诗”概括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容易理解,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七)巩固与联系1、山体模型展示,指认不同部位的地形。2、出示自制教具,(用彩色吸塑纸做成彩色等高线地形图,一种颜色作成一层等高线,把它们用线穿起来。)首先请同学认读,然后从平面提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把平面图想象成立体图形的形象依据。3、(课件展示)一张复杂的地形图,请同学判读地形。学生:加深印象。(八)分层设色地形图按照越高越亮或越高越暗的原则,,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课件过度到分层设色地形图)活动与联系(九)连接生活与延伸扩展思考:在上述五种地形上,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经济?课外收集以上五种地形景观的照片与资料。学生:1、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培养纵向思维的能力。(十)分组讨论与合作探究1、我军侦察兵交给指挥官一张敌军军事部署简图,请帮助解答下列问题:(1)敌军阵地在我军阵地的()方向。(2)如果我军大炮最远射程为30千米,敌军指挥部(是、否)在我军大炮的射程之内。(3)敌军指挥部的海拔大约为()米,我军阵地的海拔是(),敌军指挥部与我军阵地的高度差约为()米。(4)若只考虑地形因素,我军选择A、B、C路线中的()较好,原因是什么? (分组讨论,三组分别讨论我军进攻ABC,剩余一组综合分析。看哪组做得又快又好,奖励小红花,给各组加分。)2、观察学校的地形模型图,体会什么是等高线和五种地形类型在地形图的表达形式。学生:1、进行课后练笔,起到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升华的作用。2、小组活动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3、采用军事题材,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气氛,引发爱国情结。4、利用教学资源将抽象的事物变成具体的事物,使学生印象深刻,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板书设计等高线与地形图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地形图①等高线地形图②分层设色地形图③地形坡面图→反映地势高低起伏作业设计练习册陆地和海洋第一课时:第一节:陆地与海洋的分布一、学习与教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陆地和海洋的名称与分布特点,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的理解。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和地球仪判断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与分布,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地球上的分布。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共同观察与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难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答疑、发展智能、加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合作能力。3、情意修炼与开导:(1)、组织学生通过地球仪、地图学习、指认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图上的位置等知识,同桌、小组互相讨论与检查,积极性高、气氛活跃。(2)学生综合历史、文学等知识学习地理,促进了各学科间的综合联系。4、观念确认与引导:(1)通过对海陆位置的认识与学习,形成正确的海陆分布观。(2)能运用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指认正确图形。二、教学活动与过程(一)地球上海陆的分布教师准备;地球仪、挂图;学生准备:地球仪、地图册,收集有关与本课有关的人文资料;1、结合课本,自主学习学生活动1:观察地球仪,比较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连成一片,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块。学生活动2:读图对比:“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归纳小结: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却是一块陆地。2、合作学习,理解概念学生结合地图,自学课本上32页“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教师在黑板上列表,学生补充概念。概念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3、运用概念,辩认图形学生活动3,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32页3.3“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检查学生理解概念,运用概念的情况。(二)、学生看32页东、西半球图”,了解大洲、大洋的名称。1、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小结:亚洲、欧洲、大洋州、非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南美洲、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2、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小结: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州大部分在南半球。3、读32页“东、西半球图”找出四大洋的名称与位置,并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通过师生活动、生生互动,了解七大洲、四大洋在地球上的位置与大小,给予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三、学生阅读33页七大洲轮廓及面积比较图和34页四大洋轮廓及面积图,比一比、认认,看谁能准确、快速地说出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的简易地图上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相对位置与面积的大小。大洲、大洋海陆分布图板图教学:读“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和“东、西半球图”,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亚、欧分界线,亚、非分界线,南、北美分界线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三、作业:选择题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有A、北半球陆地面积大,南半球陆地面积小,所以南半球被称为“水半球”B、世界海洋面积71%,且被陆地分割成互不相连的几个洋面C、被三大洋环抱的大洲是大洋州 D、按东西半球分,陆地主要分布在西半球下面大洋中被五个大洲环抱的大洋组合是A、太平洋、印度洋B、大西洋、北冰洋C、太平洋、大西洋D、大西洋、印度洋七大洲中,跨经度最多与,跨纬度最多的大洲组合是A、亚洲、非洲B、北美洲、亚洲C、南极洲、亚洲D、南美洲、欧洲第二课时:第二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一、教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二、教学重难点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者应通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学程与导程活动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一)、创设场景引出问题用喜马拉雅山山脉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引用人们传说中的“沉东京浮南澳”的说法,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自主学习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2、学生活动1:看教材41页图3.15——图3.16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从阅读材料和图3.15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三)、合作学习加深理解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认识科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四)、看图释文形成概念学生活动3:看图3.17——图3.18说出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运动、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和一些地形的成因(教师进一步引导,深化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教学的情境场。这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形成个体意境场,这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创设了因人而宜的个体意向,形成了体意向场。)四、练习与作业选题单项选择题1.喜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A.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岛屿上的山脉B.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汪洋C.海洋生物原来生活在山上D.有人将海洋生物带到了山上2.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板块是()A.印度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C.南极洲板块D美洲板块.3.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与()板块挤压而成的()A.印度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C.非洲板块D.亚欧板块4.板块张裂的地方常形成()A.裂谷B.岛弧C.海沟D.海岸山脉 5.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分布有巨大的煤田,这说明()A.南极地区好久以前,气候非常暖湿B.南极大陆原来处在暖湿的低纬,并形成了煤,大陆漂移带到今天的位置C.该地的煤不是由森林演变而成的D.南极大陆总体上向低纬漂移了6.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引起的()A.地球公转B.地球自转C.板块运动D.海水运动7、中国汶川和玉树地震主要是他们处于()A、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接处;B、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接处;C、印度洋板块跟太平洋板块的交接处;D、非洲板块跟亚欧板块交接处。第三课时:人类与海洋一、探索海洋的奥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45页,注意知识之窗内容,掌握人类对海底资源的探索和开发。二、世界关注海洋引导学生阅读46页内容,并观察插图,了解海洋巨大的资源,同时要求学生对我国广袤的海洋资源的保护,特别近来我国南沙岛屿的争夺,钓鱼岛的争议等问题,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保护海洋的爱国精神。让学生理解人类对海洋的美称“天然的鱼仓”、“蓝色的油田”、“盐类的故乡”、“娱乐的圣地”、“资源的宝库”。引导学生阅读47页知识之窗,了解人类对潮汐能的利用三、海洋的保护教育学生保护自然环境,保护海洋生态平衡,要求学生保护海洋,保护生态环境从我做起。课后作业:选择题1、全球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在海洋的是()A、美洲板块B、南极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D、太平洋板块2、地球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3、人类对海洋的利用中不完全正确的是()①海滨旅游;②潮汐能发电;③海洋捕鱼④海上运输⑤海底开采石油⑥ 海水饮用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③4、下面大洋中被五个大洲环抱的大洋组合是()A、太平洋、印度洋B、大西洋、北冰洋C、太平洋、大西洋D、大西洋、印度洋天气与天气预报天气与天气预报教学要求: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词。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教学重难点:天气和气候基本概念的区别,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教学过程:谈话引入新课,指出天气的好坏与人们的生活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气候条件如何与种植生产也有密切的关联,所以天气的预测对人类相当重要。引导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基本含义问题1:昨晚很热,半夜还下了一场大雨。今天阳光明媚,非常凉快。上星期括了一阵三年来最大的台风。明天和后天都有雷阵雨。这些现象都属于什么?版书:天气---指一个地方在短时间内风雨、阴晴、冷热等大气状况。问题2;南方地区每年3、4月都是阴雨绵绵,6、7、8月经常是雷鸣电闪,而且很炎热,冬季时常常寒冷又干燥少雨,这又是什么现象?板书: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课堂活动:学生根据诗句判断属天气还是气候;(52页活动2题)天气预报教学谈话;为什么要天气预报,准确的天气预报能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方便,如农业生产,工业,旅游业国防科技等。如何做好天气预报?动物生活习性对天气的预测如:蜻蜓低飞;蚂蚁搬家等表示要下大雨;喜鹊筑巢的高低判断这年的台风情况。自然景观判断天气如: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朝霞与淋淋,晚霞旱熬人;久雨太阳送山,明日必是晴天;早出太阳无好天;空心雷不过午时水等。3、现代科技天气预报流程(学生看53页图示) 探测系统(卫星探测地面探测)信息处理出结果(阴、晴、风、雨等)预报系统气象服务。三、了解天气预报符号含义(学生看54页图)课堂练习1、课本54页活动学生看图后填上相关内容。2、下列词组中表示天气现象的是()A、风和日丽;B、综年高温多雨C、冬无严寒,夏无酷暑;D、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四、作业1、下列词组中表示气候的是()A、晴空万里;B、风和日丽C、终年严寒D、晴转多云2、下列符号中表示6级东南风的是()ABCD3、下列天气最不适合高空作业的是()ABCD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目标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况,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天起状况时间阴晴状况风力大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气温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学生回答)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氛)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我很想知道什么时候气温降到很低了,北方就可能会下雪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呀?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教学新课:一、气温及其变化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教师可在下面边巡视,边引导学生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几方面来思考)学生回答完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个表格,最后两栏是什么?那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怎么测出来的?再看到书上的表4.5,请读出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从这个图表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地就能得出答案,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呢?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从而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学习。二、气温的变化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4.6你们能从这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比较,老师也可适当地引导、提示)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出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时刻,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日变化,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年变化情况)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一天中最高,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一天中最低。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6℃。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5、引导学生掌握了解同一时间,同一纬度但海拔高度不同的温度的不同。P56中间黄框字内容。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3.会计算气温的平均值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三、作业;56页活动题 第二课时:气温的分布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把下面的“三城市气温比较表”准备在小黑板上面)l月(℃)4月(℃)7月(℃)10月(℃)北京4.310.222.710.4伦敦3.05.017.010.0开普敦24.612.99.816.2请同学们将这三个城市的气温数据变成气温曲线图,并且在同一幅坐标图中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在同一幅图中,用三根气温曲线来反映出三个城市的气温年变化情况。(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既复习了旧课,又增加了一点难度。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绘图,教师注意在下面引导和提示,然后把画的比较好的图展示出来)画好之后,提出问题:这三根曲线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在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可以回答出有两根是波峰状,一根是波谷状,分别表示的是南北不同半球的气温分布情况。考察了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过渡:所以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的分布情况。教学新课:三、气温的分布(学生看57页4.7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提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引导学生读书上57页图4.7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然后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气温值相等各点连成的线)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同一等温线上的各地气温相等)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两等温线之间温差10度)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越密温差越大,越稀疏温差越小)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不平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比如,我们爬山的时候,会感觉爬到山顶就很凉爽;夏天,人们愿意去城市郊区附近的山地乘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56页右下的图,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计算出该座山顶的气温应该是24℃。所以说,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气温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皑。归纳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课后作业:选择题1、下列各说法中,表达气温日变化大的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C、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2、南北纬300--400附近大陆的东岸()A、夏季少雨,冬季多雨;B、夏季多雨,冬季少雨C、春季多雨,秋季少雨;D、常年湿润多雨。3、西安气温比东京年较差大的原因是()A、海陆原因;B、地形原因C、洋流原因;D、纬度原因。第三课时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教学要求 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二、教学过程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汕尾地区降水资料创设情景,引出问题学生资料: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合作交流,分析影响引导学生看59页4.9图,了解降水量变化图,能读懂这类图。并引导学生注意读图技巧。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绘制图表,提高能力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三、练习与拓展选题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各分布在哪里?汕尾地区的降水在季节分配上有何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五、作业;课本60页活动题,按表中数据,绘制出雨热图表 第三节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教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了解“气候”的概念并能区别“气候”和“天气”,世界上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2、技能掌握与指导:说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学会收集有关气候的数据,运用图片、地图、填表、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观察图片地图中发现问题,共同探讨,学会与老师合作、学生合作,能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4、情意修炼与开导:如何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以及对气候灾害预防和减灾。讨论活跃热烈又有序,提出问题、探究意识积极性高。5、观念确认与引导:认识气候在自然地理中和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第一课时一、教学程过程与活动:探究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课本资料:学生看63页几幅不同气候的景观图片2、教师设问:⑴同学们是否去过或看到过这些地方?你能从画面上感悟到是什么气候?⑵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对气候是如何理解的?⑶谁能描述我们汕尾市的气候特点吗?⑷谁能知道气候与天气有什么不同?(通过生动形象的画片,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才能形成教学问题场。)探究活动二:合作学习,分析图表。学生:看62页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教师:设疑世界上有多少种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什么范围,比较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特点?作业:课本63页,读图4.12与4.13;4.14与4.15比较,画出4.13和4.15图,说出它们各属于哪种气候类型?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提问:世界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它们各分布在哪里?教学新课,1、引导学生读64页活动题表中数据,按要求回答1、2、3题。 2、引导学生分析65、66页活动题图表。学生讨论这些气候类型各有什么特点?3、学生:边归纳总结边填65页图表。(通过读图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气温高低要受到纬度、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探究活动三:分析因素,加深认识。观看66页资料:⑴气温、降水量图;⑵实例。教师:提问,比较各地气候有何特点?说明原因。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教师:最后归纳,气候受地形、纬度、海陆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作用,探究发问,然后小组讨论汇报,归纳总结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探究活动四:实例分析,巩固提高。1、学生:从举例、自身体验出发,气候对不同地方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影响。2、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思考活动题。三、笔记与板书提纲:1、气候的地区差异2、世界气候的分布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⑴纬度位置  ⑵海陆位置  ⑶地形等4、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⑴生产活动  ⑵生活四、作业判断表示天气还是气候:狂风暴雨(  ) 晴空万里(  )四季如春(  )  春光明媚(  )填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⑴海南终年如夏,汕尾四季分明。 (        )⑵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        )⑶天津的年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多。 (        )第五章居民与聚落[教学目标](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3)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4)学会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5)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教学重点](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教学难点](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3)人口问题及对策。(4)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推理、比较、讨论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世界的人口与人口分布导入新课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们把地球称为“地球村”,而把自己则称为“地球村的居民”。在上个世纪下半叶地球村的居民急剧增长,以致人们惊呼“人口爆炸了”。可见人口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所以世界人口的数量、增长、分布和人种等知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是我们每位中学生都必需了解的地里知识。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讲授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总数又是怎样变化的呢?[活动1]让学生结合课本73页活动1,并根据平时的了解展开讨论。[过渡]同学们都讲的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世界人口是怎样增长的?一、世界人口、人口的增长[活动2]读图分析问题。课本73页“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该曲线图的变化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曲线图中,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说明人口增长的越快,然后引导学生分时段,边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边分析人口增长速度的特点。(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师生归纳总结]从“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我们可以看出:在18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追问]为什么在18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而从20世纪中期开始,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学生]课堂讨论回答。[小结]1830年以来,由于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婴儿死亡率降低,人的寿命延长,世界人口增加的速度就越来越快。[设问过渡]那么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又用什么来衡量呢?[活动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74页“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表格数据”,填出人口自然增长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它和哪两个因素有关,并列出计算公式?(2)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0或=0时各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分组讨论并由各小组选代表回答。[师生归纳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反映的是人口在出生和死亡相互抵消下的增长情况。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增加,数值越大,表示增加越多,也就是人口增长快;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既不增长,也不减少,也就是人口停止增长;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减少,数值越大,表示减少越多,也就是人口减少快。二、世界人口的分布[承接]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口的疏密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通常用人口密度这一指标来衡量。那么什么是人口密度呢?[活动3]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76页活动题1,想想人口密度是怎样来计算的呢?[师生小结]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数,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人口密度=该地区的人口总数/该地区的总面积[活动4]接下来请同学们看75页“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那么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引导、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师生总结归纳]世界人口密集区:(1)亚洲东部和南部——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早。(2)欧洲、北美洲东部——工业发展早,经济发达。 世界人口稀疏区:(1)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2)极端干旱的沙漠地(3)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4)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的综合影响形成的,其中与经济条件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就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湿、冷、高的地区,不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口就稀少。三、世界的人口问题[教师提问]有人称人类进入了“人口爆炸”的时代,现在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请你按一年365.25天,计算一下每天、每小时、每秒各增加多少人?一节课45分钟时间内世界增加了多少人?引导学生说出对这组数据的想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求知欲)[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比赛,看谁算得快、算得准。附表:每年每 天每小时每分钟每秒8000万人219028人9126人152人2.5人[结论]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很快。[过渡]那么人口增长过快会产生什么问题呢?启发: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适当的补充有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方面的图片资料,启发学生从世界粮食问题、自然资源和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等方面去展开讨论。[师生共同探讨、归纳总结]略[质疑]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带来了以上一系列的问题,那么人口增长是不是越慢越好呢?请你说说对与不对的理由。[讨论]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师生共同探讨、归纳总结]人口增长过慢或停止增长或不断的减少都不好,也会带来不少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等等。[过渡提问]人口增长过快与过慢都不利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请大家想想办法,看看人口问题应该如何合理解决?(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客观评价并加以鼓励,维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引导、补充,让学生明确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及目标[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1、假若你是一位宣传大使,现在你身在一个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你打算怎样做?请你为它们设计一些宣传口号,让人们能正确认识到人口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学生发散思维、各抒己见、大胆创新)2、发挥想象力,展露创造才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结合你的所见所闻,用你最擅长的方式(诗歌、绘画、歌曲等)来表达你是如何理解世界人口问题的。展示学生的课堂上练习成果。(加深理解,开阔视野)[师生归纳总结]正确的人口观应是: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此外,还应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使人们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过渡]在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还出现了乡村人口不断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现象。那么为什么城市对农村人口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师生归纳]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一方面为城市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城市商业活动,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农村人口大量涌人城市,也会使城市交通、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带来一定的压力。第二课时:世界人种与语言一、世界不同的人种[活动]学生看课本79页图5.6世界人种分布图,黑种人、黄种人和白种人生活地区的景观及生活场面的图片。小组讨论、交流对世界三大人种的认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易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出来,学生在交谈中掌握新知,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读图鉴别,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完成下列表格以认识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貌特征和分布情况。 肤色头发面部体毛主要分布地区白种人浅波状鼻高、唇薄多欧洲、北美洲、大洋洲、西亚黄种人黄色棕色黑直扁平中等东亚黑种人黑色卷曲嘴唇厚少非洲、大洋洲、美国[师生归纳总结]世界上的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一些有种族偏见的人,把某个人种说成是“高等”或“优等”的,并对“低等种族”的人加以歧视和压迫,都是应该遭到反对并且谴责[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本节探讨的四个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解决人口增长过快的措施、策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主要分布地区。世界的语言 引导学生阅读80-81页,让学生知道世界语言有2000多种,但主要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是汉语,使用最广的是英语。从81页图中了解知道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地区。四、世界的宗教学生阅读82页,引导学生掌握世界: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及主要分布地区。五、作业:1.下列不属于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问题是(  )A.住房紧张,交通拥挤B.就业困难,粮食短缺C.大气污染,土壤沙化D.农作物产量低2.人口增长缓慢,或停止增长,或负增长带来的影响是(  )A.人口老龄程度提高B.国防兵源充足C.劳动力资源过剩D.减少对环境的压力3、下列关于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过快,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B.乡村人口涌入城市的现象,集中在发达国家C.世界各国都要控制人口数量不能增长D、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第三课时聚落的发展与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技能掌握与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学生讨论,搜集、分析、整理资料等活动,落实聚落的含义、主要类型、不同类型聚落的景观差异,使学生理解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了解聚落的主要分布地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对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保护传统的聚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二、教学过程(引入)你喜欢住在城市还是乡村,为什么?你觉得他们有什么不同吗?(生活动)讨论城市与乡村的不同点。(师总结)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我们把城市和乡村统称为聚落。出示表格,让学生从环境状况、发展程度、建筑物与道路密度等方面分析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一)、城市与乡村比较项目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环境状况较自然人工化发展程度低高建筑物与道路密度低高人口数量的多少与人口密度少、低多、高功能单一多元化联系疏远紧密生活水平低高从事的主要工作农业工商业分 布与自然条件关系密切早期城市在农业发达地区影响因素自然条件影响大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军事出示图片或阅读书本插图:讨论亚洲、欧洲、非洲不同地区乡村的特点过渡:我们看了一些城市和乡村聚落,那么人类早期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哪里呢?他们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学生看书83页5.15---5.16图分析相关问题)(二)、聚落与环境环节一:1、讨论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及形成的因素。2、今年上海市举行了以“城市发展”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同时我县西部的鹅埠、赤石、鮜门、小漠四个镇划为深圳经济特区的挂靠乡镇,请同学们分析这有何种意义?环节二:讨论关于北京四合院开发与保护的不同观点和做法。三、练习与作业题(一)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有: 地形(2)气候(3)土壤(4)水源(5)交通(6)历史文化(7)宗教信仰(8)生活习俗(9)资源(10)植被(二)调查了解:汕尾地区有没有古民居?在哪里?完成调查报告:汕尾古民居的保护。第六章:发展差异与国际合作一、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积累与疏导:认识世界地区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熟悉世界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及其特点。2、技能掌握与指导:能通过识读世界政区分布图,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学会使用柱状图及扇形统计图,从而提高分析统计图表的能力。3、智能提高与训导: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4、情意修炼与开导:正确认识国情,激发学生学好知识本领,将来为祖国繁荣昌盛作贡献。5、观念确认与引导:能够科学地表述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树立世界各国平等相处,求得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观念。二、教学过程与活动教师准备:世界政区图学生准备:收集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料。第一课时国家和地区知识简述引入新课:(小组竞赛1)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国家多?(每个小组自己写出所知道的国家和地区,比一比哪个小组多?)(生活动)读世界政区图,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找出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六位的国家。同时指图说出自己熟悉的国家和地区。把相关内容填入90页活动题的表格里。(生活动)找出世界上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亚洲地区人口超过一亿的有哪些国家?(师讲解)世界各国除了面积大小不同,人口多少也不同,政治制度也不一样。(小组竞赛2)各组写出你知道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名称。(比一比谁写的正确和多)(师讲解)我国一贯主张的世界各国“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小组竞赛3)你知道哪些国家地跨两洲?(比一比谁写的正确和多)(生活动)读世界政区图完成书本表格,找出地跨两洲的埃及、土耳其、俄罗斯三个国家,地跨哪两洲?课堂练习:引导学生阅读91页与92页活动题1、2,把相关内容填进表格中。 第二课时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生活动)读书本93页插图6.2至6.5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们生活状况的差异统计图。(师讲解)由图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发展水平不一致。(生活动)读图分析发展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小结归纳: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及南半球的大洋洲,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生活动)读表分析比较世界部分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绘制柱状图。(生讨论)发展中国中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课外拓展)调查了解南通20年前、10年前和现在饮食、居住、交通状况、着装等方面的资料。二、国际合作学生准备:收集国际合作方面的资料。(生活动)阅读95页图文,了解知道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比一比)谁最了解联合国?(英语缩写UN)世界贸易组织?(英文缩写WTO)(师讲解)联合国的作用,我国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世界贸易组织总部设在日内瓦,我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生交流)涉及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三、笔记与板书提纲:(一)国家和地区1、除南极洲外,世界上共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国家之间有差异面积大小不同:俄罗斯最大,中国第三人口多少不同:中国最多,印度第二政治制度不同: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3、地位都平等(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1、发展水平差异及原因2、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三)国际合作1、世界各国需要积极的交往与合作2、联合国——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3、世界贸易组织------是重要的全球贸易组织四、练习与作业:1、发达国家数量最多的大洲为A、欧洲B、亚洲C、北美洲D、大洋洲2、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是()A、亚洲B、非洲C、欧洲D、南美洲3、世界上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最多的洲是()A、亚洲B、非洲C、欧洲D、北美洲4、地跨亚欧两洲的国家是()A、土耳其B、埃及C、印度尼西亚D、巴拿马

资料: 3260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