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人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粤人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ID:1258119

大小:188 KB

页数:59页

时间:2022-11-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让地理走进生活教学目的:1、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感受地理与自己现实生活以及将来生活、工作的联系,体会到地理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2、要求学生要主动地迎接地理,敞开胸怀拥抱地理,将地理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教学重点:通过学习,理清“地理学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怎样学好地理”这几方面所阐述的内容、方法和要求。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理清“地理学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怎样学好地理”这几方面所阐述的内容、方法和要求。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学习地理这一门新科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地理呢?地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作用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地理的有关内容。(板书课题)二、学生围绕课本的问题自学约5分钟,分小组讨论课本的问题。三、学习课本的内容:1、观察图画,请个别学生回答第一框的问题,其他同学作补充,老师作小结。 (从自然、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说明地理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2、观察图画,请个别学生回答第二框的问题和“活动”的问题,其他同学作补充,老师作小结性的点拨。(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这几方面说明地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3、观察图画,请个别学生回答第三框的问题,其他同学作补充。四、老师提出希望。五、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六、布置课外作业:学生课外准备第一节的“小实验”,写好实验结果。 第一章认识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目的:1、通过有关的实验活动、有关的例子和卫星照片,让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证明“地球是个球体”。2、通过做“活动”的问题,认识地球的大小。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提出自己对“如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看法。教学重点:通过有关的实验活动、有关的例子和卫星照片,让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教学难点: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圆的吗?怎样知道地球的大小呢?(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略)。三、出示自学指导:1、2个不同的“活动小实验”中,得出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最终证明了地球是怎样的? 2、在远古的时候,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是如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最终得出什么结论?3、地球赤道的长度是多少?地球的平均半径大约是多少?四、学生围绕问题自学约5分钟后,进行小组讨论。五、检测、点评。1、请个别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活动”,并让学生说出2个实验的结果,其他学生作补充,老师作小结。小结:在正方体上,先看到小船的船头,再看到船身;在球体上先看到小船的船帆,再看到船身。证明地球是圆的。2、指名回答问题2,其他同学补充,老师作点评。(通过“天圆地方说”、“浑天说”、“卫星照片”进行说明。得出: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3、请个别学生回答问题3,老师补充。(赤道的长度是4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是6378、140千米)4、老师提出问题:还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六、学生质疑,老师释疑。七、师生小节本节课的内容。八、检测:1、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经科学家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的不规则球体。2、赤道的长度是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千米。 第一章认识地球第二节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认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2、认识南北两极,地轴,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教学重点:识别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教学难点:1、经线、纬线的指示方向。2、经度、纬度的辨别。3、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教学过程:一、明确学习目标。二、出示自学指导:1、阅读课本P12,约5分钟后学生以4人为一组讨论所看到的现象,互相交流,回答下列问题:①地球表面积是___________平方千米。②什么是地球仪?为什么说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③什么是经线?什么是纬线?经纬线的形状、长度和方向有何不同?④如何划分经度和纬度?00经线和00纬线又叫什么?⑤如何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界线?三、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讨论。四、检测、点拨:内容一:地球的模型1、提问学生,检查自学情况。2.活动(1):观察地球仪,说说你看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朗读意义)地轴是直立的吗?(2)活动2:读图完成填空和表格。(朗读)(3)教师:经线、纬线有无数条。内容二:辨别经度和纬度1.提问学生:什么是经度?什么是纬度?①区别不同的经线而标定的度数叫经度。 ②区别不同的纬线而标定的度数叫纬度。2.检查自学情况。3、教师评讲:0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E”表示;以西称为西经,用“W”表示。(板图、举例)讲解经度的书写。4、教师提问:在地球仪上找到0º经线,观察从0º经线往东分为多少度?往西分为多少度?(学生活动,教师检查)5、教师提问:180º经线有多少条?(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在地球仪上,东、西经180º经线重合成一条线,合称东、西经180º。)6、东西半球的划分东半球:200W1600E西半球:1600E200W7、赤道的纬度为00,从赤道向北、向南各分为900。①以北称为北纬,属于北半球。00900N②以南称为南纬,属于南半球。00900S教师讲解纬度的书写。8、教师:如何划分南北半球?南极、北极是多少度?(学生回答)9、活动:①东经1450,北纬600可写为______________。②00经线在中间,东经西经在两边。东经向______渐增大,西经向______渐增大,最大度数为______度,与______度经线组成圆。(辨别东、西经线)③赤道最长在中间,南纬北纬在两边,向北增大是___纬,向南增大是___纬,赤道起点___度,南北极____度(辨别南北纬线)4.熟记P14知识之窗15.学生质疑,教师释疑。6.引导学生系统小结,复习巩固。 第一章认识地球第二节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目的:掌握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能够标出一个地点的经纬度。教学重点:用经纬网确定任何地点的位置。教学难点:用经纬网确定任何地点的位置。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课时内容①地球的表面积是_________平方千米。②本初子午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的度数。③经线、纬线的形状、长度、方向。④朗读知识之窗。二、新课内容:交织经纬网自学指导:1、经纬网有什么作用?2、请大家认真自读课本P15,思考下列问题。①某轮船在西经1500,北纬300的海域遇难发出求救信号,请在图1.15中标出遇难船只的位置。②在地球仪上找出你的居住地和首都北京的经度和纬度。③完成课本P15活动第3小题。三、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四、检查、点拨。思考题1——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都可以用一个经度和一个纬度来确定。(引导学生如何确定地点所在的经度和纬度)思考题2——①学生标出地点,教师检查。②每4—6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在地球仪上找北京的经纬度。③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书上所示的地点的经纬度。(广州、圣弗朗西斯科、东京:1400E、360N;洛杉矶:1180W、340N。)五、练习: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练习,学生练习,教师讲解。六、学生质疑,教师释疑。七、活动:请大家自选材料制作一个地球仪,在班里同桌之间对比之后,看一看谁做的比较好,谁的做错了。步骤:①在圆形物体中部用笔画上一个圆圈,作为赤道;在赤道两侧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指南北两极)②穿过一根铁丝为地轴,向上的一端为北极,指向北极星。③转一转(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自造成昼夜更替)。④将铁丝弯出倾斜的底座(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0的夹角)。⑤画出经线(经线是连接两极的半圆,也叫子午线,指示南北方向)。⑥标注经度。(本初子午线的位置、东西经的划分、18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划分)⑦画出赤道。(标出赤道的度数)⑧画出其它纬线,注出纬度。(300、600)⑨画出并注出回归线、极圈名称及度数。八、引导学生系统小结,复习巩固。 第一章认识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目的: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  2、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过程:  一、展示地球仪,复习相关内容:1、什么叫地轴?2、北极、南极在地球仪上所处的位置。二、新课内容一:地球自转1、出示自学指导:(1)什么叫做地球自转?(2)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3)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4)观察地球自转,完成课本P16活动中的习题。2、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讨论。3、检查、点拔:(1)提问学生,检查自学情况。(2)活动(1):A、让学生回想时针旋转的方向;B、引导学生分别从南北两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活动(2):教师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引导学生完成相关习题,进一步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完成课本P17活动中四季变化相关的填空题,从而导入新内容——地球公转。四、新课内容二:地球公转1、出示自学指导:(1)什么叫做地球公转?(2)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3)地球公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4)观察图1.19,完成课本P17的“记录”。(5)地球公转使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2、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3、检查、点拔:(1)提问学生,检查自学情况。(2)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四季昼夜的分布情况。(3)结合《地图填充册》P7地球公转图,观察图1.19地球绕太阳公转示意图,学习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时节昼夜长度北半球南半球春分昼夜相同昼夜相同夏至白天长,黑夜短白天短,黑夜长秋分昼夜相同昼夜相同冬至白天短,黑夜长白天长,黑夜短A、强调:上述图中的“二分二至”均指北半球而言。B、简介极昼与极夜。4、联系所学知识完成课本P15活动。五、引导学生系统小结,复习巩固。六、检测:填充图册P7 第一章认识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教学目的:认识地球上的五带是怎样划分的,五带的名称是什么?教学重点:五带的划分的界线(纬线),五带的名称。教学难点:为什么要这样划分。教学教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我们知道公转产生了不同季节是因为太阳光照射所获得热量产生差异,这节课我们学习划分五带也是因为太阳照射而划分的。一、自学指导阅读课文P18-19五分钟,以4人为一组讨论问题:1、划分五带有哪几条纬线,名称分别是什么?2、北极圈、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南极圈分别划分哪些气候带?3、赤道划分了什么?热带在南半哪个半球?4、哪一带所得到的热量最多,哪一带最少?师生互相解答问题。小资料:南北极昼与极夜时间相反。地球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与自转相同)。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自转为一天)。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和五个热量带。二、完成以下思考题,判断与地球哪种运动有关。1、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2、夏天热、冬天冷。3、我们每一天都经历白天和黑夜。4、每天日出早,日落晚,白天比黑夜长;冬天日出晚,日落早,白天比黑夜短。四、学生质疑,教师释疑。五、引导学生系统小结,复习巩固。第二章学用地图 第一节地图的发展教学目的:1、通过陶片上的地图到丝织地图到羊皮地图的变化,了解地图的发展历史及应用。2、通过知识之窗,让学生了解电子地图,熟悉电子地图光盘。充分了解现代电子地图的优势与用途。3、掌握地图方向的确定,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加强对地图与实地的对应感。教学重难点:掌握地图方向的确定,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1、地球划分为哪五带?分别是什么?2、哪一带所获得的太阳热量最多?二、出示教学目标。三、出示自学指导:1、古人将地图刻在陶片、丝织品及羊皮上有什么优点?2、现代人通过什么现代手段绘制地图,绘制的地图有什么优点?3、什么是卫星图象?卫星图象有什么作用?4、在野外上如何辨别方向?5、在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四、学生阅读课本约5分钟,分小组讨论自学指导的问题。五、检测、点评。 1、请个别学生回答自学指导1的问题,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评。2、指名回答2的问题,同学补充,老师小结。(纸制地图:便于携带、形象直观;电子地图:可以进行更全面的查询)3、个别学生回答3的问题,4、请个别学生回答4的问题,同学补充。5、请个别学生回答5的问题,老师小结。(辨别地图上的方向的方法有:(1)、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2)、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指向标一般指向北方;(3)、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6、老师提问:地图上有哪几个基本方向?它们各是什么?六、活动通过观察校园平面图,让学生分辩地图上的东、南、西、北,掌握比例尺、指向标在实际中的作用。七、学生质疑,老师释疑。八、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九、检测:1、现在最先进、最方便的是地图。2、看地图要学会辨认方向。一般情况下,面对地图,按“上下、左右”的原则确定方向。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指向方向,纬线指向方向。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指向标的箭头指向。第二章学用地图 第二节地图的运用(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掌握比例尺的计算方法、表示方法、比较比例尺的大小。2、结合实际选用比例尺,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距离。教学重点: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距离。教学难点:利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距离。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的有关内容:1、在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2、地图上有哪几个基本方向?它们各是什么?二、导入。三、出示教学目标四、出示自学指导:1、什么是地图上的比例尺?比例尺用公式怎样表示?2、比例尺的表示方式有哪些?图2、15采用了比例尺的哪种方式来表示?3、如何比较比例尺的大小?不同的比例尺显示的地理事物详细程度有什么不同?结合图2、16进行比较。五、学生自学课本P26约5分钟后,分小组进行讨论。六、检测、点评。 1、请个别学生回答1的问题,其他同学作补充。(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就是: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2、个别学生回答2的问题,同学作补充。(可以用数字、线段、文字等方式来表示。)3、指名回答3的问题,老师点评。(分母小,比例尺大;分母大,比例尺小。比例尺大,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较小,显示的地理事物较详细;比例尺小,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较大,显示的地理事物较粗略。)七、活动:1、下列比例尺中最小的是(1)、一百分之一(2)、1:40000(3)、1∕5000000(4)、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2千米2、北京到广州的直线距离是1800千米,在地图上两地的距离是5厘米,此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八、学生质疑,教师释疑。九、师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十、检测:1、下列比例尺最小的是(1)、1∕50000(2)、二十万分之一(3)、1:25000(4)、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千米。2、下列地图的图幅大小相同,比例尺最大的是(1)、世界地图(2)中国地图(3)、湖南省地图(4)广州市地图第二章学用地图 第二节地图的运用(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掌握阅读地图的第二种方法:认识图例和注记。2、了解地图的种类和会选用合适的地图。教学重难点:绘制校园平面图、会选用合适的地图。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的有关内容:1、什么是地图上的比例尺?比例尺用公式怎样表示?2、比例尺的表示方式有哪些?3、如何比较比例尺的大小?不同的比例尺显示的地理事物详细程度有什么不同?二、出示学习目标。三、出示自学指导;1、什么是图例?什么是注记?图例和注记有什么作用?2、如何读懂地图?3、地图的种类有哪些?地图有什么作用?四、学生阅读课本P27___P28约5分钟后,分小组讨论自学指导的问题。五、检测、点评。1、请个别学生回答1的问题,其他学生作补充,老师点评。 (图例:指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指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作用:图例和注记一般都附在地图上,它可以帮助我们马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2、指名回答2的问题,老师点评。3、指名回答3的问题,其他学生补充。(地图的种类有很多,有行政区划图、地形图、交通图、旅游图等。作用:在现代社会,地图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工具。)六、、学生质疑,教师释疑。七、师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八、检测:1、地图有自己的“语言”,我们常把、和图例称为地图的三要素。2、地图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等。3、课后练习题。 第三章陆地与海洋第一节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学目的:1、了解什么是大陆、半岛、岛屿和海峡;2、观察大洲和大洋分布图,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大小;3、观察了解各大洲的分界线。教学重、难点:1、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及大小;2、各大洲的分界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出示自学指导:1、观察图3.2,说说陆地、海洋在南北半球各占多少?2、陆地、海洋各占地球表面的百分之几?3、什么是大陆、半岛、岛屿和海峡?4、全球陆地有几个大洲?哪个洲最大?哪个最小?5、全球有几大洋?哪个洋最大?哪个最小?三、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四、结合教材,观察P32中图3.3和图3.4:1、师生互动完成自学指导内容;2、提问:(1)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强调: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跨两个半球。(2)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3、练习:P33活动24、学生练习,教师讲解。五、观察P34图3.6和图3.71、提问:看图说说大洲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2、练习:P34活动4六、引导学生系统小结,复习巩固。 第三章陆地与海洋第二节等高线与地形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在图上判断海拔和相对高度。2、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应用。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地中的五种基本形态的特点。教学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在地图上怎样才能把这些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呢?我们又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呢?几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新课内容:1、自学指导1:读P35图3.9,说出图中三个数字各表示什么意义?学生:500米表示乙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1000米表示甲点高出乙点的垂直距离。1500米表示甲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教师:地面高度的计算,一般有两种方法:①、绝对高度,也叫海拔;②、相对高度。2、自学指导2:什么是绝对高度?什么是相对高度?学生回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概念。提问: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有什么区别? 学生:绝对高度以海平面为基准,相对高度是两个地点的比较。教师:地面高低起伏不平,而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现在我们运用地面高度,通过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来解决这个问题。3、自学指导:什么是等高线?学生回答等高线的概念。4、活动:指导学生用土豆做一个等高线图。按照课本P36活动的要求和步骤,教师一边解说并做示范,一边指导学生进行制作等高线图的比赛,并评选出若干好的模型在全班传阅。学生跟着老师制作等高线地形图。5、让学生观察自己所画的等高线图,把土豆比作山地,思考:等高线数值大小与地势高低的关系,等高线疏密与山体坡度陡缓的关系。举例说明:P37活动1学生讨论交流,让个别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并归纳: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等高线数值小——海拔低;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6、教师:由此可见,运用等高线可以把一座高低起伏的山体反映出来,我们把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上,通过等高线数值的大小,可以判断山地的高低,疏密的状况,可以辨别山地坡度的陡缓。但是,山地的形态是各种各样的,如山顶、山谷、陡崖等,它们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是如何表示的呢?应该如何去辨认呢?学生阅读课本P37图3.12“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让学生观察不同部位的名称、位置,以及表示它们的等高线的特点,即辨别的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派代表回答问题。分析归纳:在学生交流后,教师给予评价,并说明。(1)山顶是山的最高部分,等高线数值最大的地方,等高线是封闭曲线,数值内大外小。(2)山脊是指山岭的顶部,呈线状延伸,类似于屋脊或牛背的脊梁。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低处凸出。(3)山谷是山脊之间低洼的部分,也是呈线状延伸。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高处凹进。(4)鞍部是相邻两个山头之间相对低下的部分,类似马鞍。由一对等高线组成的中间部分。(5)陡崖是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象线段一样表示。三、学生质疑,教师释疑。四、课堂小结。五、练习与检测:1、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___________,也叫________;2、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__________;3、在地图上海拔相同的连线叫做_________。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________,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_______。5、做填充图册P10、11、15。 第三章陆地与海洋第二节等高线与地形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陆地五种基本地形及其特点。2、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重基本地形。教学重点: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识别及其特点。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教学过程:一、复习:绝对高度、相对高度的概念。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等高线地形图,为了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地势的起伏状况,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就可以制成分层设色地形图。二、新课:1、活动和指导:看课本P39图3.14“世界地形图”,分析这种表示地形的方法与单纯用等高线表示有什么不同?并总结分层设色绘制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并完成P38活动。学生读图分析,分组讨论交流,回答。教师补充点拨:(1)分层设色地形图与等高线地形图的区别:等高线地形图用数字和等高线来表示地表高低起伏,分层设色地形图用颜色来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状态。能更直观地看出地表的起伏。(2)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平原一般用绿色表示,海拔越低的平原,颜色越深;丘陵、高原、山地一般用黄色表示,海拔越高,颜色越深;海洋、湖泊一般用蓝色表示,水越深,颜色夜深;积雪、冰川一般用白色表示。 2、自学指导:陆地地形可以分成哪几种形态?这五种地形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图3.13,讨论,回答。教师评价,补充:平原:广阔坦荡,海拔低,一般在200米以下。高原:四周围较陡,内部宽广,起伏较为和缓,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山地:高度和起伏变化很大,海拔在500米以上。丘陵:地势有起伏、坡度和缓的高地,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盆地:周围高,中间低。3、活动和指导:在P39图3.14“世界地形图”上,找出:(1)世界最大的平原是哪个平原?它位于哪个洲?(2)世界最大的高原是哪个高原?它位于哪个洲?(3)世界最大的盆地是哪个盆地?它位于哪个洲?(4)世界最长的山脉是哪个山脉?它位于哪个洲?(5)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哪个沙漠?它位于哪个洲?(6)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哪个高原?它位于哪个国家?(7)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什么山峰?它位于哪个山脉?教师组织进行竞赛游戏:将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抢答游戏,看哪个小组答得最好。三、学生质疑,教师释疑。四、课堂小结。五、练习与检测:填充图册P16。 第三章陆地与海洋第三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2、掌握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3、掌握全球板块的名称,以及板块运动的方向。教学重难点:1、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2、掌握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的地球每天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原来的海洋变成了现在的桑田,原来的桑田变成了现在的海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二、出示学习目标。三、出示自学指导:1、海陆变迁的原因。2、大陆漂移假说是谁提出的?原因是什么?3、板块构造学说的由来,板块运动的方向以及板块的名称。四、学生阅读课本P40-42,教师巡视。五、检测:1、请个别学生回答1的问题,老师补充。(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运动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如喜马拉雅山的形成。)2、学生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变迁”。 3、请个别学生回答2的问题,老师点拨。(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是因为非洲与南美洲在形状和许多生物的相同,逐渐发展成后来的板块构造学说。)4、个别学生回答3的问题,其他学生作补充。(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构成: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它们的运动方向参看课本P42的图3、17)六、老师提问:1、喜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的?2、地中海会消失吗?为什么?七、学生质疑,教师释疑。八、师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九、检测:1、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2、德国科学家提出大陆漂移假说。3、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由、、、和、六大板块组成。十、作业:1、《地理图册》。2、《地理练习册》。 第三章陆地与海洋第三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2、掌握世界主要火山的分布及地震的预报和防灾、减灾。教学重难点:1、掌握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2、掌握世界主要火山的分布及地震的预报和防灾、减灾。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的有关内容:1、海陆变迁的原因。2、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由哪六大板块组成?二、出示学习目标。三、出示自学指导:1、说出世界著名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布?2、全球有哪两大火山地震带?3、如何预防火山和地震的发生?四、学生阅读课本P43—44,教师巡视。五、检测:1、请个别学生回答1的问题,其他学生补充。 (六大板块之间相互拉伸或挤压,从而形成板块之间形成火山、地震带。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而板块边缘运动比较活跃,通常表现为张裂拉伸、俯冲碰撞、断裂错动等,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2、个别学生回答2的问题,老师小结。(全球有两大火地震带,即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地球上95%的大地震都发生在这两带内。)3、请个别学生回答3的问题,老师点拨:(地震预报难度大,因此,掌握基本的防震、避震知识是极为必要的。)4、学生谈谈课本P44“活动”的有关看法。六、学生质疑,教师释疑。七、师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八、检测:1、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2、全球有两大火地震带,即和。地球上有的大地震都发生在这两带内。3、地理图册。 第三章陆地与海洋第四节人类与海洋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与海洋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树立强烈的海洋权益意识和海洋保护意识。2、发动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利用开展海报制作、撰写小论文专题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体会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希望。3、人类对海洋的开发不当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增强学生保护海洋的意识。重点1、海洋的开发利用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关注环境,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难点:海洋的开发利用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一、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40-44,约10分钟后回答下列问题:1、海洋的年龄是______亿年。2、1872年至______年期间,英国“___________”号海洋考察船的环球航行。3、海洋总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____以上,蕴藏着极其丰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资源,被人们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资源的宝库”等,是人类________发展的重要基地。4、赤潮是怎样形成的?它对海洋有什么危害?5、《联合国海洋公约》于________年经联合国批准并生效实施,我国也于________年__月___日加入该公约。它标志着人类在更大范围内_____利用海洋和_____管理海洋的时代已经开始。二、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三、探索海洋的奥秘 浩瀚的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从海洋中出现最原始的生命开始,到现在已经有近30亿年的历史。人类对海洋的探索自古至今从未间断,最著名的是1872年至1876年期间,英国“挑战者”号海洋考察船的环球航行。海洋给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开发利用海洋,是解决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膨胀、环境恶劣、资源短缺等难题的有效途径。到海洋寻找资源,利用海洋空间,已成为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四、世界关注海洋海洋面积广大,占地球总水量的97%以上,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矿产、油气、生物等资源,被人们称为“天然的鱼仓”、“蓝色的油田”、“盐类的故乡”、“娱乐的胜地”、“资源的宝库”等,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有许多来自于海洋,如海带、食盐、海鱼等。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利用方式多种多样,捕鱼、填海造陆、油气钻探等。五、共同保护海洋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海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际社会都把发展的眼光投向海洋。维护海洋权益,强化海洋开发与保护已成为当代的重要议题。海洋的污染和破坏正在严重威胁着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赤潮不断出现,有毒物质断增多,海洋的美丽正在逐渐消失,保护海洋已迫在眉睫。为此,《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94年经联合国批准并生效实施,我国也于1996年5月15日加入该公约。公约从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海洋科学研究、专属经济区等17个部分作出了相关规定,它标志着人类在更大范围内和平利用海洋和全面管理海洋的时代已经开始。六、学生质疑,教师释疑七、小结本节内容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天气和天气预报教学目的:1、了解和掌握天气和气候的概念。2、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及用途。3、了解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教学难点: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及用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由课本P50中的一些问题导入本章的学习重点“天气与气候”;2、老师提出疑问: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结合课本P51,举些天气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导入本节内容“天气和天气预报”。二、新课内容:1、明确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天气和气候的概念。(2)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及用途。(3)了解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2、出示学习指导:(1)天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何关系?(2)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3)天气预报中的常用符号分别代表什么?3、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约5分钟后围绕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4、检测、点拨:(1)思考题1——A、你眼中的天气是什么?包含哪些内容?B、分小组回答各种各人对天气的看法。C、根据课本区别天气和气候的概念。D、P52活动,判断哪些是天气现象,哪些是气候现象。(2)思考题2——A、指名回答: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其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B、读图活动:看图4.2,根据图示说说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3)思考题3——A、学生举手回答,其他学生补充。B、抢答天气预报中的符号所代表的含义。P54图4.3C、提出问题:北京、上海、广州、海口各地天气如何?P54图4.4学生举手回答。D、小组派代表回答:为什么要制作天气预报?5、学生质疑,教师释疑。6、课堂小结。7、练习:填充图册P19——20。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2、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教学重、难点:读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学习了什么是天气和气候、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完成的这节内容之后,对天气及气候的情况有了大概了解,同时通过天气符号使我们知道了天气的表达形式。但在一天中的气温、一年中的气温和降水有没有什么变化规律呢?这节让我们进一点学习。二、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2、通过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三、出示学习指导:1、一天中什么时候气温最高?什么时候最低?2、一年中陆地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月份?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月份?3、气温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怎样的差异?气温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是什么?4、什么叫等温线?等温线的疏密与什么有关? 四、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约5分钟后围绕疑难问题分小组讨论。五、检测、点拨:1、思考题1——A、学生派代表回答1的问题。(一天中气温最高在午后的14:00左右,最低出现在日出前后。)B、教师点拨:计量一天的平均气温时是测量一天中的四个时间的气温是因为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间是在午后的14:00,然后每隔6小时计量一次。2、学生派代表回答2的问题。(一年中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1)、活动:在P55活动1-3,课后完成活动3。提示:测量温度应在距地1.5米高的百页箱中测量。(2)提问:如何读气温变化曲线图,了解气温的年变化?3、学生派代表回答3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在同一地点,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大约下降0、6℃,水平方向上全球气温大致是从低纬度向两极递减。)4、指名回答4的问题,老师点拨:(等温线是指在地图上把气温值相等的各点连成的线。同一条等温线上的各地气温相等。等温线密集的地区,气温差异较大;等温线稀疏的地区,气温差异较小。)5、读图活动:P57图4.7,找出气温高低变化规律。六、学生质疑,教师释疑。七、课堂小结八、课堂检测:1、一天中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最低气温出现在2、一年中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月,南半球出现在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在月,南半球在月3、一般情况下,在同一地点,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大约下降,水平方向上全球气温大致是从向递减。)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2、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一、复习上节课的有关内容。1、一天中什么时候气温最高?什么时候最低?2、一年中陆地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月份?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月份?3、气温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怎样的差异?气温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是什么?二、出示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2、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三、出示自学指导:1、什么叫降水?降水的主要形式是什么?2、降水形成的条件是什么?怎样测量降水量?3、怎样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4、通过等降水量线图,怎么了解降水的空间分布?四、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约5分钟后围绕疑难问题分小组讨论。 五、检测:1、学生回答1的问题,其他学生补充。(降水是指空气中的水汽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面。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2、请个别学生回答2的问题,老师点评。3、活动:在P59活动,完成活动的问题。4、学生回答3的问题,老师做点拨。5、学生读图4.10,学生回答4的问题,老师点拨。六、学生质疑,教师释疑。七、课堂小结八、检测:1、空气中的水汽以、、等形式降落到地面,统称为降水。降水的主要形式是。2、填充图册P19-20,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变化柱状图并回答问题。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2、能够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各气候类型的特征。教学重、难点:1、各种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及分布范围。2、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各气候类型的特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的气温和降水。2、从前面的知识我们知道,气温和降水是构成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在不同地方不同时候气温和降水有所不同,导致空气温度和湿度也不一样,从而使地上的动植物种类千差万别。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气候类型。今天我们就学习世界的主要类型。二、学习新课1、出示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2)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各气候类型的特征。2、出示学习指导:(1)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有哪些?(2)热带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各有什么特点?(查阅课外资料)3、学生根据学习指导自学,约5 分钟后围绕疑难问题分小组讨论。4、检测、点拨:(1)思考题1——指名回答。教师:世界的气候类型在课本上列举了11种。按大分类来说有: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及高原高山气候;各大分类下又有具体的划分类型。(学生回答各具体分类)(2)思考题2——现在,我们先看热带气候类型具体分出了哪几种?学生回答: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四种。提问1: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在哪里?有什么特征?世界最大的一片热带雨林气候区分布在哪里?学生看图回答。教师讲解: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及其附近地区。世界最大的一片分布在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引导学生找到这片地区)另外在非洲刚果河流域也有比较大的面积分布。其特点是全年高温多雨,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观察P63热带雨林景观和伊基托斯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问2:热带其他三种气候主要分布在哪里?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讲解:①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世界最大的一片分布在非洲大陆(引导学生找到)其特点是全年高温,一年分干、湿两季。湿季时高温闷热,多雷雨植物生长茂盛;干季时多晴天,少雨水,甚至滴水不下,植物凋零,形成一片枯黄景象。②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部和中部。最大的一片分布在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另外,在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中部也有大片分布。其特点是常年高温少雨。③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纬度10度到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部的范围内,常年高温,年降水量比热带草原气候区大,集中夏季。。三、学生质疑,教师释疑。四、检测。(填充图册P22)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2、通过数据分析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教学重、难点:1、各种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及分布范围。2、通过数据分析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我们学习了通过地图、景观图片、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那我们能不能反过来通过数据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并分析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试试。二、讲授新课。1、出示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2)通过数据分析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2、出示学习指导看课本P64图表,分析(1)读表,找出两地的气候分别属于哪种气候类型,分别计算两地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2)两地的降水分别在哪个季节较多,哪个季节较少?两地的1月份平均气温都在多少摄氏度以上?(3)两地的气候特征有什么差异?3、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4、检测、点拔(1)思考题1—— 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上海和马拉加。教师讲解:上海属于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35°的大陆东部,中国的南部、美国南部和南美洲东南部分布较广。马拉加属于亚热带地中海气候,这种气候一般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部。最大片是分布在地中海沿岸。(2)思考题2——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上海的降水夏季多,冬季少;马拉加的降水夏季少,冬季多。两地1月份的气温都在0℃以上,说明两地冬季较温暖。(3)思考题3——学生回答。教师讲解:从数据分析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的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地中海气候的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湿润。上海和马拉加虽然处于同一纬度带,但由于分别处于大陆的东西两岸,因此气候特征各不相同。上海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夏季受到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充沛。马拉加位于地中海沿岸,夏季被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气流下沉,难以形成降水,冬季西风带控制,大西洋暖流从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到地中海,带来湿润的气流,气候温和,降水较多。5、自学指导:从上面的分析看,要了解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主要是从哪几方面概括的?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了解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主要以当地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年降水量和降水量的季节分配特点来概括的。如:地中海气候的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最高气温、年降水量),冬季温和多雨(最低气温、年降水量)夏季干燥、冬季多雨是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4)思考题4——观察亚欧大陆的东部、中部和西部,气候有什么变化?学生看图回答:亚欧大陆东部是温带季风气候,中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同一纬度地区气候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教师讲解:在亚欧大陆的东部,受到来自太平洋的湿润的东南季风的影响,夏季降水较多;冬季受到来自西伯利亚的东北季风影响,降水较少,呈现出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特点。 西部受到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和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中部地区由于远离海洋,既受不到东南季风的影响,又受不到西风的影响,所以降水较少,呈现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干燥少雨的特征。(5)读图思考:高原气候和高山气候主要分布在哪里?有何特征?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讲解:高原气候和高山气候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科迪勒拉山系,非洲东部的东非高原也有部分分布。这种气候随海拔的升高而呈现不同的特点。(5)思考题5——寒带气候主要分布在哪里?有何特征?学生回答。教师讲解:主要分布在南极圈和和北极圈内的高纬度地区。分布地域是阿拉斯加、西伯利亚、斯堪的纳维亚、南极洲等寒带地区及高山地区。气候特点为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凉爽。夏季白天长,风大。4、学生质疑,教师释疑。5、课堂小结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程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到上节课为止,我们学习了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任何一种气候的形成必定有其原因。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二、讲授新课。1、出示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1)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2)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2、出示学习指导(1)活动:读亚欧大陆上的温带气候类型分布图,及伦敦等三幅气温和降水变化图,完成表格。(2)比较伦敦、乌兰巴托、北京的气温和降水量有什么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3)读南亚的孟买和北欧的摩尔曼斯克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及降水柱状图,这两个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4)读山地气候示意图,解释造成诗句中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5)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 )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人类有哪些活动会影响气候?3、检测、点拔:(1)思考题1——学生活动:看图填表。地区海陆位置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降水量集中的月份年降水量气候特征伦敦大陆西岸3.5℃16.5℃13℃各月平均754mm冬温夏凉,降水平均乌兰巴托大陆内部-24.6℃13℃37.6℃集中夏季217mm冬长寒,夏短凉,降水少,较差大北京大陆东岸-5℃26.2℃31.2℃集中夏季537.6mm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思考题2——学生回答。教师讲解:伦敦纬度较高,位于大陆西岸的海岛上,深受海洋的影响,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北京在三者中纬度最低,位于大陆东岸距海洋较近,属温带季风气候。乌兰巴托位于大陆内部,难于受到海洋的影响,而易受北方的冷空气影响,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三者纬度位置相差不大,但气候差异很大,主要是因为所处的海陆位置不同。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因而夏季气温很高,冬季气温很低;海洋相反,因而冬夏气温相差不大。离海近降水多,内陆降水少。近海而海风吹不到的地区,降水也少。北京和伦敦靠近海洋,所以降水多,乌兰巴托处于内陆地区,所以降水少。思考题3——学生回答。(在地图上找到这两个城市) 教师补充:从图中分析,孟买终年高温,降水较多,并且集中夏季,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之分。摩尔曼斯克冬季寒冷,夏季凉爽,降水较少,气温的年较差大。造成这种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地的纬度位置。纬度位置不同接受的太阳热量也就不同。纬度高气温低,难以形成降水;纬度低气温高,容易形成降水。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孟买处于低纬度地区,摩尔曼斯克处于高纬度地区。所以两地气候差异大。思考题4——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山下四月花期已过,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桃花一般在农历春节前后盛开,而农历四月已是春末夏初,山上的花期比山下晚了一个多月,说明山区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而影响这一变化的原因就是海拔。海拔高气温低,所以桃花才开得这么迟。另外,在山的两面降水也不一样,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思考题5——学生回答。思考题6——气候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也影响人类生产活动,气候发生异常变化时,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如厄尔尼诺现象、拉那列现象等非自然产生的不正常气候,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学生活动:看课本图片,这些现象与气候有什么联系?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江南水乡——屋顶形状都与雨日较多有关,由于多雨,河流多,水运便利。长江洪涝——与每年我国夏季风的强弱有关,也与人类对长江流域环境的破坏有一定关系。夏季风强的年份,降水多,容易发生洪水灾害;夏季风弱的年份,降水少,又容易发生旱灾。新疆瓜果之乡——新疆的瓜果特别甜而且产量大,与当地气候干旱,日照强,昼夜温差大,绿洲灌溉便利等条件有关阳光下的海南岛——海南岛地理纬度决定那里气候终年高温,所以椰子等热带作物可以在此很好的生长。教师导言: 人类的生产生活也直接影响着气候,给原本较为稳定的气候带来大量不稳定因素,导致气候反常,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危害。学生活动:看图发现问题:从课本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植树造林——可以涵养水源,增加空气湿度,防风降尘,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修建水库——改善局部地区的空气湿度,增加局部地区空气中的水汽,调节该地区的气温。工厂排放废气——严重污染空气,造成酸雨,导致温室效应。问题:如何减少或避免人类活动对气候破坏?学生回答解决办法:减少污染,减少人类对大自然的干扰。阅读知识之窗,思考:你认为山东能种植荔枝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山东在我国北方,冬季气温低于0℃,不利于荔枝的生长。所以,山东不能种植荔枝。三、学生质疑,教师释疑。四、小结本节内容第四章天气与气候 第四节保护大气环境教学目标:1、尝试通过“认识酸雨”和“环保宣言”的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关注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在实践中学会定期测量雨水的pH值的方法。2、学会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测量的数据,撰写研究报告。3、学会合作与交流;4、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5、初步学会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逐步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教学重点:大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方法教学难点:1、学会测量pH值。2、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搜索到的漫画及图片,展示以下情景:工厂黑烟、汽车尾气、酸雨、毁林开荒等,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环境问题。通过阅读“知识之窗”中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的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讨论: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可能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什么危害?有哪些控制温室效应的措施?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二、讲授新课1、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1)、尝试通过“认识酸雨”和“环保宣言”的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关注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在实践中学会定期测量雨水的pH值的方法。(2)、学会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测量的数据,撰写研究报告。(3)、学会合作与交流;(4)、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5)、初步学会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逐步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和行为。2、出示学习指导(1)为何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2)目前国际性的大气污染主要有哪三类?(3)各种污染有何危害?(4)如何防治大气污染?3、检测、点拔(1)思考题1——温室效应是怎样形成的?它对地球有何危害?随着人类消耗能源数量的急剧增加,煤炭、天然气、石油、木材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释放,这些温室气体能让太阳光穿过大气层被地面吸收,同时阻止地面辐射能量向宇宙散发,这就形成了温室效应。有学者认为,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将使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低地可能被淹没。(2)思考题2——臭氧层主要被什么破坏?国际上采取了什么办法控制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层能吸收阳光中的紫外光,一旦破坏,大量紫外线便长驱直入,危害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现已查明,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元凶”是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层里的氯氟烃(如氟里昂等),人们使用的冰箱、空调器、汽车、计算机、灭火器等都会用到氯氟烃。保护臭氧层已成为人类保护环境的重要课题,联合国制定出《国际臭氧层保护公约》许多国家已禁止或限制使用氯氟烃。(3)思考题3——什么叫酸雨?酸雨有何危害?如何防治酸雨的形成?(课后查阅资料)见附加资料。4、学生质疑,教师释疑。三、小结本节内容五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2、学生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利用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来估计人口的增长情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类的的离不开自然环境,而人又是一切社会生活的主体。本节我们将从人口数量的角度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由于为类活动包括社会再生产和人口自然再生产两方面,而人口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资源、环境不协调,就是人口问题。(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2、学生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的计算方法。三、出示自学指导:1、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到多少?2、从图中“沉重的负担”中,我们看到了什么问题?3、通过观察、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回答活动的问题,从而得出什么结论?4、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是如何计算的?四、学生自学约5分钟后,围绕问题分小组讨论。五、检测:1、思考1的问题——(世界人口的数量在不断增长,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 口总数已达到60亿)2、思考2的问题——(人口的急剧增长对有限的人类生存环境和生存空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思考3的问题——(当前世界人口迅速增长,人口的增长速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4、学生思考4的问题——参照课本的“知识之窗”。5、学生质疑,教师释疑。六、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七、练习:1、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是___________。3、是目前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亿。4、地理填充图册。 第五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世界的人口(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和稀疏的地区及原因。2、要求学生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教学重难点:学生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和稀疏的地区及原因、人口问题对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复习;1、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到多少?2、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是如何计算的?二、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1、要求学生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和稀疏的地区及原因。2、要求学生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三、出示自学指导: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什么是人口密度?2、世界人口稠密和稀疏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原因是什么?3、世界人口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人口问题?四、学生自学约5分钟后,围绕问题分小组讨论。五、检测:1、学生思考1的问题——(从图5、3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密度=人口总数/单位面积)2、学生思考2的问题——(人口稠密地区主要是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及美洲东部等中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人口稀疏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干旱缺水的沙漠地区,高温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空气稀薄的高原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困难。) 3、学生思考3的问题——(世界人口最主要的问题是人口的急剧增长。为了人类的持续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做到有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另一个问题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使城市人口增长过快,给城市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讨论)4、学生质疑,教师释疑。六、小结本章内容。七、练习:1、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是洲东部和南部、洲及洲东部等中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2、世界人口最主要的问题是。为了人类的持续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控制,做到,使人口的增长与、的发展相适应,与、相协调。3、地理填充图册。第五章居民与聚落 第二节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教学目标:1、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2、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3、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教学重点难点:1、三大人种的特点。2、世界六大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3、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时代背景下,每个公民都有可能与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打交道,因此,了解世界文化差异,理解和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以正确的种族观平等地待人接物,就成为友好往来的前提条件,同时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自强的情感。二、讲授新课1、出示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1)、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2)、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3)、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2、出示学习指导(1)世界的三大人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们属于哪种人种?这种人种主要分布在哪?(3)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是什么?(4)什么是宗教?(5)世界有哪些主要的宗教?主要分布在哪? 3、讨论、检测、点拔(1)思考题1——观察P79的三张图片,黄色人种皮肤呈_____色,头发______,面庞扁平,体毛偏少。白色人种皮肤呈______色,眼色、发色一般较浅,头发呈波状,鼻梁______,嘴唇较薄,体毛较多。黑色人种皮肤呈______色,头发______,嘴唇______。(2)思考题2——三大人种主要分布在哪里?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北美北部、南美北部和西部。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西部和南部,非洲北部、北美中部、南美东部沿海及大洋洲。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南部和中部。(3)思考题3——全世界有几种语言?世界上的主要语言有哪些?全世界约有2000多种语言,世界上的语言主要有汉语、英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也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较广的语言。(4)思考题4——世界上有哪三大宗教?主要流行在哪些地区?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始于公元1世纪,主要流行于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兰教诞生于公元7世纪,主要流行于亚洲西部、东南部,以及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前5世纪的古印度,后传播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4、学生质疑,教师释疑。三、小结本章内容。第五章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目标:1、人口与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关系。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联系人地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观。重点难点:1、人口与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关系。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所以人们往往聚群而居。这就形成了聚落。一个聚落的发展往往与很多因素有关。今天,我们来学习聚落的发展变化。二、讲授新课1、出示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1)人口与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关系。(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联系人地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观。2、出示学习指导(1)什么是聚落?聚落有哪些主要类型?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在景观上有什么区别?(2)什么是乡村?什么是城市?聚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3)聚落大多分布在怎样的地方?(4)文化遗产有什么价值?书中所列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有哪些?3、讨论、检测、点拔(1)思考题1——a、学生回答聚落的定义和类型。b 、学生描述城乡景观的区别:城市聚落多高楼大厦,道路交通四通八达。乡村聚落周围多农田,村落小,道路稀疏。(2)思考题2——a、学生回答乡村和城市的定义和类型。b、观察分析:聚落的发展和演变。思考了解聚落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并回答。(3)思考题3——观察、分析、讨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A.、观察景观图和地图,认识影响聚落位置的选择的自然环境因素。B.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长江三峡移民”的安置。教师:早期的聚落大多数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目前,在一些河流下游或沿海平原地区,工农业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C、知识之窗: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提问:窑洞、蒙古包、冰屋、圆顶屋是哪里的民居特色?与当地的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4)思考题4——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吸取的文化特色,反映了各个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和民俗、宗教习惯,成为人类发展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有:意大利的威尼斯、法国的巴黎塞纳河畔、巴西的巴西利亚、中国云南的丽江古城、山西的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黟县西递和宏村。三、学生质疑,教师释疑。四、小结本章内容。第六章发展差异与国际合作 教学目标:1、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2、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3、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4、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1、从多方面理解、概括和表达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2、从地图上了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3、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其中包含了知道国际合作的方面或领域,合作的主体,合作的原因、方式,理解合作的意义,再在此基础上概括和表达。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搜集资料:1.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工业(高新技术和初级产品的区别)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区别)、人均国民收入、教育状况(受教育程度统计图)、生活水平(富裕和贫穷的表现,如反映儿童的生活状况)、环境问题的表现等方面的差异;2.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内部差异;3.如何缩小国家之间的差异。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竞赛:在世界政区图上指出:1.面积居世界前六位的国家;2.人口居世界前三位的国家。二、讲授新课1、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1)、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2)、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3)、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4)、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2、出示自学指导(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划分及其差异:以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大产业结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环境状况等为指标。(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发达国家多在北半球, 发展中国家多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3)有些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很高,为什么却是发展中国家?三、讲述世界各国的面积大小、人口多少差异很大。在国际事务中还经常把国家划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四、指导读图阅读“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对比图”,计算发达国家的人均GDP值,判断它们分别属于哪类国家,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出这些国家,说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布特点。五、讨论、检测、点拔1、活动一阅读10个国家的统计资料,计算各国的人均GDP值,判断它们分别属于哪类国家,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出这些国家,说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布特点。(发达国家大多分布在北半球,发展中国家大多分布在南半球)2、活动二根据课文提供和各小组课前搜集的图文资料,分小组讨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并展示。3、讲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经济结构、工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对外贸易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4、活动三分组讨论: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是不是绝对的?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各有什么优势和不足?3.如何解决国家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5、讲述世界各国之间的不平衡不是绝对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某些领域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以我国为例,经过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将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维护世界和平,谋求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是人类的共同追求,通过不同国家之间的协作,能够取长补短,实现人类美好的愿望。6、学生质疑,教师释疑。六、小结本章内容。七、课后活动 了解当地有哪些世界知名品牌(例如麦当劳、可口可乐、丰田汽车),它们在本地区有没有生产企业。

资料: 3260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