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2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3.2.2 两点间的距离 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2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3.2.2 两点间的距离 学案

ID:1231524

大小:157.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8-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课题:19.10两点的距离公式一、教学目标1、了解两点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感受坐标平面上的两点的距离公式的导出是对同一坐标轴上的两点(或平行于同一坐标轴的直线两点)的距离公式的拓展。2、理解并初步掌握两点的距离,知道两点的距离公式是利用勾股定理进行数量化研究的体现。3、会用两点的距离公式解决一些坐标平面内基本的简单问题;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正确运用两点的距离公式。难点:运用两点的距离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三、教材分析七年级第二学期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在坐标轴上(或平行于坐标轴)的两点之间的距离,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属于比较特殊的点,本节课借助于前一节课学习的“勾股定理”可以解决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任意两点间的距离,是对前面知识的补充,更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四、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的学习中已经能够掌握点的坐标表示,可以简单计算在坐标轴上(或平行于坐标轴)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学生们学习了19.9“勾股定理及逆定理”之后,在学习本节课时能运用“勾股定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构造直角三角形引出“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为本节课新知识点的生长点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具体解题中培养“数形结合”的习惯,结合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和勾股定理进行解题,对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一、课前导学练习(1)在直角坐标平面内,标出;求出两点间的距离(2)将向上平移4个单位,到点,则坐标为,到x轴距离为,到y轴距离为,到原点O距离为(3)已知,若线段平行于y轴,则x==安排学生在前一天把课前导学练习完成请学生回答,如有错误纠正复习旧知,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设计,力求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能在课前复习相关知识,顺利进入新课学习。二、新课探究1、情景引入建立直角坐标系:y(-5,0)xABCD(7,0)(7,2)E过点D作DE⊥AC,求DC的长度2、探究两点的距离公式如图,在直角坐标平面内有两点A,B,那么AB两点的距离是多少?ABC师问:根据这个情景我们能不能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呢?老师与学生一起完成师问:相距的距离是那条线段的长度?怎么求CD的长度呢?你有什么想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作图。学生在操作单上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学生联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学生思考回答本题的情景体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的情况,基本情况与原导学练习类似,让学生更容易进行探索。可以转化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之间的距离,结合图形转化为利用勾股定理求斜边的长。 xy过点A作垂直于x轴的直线,再过点B作垂直于y轴的直线,两条直线相交于点C,可知点C的坐标是,所以BC=,AC=,因为x,y轴的夹角是90°,所以∠ACB=90°在Rt△ABC中勾股定理根据学生的回答或者思路,构造直角三角形,推导出任意两点的距离公式师: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给出任意两点的坐标,我们都可以利用这个公式计算出线段的长度师:请同学们把这个公式用文字语言叙述一下学生回答,“横坐标差的平方加上纵坐标差的平方,开算术平方根”直接点出这个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作用,用文字语言叙述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掌握。当A,B两点同时都在x轴上或者在y轴上,那么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能否适用?3、尝试用公式计算例题一、求下列两点的距离:三、例题学习例题2已知直角坐标平面内的△ABC的三个顶点A,B,C的坐标分别为(-1,4)、(-4,-2),(2,-5),试判断△ABC的形状。解:追问在作业中的两点间的距离能否用公式计算?两点坐标是什么特点?能否用公式计算?板书第一题的书写过程,巡视学生作业,了解同学们的掌握程度,第2第3题学生作业展示学生口答计算学生完成练习学生思考、回答、尝试让学生感知,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以计算特殊点的情况初步运用公式计算两点的距离。 ∵AB=BC(等量代换)∴△ABC为等腰三角形∵∴(等量代换)∠B=90°(勾股定理逆定理)∴△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例题3已知直角坐标平面内的两点分别为A(3,3)、B(6,1),点P在x轴上,且PA=PB,求点P的坐标。解:点P在x轴上,设点P坐标为(x,0)∵PA=PB(已知)∴即:,解得∴点P坐标是四、反馈与拓展1、已知三角形三个顶点A、B、C坐标分别为(4,3)、(1,2)、(3,-4),试判断△ABC的形状。2、已知等边三角形ABC的顶点B、C引导学生分析应先求出△ABC的三条边长,然后再做判断。板书过程师:在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应尽量缩小到最小范围师引导学生正确设点的坐标,根据题意分析,找等量关系请学生逐步完成解题过程。师问:如果在y轴上,点的坐标怎么设?如果换成点在坐标轴上,那么点的坐标有几种情况?请学生完成第1题学生先思考尝试,然后老师点评作业展示或者板演产生不同方法,进行交流。学生展示练习作业。简单运用两点的距离公式直接确定线段的长度,运用前面学习的勾股定理逆定理进行分析。因为能直接确定线段长度,所以在例题设计时把原来的例题顺序颠倒了一下,难度跨度呈梯度上升。把例题进行变式学生能独立完成的练习尽量放手。 的坐标分别为(0,0)和(4,0),求顶点A的坐标;并求出△ABC的面积。第2题,先请学生思考,尝试。提示:可以画草图,结合图形分析,帮助解题。第2题有两种方法,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五、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在学习中有什么体会?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学生总结交流梳理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中的注意点和重点。六、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19.10A六、板书设计学生作业板演例题一、例题二、yBCxo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