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穿井得一人检测题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诫子书穿井得一人检测题答案

ID:1188218

大小:21.68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7-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诫子书》检测卷(满分:100分)班级:姓名:学号:分数:一、文学常识填空。(每空1分,共5分)本文选自《诸葛亮集》。作者是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__政治____家___军事___家。二、请在括号内解释划线的词语。(每空1分,共26分)(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君子之行,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内心恬淡,不慕荣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明确)志(志向),非宁静无以致(达到)远(远大目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增长)才(才干),非志无以成学。淫(放纵)慢(懈怠)则不能励(振奋)精(精神),险(轻薄)躁(浮躁)则不能治(修养)性(性情)。年(年纪)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意志)与日去(消失),遂(最终)成枯落,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守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三、翻译下列句子。(每句5分,共35分)(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5)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6)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7)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四、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共34分)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5分)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2.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什么?(2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6分)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正、反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4.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何关系?(7分)A、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B、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三者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5.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7分)我认为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思是没有志向就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6.读过本文之后,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简要谈谈。(7分)1.我要修身养性,生活俭朴,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2.做一个淡泊名利,有远大目标的人。3.做一个刻苦学习,有才干,有成就的人。4.不做一个放纵享乐,冒失急躁的人。5.做一个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对社会有用的人。《穿井得一人》检测卷(满分:100分)班级:姓名:学号:分数:一、文学常识填空。(每空1分,共5分)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二、请在括号内解释划线的词语。(每空2分,共40分)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外出)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常一人居(居住)外。及(待,等到)其家穿(挖掘,开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闻(知道,听说)而传(传播)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之,闻(使指导)之(代词,指这件事)于(对,向)宋君。宋君令(派)人问之于(向)丁氏。丁氏对(应答,回答)曰:“得一人之(助词,的)使(劳力),非得一人于(在)井中也。”求闻之若(这样)此,不若无闻也。三、翻译下列句子。(每句5分,共35分)(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3)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6)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7)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四、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共20分)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清新流言蜚语,盲目随从,人云亦云。2、宋君听到的事和丁氏所说之事有什么不同?(4分)宋君听说丁氏家打水井挖出一个人,而丁氏的意思是说因为打出水井后省出一个劳动力。3、为什么宋君会派人去询问丁家的事情呢?(4分)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4、宋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分)没有调查事实,道听途说的传闻传到了宋君那里,宋君并没有轻信,而是派人去调查了,证明宋君是一个验证考察,不盲目轻信传言,明正之君。5、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以讹传讹的危害。(1分)6、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寓言。(1分)7、对本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D)。(2分)A.不要清新流言蜚语。B.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C.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D.要用于揭穿别人的谎言。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