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完美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完美版

ID:1181746

大小:45.14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7-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相关文言知识。2.领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教学重点:根据要求找出能体现时代背景的句子并分析,从隐士-----孔子的言行差异中体会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分析孔子孤独于乱世,却锲而不舍地追求道的品德。教学安排: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课前播放《亮剑精神》视频片断,请学生齐读《亮剑》中的经典台词: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尤荣,这就是亮剑精神!师语:在两千多年前,也有这样一个人,纵然是深陷重围,四处奔波、历经坎坷,一生为了实现自己德政思想,依旧不回头地沿着既定的目标走下去,虽然他最终都没有实现,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他伟大的人格魅力足以让世人折服。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尘埃,再次去寻找这位圣人执着的精神。一起走进《论语》之四《知其不可而为之》二、字词复习(一)字词检查(课件显示):1、你能写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吗?(1)植其杖而芸()(2)使子路反见之()(3)趋而辟之()2、写出下列各句中红字的活用类型(1)杀鸡为黍而食之(2)欲洁其身3、写出下列句中红字的古今异义遇丈人4、补了下列句子中省略的部分(1)()之三子告(2)子路行以()告三、文本研习(一)走近隐士引语: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师语:.. .全班齐读这首诗,这首诗向我们描述了一位隐身山林之中的隐士形象,对于隐士,孔子也有他个人不同的看法:(课件显示)那么在我们今天所以要学习的篇章中孔子写到了他所说到的几种隐士,现在请大家快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描写当时隐士的片断及主要人物:?明确:(18.5)接舆?(18.6)长沮桀溺?(18.7)丈人?(14.39)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二)对话隐士---孔子师语: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现在我们分组来读读这四个片段读的时候,注意个别字词的读音及句子的停顿。并且思考思考以下问题:孔子与诸隐士的处世态度有何异同(结合以下几个方面的相关语句进行分析:语言、行为、彼此的评价)分析要点:都是一些非同寻常、不等闲的人,或者说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他们都是忧国忧民,担忧这个时代,对社会有深刻的理解,知道无法改变社会,所以选择避世,他们理解孔子,同情孔子,同时也为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表达了深深的遗憾、惋惜。接舆: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接舆把孔子比作凤,表达了自己的孔子的理解和肯定;又“何德之衰”“已而已而”,表达了对孔子做法的批评和遗憾,写出了接舆对当时社会的极端失望。长沮、桀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避世之士哉?他们对社会形势有精辟独到的见解,同时委婉地劝告孔子放弃无谓的努力。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表明了丈人对孔子不干实事,尽做那些无法做到的事而厌恶,同时也含蓄地劝戒孔子停止自己无谓的奔走。晨门、荷蒉者都一样。(让学生讨论完之后,请一个同学归纳总结,主要异同点在哪里)明确;同:社会现实的认识----忧国忧民异:改革的看法与人的交往孔子济世(用世)隐士避世.. .师小结:其实无论是孔子还是隐士,他们都是社会的精英,他们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做法两样。文章把这些隐士和孔子放在一起,并不是要否定谁或者肯定谁.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衬托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课件出示这种精神)(三)解题:知其不可而为之师语:结合前面的分析,你是如何定义孔子的这种精神的?明知做不到(行不通)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也表示倔强固执四、拓展延伸—仁者见仁孔子是个失败者,但不撞南墙不回头,曲里拐弯也要干,他很执着。他是个堂吉诃德。”--北大教授李零这就是孔子的“迂劲”,这也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李泽厚《论语今读》师语:孔子这么做的动力到底是什么,这真的是一种”迂劲”吗,你又是如何看待的呢?1.连线名家1、找出能体现时代背景的句子并分析,说说你是如何看待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补充:走进背景春秋时期是个以强凌弱、兼并攻伐极频繁的年代,也是“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极度混乱的年代。统治者各阶层欲望的膨胀和利益的追求导致无视宗法,颠倒伦理,奢侈腐化的行为;上行下效,道德混乱。课文: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乱世)今之从政者殆而!(危险)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到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无道)(请学生总结这种精神)2、自由畅谈“知其不可而为之”在生活中的表现或你所了解的人物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迹。例子:诸葛亮本质上是一个悲剧人物,他心里很清楚自己所服侍.. .的“明主”在历史大势中所占据的位置。诸葛亮固然有经纶济世、经天纬地之才,但在历史大势面前,诸葛亮也同样回天乏术。师语:孔子用了一句话为我们这个民族注入了一剂至今仍具疗效的钙质,这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由此出发,才有了我们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百折不饶的铿锵有力的表述;才有了我们“海到天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潮头自然直”的自信。两千多年前,孔子没有实现的理想,今天我们却能体验到它的温暖。只要我们不断地完善自我,都能够为当今的和谐社会,尽心尽力,同时,也会寻找到一条美好的人生之路。四、拓展延伸仁者见仁:14.21: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名家评点:这就是孔子的“迂劲”,因为当个官,依据礼制,“应当”过问国事.虽知白说,也要去说。这也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哀公之所以要孔子“告夫三子”,因为实权在他们手里。----李泽厚《论语今读》孔子请求哀公讨伐陈恒,就是为了正义。而且孔子在这个时候,他的大司寇位置已经下了台,可以不管国事,可有顾问的名义都没有,只是可以在皇帝面前讲话而已。他为要实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就去报告,请求出兵.但是当时鲁哀公很可怜,所有的权力,都在季家三兄弟的手里,哀公不能说孔子的主张不对,帮助邻国平乱是应该的,可是没有办法,就要孔子去和季氏三家讲.孔子说,因为我总是从大夫之后,是国家有地位的人,职责所在道义所在,不能不向你报告;鲁哀公听完了还是要他去告诉季家,于是孔子退回来,告诉季家三兄弟.可是季家克兄弟不同意,认为不要管这个闲事.孔子说,因为我是鲁国的人,所以我不能不说,将来不要说我没有讲过这个话,我已经告诉过你们,也向国君报告过,我的个人责任、国家责任、历史责任都尽到了,做不做是你们的事。.. .--南怀谨《论语别裁》作业:大家都来说论语自取角度,写出你的评点补充资料:1楚狂接舆为什么不是“过孔子而歌曰”?(明确:如果这样表述就很难表明接舆歌曰是针对孔子的。)2接舆歌曰把孔子喻为“凤凰”是赞赏还是嘲讽?(明确:嘲讽。)3除了嘲讽,接舆歌曰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说出与“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意思相近的成语?(明确:劝阻孔子不要如此执迷不悟。意思相近的成语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4既然要劝阻孔子,为什么接舆却不屑与孔子交谈呢?(明确:因为在接舆看来,要劝阻孔子是不可能的,他要说的也都说过了,所以没有必要多少;如果和孔子交谈,说不定反要被孔子劝谏,让自己积极参政呢。既然知道劝阻无效可仍然要劝,这其实也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做法。)二自读《长沮、桀溺》,思考下列问题:1这是一个子路问津的故事如果分为三个情节,那么每个情节应怎样概括?(明确:可以概括为:一问长沮,被嘲弄;二问桀溺,遭拉拢;三告老师,谁与共。)2长沮让子路去问孔子是嘲弄,如果把他嘲讽的意思完整表达出来应该怎样表述?(明确:孔子不是知识渊博的大圣人吗,这渡口在哪里,如此小的问题,他怎么能不知道呢?)3桀溺对子路发问,知明知故问还是有疑而问?为什么?(明确:是明知故问,因为开始当子路问长沮时,他什么都应该听到,从他后面“是路孔丘之徒与”的追问中,可以看出他其实还是很关注孔子师生的。)4桀溺最后两个疑问句性质一样吗?他表意的重心在哪一句上?(明确:不一样,前一个是反问句,表达了对当时混乱而且不可逆转的世局的不容置疑的判断,后一个是选择问,表现了他们与孔子的不同和对子路的劝谏,表意的重心应该在这后一句。)5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子路回来告诉老师的情况重点在哪个隐士?(明确:重点在后一个隐士。)6长沮与桀溺性格上有什么异同?(明确:长沮、桀溺都是匿迹山林的隐士,性格傲慢、冷漠,有点不近人情;对孔子有较深的成见甚至敌意。长沮言辞尖刻,对孔子冷嘲热讽;桀溺较为自负武断更为悲观厌世。)三自读《丈人》,思考讨论如下:1丈人是用什么口吻回答子路的询问?为什么?(丈人知道子路身份吗?)(明确:是用一种很不耐烦的口吻回答子路。本来一个隐士是很有修养的人,那么他如此不礼貌回答一个路人,表明对来者身份知道,并对他们师生整天不干实.. .事,到处“游手好闲”表示极为厌恶,因此就只能用如此的口吻。)2丈人与前面几个隐者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明确: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还忘不了人之常情,能济人困危;他漠视群臣伦理,又不失长幼之节,这也就是孔子最后要来重新拜访他的重要原因。)3孔子师徒重访丈人后,发了一番感慨,其要点是什么?(明确:第一,批评丈人只顾小礼而失大义;第二,表白自己只顾大义,尽到自己的责任就行。)四小结性思考:为什么把这个故事编在一起,并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名之?明确:三个故事写了四个隐士对孔子师徒的奚落嘲弄,充分说明孔子当时要推行所谓的“仁道”不但遭到了权贵者反对,而且即使在知识分子中间也屡受非难,这样物质的精神的巨大阻力的存在,都是孔子知道的,这就更能彰显他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结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看法: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迎难而上,试与天公比高,一如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之辈,创立不世功业,受今人崇敬;反之,亦有另外一种人,知其可为而不为,人皆有惰性,或被一时的乱花迷乱了双眼,茫然无措,浑浑噩噩;同时还有一种人:不知其可为,不可为而不为。这种人永远成不了人杰,不为,不拼,一无所获。不要担忧自己的弱小,你看那扑往火中的飞蛾,又何曾后悔?不要畏惧他人的嘲笑,以卵击石亦是一种雄壮!本人才疏学浅,不敢口口声声说如何不可为而为之,挂在口头上的永远比不上实际行动。但是,请不要太注重结果,不如学会享受不可为而为之这一过程!这种精神,也是我辈所欠缺的吧?“明知不可而为之”,这对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显然,这个守城门的人并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而是一个修养很高却隐身于市朝的大隐士。回到“明知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本身来看,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形象勾画。一个人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的,于是坚持干下去,最后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一个成功的人,但说来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了不起。而一个人明智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还可能取得成功,但他不是一丝不苟地坚持做下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献身。这就非常不易而难能可贵了。就像愚公移山,又像西绪福斯把石头推上山坡,圣人何尝不知道“克己复礼”任重而道远,但却周游列国,“累累如丧家之犬”而精神不改,晚年退居讲学,仍然以礼乐文化为核心内容,为推行“仁道”而贡献力量。正如曾子所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正是这一方面的精神,突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特征,与知其不可而不为的道家大相径庭。我所理解的现实意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一种人生态度,坚持不懈,奋发向上,即使有时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但仍需“为之!”.. .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过分激动,不论程度高低,都会影响理智。一旦对发怒有了这种警醒,就不会使你因怒气而失控,也不会使你损害良好的辨别力。谨慎地驾驭情绪,就能很好地控制它。你将是马背上第一个理智的人。智者最没有耐性,因为学识减少了他们的耐心。知识渊博的人很难被取悦。俄庀泰特斯告诉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准则在于懂得如何忍受一切。他认为这是智慧的一半真谛。容忍愚蠢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最令我们痛苦的人正是我们最依赖的人,这帮助我们战胜自我。耐心能带来无可估量的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是世间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还能忍受他自己的话,就应当独处。..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