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云南省昆明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ID:1170882

大小:231.25 KB

页数:31页

时间:2022-06-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答案用黑色碳素笔填写在答题卡上)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①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另一个别的角度看,语言也是心灵的窗户。从一个人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的心境、追求和道德修养。②一个人有怎样的内心世界,就会说出怎样的话。一个心胸狭隘的人,说出来的话就像凛冽的寒风,让人听了情绪低落;一个心境旷达的人,_____,_____。这正如荀子所言:“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③言为心声,有不同追求的人,说出的话也不尽相同。周敦颐身处官场时,写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勉词,这是他洁身自爱的追求;刘禹锡屡遭贬谪时,发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宣言,这是他不甘消沉的追求;袁隆平初离校园时,立下“不让老百姓挨饿”的宏愿,这是他广济苍生的追求。④语言既能反映一个人的自我修养,但能体现他的思想境界。一个人只有摆脱了思想的贫瘠、权力的束缚、金钱的羁绊,他的修养才会慢慢提升,说出的话才会令人舒心。⑤一个人的心境、追求和道德修养就是心田的繁花。心中繁花盛放,言语芬芳自来。(1)请用正楷将第③⑤段画线的内容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2)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①窥见  ②凛冽  ③贬谪  ④贫瘠  (3)第①④段中各有一处语病,请找出一处加以修改。(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4)请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它和前一个句子语意连贯,句式相同。2.(2分)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1)真挚誓言惭愧与日俱增浮光略影(2)枯燥气慨祷告络绎不绝心有灵犀(1)  改为  (2)  改为  31 3.(2分)请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A.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异彩纷呈,有典雅精致的昆曲、雍容华美的京剧、活泼风趣的川剧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是京剧的代表剧目。B.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他的“永州八记”被后人视为山水游记的典范。我们曾学过他的《小石潭记》。C.汪曾祺的散文体现了他对日常生活的重视,对生活中情趣与美的欣赏。他的散文《秋天的怀念》就是这样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D.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创作的散文诗《金色花》,真实地模仿了儿童的口吻和心理,语言活泼、口语化。4.请按要求默写。(1)《礼记》中说:“虽有嘉肴,  ,  。”中国古代诗歌的盛宴,唯有用心学习、潜心吟咏才能品尝到其中的珍馐至味。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初中学过的诗词,在温习中将知识融会贯通,获得新体会、新发现,正如《论语》中所说“  ,可以为师矣”。(2)《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关雎》中开头“  ,  ”两句就运用了“比兴”的手法。(3)律诗通常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一般说来,律诗的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如文天祥《过零丁洋》的颔联“  ,  ”。(4)古体诗与律诗不同,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最后一句“  ”就是九言句。(5)词原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又称“长短句”。苏轼在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  ,  ”两句中,借用典故,以魏尚自许,希望得到朝廷重用。(6)曲是元代出现的新兴诗歌体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散曲名作,“  ,  ”两句简练生动地传达出日暮之时游子的凄苦之情。(7)诗歌可以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诗人常借“花”“月”等事物表情达意,也常把“笑”“泪”等字写进诗词里,如含有“泪”字的连续两句有“  ,  ”。二、阅读理解(共44分)(答案用黑色碳素笔填写在答题卡上)5.(3分)阅读【甲】【乙】两首诗,完成问题。【甲】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31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乙】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朱光潜说:“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而实不同。”【甲】【乙】两诗都写到了飞鸟归林的景象,但诗人借此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12分)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下列各题。【甲】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乙】康定元年,元昊反,延州诸砦①多失守,仲淹自请行②。先是③,诏分边兵:总管领万人,钤辖④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仲淹曰:“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⑤出御贼。明年正月,诏诸路人讨⑥,仲淹曰:“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瘦人饥,势易制也。当据要害,拓疆御寇,策之上也。”帝皆用其议。仲淹又请修承平、永平等砦,稍招还流亡,城⑦十二砦,羌汉之民,相踵归业⑧。诸羌来者,仲淹皆推心接之。31 仲淹为将,贼不敢辄犯其境。(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注】①砦,同“寨”。②行:这里指前往御敌。③先是:指范仲淹到延州之前。④钤辖:地方统兵官,位在总管之下,都监之上。⑤更:轮换。⑥诏诸路入讨:皇帝下诏命令各路军队讨伐西夏。⑦城:修筑城墙。⑧相踵归业:先后回归家园,恢复正常生产。(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上自劳军劳:  ②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  ③各将三千人将:  ④不如俟春深入俟: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①天子为动,改容式车。②诸羌来者,仲淹皆推心接之。(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将下面图表的空白处补充完整。(4)【甲】【乙】两文都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甲】文中周亚夫是一位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将军,请结合【乙】文内容说说范仲淹是一位什么样的将军。7.(10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小题。“冠”之礼法知多少①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比如“衣冠楚楚”“怒发冲冠”“桂冠”“夺冠”等。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②《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周代的“冠礼”,是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空庙里主持的成年礼,仪式上还要请来宾为他取“字”。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iàn)(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31 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③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士人指的是贵族,庶人指的是百姓。《晋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可见,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据《左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④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时不拘戴冠之礼,但碰到耿直而敢于进谏的都尉汲黯却不敢随随便便。有一次,武帝接见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奏事,武帝便急忙躲进帐中不敢见他。可见,“冠”具有庄严正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亵渎。⑤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周礼》中记载,从君王到大夫,随着爵位、官职的由高到低,冠上的丝带、玉饰和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上的差异。人们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僭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据《左传》记载,子臧因为戴了不合身份的“鹬冠”,终被诱杀。⑥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如田猎或征伐戴“皮弁”,祭祀戴“爵弁”等等。这些做法形成惯制,又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法规。据《左传》记载,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惠子,两人穿戴整齐应召前来,卫献公却跑到园囿里去射大雁,迟迟不见他们。孙、宁两人去找献公,献公没有按照礼法摘去打猎戴的皮弁就同他们说起话来,结果两人大怒,进而谋反。⑦综上所说,可知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戴不戴“冠”以及戴什么样的“冠”,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需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义则定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作者:曹保顺选文有删改)(1)选文②~⑥段从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古代贵族男子方能戴冠、重要场合必须戴冠、A  、B  五方面依次介绍了古人要遵循的“冠”之礼法。(要求:依据选文内容填空.每空不多于10个字)(2)请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冠”是古代礼制的一种象征,古人戴冠要遵循相关的礼法,一旦戴上“冠”,人们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约束。B.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加冠时先戴赤黑色的平顶冠,再戴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戴用黑麻布做的冠。C.选文中第③段“‘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一句中的“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D.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总形式,并使用大量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客观地介绍了“冠”之礼法的相关知识。31 (3)选文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请联系选文内容,探究下面的材料,写出探究结果。【材料一】古代行冠礼时的祝辞:“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大意是:在吉日里,给你加“冠”。望你抛弃少儿的玩性,追求美好的品德。【材料二】终军是西汉人,他在弱冠之年(古代男子行冠礼时,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向汉武帝主动请缨,愿擒缚南越王而归,平定南方边境。【材料三】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8.(13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小题。又见鹭鸶①那是春天的一个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心地悠步。水草已经蓬勃起来,河川一片盎然生机。在桌椅间窝蜷了一天的四肢和绷紧的神经,渐渐舒展开来。②绕过一道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当下竟不敢再挪动一步,生怕冲撞了它、惊飞了它。我蹑手蹑脚地在沙地上坐下来,压抑着冲到唇边的惊叹:哦!鹭鸶又飞回来了!③在顺流而下大约三十米处,河水朝南拐了个大弯,便拐出一大片生动的绿洲。两只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趾移步闲适优雅……④不见鹭鸶,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小时候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妄想把一只鸽哨戴到它的尾毛上;大了时给稻田放水,鹭鸶又在田块上悠然踱步,丝毫不戒备我手中的铁锹……与我相依相伴、永远鲜活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⑤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绝迹的因由,鸟类神秘的生活习性令人难以揣摩。许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绿地锐减,这鸟儿瞧不上越来越僵硬的小河川道了?许是乡民滥施化肥农药污染了流水污浊了空气,鹭鸶感到窒息而逃逸了?许是那些藏在树后的猎手暗施的冷枪,击中了鹭鸶夫妻中的一只,剩下的一只悲怆通逃了?⑥又见鹭鸶!又见鹭鸶!⑦落日已尽,红霞隐退。两只鹭鸶悠然腾起,翩然闪动着洁白的翅膀逐渐升高,朝北岸葱茏的村庄飞去了。我猛然想起,以前我所在村庄临河的一片白杨林里,枝枝杈杈间竟有二十多个鹭鸶搭筑的窝巢,乡民们都引以为荣。一只刚刚生出羽毛的雏儿掉在地上,竟然惊动了整个村庄的男女老少,大家商议着推选一位爬树利落的姑娘把它送回窝里。鹭鸶和人类同居一处无疑是一种天然和谐,是鸟类对人类善良天性的信赖。现在,这两只鹭鸶飞到北岸的哪个村庄里去了呢?在谁家门前或屋后的树上筑巢育雏呢?31 ⑧从此,天天傍晚我都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我感觉自己是在重演“守株待兔”的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鹭鸶的倩影太富有魅力了,那端庄的姿容透着一种自然,一种优雅;它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张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婪相。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我早已不存再见的奢望,一见便不能罢休。⑨我随之改守候为寻找,隔天顺流而下,隔天又溯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我又决定改变寻找的时间,在晨曦中沿着河水朝上走。大约走出五里路程,河川骤然开阔起来,河对岸有一大片齐肩高的芦苇,那两只鹭鸶正在悠然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⑩哦!鹭鸶还在这小河川里。⑪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⑫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着那一对圣物。此刻,心头便涌出这样的诗句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作者:陈忠实选文有删改)(1)请根据提示,把选文行文脉络图补充完整。(2)请结合选文内容,分别简析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所表达的情感。①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当下竟不敢再挪动一步,生怕冲撞了它、惊飞了它。②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着那一对圣物。(3)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第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4)请简要分析第⑧段画线句子寄寓了作者怎样的志趣。(5)选文第⑪段说“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请根据选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9.(2分)根据名著内容,完成下列各小题。小昆和小榕将参加名著阅读分享会,请你根据他们发言的题目,把他们要分享的名著书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范围:初中教材“名著导读”中主要推荐的十二部名著)小昆的题目:《聚义厅义气相投忠义堂降诏招安》书名:A.《  》小榕的题目:《父子情深溢家书艺术修荞盈笔端》书名:B.《  》10.(4分)在名著阅读分享会上,同学们模拟了儒勒•凡尔纳和刘慈欣的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请你将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31 刘慈欣:尊敬的凡尔纳先生,我也是一名科幻小说作家,很荣幸与您相见。儒勒•凡尔纳:刘先生您好,很高兴认识您,真想听听您写的故事。刘慈欣:好呀,我给您介绍一下我的小说《带上她的眼睛》。故事是这样的——有一艘地航飞船,被困在高热的地心,与外界联系的通讯设备即将失效。此时,唯一幸存的女地航员通过一副中微子传感眼镜,最后一次看到了草原的风景,闻到了花香,听到了万物的声音。儒勒•凡尔纳:这个故事真精彩,我也来讲讲我的小说《海底两万里》中“诺第留斯号”潜水艇航行到南极时的遇险故事吧。A  。(要求:简述此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刘慈欣:作为科幻小说家,我们的目标都是用笔创造各种各样的新世界。儒勒•凡尔纳:我和您的想法不谋而合。当我们用笔创造新世界时,要努力体现科幻小说B  和C  两个基本特点。三、综合性学习(共6分)(答案用黑色碳素笔填写在答题卡上)11.(6分)中国历史上就有“知行合一”的观念,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下面是某校开展的研学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吧!【研学论坛——了解研学内涵】出发前,学校开展了“研学论坛”活动。(1)请你根据专家的发言,把主持人的总结补充完整。主持人:各位同学,下周我们就要走出教室,在研学活动中亲近自然、了解社会。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三位专家与大家交流,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研学活动。专家一:学校要从教材出发,多学科知识融合,精心设计研学活动,开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国情等方面的教育,形成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研学课程体系。专家二:研学活动可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红色教育基地、科研机构等资源,因地制宜,家校合作,组织实施参与式、体验式、情境模拟式等实践活动。专家三:研学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完善知识体系、传承优秀文化、汲取生命养分,学会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获得真正的成长。主持人:刚才专家们分别从研学的内容、A  、B  三方面介绍了研学活动,让我们对研学活动的内涵有了一定的了解。谢谢各位专家!【研学实践——体验茶之文化】研学之旅开始啦!同学们来到勐腊县易武茶山,采茶、制茶、喝茶,体验茶文化。(2)同学们来到茶文化展厅。请你根据下面两个展板的内容,回答小昆提出的问题。小昆:易武茶山上的茶树这么茂盛,茶叶质量这么好。这是什么原因呢?你的回答:  。31 小昆:哦,原来是这样!研学真有趣,让我增长了不少知识呀!【研学收获——改进旅行计划】研学前,小榕受《回延安》这首诗的感染,拟好了全家去延安旅行的计划。研学归来后,为了让全家人更好地了解延安精神,她准备在该计划中增加一项实践活动。原定计划修改后的计划旅行地;延安活动安排:(1)参观革命旧址,聆听讲解员讲解革命历史;(2)拍照留念;(3)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旅行地:延安活动安排:(1)参观革命旧址,聆听讲解员讲解革命历史;(2)拍照留念;(3)  ;(4)品尝当地特色美食。(3)请你在以下三个活动中为小榕推荐一个,并参照示例告诉她实施的具体步骤。活动A:全家朗诵诗文活动B:制作主题微视频活动C:小榕为全家唱首歌【示例】活动:当义务讲解员。实施步骤:查阅与延安相关的资料,向专业讲解员请教,拟写讲解稿,反复进行讲解练习;讲解时做到自信、清晰、流畅。你推荐活动  (只填字母)。实施步骤;  。四、写作(50分)(作文用黑色碳素笔填写在答题卡上)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题作文。12.(50分)在自读课上,我们要自主阅读,独立思考,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生活就是一本大书,在阅读这本书时,也需要有这样的“自读课”。在生活的自读课上,我们不应只是被动接受,更应主动学习;不只是等待帮助,更应独立面对;不能一味盲从,而应自主探索……正如《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在生活的自读课中,他就是靠自己战胜了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31 请以“生活中的自读课”为题写一篇作文。写作要求:(1)请按要求写作。(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4)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人名、校名。(5)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13.阅读下面材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构思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叙述经历,可抒发情感,可发表议论。(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不得对材料进行改写、扩写、续写)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端木薪良五年后的你是什么样子,这取决于两件事:一个是你与哪些人为伍;二是你每天拿出多少时间补充知识。——苏芩只有劳动才能使人变得幸福,使他的心灵变得开朗、和谐、心满意足。——别林斯基上面几则材料告诉我们:我与祖国融为一体,我要深爱我的祖国;身边的人会对我的成长产生很大影响;善于利用时间才能把握未来;热爱劳动,才能拥有幸福。写作要求:(1)请按要求拟题,然后写作。(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4)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人名、校名。(5)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答案用黑色碳素笔填写在答题卡上)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①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另一个别的角度看,语言也是心灵的窗户。从一个人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的心境、追求和道德修养。②一个人有怎样的内心世界,就会说出怎样的话。一个心胸狭隘的人,说出来的话就像凛冽的寒风,让31 人听了情绪低落;一个心境旷达的人,_____,_____。这正如荀子所言:“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③言为心声,有不同追求的人,说出的话也不尽相同。周敦颐身处官场时,写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勉词,这是他洁身自爱的追求;刘禹锡屡遭贬谪时,发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宣言,这是他不甘消沉的追求;袁隆平初离校园时,立下“不让老百姓挨饿”的宏愿,这是他广济苍生的追求。④语言既能反映一个人的自我修养,但能体现他的思想境界。一个人只有摆脱了思想的贫瘠、权力的束缚、金钱的羁绊,他的修养才会慢慢提升,说出的话才会令人舒心。⑤一个人的心境、追求和道德修养就是心田的繁花。心中繁花盛放,言语芬芳自来。(1)请用正楷将第③⑤段画线的内容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2)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①窥见 kuī ②凛冽 lǐn ③贬谪 zhé ④贫瘠 jí (3)第①④段中各有一处语病,请找出一处加以修改。(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4)请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它和前一个句子语意连贯,句式相同。【分析】(1)本题考查汉字书写。书写正确,注意笔画顺序,工整、美观,按要求写在田字格。(2)本题考查字音。根据平时积累作答。“窥”读作“kuī”;“凛”读作“lǐn”;“谪”读作“zhé”;“瘠”读作“jí”。(3)本题考查病句修改。①句“从另一个别的角度看”重复啰嗦,“另一个”或“别的”保留一个即可;④句关联词使用错误,把“但”改成“也”。(4)本题考查补充句子。联系上下文内容,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根据“一个心胸狭隘的人,说出来的话就像凛冽的寒风,让人听了情绪低落”,这句话与下一句是并列关系,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一个心境旷达的人”可知,补充的句子应该和“说出来的话就像凛冽的寒风,让人听了情绪低落”句意相反,所以可填写:说出来的话就像和煦的春风,让人听了心情舒畅。【解答】答案:(1)广济苍生;繁花盛放(2)①kuī②lǐn③zhé④jí31 (3)①从另一个角度看(或:从别的角度看)④语言既能反映一个人的自我修养,也能体现他的思想境界。(4)示例:说出来的话就像和煦的春风,让人听了心情舒畅。【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2.(2分)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1)真挚誓言惭愧与日俱增浮光略影(2)枯燥气慨祷告络绎不绝心有灵犀(1) 略 改为 掠 (2) 慨 改为 概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解答】(1)“浮光略影”的“略”应为“掠”(2)“气慨”的“慨”应为“概”答案:(1)略;掠(2)慨;概【点评】字形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3.(2分)请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A.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异彩纷呈,有典雅精致的昆曲、雍容华美的京剧、活泼风趣的川剧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是京剧的代表剧目。B.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他的“永州八记”被后人视为山水游记的典范。我们曾学过他的《小石潭记》。C.汪曾祺的散文体现了他对日常生活的重视,对生活中情趣与美的欣赏。他的散文《秋天的怀念》就是这样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D.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创作的散文诗《金色花》,真实地模仿了儿童的口吻和心理,语言活泼、口语化。【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体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31 【解答】ABD.正确;C.有误,《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的作品。故选:C。【点评】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4.请按要求默写。(1)《礼记》中说:“虽有嘉肴, 弗食 , 不知其旨也 。”中国古代诗歌的盛宴,唯有用心学习、潜心吟咏才能品尝到其中的珍馐至味。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初中学过的诗词,在温习中将知识融会贯通,获得新体会、新发现,正如《论语》中所说“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2)《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关雎》中开头“ 关关雎鸠 , 在河之洲 ”两句就运用了“比兴”的手法。(3)律诗通常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一般说来,律诗的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如文天祥《过零丁洋》的颔联“ 山河破碎风飘絮 , 身世浮沉雨打萍 ”。(4)古体诗与律诗不同,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最后一句“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就是九言句。(5)词原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又称“长短句”。苏轼在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 持节云中 , 何日遣冯唐 ”两句中,借用典故,以魏尚自许,希望得到朝廷重用。(6)曲是元代出现的新兴诗歌体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散曲名作,“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两句简练生动地传达出日暮之时游子的凄苦之情。(7)诗歌可以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诗人常借“花”“月”等事物表情达意,也常把“笑”“泪”等字写进诗词里,如含有“泪”字的连续两句有“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答案:(1)弗食;不知其旨也;温故而知新(注意“弗”的写法)(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注意“雎鸠”“洲”的写法)(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注意“絮”的写法)(4)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注意“庐”的写法)(5)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注意“遣”的写法)(6)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注意“涯”的写法)(7)示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注意“溅”的写法)【点评】默写古诗文,要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在背过古诗文的基础上,理解含义,把握意蕴,还要31 做到正确书写,不出现错别字。二、阅读理解(共44分)(答案用黑色碳素笔填写在答题卡上)5.(3分)阅读【甲】【乙】两首诗,完成问题。【甲】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乙】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朱光潜说:“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而实不同。”【甲】【乙】两诗都写到了飞鸟归林的景象,但诗人借此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分析】《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解答】本题考查比较思想感情。“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意思是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诗人借助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来表达自己恬淡闲适、归隐田园、远离尘世而对自然崇尚的情怀。诗中“决眦”二字尤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面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说明已是薄暮时分作者还未曾离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答案:31 示例:甲诗,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下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回巢,归隐山林。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景中流露出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乙诗,“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表达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译文:饮酒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望岳五岳之首的泰山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苍翠的美好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望着那升腾的层层云气,心胸摇荡;睁大眼睛远望归鸟回旋入山,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点评】名句赏析型答题技巧:(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2)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3)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4)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6.(12分)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下列各题。【甲】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乙】康定元年,元昊反,延州诸砦①多失守,仲淹自请行②。先是③,诏分边兵:总管领万人,钤辖④31 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仲淹曰:“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⑤出御贼。明年正月,诏诸路人讨⑥,仲淹曰:“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瘦人饥,势易制也。当据要害,拓疆御寇,策之上也。”帝皆用其议。仲淹又请修承平、永平等砦,稍招还流亡,城⑦十二砦,羌汉之民,相踵归业⑧。诸羌来者,仲淹皆推心接之。仲淹为将,贼不敢辄犯其境。(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注】①砦,同“寨”。②行:这里指前往御敌。③先是:指范仲淹到延州之前。④钤辖:地方统兵官,位在总管之下,都监之上。⑤更:轮换。⑥诏诸路入讨:皇帝下诏命令各路军队讨伐西夏。⑦城:修筑城墙。⑧相踵归业:先后回归家园,恢复正常生产。(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上自劳军劳: 慰问,慰劳 ②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 营垒 ③各将三千人将: 率领 ④不如俟春深入俟: 等,等待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①天子为动,改容式车。②诸羌来者,仲淹皆推心接之。(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将下面图表的空白处补充完整。(4)【甲】【乙】两文都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甲】文中周亚夫是一位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将军,请结合【乙】文内容说说范仲淹是一位什么样的将军。【分析】译文:【甲】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接。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31 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在这种情况下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乙】康定元年,元昊谋反,区延州周围各要塞大多失守,范仲淹主动请求前往延州。在此之前,朝廷规定将领分别统辖边境驻军:总管统辖一万人,钤辖统辖五千人,都监统辖三千人。遇到敌人侵略而要抵御时,就派官品低的将领首先出击。范仲淹说:“派遣将领不选择合适的人,而按照官职等级的高低来安排出兵的先后顺序,这是自取失败的原因啊。”于是(他)普遍检阅本州军队,得到一万八千人,并分为六部,每位将领各自统领三千人,分部训练士兵,根据敌军的多少,派遣他们轮流出战抵御敌人。第二年正月,皇帝下诏命令各路军队讨伐西夏,范仲淹说:“正月时塞外十分寒冷,我们的军队露宿挨冻,不如等到春天再深入敌境,敌军马瘦人饥,凭借我军的势力容易制服敌军,我们应当占据险要之地,开拓疆土抵御敌寇,这是上等的策略。”皇帝全部采纳了他的建议。范仲淹又上奏请求朝廷修筑承平、永平等要塞的营垒,逐渐召回流亡在外的百姓,把十二座旧要塞改建为城,于是羌族和汉族流亡在外的百姓,先后回归家园,恢复正常生产。对于前来归附的羌族人民,范仲淹都诚恳地接纳他们。范仲淹担任将领之时,敌军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理解。①句意为: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劳:慰问;②句意为: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壁:营垒;③句意为:各自率领三千士兵。将:率领;④句意为:不如等到春天再深入敌境。俟:等,等待。(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词:为,被。式,同“轼”,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句意为:皇上被感动了,表情严肃起来,31 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②句中重点词:推心,真心待人。接,接纳。句意为:对于前来归附的羌族人民,范仲淹都诚恳地接纳他们。(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甲文中作者并没有过多地正面描写周亚夫的言行,而是通过描写汉文帝慰劳军队将士这一场面,借助对比衬托的手法,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示例:在迎接方式上:天子到霸上和棘门军营时,“将以下骑送迎”,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事以讨好汉文帝;而周亚夫却“持兵揖曰:‘介青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结果,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和文帝“称善者久之”久之,进一步写出了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乙文中“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的根据官级大小出兵的方式和范仲淹“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根据敌军的多少,派遣他们轮流出战抵御敌人。(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文章中的范仲淹“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的用兵方式可知,范仲淹军事才略过人;“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瘦人饥,势易制也”,通过他对敌我优势的分析和提出用兵的建议被采纳可知,他谋略出众,深得朝廷信任;根据“诸羌来者,仲淹皆推心接之”可知,范仲淹善待百姓。据此回答即可。答案:(1)①慰问,慰劳;②营垒;③率领;④等,等待。(2)①皇上被感动了,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②对于前来归附的羌族人民,范仲淹都诚恳地接纳他们。(3)A.将以下骑送迎;B.称善者久之;C.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4)从范仲淹对敌我优劣之势的分析可以看出他谋略过人,从他优抚百姓可以看出他关心百姓,从皇帝采纳他的意见可以看出他伸手朝廷信任。【点评】“之”的用法: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7.(10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小题。31 “冠”之礼法知多少①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比如“衣冠楚楚”“怒发冲冠”“桂冠”“夺冠”等。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②《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周代的“冠礼”,是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空庙里主持的成年礼,仪式上还要请来宾为他取“字”。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iàn)(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③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士人指的是贵族,庶人指的是百姓。《晋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可见,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据《左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④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时不拘戴冠之礼,但碰到耿直而敢于进谏的都尉汲黯却不敢随随便便。有一次,武帝接见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奏事,武帝便急忙躲进帐中不敢见他。可见,“冠”具有庄严正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亵渎。⑤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周礼》中记载,从君王到大夫,随着爵位、官职的由高到低,冠上的丝带、玉饰和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上的差异。人们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僭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据《左传》记载,子臧因为戴了不合身份的“鹬冠”,终被诱杀。⑥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如田猎或征伐戴“皮弁”,祭祀戴“爵弁”等等。这些做法形成惯制,又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法规。据《左传》记载,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惠子,两人穿戴整齐应召前来,卫献公却跑到园囿里去射大雁,迟迟不见他们。孙、宁两人去找献公,献公没有按照礼法摘去打猎戴的皮弁就同他们说起话来,结果两人大怒,进而谋反。⑦综上所说,可知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戴不戴“冠”以及戴什么样的“冠”,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需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义则定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作者:曹保顺选文有删改)(1)选文②~⑥段从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古代贵族男子方能戴冠、重要场合必须戴冠、A (1)身份不同“冠”不同 、B 不同的“冠”因场合不同定规各异 五方面依次介绍了古人要遵循的“冠”之礼法。(要求:依据选文内容填空.每空不多于10个字)31 (2)请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冠”是古代礼制的一种象征,古人戴冠要遵循相关的礼法,一旦戴上“冠”,人们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约束。B.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加冠时先戴赤黑色的平顶冠,再戴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戴用黑麻布做的冠。C.选文中第③段“‘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一句中的“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D.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总形式,并使用大量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客观地介绍了“冠”之礼法的相关知识。(3)选文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请联系选文内容,探究下面的材料,写出探究结果。【材料一】古代行冠礼时的祝辞:“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大意是:在吉日里,给你加“冠”。望你抛弃少儿的玩性,追求美好的品德。【材料二】终军是西汉人,他在弱冠之年(古代男子行冠礼时,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向汉武帝主动请缨,愿擒缚南越王而归,平定南方边境。【材料三】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分析】这是一篇说明文,开篇由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引出本文说明对象。接着从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古代贵族男子方能戴冠;重要场合必须戴冠;身份不同“冠”不同;不同的“冠”因场合不同定规各异五方面依次介绍了古人要遵循的“冠”之礼法。最后说明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解答】(1)本题考查信息筛选。结合第⑤段“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归纳答案:身份不同“冠”不同。第⑥段“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归纳答案:不同的“冠“因场合不同定规各异。(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ACD.正确;B.有误,结合第②段“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次加皮弁(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可见。B“加冠时先戴赤黑色的平顶冠....最后戴用黑麻布做的冠”,表述错误。故选:B。(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分析。“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这是举例子,举的是子路停下战斗来“结缨”的例子。结合第③段“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具体有力的说明了贵族们非常看重他们的“冠”。使文章更有说服力。31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结合本文第②段“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材料一“在吉日里,给你加‘冠’。望你拋弃少儿的玩性,追求美好的品德“,可见,加“冠”后就不再是懵懂的孩童,加“冠”的社会意义更大。结合材料二“终军在弱冠之年向汉武帝主动请缨,愿擒缚南越王而归,平定南方边境”,材料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可见,加冠后的男子对自己要求更高,担负的责任更重。结合以上作答即可。答案:(1)A身份不同“冠”不同;B不同的“冠”因场合不同定规各异(2)B(3)运用举例子,具体有力的说明了古代贵族看中“冠”,使文章更有说服力。(4)示例:“冠”是古代男子身份的象征;加了“冠”,男子要摒弃儿时的玩性,社会和家庭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男子本身,也会因为加了“冠”对自己要求更高。【点评】阅读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命题,难度相对降低。解答此类题,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到答案相对应的内容,再将选项内容与原文比对,通过分析与比对得出答案。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句中的细微错误,如一些限定性的词语有没有丢失,使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等。8.(13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小题。又见鹭鸶①那是春天的一个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心地悠步。水草已经蓬勃起来,河川一片盎然生机。在桌椅间窝蜷了一天的四肢和绷紧的神经,渐渐舒展开来。②绕过一道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当下竟不敢再挪动一步,生怕冲撞了它、惊飞了它。我蹑手蹑脚地在沙地上坐下来,压抑着冲到唇边的惊叹:哦!鹭鸶又飞回来了!③在顺流而下大约三十米处,河水朝南拐了个大弯,便拐出一大片生动的绿洲。两只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趾移步闲适优雅……④不见鹭鸶,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小时候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妄想把一只鸽哨戴到它的尾毛上;大了时给稻田放水,鹭鸶又在田块上悠然踱步,丝毫不戒备我手中的铁锹……与我相依相伴、永远鲜活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⑤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绝迹的因由,鸟类神秘的生活习性令人难以揣摩。许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绿地锐减,这鸟儿瞧不上越来越僵硬的小河川道了?许是乡民滥施化肥农药污染了流水污浊了空气,鹭鸶感到窒息而逃逸了?许是那些藏在树后的猎手暗施的冷枪,击中了鹭鸶夫妻中的一只,剩下的一只31 悲怆通逃了?⑥又见鹭鸶!又见鹭鸶!⑦落日已尽,红霞隐退。两只鹭鸶悠然腾起,翩然闪动着洁白的翅膀逐渐升高,朝北岸葱茏的村庄飞去了。我猛然想起,以前我所在村庄临河的一片白杨林里,枝枝杈杈间竟有二十多个鹭鸶搭筑的窝巢,乡民们都引以为荣。一只刚刚生出羽毛的雏儿掉在地上,竟然惊动了整个村庄的男女老少,大家商议着推选一位爬树利落的姑娘把它送回窝里。鹭鸶和人类同居一处无疑是一种天然和谐,是鸟类对人类善良天性的信赖。现在,这两只鹭鸶飞到北岸的哪个村庄里去了呢?在谁家门前或屋后的树上筑巢育雏呢?⑧从此,天天傍晚我都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我感觉自己是在重演“守株待兔”的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鹭鸶的倩影太富有魅力了,那端庄的姿容透着一种自然,一种优雅;它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张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婪相。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我早已不存再见的奢望,一见便不能罢休。⑨我随之改守候为寻找,隔天顺流而下,隔天又溯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我又决定改变寻找的时间,在晨曦中沿着河水朝上走。大约走出五里路程,河川骤然开阔起来,河对岸有一大片齐肩高的芦苇,那两只鹭鸶正在悠然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⑩哦!鹭鸶还在这小河川里。⑪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⑫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着那一对圣物。此刻,心头便涌出这样的诗句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作者:陈忠实选文有删改)(1)请根据提示,把选文行文脉络图补充完整。(2)请结合选文内容,分别简析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所表达的情感。①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当下竟不敢再挪动一步,生怕冲撞了它、惊飞了它。②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着那一对圣物。(3)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第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4)请简要分析第⑧段画线句子寄寓了作者怎样的志趣。(5)选文第⑪段说“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请根据选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1 【分析】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作者一次散步偶见鹭鸶,内心无比的惊喜,回顾以往,更加珍惜这种鸟的出现,从而表达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创造美好生活的心愿。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①~④),叙述我在一次散步时偶见鹭鸶,被自然的美景所陶醉;第二部分(⑤~⑦),回忆小时候田间河边的鹭鸶悠闲生活的图景,思考现在鹭鸶消失的原因,谴责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第三部分(⑧~⑫),叙述以后日子里我对鹭鸶的执著追寻,认为动物与人的和谐关系是可以重新建立的。【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A从“从此,天天傍晚我都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可知,A答案为“等待鹭鸶”。B从“我随之改守候为寻找,隔天顺流而下,隔天又溯流而上”可知,等待不到鹭鸶的作者,开始“寻找鹭鸶”。(2)本题考查字词理解和分析。①“竟“本身的意思是出乎意料,在句子当中,从“生怕冲撞了它、惊飞了它”可知,作者不敢挪动是因为担心鹭鸶被惊动、飞走,一方面是怕吓到它们,另一方面是想多看它们一会,体现了作者对鹭鸶的喜爱,向往人与动物在自然中和睦相处的生活。②“圣物”本身带有宗教色彩,是神圣、地位崇高的物品。从“隔水眺望着那一对圣物”可知,作者对鹭鸶恭敬,不敢靠近,但又珍重,想远远地多看一眼。(3)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从“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绝迹的因由”可知,第五段在讲鹭鸶绝迹,从“两只鹭鸶悠然腾起,翩然闪动着洁白的翅膀逐渐升高,朝北岸葱茏的村庄飞去了““我猛然想起”可知,第七段在讲眼前的鹭鸶飞去,并引起了我多年前的回忆。在第五段和第七段之间,需要一个过渡,使得内容的转换顺畅、不突兀,因此第六段重复“又见鹭鸶“,使文章内容更加连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4)本题考查作者情感思想理解。从“那端庄的姿容透着一种自然,一种优雅”可知,作者能够发现自然与动物之美,热爱自然生活。从“看不出得意时的张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可知,作者赞同这种宠辱不惊的态度。从“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婪相”可知,作者淡泊名利,不争抢,不贪婪。(5)本题考查句子理解。本题关键词为“信赖““重新建立”,结合文章,可知鹭鸶与人类经历了信任到不信任,再到重新信任的过程。先答鹭鸶与人类的关系变化,再结合个人相关生活体验谈自己从中明白的道理即可。例:鹭鸶曾与人类和睦相处,但这份信任被破坏了,由于人类重新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经过努力,鹭鸶与人类又重新建立了信任。正如我们当地,曾经鸟类很多,但由于人类扑食鸟类,小鸟逐渐消失了。近些年由于环境保护,鸟类又重新回到城市,鸟类生活自由自在,人类也获得了快乐,我们要兼顾好发展和环保,注重生态建设,创造绿水青山。答案:(1)A等待鹭鸶B寻找鹭鸶(2)①“竟”字表示出乎意料,写出了作者见到鹭鸶时的意外和小心翼翼,不敢挪动,生怕惊动它们,31 表达出对鹭鸶的喜爱,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②“圣物”指具有神圣色彩的物什,具有精神上的象征意义,作者把鹭鸶称为“圣物”,表达出对鹭鸶的恭敬、珍重之情,说明鹭鸶在作者心里具有崇高地位。(3)承上启下。第六段承接上文对鹭鸶绝迹因由的思考,引起下文对鹭鸶与村民和谐相处的回忆。(4)作者宠辱不惊,淡泊名利,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生活,能够发现自然中的生命之美。(5)鹭鸶曾与人类互相信任、和谐相处,但由于环境的破坏和猎手的存在,令鹭鸶逐渐绝迹。由于人们重新开始保护动物、保护环境,鹭鸶又再次出现在人的视野里,被破坏的信任也重新建立起来。这让我想起我们当地的护城河,由于被化工厂污染,水变黑了,鱼和水鸟也消失了,但由于环境改造,重现了清澈的护城河,鱼和鸟又回来了,亡羊补牢犹未晚也,只要从现在开始做起,提高环保意识,行动起来,就可以重新创造出一个人与动物和睦相处的社会。【点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9.(2分)根据名著内容,完成下列各小题。小昆和小榕将参加名著阅读分享会,请你根据他们发言的题目,把他们要分享的名著书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范围:初中教材“名著导读”中主要推荐的十二部名著)小昆的题目:《聚义厅义气相投忠义堂降诏招安》书名:A.《 水浒传 》小榕的题目:《父子情深溢家书艺术修荞盈笔端》书名:B.《 傅雷家书 》【分析】《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是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傅雷家书》作者是傅雷、朱梅馥、傅聪,编者是傅敏。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傅雷夫妇非常细心,儿子的信都妥善收藏,重点内容则分类抄录成册。【解答】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在平时的阅读中,注意对重点的人物及其情节进行重点记忆。这道题要根据题目,抓关键词判断分析出作品。A.从“聚义厅”“忠义堂”“招安”可知是《水浒传》这部名著。书中讲到宋江领导的梁山众好汉终于走了招安的道路。B.从“父子情深”“家书”“艺术修养”这些关键词得出是《傅雷家书》这部作品。31 答案:A.水浒传B.傅雷家书【点评】对于考试范围中提到的中外名著,一定要多读、熟读。对于书中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某个人物的经典故事,作品的思想意义等一定要了然于心。可以用表格或画图的形式把书的故事脉络理顺,帮助理解。10.(4分)在名著阅读分享会上,同学们模拟了儒勒•凡尔纳和刘慈欣的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请你将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刘慈欣:尊敬的凡尔纳先生,我也是一名科幻小说作家,很荣幸与您相见。儒勒•凡尔纳:刘先生您好,很高兴认识您,真想听听您写的故事。刘慈欣:好呀,我给您介绍一下我的小说《带上她的眼睛》。故事是这样的——有一艘地航飞船,被困在高热的地心,与外界联系的通讯设备即将失效。此时,唯一幸存的女地航员通过一副中微子传感眼镜,最后一次看到了草原的风景,闻到了花香,听到了万物的声音。儒勒•凡尔纳:这个故事真精彩,我也来讲讲我的小说《海底两万里》中“诺第留斯号”潜水艇航行到南极时的遇险故事吧。A 在南极,我们被困在厚厚的冰下,船上极度缺氧,我们所有人轮流用工具把底部厚10米的冰盖砸开,最终脱险逃上大海 。(要求:简述此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刘慈欣:作为科幻小说家,我们的目标都是用笔创造各种各样的新世界。儒勒•凡尔纳:我和您的想法不谋而合。当我们用笔创造新世界时,要努力体现科幻小说B 科学元素 和C 人文思考 两个基本特点。【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和科幻小说特点的掌握。《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凡尔纳三部曲”的第二部。小说主要讲述了博物学家阿龙纳斯、其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一起随鹦鹉螺号潜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小说中情节设置古怪离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充满神秘色彩的海底世界。【解答】由《海底两万里》内容可知,“诺第留斯号”潜水艇航行到南极时,船被卡在冰山的裂缝之中,向上冲撞了两次,都没有成功。船上极度缺氧,船上的人几乎不能生还。但凭着潜艇的精良构造,尼摩船长以超人的智慧,找到冰层最薄的地方。船上所有人轮流用工具把底部厚10米的冰盖砸开,最终脱险逃上大海。《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科幻小说,科幻小说必须具备“科学元素”和“人文思考”的要素。答案:A.示例:在南极,我们被困在厚厚的冰下,船上极度缺氧,我们所有人轮流用工具把底部厚10米的冰盖砸开,最终脱险逃上大海B.科学元素31 C.人文思考【点评】考试范围中提到的中外名著,一定要熟读。对于文中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某个人物的经典故事、语言风格、思想意义等一定要了然于心。可以用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故事脉络,帮助理解记忆。三、综合性学习(共6分)(答案用黑色碳素笔填写在答题卡上)11.(6分)中国历史上就有“知行合一”的观念,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下面是某校开展的研学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吧!【研学论坛——了解研学内涵】出发前,学校开展了“研学论坛”活动。(1)请你根据专家的发言,把主持人的总结补充完整。主持人:各位同学,下周我们就要走出教室,在研学活动中亲近自然、了解社会。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三位专家与大家交流,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研学活动。专家一:学校要从教材出发,多学科知识融合,精心设计研学活动,开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国情等方面的教育,形成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研学课程体系。专家二:研学活动可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红色教育基地、科研机构等资源,因地制宜,家校合作,组织实施参与式、体验式、情境模拟式等实践活动。专家三:研学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完善知识体系、传承优秀文化、汲取生命养分,学会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获得真正的成长。主持人:刚才专家们分别从研学的内容、A 研学的方法 、B 研学的目标 三方面介绍了研学活动,让我们对研学活动的内涵有了一定的了解。谢谢各位专家!【研学实践——体验茶之文化】研学之旅开始啦!同学们来到勐腊县易武茶山,采茶、制茶、喝茶,体验茶文化。(2)同学们来到茶文化展厅。请你根据下面两个展板的内容,回答小昆提出的问题。小昆:易武茶山上的茶树这么茂盛,茶叶质量这么好。这是什么原因呢?你的回答: 易武的夏季平均气温,符合茶树生长旺盛最适宜的温度条件;易武年降水量和湿度,都符合茶树适宜生长的条件;易武日照充足,慢射光多于直射光,不会使茶叶迅速老化,茶叶质量下降 。小昆:哦,原来是这样!研学真有趣,让我增长了不少知识呀!31 【研学收获——改进旅行计划】研学前,小榕受《回延安》这首诗的感染,拟好了全家去延安旅行的计划。研学归来后,为了让全家人更好地了解延安精神,她准备在该计划中增加一项实践活动。原定计划修改后的计划旅行地;延安活动安排:(1)参观革命旧址,聆听讲解员讲解革命历史;(2)拍照留念;(3)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旅行地:延安活动安排:(1)参观革命旧址,聆听讲解员讲解革命历史;(2)拍照留念;(3) 全家朗诵诗文活动 ;(4)品尝当地特色美食。(3)请你在以下三个活动中为小榕推荐一个,并参照示例告诉她实施的具体步骤。活动A:全家朗诵诗文活动B:制作主题微视频活动C:小榕为全家唱首歌【示例】活动:当义务讲解员。实施步骤:查阅与延安相关的资料,向专业讲解员请教,拟写讲解稿,反复进行讲解练习;讲解时做到自信、清晰、流畅。你推荐活动 A (只填字母)。实施步骤; 在网络上查找红色经典诗词,打印出来后全家反复练习,然后排好队形,录制朗诵视频,上传到网络,宣传长征精神 。【分析】(1)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结合“因地制宜,家校合作,组织实施参与式、体验式、情境模拟式”一句可知,介绍了研学的方法;根据“研学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可知,介绍了研学的目标。(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结合两个展板的内容可知,易武的夏季平均气温,符合茶树生长旺盛最适宜的温度条件;易武年降水量和湿度,都符合茶树适宜生长的条件;易武日照充足,慢射光多于直射光,不31 会使茶叶迅速老化,茶叶质量下降。(3)本题考查设计活动内容、活动步骤。结合示例,从所给的选项中选一项活动内容,并说明实施的具体步骤即可。【解答】答案:(1)A.研学的方法;B.研学的目标(2)易武的夏季平均气温,符合茶树生长旺盛最适宜的温度条件;易武年降水量和湿度,都符合茶树适宜生长的条件;易武日照充足,慢射光多于直射光,不会使茶叶迅速老化,茶叶质量下降。(3)A在网络上查找红色经典诗词,打印出来后全家反复练习,然后排好队形,录制朗诵视频,上传到网络,宣传长征精神。【点评】综合读写就是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四、写作(50分)(作文用黑色碳素笔填写在答题卡上)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题作文。12.(50分)在自读课上,我们要自主阅读,独立思考,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生活就是一本大书,在阅读这本书时,也需要有这样的“自读课”。在生活的自读课上,我们不应只是被动接受,更应主动学习;不只是等待帮助,更应独立面对;不能一味盲从,而应自主探索……正如《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在生活的自读课中,他就是靠自己战胜了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请以“生活中的自读课”为题写一篇作文。写作要求:(1)请按要求写作。(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4)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人名、校名。(5)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以“生活中的自读课”为题目,写一篇作文。“自读课”就是在学校里,我们要自主阅读,独立思考,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在生活的自读课上,我们不应只是被动接受,更应主动学习;不只是等待帮助,更应独立面对;不能一味盲从,而应自主探索……真正的成长是从“生活的自读课”开始的。独自去观察生活,面对和处理生活中的问题,独自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人对事有自己的看法,敢于去面对和探索未知的生活,生活的自读课需要我们学习的技能还有很多很多。可以写在现在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总是按照家长、老师和领导的安排和意愿来生活、学习和工作,很少有自己做主的机会。而当他们在身体与心智日渐成熟的情况下,他们提出“我的青春我做主”以示抗议,发出呼吁“我的青春我做主”;也可以化虚为实,化大为小,以小见大。我们可以截31 取青春期的几件事,通过这些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我的青春我做主”的道理。【解答】生活中的自读课“我要把头发剪了。”我很平静地对妈妈说。“我说你这孩子,脑子一热,想一出是一出!你说头发好不容易才留长,你干吗剪了......”妈妈放下手中的书,一脸气愤地看着我,开始喋喋不休。我靠着墙,一句话也没说。阳光透过窗户,照到脸上,我甩了甩头发,感到再没有什么重力的压迫了。很好,很舒服,我要的就是这样。不是说“我的青春我做主”吗,何况是我的头发,所以,我更要自己做主。剪头发时,看着一绺一绺的头发从白色的围布上滑下,我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很小的时候,我是一头短发,类似于男孩的小平头那种。妈妈说这样好收拾,不用成天梳啊洗啊的。我见过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整个儿一男孩,以至于弟弟看到我那时的照片,硬说照片上的人是他自己。因为小时候那一头短发,加上那时的我衣着打扮酷似男孩,还闹过不少笑话。幼儿园时上厕所,女生不让我进,说我是男生,不可以进去。我去报告老师,老师听了也哭笑不得,后来老师建议妈妈把我的头发留起来。直到三年级时,我的头发才能够扎个小辫子。后来妈妈干脆让我留成了长发,而且一留就是这么多年。记忆中,我好像一直都是在家长的安排下生活,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一天早晨,在阳光下,我甩了甩头,突然前所未有地感受到长发的重压,心里一下子冒出一个念头:把头发剪了。在下定决心的那一秒,我迅速地闪进了理发店。是该自己做一次主了,过惯了言听计从的生活,也该尝试一下自导自演的新鲜感觉了。剪完发后,我看着镜子中的自己,笑了。我有点不敢相信,镜子中那个干净利落的女孩就是我。很好很好,我要的就是这个样子。我要做一个全新的我,一个干净利落的我,一个爱阳光爱笑的我,一个可以自由奔跑的我,一个轻松自在嘻嘻哈哈的我。今天的天气很好,灿烂的阳光满世界都是,我觉得这才是我要的生活。生活中我也需要自读课,我的青春我做主,这种感觉真是好极了!【点评】文章以小见大,通过自己做主剪头发这件小事,却揭示了一个大道理:生活中我也需要自读课,我的青春我做主,不要都生活在别人的安排下。正如作者说的那样,要做一个全新的“我”、一个干净利落的“我”、一个爱阳光爱笑的“我”、一个可以自由奔跑的“我”、一个轻松自在嘻嘻哈哈的“我”。行文流畅,语言通顺,主题突出,是一篇不错的作文。13.阅读下面材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构思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叙述经历,可抒发情感,可31 发表议论。(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不得对材料进行改写、扩写、续写)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端木薪良五年后的你是什么样子,这取决于两件事:一个是你与哪些人为伍;二是你每天拿出多少时间补充知识。——苏芩只有劳动才能使人变得幸福,使他的心灵变得开朗、和谐、心满意足。——别林斯基上面几则材料告诉我们:我与祖国融为一体,我要深爱我的祖国;身边的人会对我的成长产生很大影响;善于利用时间才能把握未来;热爱劳动,才能拥有幸福。写作要求:(1)请按要求拟题,然后写作。(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4)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人名、校名。(5)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几则材料告诉我们:我与祖国融为一体,我要深爱我的祖国;身边的人会对我的成长产生很大影响;善于利用时间才能把握未来;热爱劳动,才能拥有幸福。我们可以从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写作。例如根据材料二内容提炼主题“感谢对手”,来构思行文。因为什么原因而对对手心怀感激,在文章中我们要做的就是想办法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件事情写清楚,让事件自己说话,证明这个对手确实值得我感谢。切入点要化大为小,可以是敌人让我们更强大,学霸同学促使自己更努力等等。可以写一篇写人叙事的记叙文,必须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主题。还可以写议论文,行文时,确定明确的论点“感谢对手”,选取恰当的事例,层次清晰地论证自己的观点。【解答】感谢对手人的一生中有许多需要感谢的人,父母,他们养育了我;老师,他们教育了我;朋友,他们帮助了我。但还有一些人应该感谢,那就是我们的对手。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对手。只有有了对手,我们才会为此去努力,去奋斗。没有竞争的对手,就没有前进的动力。我记得在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在一个小岛上有群驯鹿,有些人非常喜欢它们,就安排猎人将小岛上驯鹿的天敌﹣﹣狼赶尽杀绝,结果却出现了一幕他们极31 其不愿看到的现象:驯鹿整天处于没有对手的舒坦环境中,不怕吃不饱,也不怕被狼吃掉,原先善跑的它们不愿再奔跑,因而整个驯鹿群的体质越来越差,繁衍能力也明显下降。那些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去请教动物专家,动物专家告诉他对手对于驯鹿的重要性后,那些人又专门从其它地方引进了些狼,在狼的“威逼”下,驯鹿不得不天天练习奔跑的本领,其体质自然得到增强。可见,许多时候有了对手就会进步,就会有收获,没有了对手就会退步,就会有消亡的一面。当然,对手对人的有益影响也是不容置疑的。雅典奥运会男子三米跳水冠军彭勃在赛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特别感谢两个人,一个是对友王克楠,一个就是对手萨乌丁。如果今天没有王克楠到场给我的鼓舞,我的金牌就不会拿得这么顺利。我之所以要感谢萨乌丁,是因为他发挥得太出色,刺激了我更加努力地比赛。”这就足勉励证明了对手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了。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一定会遇到对手,正是这些对手,在激励我们向前迈进,更上一层楼。所以说,我们要感谢对手,感谢他们带给我们的压力,让我们努力奋斗,前进。【点评】文章由感谢父母、老师和朋友引出了“感谢对手”这一中心论点。引用了鹿和狼的故事来证明“没有竞争的对手,就没有前进的动力”这一分论点。然后又引用了跳水冠军彭勃的话证明了“对手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这一分论点。最后结尾照应开头,使文章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文章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思路清晰,不失为一篇佳作。31

资料: 388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