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司谏书》导学案2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与高司谏书》导学案2

ID:1163531

大小:132.5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2-06-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与高司谏书》导学案学习重点 1.记: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欧阳修名句。2.读:理清文章思路,准确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3.写:运用层层说理的方法进行写作训练。4.练:掌握名词用作动词的活用方法。阅读识记一、诵记名言警句欧阳修名句1.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朋党论》)2.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朋党论》)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伶官传序》)5.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踏莎行》)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7.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蝶恋花》)8.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生查子》)9.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六一诗话》)二、了解文学常识作者及背景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其创作实绩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搜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高司谏,即高若讷,时任司谏。“与高司谏书”,就是“给高司谏写的一封信”。这封信写于北宋景祐三年,欧阳修时年三十岁。当时,宰相吕夷简在位日久,政事积弊甚多,又任人唯亲。为此,范仲淹多次上书,主张选贤任能,指斥吕夷简,因而得罪宋仁宗和吕夷简,被贬为饶州知府。当时朝臣纷纷论救,而身为左司谏的高若讷不但不救,反而在友人家诋毁范仲淹。欧阳修怒不可遏,便写此信痛斥高若讷。高若讷将此信上奏仁宗,于是欧阳修被贬为夷陵令。三、夯实基础知识1.字音识记(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1)其后更十一年(ɡēnɡ)  (2)侃然(kǎn)(3)以为当黜(chù)(4)不敢一忤宰相(wǔ)(5)谏诤(zhènɡ)(6)擢用(zhuó)(7)班行(hánɡ)(8)闵足下之不能(mǐn)(9)诋诮(dǐqiào)(10)懦软(nuò)(11)殁(mò)2.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1)通假字①亦将闵足下之不能:通“悯”,怜悯。②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③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通“以”,表时间的界限。④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通“座”,座位。(2)一词多义①说②责③顾④见(3)虚词归纳①以②其四、速读感知课文在这封书信中,欧阳修怒不可遏,痛斥高若讷。他是怎样痛斥的呢?请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 答: 答案[文白对读]   读写探究 一、词句梳理1.古今异义(1)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古义:普通人。今义:大家,许多人。(2)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古义:获罪。今义:指招人不快或怀恨;冒犯。(3)日日备顾问古义:咨询。今义:有某方面的专门知识,供个人或机关团体咨询的人。(4)此君子之贼也古义:败坏者,祸害。今义:偷窃别人财物的人。(5)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古义:采纳。今义:在固定的空间或范围内接受(人或事物)。(6)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古义:真正了解。今义:形容疑虑、嫌隙等消释而心中平静。(7)是聪明有所未尽古义:听觉、视觉灵敏。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2.词类活用(1)某年十七时,家随州:名词用作动词,居住(2)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名词用作动词,张榜公告,布告(3)有能辨是非之明:形容词用作名词,贤明的才能3.特殊句式(1)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判断句。“……也”表判断(2)前日范希文贬官后:被动句。贬,被贬官 (3)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定语后置句。“如此”作“圣主”的定语,后置(4)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安道家”是介宾短语,作“相见”的状语,后置4.翻译句子(1)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译文: (2)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译文: (3)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译文: 答案 (1)您一脸正气,纵论前代之事,思路清晰十分引人,褒扬正义,贬斥奸邪,没有一点谬论。(2)没有能力而不敢去做,那只是愚笨之人做不到罢了;而用小聪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那就成了君子的祸害了。(3)如今我还一心一意地希望您能够向天子进一言,不忍心就与您决绝,而不拿贤者来要求您。二、重点突破5.对高若讷的“三疑”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对高若讷的斥责集中在哪个问题上?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 (1)通过“三疑”,揭露高若讷口是心非,并断言其“非君子”,引出后面对他的正面驳斥,使全文首尾贯通,一气呵成。(2)作者对高若讷的斥责集中在如何对待范仲淹被贬的问题上,揭露高若讷出于一己之私利,颠倒是非,逢迎权贵,“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乃“君子之贼也”。(3)本文充分显现了欧阳修疾恶如仇、无私无畏、不避险恶、仗义执言的性情。从安世、海瑞身上也可以看到这种可贵的精神。尽管他们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帝王的统治,但他们所体现出的古代正直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对于今天的我们还是有借鉴意义的。6.2~5段是“推其实迹而较之”,充分说明了作者是“疑”之有据,也显示了作者持论的慎重严肃。请作具体分析。 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 这四个段落既让读者“信”之有据,又充分显示了一个青年政治家的凛然正气和英姿勃发的战斗风采。一个段落取一个角度发动猛烈攻击,像高若讷这样可恨的人是非痛打不可的,但打击不是蛮打,而是摆出事实,指明罪状,有罪有罚,决无罚之不当之嫌,所以令读者心服。作者也不故作大声厉色进行恐吓和辱骂,只是依情依理把罪状娓娓述出,周到严谨而不支离破碎,把高若讷彻底置于四面楚歌的境地,只能被动挨打,俯首就范,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抗之隙。三、疑点探究7.嘉祐二年正月六日,翰林学士欧阳修主持贡举,苏轼的文章为欧阳修所激赏,本欲以冠多士,但又疑为门人曾巩所写,恐朝野非议,就给苏轼第二名。欧阳修为了避嫌,让苏轼屈居科考第二,你对这一事件作何评论?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 观点一:欧阳修此举体现了他的高风亮节。宋代,门人和老师关系极为密切。欧阳修如果把自己的门人列为第一,势必会引起众人的猜疑,让人误以为是营私舞弊。这样,会给科举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使很多人以此为例,任人唯亲。观点二:举贤不必避亲。科举就是为了给国家推贤进士,为了维护个人的清白而损害了贤者和国家的利益,这不是明智之举。自己的门人被推举为第一,固然会引起一时争论,但贤者自贤,贤者考试后的作为必然会埋葬那些非议。四、美点赏析——写作特色8.本文论证层层推进,逻辑严密。请你结合文本论证过程加以说明。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 (1)文章开始论述了作者对高司谏的认识过程,提出了“三疑”:“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2)作者对高司谏的“三疑”,其核心是能否“行道”,他认为谏官能“行道”,“非材且贤者,不能为也”。他从谏官“行道”的高度去考察高司谏的“实绩”,结果使他对高司谏越来越“疑”,尤其高司谏对范仲淹无辜被贬这件事的含糊不谏,使欧阳修怒不可遏。 (3)得出结论:由“三疑”急转直下,最后推定高司谏是“非君子也”。这一结论是经过层层推论而得出来的,极为果断、有力。五、随堂写练9.这篇文章采用层层说理的方法,先从时间的纵向角度叙事,虚写高司谏的正直秉性,却以实写来揭穿其虚伪本性,前后文顿显跌宕之姿,行文灵活多变;后以横向对比凸显范希文与高司谏人格的高下,比较中杂有浓浓的批判精神;最后层层剥茧,依情循理,对高司谏的丑陋与卑劣行径予以痛击,从而使说理呈现出睿智锋利的光芒,真正收到了有的放矢、针针见血的论证效果。请结合以上讲到的说理方法,以“跳出思维的局限”为话题,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300字左右)  答案 (示例)“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子所向往的自由,正是像蝴蝶在花间飞舞一般不受拘束,即在梦我与梦蝶的畅想中遨游。这也许就是他人生境界中的最高境界吧!这种表面上自由洒脱,而在本质上拘束又牵绊的状态,其实就是庄子生活的本来面目。生活其中,当受其约束;思想超然物外,方得自由洒脱。与之相比,史铁生就不一样了。他由于疾病而在行动上失去了应有的自由。堂堂男儿,只能端坐在轮椅上续写人生,当时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整天闭门不出,把心中的怨气都撒向他的母亲,抱怨老天的不公。可是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母亲的关爱,他才慢慢从失去自由的阴影中走出圈外。直到母亲的去世,才使他真正看透这世上的一切,从而彻底跳出了失去自由的痛苦泥潭,入世生活起来。这个世上,洋洋大观,虽然我们无法享受庄子的绝对自由,但像史铁生一样踏实地走向开朗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许多事情换一个角度看,走出思想的局限会不一样,会给人以新的启示。语文大视野文章太守大宋庆历五年(1045)秋,一个薄雾冥冥的清晨,一艘官船静静驶离了汴京,沿汴水入淮河,逶迤前行。两岸荻黄絮白,秋意渐浓。舱中温着的壶酒香气渐漫,船头的欧阳修青衫飘飘。此时的他,已不再是代表朝廷四方巡视的都转运按察使了。由于犯了皇帝逆鳞,他被贬出京赴任千里之外偏居安徽的滁州太守。 这是欧阳修第二次遭贬出京了。文人为官,遭贬者众。饱读经纶书,一腔报国志,加之三分傲骨一份清高,文人历来是帝皇们头痛的对象。既要招其入觳,借其才能治理国家装点门面,又不喜欢他们的直言不讳放荡不羁。打开历史教科书,可以看到,凡是直抒心意的文人,仕途大都留下了失意被贬遭流放的经历。文人做官被贬,其实并不见得是一桩坏事。当个体生命从三跪九叩中出列,满纸笔墨从朝报奏折中解脱,一切突然变得神明清醒,生气勃勃,浑然构成巨大张力。大凡被贬之地,多是边远偏僻之处。虽然没有京都那样的依红偎翠、纸醉金迷,却往往拥有一方充满生机野趣、足以熨帖心灵的自然山水。这里远离政治斗争的中心,苍茫群山和疾风重雨阻断了官场的喧嚣。官阶虽低,却可以自己做主。用不着整天揣摩上司和同僚的眼色,也省去了许多站班叩头和繁文缛节。在这里,文人们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更重要的是,他们终于可以放心大胆地舒一口淤积胸口太久的浊气,挺一挺已经作揖得有些疼痛麻木的脊梁,寻回那尘封已久的三分傲气和一份自信。随着时日俱增,欧阳修愈来愈发现滁州这地方其实还真不赖。虽然地处偏僻,舟车不便,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怡人。尤其那城西南“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琅琊山,清幽秀美,溪泉甘洌,四季皆景,一下子就捕获了欧阳修的心。“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唯有南风来,吹我还醒然。”欧阳修抛却了太守之尊,卸去了防人之心,长衫飘飘走出了官衙,与山僧神交对话,与百姓伴游山间,与宾客对饮山林。琅琊山上多清泉溪涧,欧阳修“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亭于泉侧”,与山上僧人修筑的另一小亭相互呼应,妙然成景。一时间,琅琊山道游人如织,林壑泉涧酒香馥郁,鸟鸣水溅酒令起伏。就在这酒香飘溢之中,人们讶然发现:那藉藉无名的琅琊山,一夜之间突然风情万种、情趣生动;那矮矮小小的丰乐、醉翁两亭,顷刻之间高士雅集、群贤毕至……“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一时名扬天下,成为中国散文丛林的绝代双姝。几乎所有读过中小学的人,都能随口吟诵出《醉翁亭记》中的一些句子来。我至今还记得中学老师在带领我们诵读此文时的摇头晃脑一脸陶醉,还有对欧公用词遣句的赞不绝口。与其说欧阳修成全了滁州,不如说滁州成全了欧阳修,成全了中国文学史。其实又何止滁州,偌大中华,凡是文化昌明的历史名城,哪座在其山水街衢间不是漂浮着几位文章太守的身影?苏东坡的杭州,柳宗元的柳州,韩愈的潮州…… 大师们不经意的驻足,却让一座城市温文婉约、名气飘扬,构成了一个个洋溢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小天地。直至今天,仍在文化史上散发着脉脉温情。滁州岁月,魂牵梦萦着欧阳修的一生。许多年后,在回顾起这段岁月时,欧阳修依然是充满了感叹。他在《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一词中,写尽了当年的风情: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点评 欧阳修怒斥高若讷身为谏官却不辨忠奸、趋炎附势,致使自己被贬夷陵。因为《朋党论》,他被贬滁州。贬官之路,遥遥无尽。昨日壮怀激烈心比天高,今朝横祸天飞千里蹒跚。这一巨大的反差给人带来的打击往往是致命的,所幸的是,对此种种,欧阳修早有深刻认识。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辗转山水之侧,欧阳修用一生的政事文章,向后人演绎什么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什么叫宠辱不惊、进退从容。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