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声声慢》(粤教)
加入VIP免费下载

【教学设计】《声声慢》(粤教)

ID:1142335

大小:360.8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6-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声声慢》◆教材分析《声声慢》选自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唐诗,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风格。  2、感受作品的意境,品味语言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诵读感悟法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郁,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②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③比较法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④教学手段及教学媒体的运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味词人愁的丰富内涵。◆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鉴赏词的意境美,体味词中蕴涵着的别样愁情。 【教学难点】1、赏析开篇14个叠字的妙用。2、体会作者因国破家亡而孀居沦落的的凄苦心境。◆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人世间有万般情感:快乐、欣喜、悲伤、忧愁…… 情感需要表达。音乐家,用声音来传递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贝多芬和他的《命运交响曲》;画家用色彩来描绘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梵高和他的《向日葵》。而诗人呢?用诗。词人呢?用词。于是就有了李清照和她的传世名篇《声声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婉约词名作《声声慢》,走进李清照和她的情感世界.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什么情感?她又是如何表达这样的情感的?二、李清照简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三、朗诵入境1、先齐声轻诵全词。读了之后,能否用一句词来概括你的初读感受?学生答: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老师问:读这句词,应把感情重心放在哪个字上?学生答:愁老师问:“这次第”中的“次第”是什么意思?描述了怎样的情形?我们来听朗读,听的时候,将心浸到词中去,试着在脑海里浮现词中所描述的,一幅幅画面,一幅幅情形。2、听录音朗读。 3、脑海里略过什么画面?自由朗读,发挥想象,揣摩词人心境。在作者描述的众多情形中,选择最能引起共鸣的一处,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画面。学生选择最有共鸣的一处情形,描述画面。(老师提示:她在看什么?想什么?做什么?)四、感受意境,品读语言(学生描述词句情景;教师抓住“酒”、“雁”“花”“雨”等意象一起探讨其中的愁情。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教师进行指导朗读,包括语调等等;全班再轻声诵读。)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追问1:把它改为“寻觅,冷清,凄惨”,进行比较,感受妙处。(词中形式上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内容上从人的动作、神态——到环境的悲凉——到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追问2:同学们觉得首句在读音上有什么特点?听起来像什么?(女子的呜咽声。轻轻细细、悲悲切切、低声呜咽、泣不成声,声音给予悲戚的形象。用了许多开口度比较小的字来写这首词,加上又是用口语写,韵律极强,声调极其凄美,所以我们一听这首词就感觉特别凄婉。)(朗读指导:若有所失,恍恍惚惚去寻找,然后悲怆层层叠加,先是凄凄到惨惨到戚戚哽咽不能语。寻寻觅觅:迷茫、恍惚。冷冷清清:猛然清醒却沉痛无比。凄凄惨惨戚戚:一层比一层的痛,读出哽咽。)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追问1:乍暖还寒时候,为何是“最”难将息?(最:副词“最”出现在“最难将息”之中,意谓这种忽冷忽暖、变化无常的天气里,词人最难调养身心:于身而言,奔波流离,体质虚弱,风寒突来。不堪忍受;于心而言。亡国破家,丧夫失宝。遇人不淑,晚景凄凉。一个“最”字。极言心灵创伤之重、度日如年之难和多愁伤感之苦。)追问2:出示材料:李清照的“酒”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这里的借酒消愁似乎与别处不同,同学有无看出?为何不改成浓酒? (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总结:酒表示愁情,但一杯淡酒化成的却是一杯浓愁,在黄昏那凄神寒骨的晚风衬托下,却是愁浓,心冷。)(朗读指导:轻声诵读。凄神寒骨的冷,还有淡酒压不住的愁,疲惫,叹息。)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追问1:旧时相识雁,为什么作者看到会“正伤心”?(甜蜜的忧愁——绝望的哀愁)因为“雁”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但雁可以再回到北方,而自己却只能客居江南。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此时再见飞雁,因而有旧时相识之感。(总结:鱼雁可传书,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借一只旧时雁的意象,传递绝望的哀愁。)(朗读指导:抬头看见一只大雁从天空中飞过,这情景和以前多么相似,词人浮想联翩,曾经托着远方的思年,寄来书信,而今,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读出物是人非的惆怅)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说说黄花为什么能触动她的愁思?(如今的揣摩上)菊花盛开,然而却堆积无人去摘,在风雨中显得如此憔悴。“黄花”既是眼前景物,也是词人自喻。这里通过无人惜花的叙写,表达了词人自叹自怜的悲愁情感。(类比联想:“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以往丈夫在世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欣赏金石拓片。可现在,只剩下一个老妇人一人在受着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想起当年她和她丈夫也是在秋天共同摘过黄花,但现在她丈夫去世了,只能她一个人看着这残败的黄花,所以内心非常的愁苦。是如今与过去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李清照此时孤寂的心境。)(总结:由景入情,情景交融。秋花凋零,美丽不再;青春已逝,年华已老。到此,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顾影自怜,黯然伤神。)(轻声诵读:读出:辛酸、凄楚之感。)5、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问题:人一般在什么情况下才会觉得日子难捱?“守”着窗儿与“对”着窗儿比较。 (细节描写。从这一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妇人整天倚着窗户观望的情景。为什么是整天呢,一个“守”字做了说明。现在的生活对于作者这样的人是多么无聊啊,除了守在窗边还能做什么呢,她的生活节奏缓慢得令人害怕,那么多的时间怎么度过呀,于是有了一句“独自怎生得黑”,作者在盼望着黑夜的到来。)(“守着窗儿”,既不是观赏窗外的景色,更不是盼着远人的归来,她已是无人可盼了。“独自怎生得黑”,怎生:怎么,如何。黑:指天黑。原来是她寂寞、孤独、愁绪满怀,在呆呆地看着天色,盼着天黑。时光太难熬了,如何才能熬到天黑!两句话,把百无聊赖、内心空泛之情,全部托了出来。然而,即使是熬到了天黑,又将奈何!恐怕又要“独自怎生得明”了吧!)6、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问题:梧桐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悲愁、寂寞、凄苦)这点点滴滴敲打在心头,是什么滋味?(愁苦凄冷)出示含有“梧桐”意象的词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贺铸《鹧鸪天》“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总结: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而天公却偏偏不作美,细雨闹人心,点点滴滴敲打在梧桐叶上,何尝不是打在作者的心头?细雨梧桐的意象,在点点滴滴的声音中承载着愁绪。这一句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真是“秋风秋雨愁煞人”)7、学生齐读体味:我们试着把这凄切的声音、那凄凉的画面,用自己的声音读出来。学生轻声诵读。五、体会意境1、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在南宋,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秋风冷雨里,一位寡居的老人,无依无靠。她寻觅着往日的美好生活,但是遍寻不着,反而更添惆怅难耐。想凭借两盏淡酒浇去心中浓浓孤寂之愁,无奈敌不过冷冷秋风秋雨。看过去所见之景:是满地憔悴之菊,是哀戚的大雁,听到的是雨打梧桐,一滴一滴,声声滴在心里啊。这样画面,怎一个“冷清”可以形容;这样的浓愁。又岂是一个“愁”字就能说得清的! 2、加深了理解后,再次自由朗读,根据我们刚刚对词的分析和理解来处理。六、比较阅读《声声慢》与《一剪梅》问题:《声声慢》这首词中表现的“愁”与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一剪梅》中的“愁”是否一样呢?(不同:《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声声慢》则胜于“愁”。“闲愁”自是相思之情,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补充资料:李清照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闲愁、离愁--清丽婉转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     浓愁、哀愁--沉哀凄苦七、课堂小结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八、布置作业背诵全词◆教学反思略。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