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蕖》教案1
加入VIP免费下载

《芙蕖》教案1

ID:1117225

大小:68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5-0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芙蕖》教案第一课时课题芙蕖学习目标1.知识能力:了解李渔,识记并理解文中关键字词。2.过程方法:理解文言句子的含义,学习作者以时间为序,纵横结合,全面介绍事物的写法。3.情感态度:学习作者不拘泥于古人,敢于创新的精神。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关键字词音形义。难点:理解文言句子的含义,学习作者以时间为序,全面介绍事物的写法。教法选择导学法、诵读法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熟读课文并按要求预习。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时数第1课时备课总数第44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揭示学习目标1.复习旧知,激趣导入:芙蕖,是一种寻常的植物,在我国清代戏曲家李渔看来,却浑身是宝,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平常。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是怎样来展示这一切的。2.课件出示学习目标。二、指导学生先学1.结合《配套练习册》了解作者及课文相关知识。2.通读课文,感知文本。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1.借助课下注解及《配套练习册》相关资料解题并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2.教师范读,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重点研读第一段内容:熟读课文,结合注释尝试理解第一段内容。四、检查学生先学效果1.了解作者:李渔(1611—1680),字笠翁,明末清初文学家。原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如皋,晚年居杭州西湖。《闲情偶寄》(后改名《笠翁偶集》)是我国第一部从舞台艺术的角度来探讨戏剧理论的专著。《笠翁偶集》诸篇,属于明清笔记小品一类的文章。这类文章不拘俗 套,文字清新活泼,与一般古文的风格不同。本文节选自《笠翁偶集》“种植部”,它以说明为主,兼用描写、议论、抒情,体现了李渔创作的独特风格。2.检查学生第一段的学习情况。1.复习旧知识, 背诵《爱莲说》一文。2.借助屏幕展示的图片,加深对芙蕖印象。3.默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4.自主先学阶段。5.检查先学情况,了解作者相关资料。1.给予鼓励性评价,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引入新课,渲染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课件展示图片,并补充荷花的别称(芙蓉,莲花),又被称为芙蕖。3.课件展示目标。。4.巡视督察。5.课件出示作者相关知识。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1)分别请两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段。2)请其他同学评价两位同学的翻译情况。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3.重点解释:(1)予(我)夏季倚(依靠)此为命者(表停顿,提起下文)。(2)效颦:是“东施效颦”的简化说法,仿效。(3)可人:适合人的心意。4.文段赏析:就这一段来说,你认为这是一篇说明文,还是散文呢?请阐述理由。(这篇文章从结构来看,似乎是说明文,笔法不太像散文。开头第一句:“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也就是说,把它拿来和同类相比,着眼在它的“异”,而不是它的同,就是抓住特点。先是引用花谱上的文字,指出其植物属性。这种写法,比较客观,有知识性,是典型的说明文的写法。接下来,又说自己依之为命,为什么呢?因为“可人”。这种行文方法,又不是客观的知识,而是主观的感情了。把主观的感情作为文章的意脉,就是散文的写法了。“备述之”,全面展示,乃散文之大忌。可见,本文以说明为主,兼有散文的笔法。)5.学生朗读第一段,再次默读第一段相关的课文注释。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1.芙蕖与一般草本诸花有何异同?(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2.作者引用“谱云”有何作用?(说明芙蕖就是草本植物。)3.哪句表明作者甚爱芙蕖及甚爱的原因?(第一段第三句。)六、当堂训练1.练习册相关习题。2.朗读第一段。七、板书点明说明的中心:备述芙蕖的“可人之处”1.李渔,字笠翁,明末清初文学家。2.予夏季倚此为命——甚爱之6.同桌口译,如有误译,要指出来。7.其他学生纠正。8.学生提出自己最难懂的句子,全班共同解决。9.学生背诵。10.学生讨论多媒体展示的问题。11.学生交流讨论结果。12.当堂练习。13.回顾板书,小结全课。6.适时指导。7.巡视指导,参与学生讨论发现问题,及时点评。8.指导学生文段赏析。9.对有困难的学生指导。10.检查并交流。11.教师点拨引导。12.点评。13.归纳小结。 3.草本植物,“可人”——甚爱之因作业设置1.整理并识记重点字词。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 课题芙蕖学习目标1.知识能力:掌握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多义词。2.过程方法:理解文言句子的含义,学习作者以时间为序,纵横结合,全面介绍事物的写法。3.情感态度:学习作者不拘泥于古人,敢于创新的精神。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多义词。难点:理解文言句子的含义,学习作者以时间为序,全面介绍事物的写法。教法选择导学法、诵读法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熟读课文按要求预习。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时数第2课时备课总数第45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揭示学习目标二、指导学生先学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一)学习课文第2段1.学习步骤同第1段。2.文段赏析:问题一:请说出这一部分文章中一些抒情语句的表达效果。问题二:“后先相继……乃复蒂下生蓬……”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表达效果?(二)学习课文第3—7段1.步骤如前,重点解释:2.问题三:请说出这一部分文章的说明顺序。问题四:在分别写了四个方面以后,李渔又作了一个总结:“是芙蕖也者……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这一段文字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说明了什么内容?问题五:文章到此,可以说是到了高潮,无以复加了。但是,李渔却在最后来了一笔真正的散文:说他虽然以荷为命,但却没有条件得“半亩方塘”(像朱熹所赞颂的那样“半亩方塘一鉴开”)来种植荷花,只能“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结尾的句子是:“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不善营生”,尚是对自己的批评;而“草菅其命”,则对自己的调侃了。这一点与周敦颐《爱莲说》有什么不同呢?四、检查学生先学效果(一)问题一点拨:带着相当主观的感情色彩,拿它和“群葩”相比,强调它的优越,就是很绝对的。他说,其它的花美好,只在开花之时,花前花后,“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这话说明很极端,很片面。世间花卉无数,其它花卉,在开花之前和之后,就一无可赏吗?但这并不在李渔的考虑之中,因为它说的“可人”,以自我感觉为标准,这就不是说明而是抒情了。1.默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2.看屏幕学生明确先学的方法。3.学生学习第2段,思考课件所展示的问题。4.学生学习第3-7段,思考课件所展示的问题。5.检查先学情况,解决第一个问题。6.检查先学,解决第二个问题。1.提问相关常识,巩固记忆。2.课件展示图片。3.课件展示学习目标。4.教师口头进行学法指导。5.巡视督察。6.教师范读。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问题二点拨:这就是我国传统散文中所谓夹叙夹议的方法,其好处在于自由灵活。李渔追求不拘一格的笔法,正符合他的个性。(二)问题三点拨:首先言其可鼻,再次言其可口,最后言其可用。问题四点拨:从结构上来看,这完全是议论文的句法,把荷花的好处,几乎说到了极致。问题五点拨:明确:周敦颐赞美荷花,目的是为了美化自己的精神境界,把它提升到陶渊明菊花的清高档次上。而李渔赞美荷花,却把自己说得很惨,很差劲,“草菅人命”,简直是花的刽子手。这一笔,作为散文,真是大手笔,神来之笔。而这正体现了李渔自己所追求的“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的目标。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1.“阅读练习•探究”二。2.“阅读练习•探究”三。3.请学生读课文,思考并回答:⑴课文写芙蕖,突出其什么特点?(可人。)⑵芙蕖“可人”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可目,可鼻,可口,备用。)⑶芙蕖的“可目”表现在哪些地方?采用了什么方法?(板书)⑷芙蕖“可鼻”,“可口”,“备用”表现在哪些方面?4.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小结:作者通过以上的说明,最后指出:无一时一刻不适人耳目之观, 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以此说明其可人。六、板书出水之日 点缀绿波茎叶既生 日高日上日上日妍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生蓬结实亭亭独立与翠叶并擎7.检查先学,解决第三个问题。8.检查先学,解决第四个问题。9.检查先学,解决第五个问题。10.学生讨论问题,力争小组解决。11.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并回答问题。12.读记板书要点。7.课件展示作者的创作理论。8.适时指导。9.巡视指导,参与学生讨论,发现问题,及时点评。10.指导学生文段赏析。11.多媒体出示赏析文字材料。12.归纳小结。 作业设置1.翻译全文。2.完成《配套练习册》。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