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分析《伊豆的舞女》中的美与悲
加入VIP免费下载

从文本分析《伊豆的舞女》中的美与悲

ID:1115284

大小:29.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5-0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从文本分析《伊豆的舞女》中的美与悲  摘要:《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以自己伊豆之旅为素材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小说描写了一位十九岁的少年为排遣忧郁和苦闷,之身来到伊豆旅行,途中遇到了一群流浪艺人,并对其间的小舞娘产生了朦胧、纯真的美好感情。这篇中篇小说从主人公"我"与舞女熏子之间件件小事的描写着手,一直写到二人的离别。该故事曾被多次改编成电影搬上荧幕,那种似恋非恋的纯美情感给读者以清新、唯美之感。本文通过对《伊豆的舞女》这篇小说进行文本分析,来进一步阐释其间的美与悲。  Abstract:TheIzuDancerisaautobiographicalnovelwrittenbyKawabataYasunariinhisearlyperiodofwriting.BasedonhistruetripinIzu,theauthordepictedastoryofa19-year-oldboypayingavisittoIzualonetodiverthimselffrommelancholyandanguishmoods.Duringthistrip,hemetadancinggirlamongagroupofvagrantartists,whomhegraduallyhadthemistyandinnocentaffectionfor.Thisnovelettedescribesthedetailedsubtlefeelingsbetween"I"andthedancinggirlSugieuntiltheirdeparture.Thisstoryhasbeenadaptedseveraltimesintomovies.Theinnocentaffectionalikelovegivesmanyreadersarefreshingfeeling.ThisarticleexplainstheaestheticandtragicbeautythroughtextualanalysisofTheIzuDancer.   关键词:《伊豆的舞女》中的美与悲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344-02  作家的经历与感悟是其作品产生的关键因素,了解作家的创作背景有利于更深入地分析作品文本的主题、思想、内涵等。川端康成幼年坎坷不幸,亲人相继离世,造成了他忧郁、扭曲的个性。他性格上的特点影响了其文学作品的风格,由此形成了他创作初期,也就是人生少年时悲与美的文风。  1918年,十九岁的川端康成初次到伊豆半岛旅行。在此次旅行路途中,他遇到了巡回演出的流浪艺人。在这些年轻美丽的艺人中,一位纯洁天真的舞女对川端康成表现出纯真的爱慕之情。由于自幼年便寄人篱下,川端康成是在怜悯之情中成长起来的,他从舞女真挚纯情的爱慕中感受到了温暖,这次伊豆之行也充满了淡淡的爱情氛围。然而,他和舞女之间并没能拥有美好的爱情结局。而在后来的人生中,川端和伊藤初代的初恋又遭遇失败,这让川端无比的痛苦,更让他无比怀念舞女的柔情。在这种情况下,他创作出了《伊豆的舞女》。这部小说篇幅并不甚长,却是川端康成清新唯美的出道之作,包含着他对脉脉温情的美好怀念,也有失恋后的惆怅悲凉之感。  1.《伊豆的舞女》中的美   《伊豆的舞女》中的美,首先体现在其间自然景色的美。文本中有多处对景色风光的优美刻画。小说一开篇便对旅行美景做了描写:"重叠的山峦,原始的森林,深邃的幽谷,一派秋色,实在让人目不暇接。"而山路则像"一道闪电似的"延伸在崖边。幽谷是优美的,雨后的山岭变得"明亮",放晴的天空也是"绚丽"的。被雨水冲洗过的秋夜是,"银亮银亮的";山则是"白花花的",仿佛笼罩在层层雾霭之中。等到达了伊豆的南方,天气是"一尘不染,晶莹透明",而苍穹"一碧如洗"。  川端康成笔下的景色随着人物的心情的改变一直在变换,并且也有着冷暖色调的改变。刚接触到巡回艺人时,主人公"我"是独自一人旅行,心情难免有些难以排遣的失落寂寞。但是当碰上美丽的舞女时,心里如清水般流淌,脑中也是一片清澈。此时的景色都笼罩着冷色调的白色气息,天空、山水都笼罩着白色,虽然清澈透亮,但是冷漠。主人公"我"的内心还没有获得足够的温暖。随着旅途之中"我"和巡回艺人越来越相熟,和舞女慢慢产生了朦胧的感情,小说中的景色也"暖"了起来,暖色调逐渐变强变多。"海上的晨曦",橘色的光芒包裹着山腹,使山也"温暖"起来了。此时的秋景不再是冷色调单一的白色,主人公感受到舞女的爱慕之情,他的心也在逐渐温暖着。此时,虽是秋天,"海天相连之处,烟霞散彩",在"我"眼中,"恍如一派春色",色彩明亮不已。  川端康成用细腻的文笔,向我们娓娓道来一幅美丽的秋景图。在这美丽的山水景色中,主人公遇到了更美的景色――舞女。   舞女的美,是《伊豆中的舞女》中"美"的另一道风景。川端康成通过主人公"我"的角度讲述舞女别样的美丽。"我"第一眼在汤岛途中看见美丽的舞女,便被她吸引,一路追随而来。看到梳理着古雅而又奇特发型的舞女,"我"惊呆了,不知所措。"这种发式,把她那严肃的鹅蛋形脸庞衬托得更加玲珑小巧,十分匀称,真是美极了。"之前的惆怅寂寞慢慢被冲散,一股旅行的情趣油然而生,"我"不自觉地跟随他们一起,结伴而行。旅行途中,"我"发现了舞女的另一层美:娇媚羞涩。在汤野,"我"去拜访舞女的住所,看到艳抹浓妆的舞女,比之前更加美丽动人,有别于平时青涩的舞女形象。此时的舞女表现出一副娇媚的成熟女子的模样,使"我"更加魂牵梦绕。在描写"我"为舞女朗读《水户黄门漫游记》一段时,作者对舞女的相貌有了细致的刻画:"娇媚地闪动着、亮晶晶的又大又黑的眼珠","双眼皮的线条,也优美得无以复加",笑起来更像一朵花一样。  舞女的美不仅仅是外在容貌,还有她娇羞的姿态。青涩的舞女,一说话就喜欢红脸,在"我"看来十分的娇媚。施礼说话也是一番"柔媚"的姿态,这更加符合了东方的审美观。言语中更是纯真率直,富有余韵。川端康成对舞女的美刻画的丝丝入扣,细致甚微。姿态、言语、容貌,无一不充满了美的气息。  在这美丽的景色中,遇上美丽的舞女,一段美的爱情悄然萌生。  《伊豆的舞女》中第三美便是"我"与舞女之间朦胧纯真的爱情美。在汤岛,"我"便被舞女的美丽吸引,并追随而来,结伴同行。在旅行中,"我"对舞女更加倾心。在公共浴池里,赤条条的舞女"洁白的裸体,修长的双腿,站在那里宛如一株小梧桐","我"的心在此刻仿佛有一条清泉流过,对舞女怦然心动,脑海中始终荡漾着舞女的微笑。此时,"我"对舞女的爱已经不再限于肉欲上的性爱,而是升华为精神上的爱慕。而舞女每次看到"我",便会脸红,心中生出一股羞涩之情。一位"四十岁的女人"似乎看出了舞女对"我"的爱慕之情,说:"这孩子有恋情哩"。在小说结尾时,舞女依依不舍,满怀心事地默默送别了"我"。   川端康成对"我"与舞女之间的爱情描写如烟似雾,朦朦胧胧。人们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种美好的感情,但文中却没有只言片语点明他们之间的爱情。止于风月,掩于唇齿,正是这种朦胧的爱,久久萦绕不去,才使读者更加沉醉于这段若有若无似爱非爱的相遇故事。  2.《伊豆的舞女》中的悲  川端康成将《伊豆的舞女》中的美描写的如梦似幻,似轻纱、又似月色,透过这种美,从另一层面来说反映的是其内在的悲伤和哀愁。   第一悲,舞女身世的悲凉。舞女作为艺人,在当时的日本是没有任何地位可言的,不能做任何男人的正式妻子,只能一辈子卖艺。从《伊豆的舞女》文本中,多处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巡回艺人的一种轻蔑态度。"我"为躲避大雨,和舞女在茶馆相遇,茶馆老太婆十分热情地单独将"我"领到屋内温暖舒适的房间,而舞女们则只能在外面瑟瑟风雨中歇脚。在老太婆口中,舞女是人们不屑提及的"那种人",而"我"是值得尊敬的"少爷"。在小说后面的另一处,舞女是汤野"又纯朴又亲切的"旅店老板娘口中的"这种人"。不论是"那种人"还是"这种人",巡回艺人,尤其是舞女们,从来都没有正式的称呼,只有令人鄙弃的代称。同时,老太婆过于轻蔑的话语,使"我"产生了对舞女的邪念,心中并不把舞女平等看待。去叫姑娘吃饭的鸟商也会顺手占舞女便宜。由此可见,巡回艺人即使在身为普通平民的日本妇人眼中也是毫无地位可言的,更是许多男子心中偷偷意淫或明里占便宜的对象。甚至可以说,这些地位低下的美丽舞女很大程度上被物化了,她们只是男人闲暇时幻想的美好消遣和玩物,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而当与"我"一同下棋的纸商沉醉在棋盘中时,再也不愿多看一眼美丽的艺人们,她们只是他口中的"那玩意儿"。  离开茶馆时,"我"留下了五角钱的银币给老太婆,这些小费在"我"的眼中不值多少。而在后文中,舞女四人表演足足一个小时,得到的却也只有五角钱银币。"只给这点儿……",付给她们的钱少得可怜,艺人们也无法向客人争取更多的酬劳。通过这两处细节对比,可以看出艺人所受的不公正的社会待遇。艺人本身也在社会影响下"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很大程度上自暴自弃、自我贬低。文中"四十岁的女人"说起艺人,是"我们这号微不足道的人",只是给他人"消愁解闷"。由此种种,可见舞女身份的低下。  舞女作为艺人的身份,令她们四处漂泊却又处处受到限制。在途中,每个村庄的入口处都会竖立一个牌子:"乞丐、巡回演出艺人禁止进村"。当她希望同主人公"我"一同去看电影时,却被"妈妈"无情地拒绝了。艺人的训练,让她在待人接物上毕恭毕敬,无比顺服。她们生性单纯可爱,却要遭受这样的命运,这是社会给予她们的不幸,从小说中对这悲剧的展现可见一斑。  文中的舞女还未长大,将其未来的故事延伸,可以看到成长后的舞女悲惨的命运。作为舞女,她无法拥有一段幸福的婚姻。她的孩子仍将继承她的命运。文中,"四十岁的女人"是她们的妈妈,她的女儿们也成为了艺人。另一个舞女千代嫁给了同是巡回艺人的荣吉,他们的孩子都死在了巡回表演的路上。由此可见,舞女的未来是多么的凄凉。她悲惨的命运将不断循环,成为一种宿命的悲剧。   《伊豆的舞女》第二悲便是主人公"我"和舞女的爱情悲剧。"我"和舞女地位的悬殊注定二人的爱情没有圆满结局。"我"和舞女在旅行途中朦胧的爱情流露如春风般温暖着二人,但是两人却不能在一起。舞女为客人唱歌舞蹈,而"我"只能在屋内烦躁,担心她会被玷污却无能为力。"我"需要完成学业,舞女则继续巡回演出,两人必须面对分离的结局。离别时,舞女蹲在岸边,一动不动,只顾默默地低下头。此时无声胜有声,舞女的哀愁通过她的无言和行为淡淡地流露出来。离开舞女后,"我"只能用哭泣来表达内心的哀伤,用少年的体温来温暖内心的悲凉。  3.结语  川端康成将"我"与舞女二人的爱情放入美丽怡人的景色中描写,营造了一个浪漫清新的爱情氛围。但是最后两人无言的分离结束了这段唯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川端康成是一个具有悲剧意识的唯美主义者,将悲掺杂于美中,最终将美撕碎,更加突出了悲。《伊豆的舞女》虽然篇幅很不长,但是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人们能够体会到川端康成笔下美与悲共存的文学天地。  参考文献:  [1]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M].叶渭渠.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10.  [2]黄诗婷.白色的告别--从色彩学角度分析《伊豆的舞女》的悲剧性[J].文教资料,2010(2).  [3]胡理博.融合东西方文化之美的川端康成文学--简析《伊豆的舞女》[N].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11月第11期.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