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齐山登高(定)
加入VIP免费下载

九日齐山登高(定)

ID:1110561

大小:4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4-2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九日齐山登高》、《商山早行》导学案【晚唐诗歌】晚唐大约是从公元826年到公元907年。在这时期有一个突出事件,那就是874年爆发的黄巢农民大起义。晚唐经过农民起义的打击,国力日益衰落:正像李商隐所说的,晚唐已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晚唐的社会,晚唐的政治,晚唐人的心态,晚唐的诗歌创造都已经到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状态。晚唐是唐诗的夕阳返照时期。诗坛的整体状况是感伤气息浓重,雕琢风气盛行。晚唐前期极负盛名的诗人是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他们也是晚唐最有成就的诗人。晚唐后期出现了以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发扬中唐新乐府派的创作精神,注重反映社会民生,但艺术成就不高。【作者及背景】见《非常学案》32页《九日齐山登高》1、诗的前两句写了怎样的景?流露出怎样的情?§明确:“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一开始就描绘了满目秋景,诗人兴致勃勃,登山游目所见。“涵”字极有气势,点出长江的浩瀚无际。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从山上俯视长江,只见蓝天、白云、青山、绿洲似乎都沉浸在江中,融成一副和谐明媚的图画;诗人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这两句流露出作者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2、中间四句写了什么内容?隐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作者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诗人意识到,尘世间象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这中间四句透露出: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3、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怀?§明确:诗人由眼前所登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景公在牛山是因有感于自身一旦离开人世,美好的江山能否永保。杜牧这次登高表面看去很坦然,认为人事代谢自古而然,不必像景公那样感伤落泪,表面旷达,内含抑郁不平。4、诗人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呢?明确:除了因为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5、思考以下登高诗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王勃《滕王阁》(时光易逝,物是人非、,时不我待)王之涣《登鹳雀楼》(抒怀励志,积极进取)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乡)杜甫《登高》(排遣郁闷: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抱负难施,愁苦抑郁的情怀。)《商山早行》1.题目中“早行”在诗中如何体现出来的?明确:直接表现:晨起动征铎(清晨起床,车马铃声叮叮当当,旅客套马、驾车活动已暗含其中。)间接表现:鸡声茅店月(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人迹板桥霜(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枳花明驿墙(明反衬天暗,说明“早”)。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作者悲什么?“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他因思故乡而悲,也悲生不逢时,仕途多舛,前途未卜。“悲”定下了全诗的基调,“悲故乡”点明了题旨。3、“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典型环境的?有什么好处?明确:这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组合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种形象。鸡声和月点名是早晨,茅店点名是乡村,板桥点名是野外。诗人抓住足以代表村野清晨特征的景物,通过精心配置,构成一个完整的带有典型意义的环境。这种纯用名词组成诗句的艺术手段,就是古典诗歌的“意象叠加”法。能调动读者的思考,让读者自由组合,获得广阔的想象理解的空间,组成的画面更丰满。4、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两幅画面的意境有何不同?这两幅不同的画面有何联系?明确:异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一座茅草店,沐浴在晓月的余辉中,木板桥上,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早已印着行人凌乱的足迹。枯败的檞叶,落满了山间荒径,驿站墙头枳花开放,闪烁着白色的光。唯有报晓的雄鸡啼声高亢,但它们并未给这灰白冷寂的世界带来丝毫生气。画面凄清、冷寂。故乡:“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我的家乡杜陵,一群群凫雁,正欢快地嬉戏在曲折、温暖的池塘里。画面温馨、美好。这两幅画面虽然意境不同,但是表现的诗人的感情是一致的。作者由异乡的景色联想到昨夜梦中故乡的景色,运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渲染烘托了作者的悠悠乡思。【拓展延伸】古诗词中意象叠加的实例: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3、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抒怀〉)4、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羁旅诗的常见特点:1、意象:驿道、马、舟、鸿雁、月、羌笛、浮萍、飞蓬等。2、情感: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怀才不遇、幽怨愤慨等。3、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烘托、乐景衬哀情、侧面落笔(不说自己,却说家人想自己)等。思乡缘由:1、战乱频仍,背井离乡;2、山长水阔,有家难回;3、久戍边关,遥无归期;4、宦游在外,身不由己等《无题》、《长安晚秋》自学学案(带答案)《无题》1、首联两个“难”字表达了主人公的什么情感?明确:表达了相见不易,不忍分离的一种深情。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是怎么抒发情感的?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双关和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双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眷恋之深,但却又表明相会无期。所以,这两句,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现在一般用来赞颂教师的奉献精神,含有鞠躬尽瘁之意。3、颈联是写谁的感受?传达出怎样的心境?明确:是写对方的相思,用的是由己及人的设想,从而衬托出诗人的一往情深。诗人想象着对方别后的可怜生活,当她早晨起来,照镜子的时候,也许觉得镜中人的秀发已经不同于往常,容颜憔悴了。分别后她独自一人,夜深难眠的时候,月色之下,吟诗怀人,该会感觉天上洒下的月光是多么的凄清和寒冷。形象的表达了女主人公的离愁之深以及孤寂凄凉的心境。《长安晚秋》 1、首联写了什么景?“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明确:首联总览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漂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2、分析颔联的妙处。明确:“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3、“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清莲愁”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明确:这两句诗着墨于深秋季节的景物: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作者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4、尾联运用了几个典故?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感?明确:用两个典故(鲈鱼正美和南冠楚囚)表达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