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精讲一.本周教学内容:《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学习目标:(一)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二)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三)学习文言词词义辨析的方法。三.学习过程:(一)知识梳理。1、通假字⑴可与不:不,通“否”。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⑶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⑷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2、一词多义⑴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⑵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⑶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3、古今异义⑴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⑸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⑺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4、词类活用⑴名词作动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⑵名词作状语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⑶使动用法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⑷意动用法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5、文言句式⑴判断句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③我为赵将⑵被动句①而君幸于赵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⑶倒装句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二、1、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攻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2、赵大事纪年表:16年(前283)廉颇伐齐,取阳晋。17年(前282)蔺相如完璧归赵当在此年。18年(前281)秦伐赵,拔石城。19年(前280)秦复攻赵,杀二万人。20年(前279)渑池会。廉蔺交欢当在本年或稍后。(注:此表与《史记·六国年表》个别地方有出入,但渑池会的年代是以《年表》为依据的。)三、讲解课文第1至3段。1、阅读课文第1段。①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补充:传的后半部叙廉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②“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2、读第2段。①概括大意。(故事缘起)②“求人可使报秦者”为本段关键句,并加分析。(为相如出场作铺垫)③提问:本段写赵国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烘托相如胆识)④缪贤是怎样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胆识。)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虚写一笔)划出关键语句。(“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⑤蔺相如的对策语的特点。(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⑥联系上文说说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场上的特点。(设伏——陪衬——虚写——出场便不同凡响。)四、讲解第3至5段。1、读“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这段话,思考:①这段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秦王无意偿赵城”。)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注意行文前后照应。)“章台”——“列观”;“以示美人”——“传之美人”。②划分这段话的层次。(述“奉璧”使秦经过;斥秦王无礼,说明“复取璧”原因;预防秦王“强夺”之策。)③分析这段话的内容及表达方式:“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借赵群臣语揭出秦王要害)“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由抑转扬,缓和气氛)“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说明赵方诚意,以退为进)说“斋戒五日”一事(“修敬”是关键,为要求秦王“斋戒”五日设伏,何等周密)不可“逆强秦之欢”(又何等委曲)
“戏弄”(“怒发上冲冠”之由,照应上文)“臣头与璧俱碎于柱”(一夫决死,万乘莫当,秦王入我掌中)④从秦王的反应来看,这段话有怎样的特点?秦王“辞谢”是否仅仅因为“恐其破璧”?(这段话义正辞严,切中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辞穷。)⑤从这段话看蔺相如的策略。提示:要联系上下文,例如上文未提赵王“斋戒五日”一事;要着眼于“完璧归赵”的全过程。“璧有瑕”(“复取璧”的办法何等巧妙)“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向秦王提出同样要求的前提,暗藏归璧于赵的计划,使秦王入彀。)“拜送书于庭”(为提出“设九宾于廷”设伏,这关涉到相如的下一步计划,以进为退。)⑥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2、读“秦自缪公以来……孰计议之”这段话后,分析:①指出这话是在“九宾礼”上说的,体会蔺相如说这番话的意图。②划分这段话的层次。(声称璧已送回赵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甘愿受刑)③这段话的要害是什么?(“先割十五都予赵”——击中秦王要害。)(抓住这个要害,则蔺相如之使人持璧归赵,要求“设九宾于廷”等等作法之用心,无不豁然而明。)④这段话还有哪些特点?(解释“令人持璧归”,归罪于秦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故秦王之受欺,咎由自取,而相如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先割十五都予赵”检验秦王是否有“易璧”的诚意;自己承担“欺大王之罪”,与赵王无关。)3、试分析下列问题,体会《史记》写作上的某些特点。①次要人物的处理。作者是怎样描写秦王的?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传之美人及左右”——正面;“左右皆呼万岁”——侧面。写秦王之贪及傲慢。“恐其破璧……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正面写心理及动作,表现其狡诈。“秦王因曰……毕礼而归之”正面,写人物语言,表现秦王在关键时刻能从大局着眼,有大国之君的风度。)②说说下面两组细节的作用a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表现相如怒不可遏的神情,很传神)b左右皆呼万岁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写出秦廷的气氛:前者写狂喜之态,后者写懊丧之情,而皆源于贪利。)五、讲解第6至7段(“渑池会”)①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补充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战后有举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②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诸侯。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公子昂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前313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③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思考:
根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秦方扣留赵王。以“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的阴谋。说明他谨慎持重,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光。)作者详写这段话有什么用意?(为“廉蔺交欢”张本。)④读第7段,复述渑池会上的斗争经过,然后提问:从蔺相如跟秦方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过程可以看出什么?(秦方蓄意进行挑衅;蔺相如不畏强暴。)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表示了敢于跟秦斗争的决心。)⑤廉颇是否也有功呢?(有。“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一句暗写廉颇。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挫败了秦方以武力相胁的阴谋。)六、讲解第8段(“廉蔺交欢”)1、在你看来,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话?(“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家之急”是指什么说的?(强秦加兵。)“私仇”又是指什么说的?(“两虎共斗”)2、读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思考: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试结合这段话说说“妙”在什么地方。(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已非。)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七、选材及布局研究。1、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理由有二:(1)删去此段则第1段和第3段衔接得自然;(2)此句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试据文章布局的道理给予反驳。(不可删的理由有二:(1)本文是一篇“合传”,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对维护赵国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业是密不可分的。(2)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颇的战功,又突出了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读者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宣言”而后“负荆”的深刻意义。)2、相如奉璧使秦一节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叙述的?这样的布局有什么好处?(在献璧后作者依次描绘了蔺相如三次有步骤的行动:取璧、保璧、归璧。无不紧扣着和氏璧的命运。这样的布局使蔺相如如同置身于一个五光十色的舞台,其机智果敢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3、本文第12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骗局,肯定了赵反欺骗斗争的胜利;另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恼羞成怒,导致对赵采取军事行动,由此过渡到下文。)4、从来史笔求简。试比较下面两组话,说说哪一种写法好?①a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b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勇而有谋,宜可使。”②a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请辞去。”b于是舍人相与谏蔺相如,欲辞去。(b的写法不好。①用b的写法,则缪贤敢于荐舍人去充当使者、赵王同意召见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视国家大事为儿戏,不符合史家选材原则。②用b的写法,略去谏的内容,则下文“独畏廉将军哉”失去所本。)5、紧接本文,原作还有这样一段话:“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畿,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阏与下。”说说这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这是对上文的补笔,略写“廉蔺交欢”后五年间赵国的大事,从侧面赞扬廉蔺二人精诚团结,在军事上产生了积极的结果。)八、从小说鉴赏的角度分析写作技巧。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模拟试题】1—10题选出加点字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1.例句:“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A.春风不度玉门关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C.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2.例句:“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A.乃置酒请之B.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C.请以赵十五城为大王寿D.请奉盆缶秦王3.例句:“而君幸于赵王”()A.高雅得幸于胡亥B.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C.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D.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4.例句:“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A.周郑交恶B.初一交战C.合从缔交D.交不忠兮怨长
5.例句:“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A.弗听,许晋使B.临淄有大蛇,长十许丈C.先生不知何许人也D.时人莫之许6.例句:“固请,召有司案图”()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管仲固谏不听D.鄙人固陋,不知忌讳7.例句:“相如因持璧却立”()A.敌不敢至,虽至必却B.王者不却众庶C.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8.例句:“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A.阿母谢媒人B.乃令张良留谢C.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9.例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A.私见张良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C.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D.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10.例句:“赵王悉召群臣”A.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B.齐悉复得其故城C.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D.丞相亮其悉朕意11.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舍相如广成传舍B.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C.左右欲刃相如D.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12.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完璧归赵B.宁许以负秦曲C.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D.毕礼而归之1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及含义A.臣愿奉璧往使通,解释:B.拜送书于庭通,解释:C.召有司案图通,解释: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解释:14.加点词都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②璧有瑕,请指示王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④决负约不偿城⑤未尝有坚明约束者⑥明年复攻赵⑦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⑧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A.③④B.④⑧C.⑥⑧D.③⑥15.给下面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
①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②而君幸于赵王③君何以知燕王④拜送书于庭⑤何功之有哉⑥使不辱于诸侯⑦此人力士⑧谁可使者⑨为夫婿所薄⑩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谓语前置:状语后置:16.对“以”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③宁许以负秦曲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⑤以空言求璧⑥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⑦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⑧以绝秦望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A.①②⑤∕③④⑧∕⑥⑦⑨B.①②⑤∕③④⑦⑧∕⑥⑨C.①②⑥∕③④⑦⑧∕⑤⑨D.①②⑤⑨∕③④⑦∕⑥⑧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17.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徒慕君之高义”A.徒以吾两人在也B.徒见欺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班百者多徒行18.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A.①②④∕③⑤⑥B.①③⑤∕②④⑥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②⑤⑥19.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③而相如廷叱之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20.翻译下列语句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译文: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译文: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文: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译文: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译文: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诮呵绾,绾日以谨力。景帝幸上林,诏中郎将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绾曰:“臣从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上问:“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实病。”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上曰:“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绾曰:“具在。”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酬金失侯。(节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2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功次迁为中郎将 次:依次B.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 属:通“嘱”C.常让他将 让:责备D.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 相:辅佐2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召上左右饮 B.而绾称病不行 C.上以为廉 D.而君不任职2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卫绾“醇谨敦厚”的一组是( )①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 ②有功,常让他将 ③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 ④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 ⑤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 ⑥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24.以下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卫绾历任文、景、武三朝,为人醇厚谨慎。文帝时,有一次太子孝景召清文帝左右近臣饮,卫绾借口生病推辞。B.
景帝即位后,一年多的时间对卫绾不闻不问,卫绾却一天比一天谨慎。景帝曾想赐给卫绾一把剑,被卫绾回绝,卫绾不与人争功。景帝认为他廉洁忠诚,后因平叛有功而得以提升,后来因为军功而被封为建陵侯。C.卫绾曾做太子太傅,后来代替桃侯舍做了丞相,他在朝廷上奏事,但举职分内例行的事上奏,不别有所议论,自从他开始做官以至于位居丞相,终究无所建树,亦无过错。D.武帝即位后,丞相卫绾在景帝卧病时曾滥杀无辜而被免去了官职。2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译文:(2)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酬金失侯。译文:
[参考答案]1、B2、C3、A4、D5、A6、C7、A8、D9、C10、B11、B12、C14、B13、奉通捧,捧着;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案通按,审察,察看;孰同熟,仔细15、判断句:①⑦被动句:②⑥⑨宾语前置:③⑤谓语前置:⑧状语后置:④⑩16、B17、A18、D19、B20、①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②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③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④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⑤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⑥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21、C22、C23、A24、D25、⑴皇上派人去取那六把剑,剑都还装在剑鞘之中,不曾佩带过。⑵后来卫绾去世,他的儿子卫信继承侯爵,因犯酬金(不足)的罪失去侯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