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教学案和同步练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屈原列传教学案和同步练习

ID:1098207

大小:4.08 MB

页数:20页

时间:2022-04-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屈原列传》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学习难点理解和学习本课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一、背景材料。 (1)屈原(约前340~前27幻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泰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泪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2)屈原的作品《史记·屈原列传》做中提到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但未指出具体篇目,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以(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等二十五篇为屈原作品。所列篇数与《汉书·艺文志》相合,但未列入《招魂》。现代学者认为,《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招魂》等二十三篇,基本上可以肯定为屈原所作。但对《招魂》一篇尚有异说。《卜剧》、《渔父》是根据屈原传说敷衍而成,非屈原所自作。《离骚》是中国诗歌史上仅见的长篇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通篇洋溢着爱国热情和为坚持真理、理想而斗争的精神。《九歌》原为古代乐曲名,屈原用作这一组诗的名称,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她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是屈原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前九篇是祭神的歌曲,各祭一自然神,并以神名为乐章的篇名。《国殇》所祭是为国捐躯的战士。末篇《礼魂》是祭把结束时的送神曲。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二)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三)屈原为什么作《离骚》?(四)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三、分析文章结构内容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3)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1、简介屈原。2、屈原被疏。3、述评《离骚》。第二部分:(4--10)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1)、屈原被黜,怀王三次被秦所骗而最终客死于秦。(2)、顷襄王昏愦腐朽,屈原被迁。第三部分:(11--12)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1、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2、屈原对后世的影响。四、写作训练以“写给屈原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文章,与古人进行精神上的交流。高考资源网 www.jb1000.comwww.jb1000.comwww.jb1000.comwww.jb1000.comwww.jb1000.comwww.jb1000.com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第3课屈原列传【学业达标评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明道德之广崇广崇:广大崇高B.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污泥:污泥浊水。比喻腐朽龌龊的黑暗势力C.治乱之条贯条贯:条理D.推此志也推:推究,推断【解析】选C。条贯:条理系统。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犹离忧也”的“离”不属于同一种语言现象的是()A.人穷则反本B.然亡国破家相随属C.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D.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解析】选B。A、C、D三项与例句中加点词都是通假字。而B项不是通假字。3.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高度赞扬了屈原《离骚》的思想成就,指出屈原的高尚品德及其作品可与日月争光。B.这段文字借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重点介绍了创作的原因、目的、内容、风格和思想基础。C.这段文字是作者与屈原在情感上的共鸣,是对屈原作品的称赞,是对污浊社会的抨击。D.这段文字既介绍了《离骚》的艺术特点,又高度评价了屈原的品行与志向。【解析】选B。A项,“及其作品可与日月争光”说法不对,此处是说其品德可“与日月争光”。C项,“对污浊社会的抨击”这一说法文中并未体现。D项,这段文字没有介绍《离骚》的艺术特点。4.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2)他阐明了道德修养的广大崇高,国家兴亡盛衰的规律,没有不完全表现出来的。(3)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他作品中所述的事物也是芬芳的。他的品行方正不苟,所以至死也不容于俗世。二、请以“梦想与现实”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拟的修辞手法,两个句子之间构成对偶。太阳热烈、奔放,带着万丈光芒,给生灵以活力;月亮温馨、宽容,带着无际清辉,给万物以安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注意审清题干要求,准确把握所给例句的内容和形式。答题时既要注意形式上的束缚性,又要注意内容上的创造性。解答本题要注意三个要求:①话题的确定性,以“梦想与现实”为话题;②两句之间在形式上形成对仗;③每个句子都采用比拟的手法。答案:梦想轻盈、绮丽,就如一颗流星,划亮整个夜空;现实真切、朴实,仿佛步步足迹,踏遍人生旅程。【素能综合检测】一、积累运用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娴于辞令娴:熟悉B.平伐其功伐:夸耀C.博闻强志志:记忆D.争宠而心害其能害:害怕【解析】选D。害:妒忌。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B.颜色憔悴 C.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D.屈平属草稿未定【解析】选D。A项,从容:古义是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义是镇定;B项,颜色:古义是人的容貌,脸上的气色,今义是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C项,诡辩:古义是欺诈巧辩,名词,今义是无理狡辩,动词;D项,草稿:都是指初步写成的文稿或画成的画稿等。【解析】选B。都是介词,引出行为动作的支配对象。A项,表原因,因为/表承接,相当于“而”;C项,即使/虽然,均是连词;D项,代词,代物,指宪令草稿/代词,代人,指楚军。4.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解析】选A。①②⑥⑧都是判断句,③④⑤⑦都是被动句。5.默写下列名句。(1)举世混浊而我独清,_____________________。(2)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________________?(3)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2)何不其糟而啜其醨(3)受物之汶汶者乎 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罪:治罪,加罪B.汉与楚相距距:通“拒”,对抗C.士争临城死敌敌:敌人,仇敌D.景帝召田叔案梁案:通“按”,审查,追查【解析】选C。“敌”应为“敌对”“对抗”之意。【解析】选B。“什么”,代词/“怎么”,副词;A项,都是连词,“于是”;C项,都是连词,“……的原因”;D项,都是连词,“然而”。8.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田叔有真知灼见的一组是()①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②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③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④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⑤王长者,不倍德⑥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A.①③④B.②④⑥C.③⑤⑥D.①②⑤【解析】选B。①句是说田叔的为人,⑤句是评价赵王,故可排除A、C、D三项。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田叔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后因真相大白又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获罪于高祖。C.田叔之所以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D.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欲起用孟舒又有顾虑。后在田叔的一再举荐下,坚定了任命孟舒的决心,于是任用他为云中太守。【解析】选D。孝文帝事先并没有想用孟舒。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孟舒岂故驱战之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中注意“备、遇、为乱”的翻译;(2)中注意“是、坐”的含义及被动句式;(3)中注意“岂故”的翻译。答案:(1)您侍奉皇上的礼节很周到了,现在他对待您却是这样,我们这些人请求叛乱。(2)当时孟舒因为强盗进入边塞抢劫,云中最严重,被免官。(3)孟舒哪里是故意驱赶他们作战呢!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去:离开B.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蹶:受挫折,折损C.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期:希望D.见白书,乃钻火烛之烛:照亮【解析】选C。期:约定。【解析】选C。其:前一个为代词,他,他们;后一个为代词,自己。A.而,连词,表并列;B.之,结构助词,的;D.以,介词,因为。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指挥作战常常智胜敌手,深得齐将田忌重用。在马陵之战中,他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大破魏军,名扬天下。 B.庞涓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来做了魏惠王的将军,因忌恨孙膑,设计废其双腿。在马陵之战中,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过于自信,兵败自刭。C.马陵之战可以说是一场心理战争。孙膑紧紧抓住魏军凶悍勇猛,一向瞧不起被称为胆小怯弱的齐兵的心理,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计胜庞涓。D.本文通过马陵道智斗庞涓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谋和卓越的战略战术思想。他的《孙膑兵法》为后世传诵,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解析】选B。庞涓“消灭齐军士卒过半”不对。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参考):(1)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2)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锐的骑兵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 《屈原列传》练习题 一、基础训练1.下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短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B.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班列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3.翻译下列文句。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人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A.①②③B.④⑤⑦C.③④⑤D.④⑤⑥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众人皆醒,何不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以身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科?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科?”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5.选出对加黑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形体和容貌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D.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6.选出对加横线的词解说正确的一项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7.选出“举世馄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D.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 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8.选出不符合渔父所说“圣人”条件的一组人物①屈原②文天祥③李白④苏洵⑤辛弃疾⑥史可法⑦归有光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④⑤⑥C.①③④⑤⑦D.②③④⑥⑦9.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B.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C.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些。10.选出对文段分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A.该段写屈原流放途中与渔父的对话和最后以身殉国的壮举,并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屈原的高风亮节。B.渔父所述种种,对屈原来说都是反衬,目的是为了表现屈原的高尚志行和坚贞品德。C.屈原对渔父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昏君佞臣的憎恨和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D.该段议论属总结性评论,抒情方式属寓情于事式,突出了屈原性格中爱国和正直这两大特征。二、写作训练以“写给屈原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作文,与屈原进行跨时空的精神交流。参考答案:1.C2.A3.①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透彻明白。②用一个张仪抵汉中地方,请您让我到楚国去。③(怀王)进入武关,秦国埋伏军队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楚国割让土地。4.C5.A6.B7.C8.A9.C10.D《屈原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教学难点理解和学习本课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作者作品。整体感知全文。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招魂》等,我们曾读过他《九章》中的一篇:《涉江》。从《涉江》里,我们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沅湘蛮荒之地,也仍在关心楚国的朝政,眷恋祖国,仍然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史记》中的《屈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应充分注意这一特点。二疏通字词借助工具书,参考注释,通读一遍课文,圈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分清叙述和议论抒情的段落。要求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学生不懂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三朗读课文学生齐读或指定几名同学朗读。注意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错误。四整体把握请找出文中记叙性质的段落,速读这些段落,用5个字概括屈原一生的遭遇。提示除3、8、9、11四段外,其他均为记叙性段落。屈原的一声遭际用任疏黜迁死5个字概括。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教学过程一重点字词学生分组试翻译各段,然后讨论出本组所译段落中的重点字词,各组进行交流。教师归纳总结。提示掌握下列内容(1)“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亲:亲善。(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而”后省略主语(靳尚)。“于……郑袖”: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3)“秦,虎狼之国”: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4)“奈何绝秦欢”:欢:友好。(5)“亡走赵,赵不内”:亡:逃亡。走: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内:同“纳”,接纳,收留。(6)“复之秦”:之:动词,到。(7)“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恋。顾;念。眷顾:眷念。系心:挂念。反:同“返”。冀幸:侥幸希望。“一悟”的“一”:副词,一旦,一经。“一改”的“一”:副词,都,全部。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无:无论。自为、自佐:既为自,佐自,宾语前置。二掌握各段主要内容1.关于第一大段。(1)难句解释:“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让学生明确:在先秦,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谥号得氏的。楚国王族姓芈(m!),屈原先祖瑕,因受封于屈地得氏。“左徒”,在楚国是一种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职,多由王室亲族充任。后文“三闾大夫”,是一种掌管屈、景、昭三氏事务的官职,屈原也曾充任。“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压之,屈平不与。”--让学生明确:上官大夫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宪令草稿,在情理上说不能,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种别解:“夺”,作“改动”解;“与”,作“同意”解。按:这样解释很合理。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夺”、“与”的常用义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上官大夫等守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要篡改。“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让学生明确:用了“曰”,又用“以为”,语意欠顺通。按:历来研究者认为这两个词,必有一个是衍文,即因传抄错误产生的多余的词语。提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点拨:一共写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谗见疏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板书:2.关于第二大段。 (1)难句解释:“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市委质事楚……”--让学生明确:“佯”,假装;“去”,离开,“厚市委质”,课文注释没说清楚,“厚市”,是指丰厚的礼物,“市”,礼物。“委质”,前人研究是指另再呈献信物,古代别国重臣投靠新主,“必先书名于策(竹简),委死之质于君,然后为臣,示必死节也”。“委”,呈献;“质”通“贽”,但作信物解。这种信物,不是礼物所能代替的。“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让学生明确:“以”,介词,用、凭的意思;“当”,抵得上;“往如楚”,“往”,去;“如楚”,到楚国去。句意谓:凭我一个张仪就可抵换汉中地,请让我离开秦国,到楚国去。“如楚,又因厚市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让学生明确:要注意“因”是介词,凭借;“用事者”。“臣”,均为“靳尚”的同位语;“于……郑袖”是状语后置,即向怀王宠姬郑袖说假话:设“诡辩”的主语是靳尚。据《史记》中《张仪列传》的记载,张仪一到楚国,怀王就把他囚禁起来,靳尚对郑袖的诡辩是:“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秦王甚受张仪,而必欲出之。今将以上庸之地赂楚,以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讴者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2)行文思路:提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怀王受骗,以致最终客死于秦的史实,为什么?点拨:写了三方面的内容:怀王受骗,至死不悟;屈原被放,仍关心朝政,系心怀王;顷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穿插这么一大段史实,而这些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绌”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馈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容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汨罗。板书:3.关于三、四两大段。(1)难句解释:“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让学生明确:《怀沙》是屈原投水前的绝笔。“怀沙”二字,旧时解作怀抱沙石,即下句的“怀石”。但也有人解释为“怀念长沙”。长沙为楚之先王始封之地。古时长沙包括的地域很广,汨罗也在其内,屈原在汨罗投水,也就是要归死先王故居之地。“自投汨罗以死”的“以”,连词,表行为的结果,和用作连词时表目的不同。“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让学生明确:“祖”,摹仿、效法的意思,古代“祖”是个多义词。“从容辞令”,课本注为“说话得体,善于应酬。从容,言语举动适度得体。”这是一说;另一说,认为“从容”是指“委婉蕴藉”,也通,屈原的辞令本也有委婉的一面。(2)行文思路:提问: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们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屈原的?点拨:第三大段是屈原自述自己的立身处世准则,即宁赴清流而死也不与世同流合污,要保持自己的高洁品格。第四大段是写屈原死后对后世的影响,即从继承者对照的角度,来说明屈原敢于同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很不容易为人企及。这一段的写法实际上是寓议于叙。三布置作业背诵全文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理解和学习本课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二赏析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细、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2)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布置作业完成基础训练高考资源网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