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_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加入VIP免费下载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_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ID:1090562

大小:209.5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2-04-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山东)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民为贵,君为轻”,提倡“仁政”。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孟子》简介《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心是美好的,是善良的。它包括四种“本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仁也义也礼也智也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生命本是我喜欢的,(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根据这个道理,(靠某种不义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靠某种不义的门道)就可以避免祸患,有的人却不肯去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恶声恶气地递给人家,(就是)过路的(饿汉)都不会接受。如果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只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 鱼我所欲也(第一小节)(1)(2):比喻说理,提出舍生取义的问题。由常情推出定理(3)(4):对比说理,阐明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5)(6):假设推理,反面说理(7)在两个“由是……”推理的基础上得出结论(8)“是故……”,说明义比生命更重要,人们都应做到舍生取义(9)申述性善论,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舍生取义论证思路正反对比论证观点:人人都可以做到舍生取义,人人都应该做到舍生取义。 鱼我所欲也(第二小节)举例证明:1、不屑嗟来之食的平民:说明义比生命更重要。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者:以三个对比批判了这种不义的行为。正反对比论证:说明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这一中心论点。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设置比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文笔的特点。总结 与《论语七则》相比较舍生取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嗟来之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富与贵,是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两篇思想完全相合,孔孟一脉相承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请问您在哪一方面擅长?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不这样,就会衰竭。认为没有用处而舍弃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有个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的宋国人。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义与气关系的句子: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说明气一定要得到义与道的配合辅助。)是集义所在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说明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动。)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浩然之气”重在内在培养,最重要是在内心积累和培养“义”,而非用外力的作用来得到它。) 义与气的关系:气一定要有“义”和“道”的辅助配合,要在内心长期积累,不要停止,不要忘记。内心真正有了“义”,才可能有浩然之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课外拓展:舍生取义的名句(匈牙利裴多菲)(文天祥)(夏明翰)(孟子) 分析下列各句中的“义”的不同A、孟子:义我所欲也B、三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C、岳飞、文天祥:凛然大义D、红岩英烈:气贯长虹、义薄云天A.与生俱来的一种本心“羞恶之心”。B.士为知已者死的“仗义”。C.忠君报国的“忠义”。D.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坚贞不渝的信念。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