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四下《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四下《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

ID:1087462

大小:71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4-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四下《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无所不在的力》单元的第2课《物体改变形状以后》。[设计思路]本课教材的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1)认识物体的弹性,建立“弹性”、“弹力”的概念。利用典型材料,让学生通过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对物体进行感知,通过捏、压、挤、拉等动作,体会这类物体的共同属性:在外力作用下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总结出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感受形变物体的弹力。(2)研究弹簧拉伸长度与所受拉力的关系。通过学生的量、挂、看、分析等活动,认识弹簧的拉伸长度与拉力(钩码的个数)成正比的规律,即挂的钩码越多,弹簧拉伸得越长。本课的发展线索是以“弹力”为脉络展开:组织对典型、有结构材料的探究和认识,找出弹性;研究橡皮、橡皮泥,进一步理解弹性(恢复原状);感受弹力,让学生感受到弹力是有规律的,为将来进一步学习胡克定律奠定基础,以实现课程标准上制定的“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即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利用多种方法感知事物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的目标。[活动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2能够做研究弹簧拉伸长度和所受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知识与技能:1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可恢复原来的形状;2认识弹性物体发生变化时会产生弹力;3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所受拉力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2乐于与他人合作,学会创造。[材料准备]1.学生分组材料:橡皮筋根、塑料尺或钢尺、海棉、小弹簧、带指针的弹簧、钩码5个、贴有图表的黑板、活动记录纸2.教师准备:拉力器、演示弹簧与拉力关系的演示板、课件[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经历活动1.同学见过拉力器吗?(出示拉力器)用来干什么的?2.请两个同学上来拉一拉试试?感觉如何?3.那么在两个同学拉拉力器的过程中,拉力器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形状改变)是什么使拉力器的形状发生了改变了呢?(板书:受到外力)当两位同学松开手,停止对拉力器用力时,拉力器怎样了?(板书:恢复原状)4.谁能用自己的话将刚才拉力器变化的过程描述一下呢?(拉力器受到外力时,形状发生了改变;去掉外力后,拉力器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了。) 5.那么,还有没有具有拉力器这样本领的其它物体了呢?老师为各小组准备了一些不同的材料,分别用力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再去掉所用的力,观察有什么发现并将观察所得用文字或图画表示出来,好吗?6.学生分小组进行检测、观察物体是否具有类似于拉力器变化的特性。7.汇报交流,展示观察记录。二、理解“弹性”,感知“弹力”1、揭示“弹性”概念拉力器、橡皮筋、弹簧、海绵、塑料尺等物体都有着什么样的共同特性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揭示“弹性”:科学家对这些物体的特性是这样描述的,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2.感知“弹力”(1)(展示撑竿跳高图片)问:什么是弹性物体?谁对它施加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使运动员跳起来的?(2)视频片段介绍车辆避震器、轮胎、夹子的弹性应用。三、回归生活,感受弹力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利用了物体的“弹性”和“弹力”呢?2、相机让学生感受“弹力”①我们再拿这些具有弹性的物体,先对它们施加外力使它们形状改变,再慢慢松开手,体会你手上的感觉,好吗?②指名两个学生谈谈感觉。③小结:我们刚才所感觉到的力,其实就是使物体恢复原来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做“弹力”。3.刚才我们通过研究,知道了拉力器、弹簧、橡皮筋等物体都具有弹性,你们看这个瓶子它具有弹性吗?(学生猜测一番)我们来看小段录象,你们就知道答案了!播放视频资料(其实所有的物体都具有弹性,只是有些物体的弹性呢不是那么明显而已。)四、设计实验,探究弹力1.生活中运用到弹性的例子确实是比较多的。我们也知道弹簧是弹性比较丰富的一种物体。现在我给弹簧一个拉力,弹簧怎么样了?那么弹簧拉伸的长度跟什么有关呢?2.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但这些想法都是出自你们的生活经验,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现在我们来通过实验来验证、研究弹簧拉伸的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若干钩码,一根弹簧,你打算怎么实验?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呢?3.学生说说自己的实验思路(引导学生明白,要想得出弹簧拉伸的准确数据,那就需要尺子进行测量)4.指导实验:为了方便大家的的研究,老师给每小组准备了这样的器材(展示测量演示板)这是一张图表,最上面横线上的数字,依次表示的是所挂钩码的数量,“0”表示没有悬挂钩码。最左边竖线上的数字,依次表示的是弹簧所拉伸的长度,“0”表示弹簧没有伸长,每格是1厘米。教师讲述实验要领:①将没有挂钩码时弹簧的指针先对准“0”刻度的位置,在“0”处打下个点;②挂上一个钩码,在钩码数为“1”的竖线上标记此时弹簧指针所指的位置;③后面依次类推,分别标记出挂2个、3个、4个时弹簧指针所指的位置。 注意:一定要在弹簧稳定后,才可以在相应的竖线上标记弹簧指针所指的位置,标记时视线与指针保持水平。5.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研究。6.交流实验结果。大家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有什么发现吗?用线连接各点,看呈现什么样的图形?这说明什么呢?(每挂一个钩码,弹簧就拉伸1厘米;拉力越大,弹簧拉伸的长度也越长。)那你们预测下,挂5个钩码,弹簧会拉伸多长呢?动手实验,证明你们的预测是否正确。7.如果我要挂100个、1000个钩码,弹簧会拉伸多长?(理论上弹簧可以拉伸10米、100米,但实际中弹簧有可能早已被拉直、或拉断而无法恢复原来的形状了。)五、总结拓展,激励创新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2.利用弹簧拉伸的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你可以设计、发明一个新型的弹簧秤吗?(例如:超重报警、语音读数……)附送: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四下《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的第二课《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作一个简略的概述。一、教材分析:本课所在的第四单元与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一起,完成了《科学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运动与力”的学习,并为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的学习储备基本的力学知识。本单元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力的作用和表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在前一课了解了力有大小和方向、力对物体的运动和形状的影响之后,从本节课开始指导学生认识一些具体的力。本课的学习内容就是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弹力,教材按照从观察现象到认识事物的性质,从实验探究到实际应用的线索编排而成。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发现物体的弹性并按弹性大小给物体排序。第二部分,探究拉力与弹簧的拉伸长度的关系。第三部分,研讨弹性的应用。二、教学目标:通过深入研读教材,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了解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科学知识:知道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变化,去掉外力时会恢复原来的形状。认识弹性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的现象。在科学探究的学习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乐于与他人合作,学会创造。教学重点: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教学难点: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教具准备:铁架台弹簧钩码学具准备:海绵橡皮泥硬币橡皮筋尺子三、说教法、学法。教法:在设计中力求让教学贴近生活,以生活中的现象、身边的材料为学习的切入点,用学生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突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本课以新课标理念作指导,构建“准备学具——观察讨论——实践探究——汇报拓展”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展示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诱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资源,从观察现象到发现物体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实验的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学法:四年级的学生对学习《科学》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在前一课学习中,学生对力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生活中对物体的弹性和弹力也有了一些初浅的直接认识,大部分学生能通过制作、观察、实践、交流等手段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为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设计了以下学法:1、自主探究法:在学习实践中,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师适时启发、点拨、鼓励。2、分析归纳法:以实践为标准,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的过程,在探索中体会科学方法。 3、分组讨论法:针对问题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小组学习中解决问题。四、说教学过程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突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根据学生潜在的认识意向,按照预定的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到科学探究中去。当我用手按这个气球时,它有什么变化?手松开后呢?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形状会发生改变,那么物体的形状改变之后又有着怎样的奥秘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动手玩一玩、动脑想一想来发现其中的奥秘。(二)、操作实践,归纳认识---理解“弹性”,感知“弹力”1、活动一:想办法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再去掉所用的力。边做边想,你发现了什么?(施力时,物体形状改变,去除外力时,物体又能恢复原来的形状。)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我相机出示弹性的定义: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2、活动二:学生做弹币实验。教师讲清弹币活动要求,小组合作弹硬币。弹完后,学生讨论。(1)为什么中间硬币没有动而前边的硬币会被弹出去?(2)实验说明了什么?这是一种看不见的形变产生的力。3、通过操作,完成课本77页的活动记录1,让学生明白“弹性也有大小”。物体排序橡皮海绵人的皮肤木块 4、玩橡皮筋、橡皮泥,体验“弹力”。(1)和学生一起实验:拉紧橡皮筋。提问:橡皮筋为什么会变形?放开橡皮筋,提问:橡皮筋回到原来的样子,你用力了吗?再拿起橡皮筋,先对它们施加外力使它形状改变,再慢慢松开手,体会你手上的感觉。(学生发言。)课件出示:这种能使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做弹力。(2)捏橡皮泥,提问:橡皮泥为什么会变形?放开橡皮泥,提问:橡皮泥回到原来的样子吗?你用力了吗?总结:我们发现有些物体被我们压扁或者拉长后,形状会发生变化,松开手后又会恢复原来的形状。但是有些物体就不行,如橡皮泥。力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易理解,采用动手做的办法,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使得弹性、弹力这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三)、实验研讨,发现规律1、谈话:我们知道弹簧是弹性比较丰富的一种物体。现在我给弹簧一个拉力,弹簧怎么样了?那么拉力的大小和弹簧拉伸的长度之间有没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猜一猜。2、出示活动要求。生分小组进行实验研究。并作好实验记录。将弹簧挂在铁架台上,测量它的长度;(注意事项:①只测量弹簧的长度,不能将钩子测量进去。②要等弹簧挂稳后再测)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实验记录表:钩码的个数(单位:个)01234弹簧的长度(单位:厘米)我们的发现与结论: 探究式科学教育,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收集数据,参与实证、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学生有了参与探究活动的亲身体验,也有利于他们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培养,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意见,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3、学生展示、交流实验结果。师:我们看,弹簧一开始没有受到拉力时,它的形状或者说长度有没有改变?(生:没有。)师:当它受到拉力时呢?师板书:受到拉力。(生:形状改变了。)师:板书:形状改变师:去掉拉力以后呢?(板书:去掉拉力)(生:恢复原来的形状。)师:板书:恢复原状师:你知道物体的这种性质叫什么吗?(生:弹性)师:我们用力拉弹簧,它就伸长,我们把拉力全部取消以后,我们有没有把弹簧压回去?(生:没有。)师:那是什么力量把弹簧恢复到了原状呢?生:(使物体恢复原状的力,我们把它叫做弹力)。板书:弹力1、学生通过实验已经明白:钩码越多(拉力越大),弹簧拉伸的越长。2、想一想:如果挂100个、1000个钩码,弹簧会拉伸多长?有的学生肯定顺势会说挂100个钩码能让弹簧伸长150厘米。而事实上是否真的如此?随后请一个学生上台来示范使劲拉这个弹簧,大家发现弹簧虽然变长了,但却绝对不能拉长到150厘米,因为把这根弹簧拉到笔直它也没有150厘米,而且拉到一定程度它就再也回不到原来的样子了。(理论上,随着钩码的增加,弹簧可以拉伸10米、100米,但实际中,超出弹簧的弹性范围,弹簧有可能早已被拉断而无法恢复原来的形状了。)(四)、联系实际,强化认识。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本环节利用多媒体图片让学生观察弹力是怎样起作用的?并对现象作出解释。 巩固、强化了对弹力概念的认识。再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弹性物体,分析我们是如何利用物体的弹性的。引导学生将知识与应用结合。(五)、总结拓展,激励创新。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应用弹力和弹性,设计一些东西,让我们的工作、生活,更加方便舒适。争做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小发明家。这样激励性的语言作为结束语,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想像和创造的空间。五、说板书设计这个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的将授课内容传达给学生,清晰直观,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恢复原状1、受到拉力弹力2、去掉拉力弹性形状改变总之,我认为,科学教学既要重视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的训练,又要重视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兴趣、。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会学”,更要使他们“好学”,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课成为真正的“科学”。 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9页共9页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