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导学案(附解析岳麓版选修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导学案(附解析岳麓版选修1)》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学案6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社会矛盾 ‎(1)阶级矛盾:由于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吏治混乱导致国家、豪强地主、农民之间的矛盾重重。‎ ‎(2)民族矛盾: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3)统治危机: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深重危机。‎ ‎2.有利条件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2)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 ‎(3)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认识深刻。‎ 深化探究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魏书》卷四十 思考 材料信息反映了当时民族关系中存在什么问题?是怎样造成的?‎ 答案 民族矛盾尖锐。主要原因是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同时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 材料二 右图是北魏冯太后,死后谥文明皇后。她聪明果决,猜忌而长於权术,以重管、重罚驾驭群臣,为其所用。她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阅读诸子百家著作和历史典籍。对北魏的发展和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思考 10‎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思考,冯太后为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哪些促进作用?‎ 答案 (1)冯太后与孝文帝一起掀起了北魏的改革;(2)她的支持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3)改革前她所采取的措施为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重点精讲]‎ 孝文帝改革的前提是什么?有什么必要性和可能性?‎ ‎(1)前提:北魏统一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2)必要性: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人民起义不断。‎ ‎(3)可能性:推动北魏学习汉文化的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受到汉文化的教育,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概念阐释]‎ ‎1.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 ‎2.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隔阂和民族差异消除的过程,是民族间经济、文化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经济方面 ‎(1)均田制 ‎①前提: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批的无主荒地。‎ ‎②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③作用: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2)三长制 ‎①原因: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 ‎②内容:设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③作用: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2.政治方面 ‎(1)整顿吏治 ‎①原因:吏治混乱,各级官员贪污严重;孝文帝重视对官吏的治理问题。‎ ‎②措施:制定俸禄制度,按政绩的好坏考核地方官吏。‎ ‎③意义:吏治得到一定的改善,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迁都洛阳 ‎①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②过程:493年,由平城迁至洛阳;秉公执法,打击以太子拓跋恂为首的保守派。‎ 10‎ ‎③意义: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文明。‎ ‎(3)改行汉制 ‎①废除鲜卑族旧制。②官制一律改行汉制。‎ ‎3.社会习俗 ‎(1)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 ‎(2)内容 ‎①改穿汉服,改说汉语。②改用汉姓,定门第等级。③提倡与汉族通婚。‎ 深化探究 材料一 恩格斯曾指出:“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思考 ‎(1)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经济状况与汉族地区相比有何不同?‎ ‎(2)北魏统一北方后,为“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采取了什么措施?实行这一措施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答案 (1)改革前鲜卑族拓跋部基本以游牧经济为主,明显落后于汉族地区的农耕经济。‎ ‎(2)措施:颁布了均田令。‎ 基本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批的无主荒地。‎ 积极作用: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材料二 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洛阳伽蓝记》‎ 思考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洛阳经济的发展、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和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促进历史发展的进步改革。‎ 材料三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书·高祖纪》‎ 思考 材料所述的应该是谁?反映了什么问题?他为什么要学习汉族文化?‎ 10‎ 答案 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对汉族的儒家、道家思想非常了解,造就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 ‎[概念阐释]‎ 均田制:实施均田制的前提是国家掌握一定的无主荒地;向农民授田的条件是农民必须纳税服役,这实际上是增加自耕农的数量,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此外,所授土地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 ‎[重点精讲]‎ 实行均田制的原因是什么?均田制的性质是什么?‎ 原因:大量农民依附豪强地主,国家赋税收入减少。性质: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 ‎[重点精讲]‎ ‎1.均田制能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不能。均田制是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它并未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未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因此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迁都洛阳使北魏孝文帝避开了保守势力雄厚的旧都平城,减小了改革的阻力。同时,迁都洛阳还加强了与汉族地主阶级的联系,成为整个改革的关键步骤和后期改革的前提。‎ ‎3.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政策?‎ 孝文帝崇尚汉族文化,实行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提高了鲜卑族的文化水准,是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经济方面: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 ‎2.民族关系: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3.政治方面:有利于加速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深化探究 材料一 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中华书局)‎ 思考 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内容有哪些?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内容:易汉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影响:与汉族完全融合,历史上的鲜卑族最终消失。‎ 材料二 但是,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10‎ 思考 你是如何认识材料中的观点的?‎ 答案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必然会被中原的先进文明所征服。这一过程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思考 依据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答案 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归纳总结]‎ 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鲜卑族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这就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要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2)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的措施。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3)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将北方民族的融合推向高潮。‎ ‎[教材互补]‎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加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人教版)‎ ‎[重点精讲]‎ 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成为魏晋时期的时代特点,试从原因、实质、影响等角度谈一谈你对这一特点的理解。‎ ‎(1)原因:①孝文帝革除旧俗的改革,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②鲜卑、匈奴、羯、氐、羌迁居中原,通婚杂居,胡汉差别逐渐消除。(也是融合表现)‎ ‎(2)实质:民族融合的过程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和社会进步的进程。‎ ‎(3)影响: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的均田令的内容不包括(  )‎ A.只有男子才能领种政府的土地 B.授田农民的露田死后要归还政府 10‎ C.地主原有的土地不作任何变动 D.授田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答案 A 解析 北魏均田令规定,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都可以领种土地,但领种的数量不同。‎ ‎2.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  )‎ 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 B.推行均田制 C.设立三长制 D.推行新的租调制 答案 A 解析 “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3.“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买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孝文帝改革中能够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是(  )‎ ‎①均田制 ②三长制 ③整顿吏治 ④改穿汉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措施。材料不能反映汉化,而④“改穿汉服”是汉化措施,故排除。‎ ‎4.把鲜卑与汉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措施是(  )‎ A.讲汉话 B.改汉姓 C.通婚姻 D.改籍贯 答案 C 解析 抓住题干中的限定语“紧密连在一起”,A、B、D三项虽然也加强了两族的联系,但是最恰当的为C项。‎ ‎5.下图是北魏鲜卑族的“扬场图”和“耕牛图”的墓葬壁画,由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①鲜卑族生产方式的农耕化 ②鲜卑农民特别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实效性 ③都市繁华,商业活跃 ④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10‎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C ‎6.仔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北魏骑马武士俑 图二 孝文帝改革后的服装 材料二 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的鲜卑族人所穿的不同服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的什么土地制度?其影响是什么?这一制度是在哪一时期因为什么原因而逐渐瓦解的?‎ ‎(3)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案 (1)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的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到唐朝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与土地买卖的频繁,加上安史之乱的破坏而逐渐瓦解。‎ ‎(3)都获得了成功;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 ‎[基础达标]‎ ‎1.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枢,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10‎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孝文帝强调洛阳地理位置“均天下所据”“制御华夏”。‎ ‎2.《魏书·良吏传序》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 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迁都洛阳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的理解。由“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得知材料出现的这种状况主要原因是迁都洛阳。所以选A。‎ ‎3.“(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人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上述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的“外谋南伐”“其实迁也”表明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4.迁都洛阳后,一位入仕于孝文帝的42岁鲜卑族贺氏的官员,下列有关史实可信的是(  )‎ ‎①他上朝时仍使用鲜卑话 ②此人娶了一位汉族女子为妻 ③他原来的姓氏是贺赖氏 ④他死后安葬在了平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同意暂缓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改说汉语,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通过“定族姓”下令原鲜卑姓“贺赖”改为汉姓“贺”。‎ ‎5.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 10‎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反映了民族的融合。所以选C。‎ ‎[能力提升]‎ ‎6.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和商鞅变法相比,不同点是(  )‎ A.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B.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C.制度创新,并为后世沿用 D.没有实行严刑峻法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能力。两次改革都促进了经济发展,为以后的统一奠定基础,所创立的一些制度分别为后世所沿用,但北魏孝文帝改革没有实行严刑峻法,D项是不同点。‎ ‎7.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 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步伐 答案 B 解析 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通婚,从根本上说是政治联姻。通过这种政治联姻,鲜卑族和汉族两族的利益和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有利于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8.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 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C.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D.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要求——“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缓解了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这就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9.阅读下列材料:‎ 10‎ 材料一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 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其实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问题?‎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案 (1)措施:均田制。基本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量的无主荒地。积极作用: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 ‎(2)问题:改革面临很大的阻力(或迁都洛阳,阻力重重)。‎ ‎(3)现象: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方社会的发展,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10‎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