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去自信力吗》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国人失去自信力吗》

ID:1085265

大小:79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4-1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西安外国语学校初中部九年级语文上册学案主备人:梁珊珊审核:于小风批准:孙岩第四单元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总第期)班级:姓名:小组:评价:【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标出段落,理清思路。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以及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同时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含意。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学习反驳论证;品味语句,体会作者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3.理解作者忧国忧民、关心民族命运和热烈情怀和深刻思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重难点】1.领会鲁迅先生的立场、观点、言语,使学生充满自豪感,自信力。2.理解关键语句,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自主预习】1.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凌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的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他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病情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和关注。2.《且介亭杂文》,1935年12月编订,收入了1934年鲁迅创作的杂文。在这本杂文集的命名中,鲁迅用了“损形”的修辞手法,“且介”分别是租界二字的一半,即“租界”的意思。当时,鲁迅生活在上海北四川路,这是帝国主义越过租界范围以后修筑马路的区域,被称为半租界。鲁迅以杂文集名告诉读者,这些杂文创作于“半租界的亭子间”,表达了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无比愤懑之情。3.相关知识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有三种形式: ①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驳斥,揭示出谎言同事实、谬论与真理之间的矛盾。有的文章,首先证明与论敌的论点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以此来证明论敌的论点是错误的。 ②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论点的根据,是证明论点的。错误和反动的论点,往往是建立在虚假的论据之上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③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谬误(驳其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驳倒了它的论证中关键问题,也就把谬论驳倒了。4、注音慨( )叹省(  )悟 诓()骗前仆()后继 诬()蔑脊( )梁 抹()杀抹( )布拐弯抹( )角脂( )粉5、解释下列词语:玄虚:        怀右伤今:         为民请命:         舍身求法: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作者是,原名,字。我们以前还学过该作者的散文,小说。本文运用的论证方式,采取和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合作探究】 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西安外国语学校初中部九年级语文上册学案主备人:梁珊珊审核:于小风批准:孙岩一、自主探究,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4、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5、作者如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理清思路)二、深入探究(一)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再次走进文章,一边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一边独立思考,然后与你的组员交流,分享发现的快乐。1、第1段 “公开”一词的含义?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3、第3段中“他信力”的表达效果?“倒是一条新生路”的含义?4、如何理解“以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他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5、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二)品读讨论探究第6—9段,合作探究:1、“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请讨论后明确: 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西安外国语学校初中部九年级语文上册学案主备人:梁珊珊审核:于小风批准:孙岩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3、文中第8段中“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什么人?他们的现状如何?“一部分人”又指的是什么人?4、第9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找出来体会其意思。“脂粉”:“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地底下”:(三)欣赏品味,犀利语言。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2.找出课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其“中国人”的含义。3.“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课堂检测】一、课内语段阅读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1.语段的敌论点是:;敌论据是。2.“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西安外国语学校初中部九年级语文上册学案主备人:梁珊珊审核:于小风批准:孙岩3.上面语段中的“他信力”具体是指。4.“自欺力”具体是指。二、课外语段阅读。善待挫折①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③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④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有删改)1、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采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2、第④段“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一句中“往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文章第⑤段加点的“绊脚石”和“垫脚石”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绊脚石:垫脚石:4、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针对这一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家长签字: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