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2.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3•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4.探究式。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5.比较阅读法。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仲。情感态度价值观:卑鸟鲁迅先牛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教学重点:1、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2、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教学难点: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和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吋一.导入:(直接导入)二.解题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其杂文有“匕首”,“投枪”Z喻。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一一“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三.作者及写作背景:(见幻灯片)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z后。中国近代本來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四.疏通课文1.弄清字词障碍。(见读读写写)2.朗读全文,熟知内容3.思考问题。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五、布置作业:1、抄写读读写写2、读熟课文第2课时
一、驳论文简介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岀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盲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二、分析课文。1、一二段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明确:谬误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谬误论据:两年以前,……却也是事实。语句:“总自夸”,“只希望”,“也是事实”,“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耍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明确: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是驳论证。3、第五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明确: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所以被删去。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4、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明确:屮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人在。5、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明确:“要论中国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6•“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学生阅读课文冋答问题。7•“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明确: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二、布置作业:读课文,思考课后作业第3课时一、品味语句。1、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们准确的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二、总结全文。三、布置作业。分小组搜集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中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现状调查》。四、板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吗一、摆谬论二、自夸(信“地”信“物”)三、驳论证四、得结论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