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阐述:本文是一篇驳论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这篇文章。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及鲁迅的文学常识。2、学生自主归纳复习立论文的相关知识点,在对比中学习“驳论文”的相关知识点,以及与“立论文“的区别。。3、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和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4、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5、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重点难点: (l)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2)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3)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4)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媒体设计 投影仪、PPT课件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找出正反两个论点一、导入: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入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课件出示图片)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再则,它以这种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这是很巧妙的。若用陈述句或反问句,则太直白,没有张力;而现在的标题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和询问……而这几方面内容又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使标题内涵非常丰富。鲁迅向来擅长在标题上做足文章,这篇也是一样。三、整体感知:速读文章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要让学生通过小组自查自测。2、找出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对方的论据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3、作者的正面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4、就文章第一自然段品味作者的语言。(讽刺)注意:抓住关键词:总是、一味、只等,来品析。第二课时要点:具体研习,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1.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 (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 (3)求神拜佛是“自欺”。 这些批驳证明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