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灯下漫笔》教案

ID:1084220

大小:39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4-1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白云二中高二语文组备课资料《灯下漫笔》讲习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2、培养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3、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以及作者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一、问题设置:1、杂文的特点:请同学们回顾《拿来主义》。以小见大,语言辛辣、犀利,幽默,讽刺,反语,具有无比的力度。2、解题:(请同学们谈谈对漫笔的了解)明确: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放得开收得拢。而且鲁迅在《夜颂》中说自己是“爱夜的人”。而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己在暗中看一切暗”。那么,在1925年4月29日的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这就点明了“灯下”之含义。3、快速阅读课文,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整体感知课文。(1、)思考作者所涉及的对象有几方面?明确:中国人(老百姓)、统治者(主子)、中国社会(时代)。(2、)思路:现实——历史——未来(3、)引子:兑换钞票(思维的爆发点)(4)文章由钞票贬值的日常小事写起的,那整件事情是如何呈现的?文中的老百姓在整件事情的过程中心情有什么起伏?(抓住文章的关键词)明确:过程:如何相信国家银行而将银行换成钞票(第一段),又如何因政局不稳要将钞票转换银元不得(第二段)听说暗中有了行情又赶去兑现,打了折也不计较。心情起伏:开始换钞票时的“乐意”到停止兑换时的“不甘心”和“恐慌”,最后打折兑换、吃亏了以后的“非常高兴”与“更非常高兴”。此外还有,开始“银元装在怀中”,只觉得“沉重累坠”,后来终于得到后就“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5)同样的现银,以前感到“沉重累坠”,后来又“沉垫垫地觉得安心”,这反映了什么样的心理?参考:同样是现银,同样的沉,但却反映了“人”(老百姓和作者)在事件过程中心情的变化。当钞票“蒸蒸日上”时,银元装在怀中,却只觉得“沉重累坠”;当钞票大打折扣,六折、七折后换成了银元,可这时“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作者正是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洞悉到百姓的奴性心态,现银沉重,心情更沉重,这沉重的心情促使作者思考中国历史和国民性的重大问题。(6)当鲁迅和众多老百姓一样把钞票换银后,他在高兴之余突起了什么想法?(用课文句子回答)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7)请一位同学朗读第5段,明确奴隶的地位和性质。将人不当人,人与牛马的关系。(8)由第6段作者转入了对历史的挖掘?还说“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向来就很好?但实际上我们真的很好吗“?那作者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白云二中高二语文组备课资料不是的,第八、九段便是例证(阅读印发的背景资料),中国人向来就没争到过人的价格。可见,做不成奴隶的力争做奴隶,只要有奴隶可做,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万姓胪欢”。结论:中国的社会历史就是这么两个时代的循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9)作者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这样概括的依据何在?(试从上文找出来,然后谈谈你的看法)①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②百姓渴望有人定出奴隶的规则,过“治世”正常的奴隶生活,一旦有人出来定了规则,便“万姓舻欢”③中国历史总陷入“一治”(暂时做稳了奴隶)“一乱”(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循环怪圈之中。(10)作者很谦虚地用“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把我们的思绪从历史拉回到眼前的社会现实,给我们提出一个关系到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我们究竟要走哪一条路?”明确:在这一段里鲁迅指明了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都“不满”于现状,但无论是知识分子(国学家、文学家、道学家)还是普通百姓,所走的却都是“复古”或是“避难”。内在的意思是其实复古也好,避难也好,都是想去做奴隶。面对这样的国民,这样无奈的现实,鲁迅有着淡淡的悲凉。但很显然,鲁迅先生是反对我们去做奴隶的,他用一个反问句逼出了新的回答(即另一种选择),这种选择是什么?明确: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鲁迅在《而已集·小杂感》中说:“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最后他以饱满的激情要求我们去创造新的“第三样时代”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二、问题反思: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在专制暴政之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后一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代。中国社会,也就在这“一治一乱”中因循反复,老百姓则在两种时代中挣扎浮沉。这一结论,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如此偏激,却如此深刻。三、课堂练习:四、总结归纳本文的感情基调对老百姓的深深同情,对封建历史的愤怒批判,对现实复古主义者的无情抨击,对青年的热切呼唤;对中国未来社会充满必胜的信心,全文将愤怒、同情、批判、讽刺熔为一炉,使情感和理性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理中生情,情中化理。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概括本文的主题。2、品味课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体味其情理交融的特色。3、体会鲁迅杂文的感情化的特点。二、问题设置: 白云二中高二语文组备课资料1、在上一节课中,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在专制暴政之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后一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代。中国社会,也就在这“一治一乱”中因循反复,老百姓则在两种时代中挣扎浮沉。这一结论,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如此偏激,却如此深刻。你不得不惊叹。下面请结合上节课的内容,思考一下本文的主题应如何概括(要注意把握三个关键句子)1、“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2、“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3、“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这基本体现了本文的主题思想。主题:一是作者思考中国历史,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二是作者思考国民性问题,矛头指向国民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2、赏析重点语句,体会情和理(1)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作者为什么说“极容易变成奴隶”?为什么成为奴隶还“万分喜欢”?)“极容易”说明中国“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奴隶当作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喜欢”了。(2)、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玩艺(“这一个小玩艺”是指什么?)“这一个小玩艺”是指“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之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途中命运之间反复挣扎。(3、)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有如元朝定律……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重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段假设性的心理分析与论证:人突然陷于“乱离人,不及太平犬”时,而又突然得到“等于牛马”的待遇,尽管“不算人”也会“心悦诚服”的。作者这段话是通过打比方,愤怒抨击封建暴政,暴露国民的奴性人格,讽刺所谓的“太平盛世”,不过就是一个百姓“略等于牛马”的时代,至多是一个“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关键词语是“羡慕”“叹息”“心悦诚服”“恭颂”。(4、)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联系课文和你现有的知识,说说对“‘人’的价格”的理解)“人’的价格”的内涵是指老百姓不受强盗官兵的愚弄,不再沦为牛马,甚至不再是奴隶,而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充分享受做人的资格,获得做人的尊严和自由,实现当家作主的梦想。补充:鲁迅“立人”的思想: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第一次提出,立人的根本在于“尊个性而扬精神”,人的个性生命的精神自由,是人之成为人的价格的唯一标准。只要人还处于物质的,特别是精神的受压抑状态,没有获得个体的精神自由,人就没有根本走出“奴隶”的状态。并且在中国封建家族式的结构中,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人人都互相压抑,所以鲁迅的立人尤为重要。 白云二中高二语文组备课资料(5)中国的百姓向来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揭示老百姓遭受官兵蹂躏的悲惨命运,讽刺国民的麻木不仁,批判国民缺少反抗精神,无论战与不战都逃不过被人杀掠的命运。关键词语是“中立”“杀掠”“希望”“决定”。(6、)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这里所说的“奴隶规则”是什么?)“奴隶规则”是指“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总之,是“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并且“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不受“意外的灾殃”。(7、)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揭露当时的现实,仍是强盗官兵交互为祸的时代,老百姓仍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境地。关键词语是“莫名其妙”“迁”“避”“比较的‘稳’”。(8、)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的时候……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是给“主子”清道辟路,所以说:“为天子驱除云尔”。明确:这里的“一治一乱”是指上文所说的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作乱人物”是指历史上造反起义的农民。在这里作者用了一种幽默的讽刺那些修史的学者们还沉浸在历史的光环中,不愿醒来。(9、)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什么是“第三样时代”?现在是21世纪了,鲁迅先生所说的“第三样时代”是不是来到了呢?)请大家讨论。参考:(1)“第三样时代”指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怪圈,从而迈向民主和自由的时代,是一个老百姓告别“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而成为社会主人的时代。总之,是一个全新的时代。鲁迅在这里又透露出一种希望。(2)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对中国社会的本质做一个深入的思考。由于学生的认识不同,可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因此,教师把握原则:什么时候真正争取到“人”的价格了,也就迎来了“第三样时代”。三、问题反思、总结归纳鲁迅杂文议论感情化的特点(1)在无懈可击、无可辩驳的逻辑的论证中,鲜明地保留着感性的美感特点,将议论与叙事、描写、抒情融为一体。把人们心灵的特点放在历史与现实的坐标点上,加以考查、议论、揭破,不仅见其真,而且见其深。例如作者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两个时代时,表面作一个科学的论断,但作者的内心却是汹涌澎湃。(2)议论以作者的感情为内在的逻辑和动力,不仅给人以理性的说服,而且给人以感情的感染。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强烈情感化的感受和认识,促使作者奋笔疾书,换银后,现银沉重,心情更为沉重。(3)议论而不作结论,只是用特定的艺术境界去唤起读者对结论的相像、思考,给人以意在言外的无尽回味。含蓄而不晦涩,概括而不抽象。它们作用于读者的,不光是理性,还饱含着作者的感情,让人们不仅从理性分析中而且从具体的感受中引出结论来,让人感悟作者对中国社会历史的理性认识和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浓厚的感情色彩。四、作业:课后题二、三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