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个师父》导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我的第一个师父》导学案

ID:1082609

大小:21.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4-1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我的第一个师父》导学案背景简介:《我的第一个师父》是鲁迅先生的作品,《作家》月刊第一卷第一期,这本书的意义很大。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这篇小说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五四运动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21年12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名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与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的精神。出生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列夫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教学目标:  1、学生诵读文章,把握文本内容和领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本文并列造型的对比手法。  3、赏析几个重点片段,领会鲁迅式的幽默。教学重难点:赏析几个重点片段,学习本文并列造型的对比手法,领会鲁迅式的幽默。拓展:鲁迅的老师: 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读书。三味的意思,按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寿殊邻后来的解释是: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子书之味。那时鲁迅已经读完《论语》,开始读《诗经》。寿镜吾先生是一个很正派的人,鲁迅很尊重他。寿镜吾先生教学很严谨,他只收八个学生,认为多收了教不过来。他对学生要求严格,但是从不体罚学生,学生如不用心读书,他就把他辞退掉。寿镜吾先生生活很简朴,他和他的儿子两人合穿一件长衫,在家里,长衫挂在书屋里,谁出门就穿上它,回来即脱下挂起来。他对鲁迅很好。鲁迅的父亲病了,有一次医生开的药方中要用十年的陈米做药引,鲁迅在三味书屋谈起,说到哪里去找呢。寿镜吾先生听见了,说他有办法。不久,他身穿打了补丁的长衫,背了一袋陈米到鲁迅家里来了,使鲁迅深受感动。寿镜吾先生对劳动人民也是很同情的。有一次坐船下乡,遇到大风,把船篷吹走了一块,船户要去捞,寿先生赶忙拦住,说太危险了。船户说,一个篷要两元钱呢!寿先生说,我赔你的。回来后,果然赔了两元钱给船户,船户很感激。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曾提到在三味书屋中读书的情况,持批判的态度。这主要是对当时的教育方法而言的。对寿镜吾先生在字里行间还是流露出尊敬的心情,认为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是很慈祥的老师。  章太炎  章太炎,名炳麟(1869--1936)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馀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辑,流亡日本。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命。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1904年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孙中山迎其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曾参加张謇统一党,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消”言论。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参加讨袁,为袁禁锢,袁死后被释放。1917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1935年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杂志。晚年愤日本侵略中国,曾赞助抗日救亡运动。  早年接受西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生物进化论,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西方哲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新思想、新内容,主要表现在《訄书》中,认为“精气为物”,“其智虑非气”;宣称“若夫天与上帝,则未尝有矣”,否定天命论说教。其思想又受佛教唯识宗和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影响。随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思想上渐趋颓唐。  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均有成就。宣扬革命的诗文,影响很大,但文字古奥难解。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上探语源,下明流变,颇多创获。清末民初著名學者,研究範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等等,著述甚豐。关于儒学的著作有:《儒术新论》、《订孔》等。一生著作颇多,约有400余万字。著述除刊入《章氏丛书》、《续编》外,遗稿又刊入《章氏丛书三编》。   藤野先生  作为一个正直的科学工作者的藤野先生,一直认为科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科学无国界,应造福于全人类,因而他对来自柔弱异邦的学子青年鲁迅给予了多方关怀。他考虑到其语言障碍及基础的薄弱,便关切地询问鲁迅能否记下笔记,并要他每星期把笔记送他看一回,不仅如此,他还将笔记"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有时,他还将鲁迅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亲自纠正他所绘解剖图的错误;考虑到民族习俗,他对鲁迅先生的解剖实习课很担心,当他知道鲁迅敢于解剖后,如释重负地说:"现在总算放心了......"他的确对于鲁迅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而那些"爱国青年"呢?仅仅是鲁迅的考试成绩居中,"不过是没有落第",他们便妒意大发,认为"中国是弱国,所有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于是便将鲁迅先生的讲义"翻检了一通"。当他们发现藤野先生用红笔批改过的那些讲义后,便断定鲁迅得到先生漏泄的题目,于是又借通告内容隐刺他,或写匿名信诬陷他,用卑劣的手段对一个弱国青年进行接二连三的攻击。这与藤野先生的行为完全背驰。这就不难理解作者的意图:通过描写他们的无礼行径揭露他们妄自尊大、盲目忠君的军国主义思想,暴露了他们歧视弱小者的卑污灵魂,与藤野先生的行为构成鲜明对比,衬托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人格。作者正是运用正反结合的手法刻画人物,这就使人物性格具有浮雕般的效果。  电影事件侧重交待鲁迅离开藤野先生的原因。文中说,这件事却使"我的意见变化了","到了第二年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显然电影事件是全文情节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它勾连了离别藤野先生前后的两部分内容,结束了对藤野先生由正反性格刻画到离别情景及离别以后思念心情的描写,它旨在贯通情节,勾连各部分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起着桥梁作用。因为它主要起结构过渡的作用,因而只简括地交待一句,而不像直接关系到人物形象的匿名信事件那样写得详细,起始经过结局都交待得清清楚楚。   两事件又异中有同,即共同勾勒出当时被扭曲的社会环境,以恶劣环境衬托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当时日本电影等宣传媒介连篇累牍地说教,使"爱国青年"在毒焰熏陶下膨胀起来"爱国热情",展示了一个军国主义思想泛滥,弥漫着仇视和冷酷的社会环境。正是在这个变态的环境中,藤野先生的品质才更为可贵,如出污泥之荷花,尤为高洁,这对一个忧国忧民的异族青年来说,印象就更为深刻,尤其值得珍视,所以,离别他时,鲁迅先生才深感不安,编诚实的谎言安慰老师,为自己没有去信而内疚,可见环境是从反面来突出先生的品质的。  两件事表现了鲁迅的爱国热情云云固然不错,并且是必要的,但仅此是不够的,如果脱离了中心去另立视角,并以那一视角所获得的意象来包揽一切,会将一篇中心明确、结构紧凑的文章揉捏得枝干斜逸,这就难以体味到作品的深刻内涵,使学生一团糊涂。  三个老师都是非常喜欢鲁迅的,对鲁迅是无微不至,使鲁迅在往后的日子里,懂得了许多的道理和知识。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