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分课辑录上枢密韩太尉书
加入VIP免费下载

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分课辑录上枢密韩太尉书

ID:1077629

大小:94.51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2-04-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湖北省鄂州市泽林中学殷艳彬上枢密韩太尉书课内文段2003年四川二、阅读下边的文言文,完成7—11题。(10分,每小题2分)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①,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②,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③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④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注】①志其大:立下大志②光耀:丰采③赐:准许④益:更加7.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愿:希望B.非有取于斗升之禄禄:俸禄C.然幸而得赐归待选幸:幸福D.将以益治其文治:钻研8.下面语句中与“偶然得之”中“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屠)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B.辍耕之垄上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D.河南乐羊子之妻者9.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A.B.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C.D.愚以为宫中之事,悉以咨之苟富贵,无相忘10.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多而何为——即使学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B.闻一言以自壮——听您一句话来激励自己C.未能通习吏事——还不能彻底掌握做官的事情D.偶然得之,非其所乐——偶然得到官职,正是我所高兴的事11.下列说法与所选文段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见到了名山,见到了黄河而没有见到韩太尉是一种遗憾。B.作者认为韩太尉高高在上,文中表达了自己想求见又非常害怕见面的心情。 湖北省鄂州市泽林中学殷艳彬C.在第二段中作者表明自己不是醉心功名之人,回家等待朝廷选拔是一件乐事。D.文末再次表明志向,自己将进一‘步钻研学问,并且学习治理政事,希望太尉能够屈尊指教。7.C8.A9.A10.D2003陕西省(三)、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17-19题。(8分)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17.选文以孟子和太史公为例,谈到写文章的人要善于“养气”,你认为他们两人养气的途径是否相同?请谈谈理由。(3分)·18.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19.除文段中作者的观点外,你认为写文章时“养气”的方法还有哪些?(3分)17.不同。孟子善于通过加强内在修养培养“浩然之气”,太史公善于通过游历名山大川、广交四方名士来养气,一内一外,所以,“养气”的途径不同。18.但是(如果不先养气),文章不是可以凭学习就能写得好的,气可以通过修养获得。(或:但是文章不能靠学习就会写好,气可以靠修养而获得。)19.(1)积累一些优美的语句和段落,丰富自己的语言。(2)博览群书,汲取精华。(3)关注自然、社会、人生,多观察,多体验。(4)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力求有创意。(答出三点即可)2003山东德州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述,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不完全正确的一项:()(2分)A、①充乎天地之间乎:在②、称其气之小大称:相当,配合B、①恐遂汩没遂:就②、恣观终南、嵩、华之高恣:无拘束C、①仰观天子宫阙之壮宫阙:宫殿②、天下之巨丽巨丽:极其美好D、①天下之所恃以无忧恃:依靠②、四夷之所惮惮:畏惧 湖北省鄂州市泽林中学殷艳彬9、作者在第一段中提出了什么观点?(2分,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在第二段中,作者列举了那些自身的局限性?(2分,用原文作答)11、在第二段中,为突破自身局限,作者做了哪些努力?(2分,用原文回答)12、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译:②、天下之所恃以无忧译:8、B。(2分)9、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2分)10、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述,不足以激发其志气。(2分)11、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只答下列要点:游山河京华,谒翰林欧阳公,然后提出拜见韩太尉的要求。也给满分)(2分)12、①、我善于修养自己正大刚直的气。(2分)②、天下人都依靠(你)可以无忧无虑。(2分)2003河南省五、阅读下面古文古诗。完成20一24题。(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20一23题。(8分)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2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2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作者写所见山之“高”、水之“大且深”的目的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是宋朝人,除“三苏”——苏洵、________、苏辙外,还有________(该空写出一人即可)等。(2分) 湖北省鄂州市泽林中学殷艳彬2003德城区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述,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2分)  A、①充乎天地之间  乎:在      ②、称其气之小大  称:相当,配合B、①恐遂汩没      遂:就      ②、恣观终南、嵩、华之高  恣:无拘束C、①仰观天子宫阙之壮  宫阙:宫殿②、天下之巨丽  巨丽:极其美好D、①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恃:依靠  ②、四夷之所惮    惮:畏惧9、作者在第一段中提出了什么观点?(2分,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第二段中,作者列举了那些自身的局限性?(2分,用原文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第二段中,为突破自身局限,作者做了哪些努力?(2分,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B。(2分)9、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2分)10、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述,不足以激发其志气。(2分)11、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只答下列要点:游山河京华,谒翰林欧阳公,然后提出拜见韩太尉的要求。也给满分)(2分)12、①、我善于修养自己正大刚直的气。(2分)②、天下人都依靠(你)可以无忧无虑。(2分)2003大连市(一)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1~3题。(6分)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1、解释文中加点字。(2分)⑴称其气之小大称:____________⑵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为:_________________2、写出两个含“至”的成语,成语中的“至”要与“思之至深”的“至”意思相同。(2分)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林语堂说:“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请把选文中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例子抄在下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省鄂州市泽林中学殷艳彬昆明市2004二、阅读(一)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7—10题。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辙年少,未能通习史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节选自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7.结合句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A.故愿得观贤人之光濯()B.闻一言以自壮()C.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D.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8.请从文中摘出表明作者见解的一句: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10.读完这段文字,请联系全文说说,苏辙的这番慷慨陈词能否打动太尉,为什么?(二)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11~13题。小港渡者庚寅①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州城,命小奚②以木简③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④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⑤。”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扑⑥,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⑦。予爽然⑧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募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注]①庚寅:1650年。②小奚:小书童。③木简:这里指木板。④熟视:仔细看。⑤阖:关闭。⑥扑:跌倒。⑦牡下:上锁。⑧爽然:若有所失的样子。1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和()。A.束断书崩B.人不知而不愠C.以木简束书从D.予愠为戏12.渡者说:“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他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13.用自己的话或借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7.A希望B勉励C景象D从前8.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9.译:太尉(您)如果认为我可以教育就请(您)屈尊教导我,那就太幸运了。10.能。“书”中言辞恳切,感情真挚,表现出苏辙虽然年轻,但才华不凡,勇气超群,颇有见解。11.BD12.渡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在仔细观察小书童(小书童人小书重,书捆得又不结实)后,作出了这样的应答。(如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也可,例如: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望城二里许;渡者熟视小奚等。)13.做事应有条不紊,不急不躁,如盲目求快,则可能事与愿违或欲速则不达。乌鲁木齐市2004(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21——25题。(共15分,每题3分) 湖北省鄂州市泽林中学殷艳彬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吾善养吾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21、下列句中画线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1)然文不可以学而能(2)方曦之之不可强以仕B、(1)气可以养而致(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C、(1)称其气之小大(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D、(1)故其文疏荡(2)彼竭我盈,故克之。2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答:。(2)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答:23、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又分别从哪两个方面来证明的?答:。24、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与“气”关系的见解。答:。21、D22、(1)我喜欢写文章,考虑这个问题非常深入。(2)难道曾经拿起笔来(故意)学习做这样的文章吗?(每句1分)23、观点: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用自己的话答也可)。作者分别从加强内在修养和加强外在阅历两个方面举例证明的。24、(二者关系2分,联系实际谈见解1分,有创见、语言流畅者再加1分)2004年天津市  阅读《上枢密韩太尉书》中的片断,回答15——19题。(14分)  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15、作者在这段文字开头通过对和关系的论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3分)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气可以养而致()(2)充乎天地之间()(3)称其气之小大()  17、下面与“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一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B、公将鼓之。  C、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8、将“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译为现代汉语。(2分)  译文:。  19、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举了孟子善于提高和司马迁善于丰富的事例,说明两种不同的养气途径,都可以达到文气充沛的效果。文段中表现孟子和司马迁的文章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的一句话是:。  15、(3分)为文养气 湖北省鄂州市泽林中学殷艳彬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每空1分)  16、(3分)(1)获得,得到(2)在(3)相当,配合  17、(3分)C  18、(2分)这二位前辈,难道曾经拿起笔学做这样的文章吗?  19、(3分)内在修养生活阅历其气充乎其中而滋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南昌市2004(二)阅读《上枢密韩太尉》(片断),完成第10一14题。(13分)①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于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共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共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也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共文,而不自知也。②橄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郊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万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现,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会、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10.用;!"给下面句子断句。{2分)仰观夭子宫胡之壮与仓京府库城池苑面之富且大也面后知天下之巨丽1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惫思。{3分)(1)致:(2)称:(3)恃:12.句子翻译。(4分)(1)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2)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13.联系本文及所学过的课文,写出与文中“燕、赵问豪俊”相关的句子。(2分)(!)(2)14.作者用孟子和司马迁的事例论证了什么观点?(2分)10.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一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圃之富且大也腼后知天下之巨丽(2分;每断对一处给1分)11.(1)获得(2)相当(配合)(3)依靠(3分;每小题1分)12.(1)难道(他们)曾经拿起笔来故意学做这样的文章吗?(2分)(2)然后才知道天下的(好)文章都聚集在这里。(2分)13.(1)慨然想见古之豪杰(2)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2分)14.文者气之所形(或:文章要有“文气”,写文章的人要善于“养气”)(2分)荆州市2004 湖北省鄂州市泽林中学殷艳彬三、(8分)阅读《上枢密韩太尉书》选段,完成9-12题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9.选出词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组()A.之:思之至深穷山之高而止B.其:今观其文章必先苦其心志C.而:文不可以学而能足肤皲裂而不知D.为:辙生好为文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10.选出词义相同的一组()A.好:辙生好为文好鸟相鸣B.观:今观其文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C.故:故其文疏荡故自号曰醉翁也D称:称其气之小大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11.翻译句子。①我善养吾浩然之气。②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12.简答、填写。①对这段文字论述的主要内容,可以用这样两个字概括:②对作者表述的独到见解,可以用本段文字中这样几个字来评价:9.B(2分)10.C(2分)11.①我善于修养自己正大刚直的气②他们的气充盈于内心而外化于容貌上,流动在语言中,表现在文章里(2分,每小题1分)12.①养气②思之至深(此题2分,每小题1分)以上共8分2004十堰市(四)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23—27题。(10分)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处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湖北省鄂州市泽林中学殷艳彬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比,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①故其文疏荡()②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③百氏之书()④充乎天地之间()2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原句: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译:25.本文开头借对与关系的论述,提出自己的见解是(用原句回答)。(2分)26.作者列举孟子、太史公文章特点的意图是什么?(2分)27.第二段历数自己的漫游历程,意在强调什么?(2分)23.①疏朗宕荡。②扩大自己(的视野)③指诸子百家。④在。24.这两个人,难道(他们)曾经拿起笔来故意学做这样的文章吗?25.为文;养气;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26 湖北省鄂州市泽林中学殷艳彬.意在说明写文章一要胸襟开阔,气度不凡,二要游名山大川,广交四方名人,进而印证自己的观点。27.强调为文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游览天下名山大川,广交天下文人学士。  2004广西(二)大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丈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丈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共10分)  13、解释下列带点的词。(2分)  (1)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乎:称:  (2)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善:浩然:  14、选文以孟子和太史公为例,谈到写文章的人要善于“养气”,你认为他们两人    养气的途径是否相同?(用自己的话回答)说说理由。(3分)  15、翻译句子(2分)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16、除文中作者的观点外,你认为写“文章”时“养气”的方法还有哪些?(3分)  答:13、在相当擅长正大刚直14、不同。孟子善于通过加强内在修养培养“浩然之气”,太史公善于通过游历名门大川、广交四方名士来养气,一内一外,“养气”途径不同。15、但是文章不是可以凭学习就能写好,气可以通过修养获得16、答案参考(积累优美语句段落、丰富自己语言博览群书,汲取精华关注社会、自然、人生,多观察,多思考表达自己感受与体会,力求创新) 2004靖西市 (二)大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丈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丈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共10分)  13、解释下列带点的词。(2分)  (1)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乎:称:  (2)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善:浩然:  14、选文以孟子和太史公为例,谈到写文章的人要善于“养气”,你认为他们两人    养气的途径是否相同?(用自己的话回答)说说理由。(3分) 湖北省鄂州市泽林中学殷艳彬  15、翻译句子(2分)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16、除文中作者的观点外,你认为写“文章”时“养气”的方法还有哪些?(3分)  答:13、在相当擅长正大刚直14、不同。孟子善于通过加强内在修养培养“浩然之气”,太史公善于通过游历名门大川、广交四方名士来养气,一内一外,“养气”途径不同。15、但是文章不是可以凭学习就能写好,气可以通过修养获得16、答案参考(积累优美语句段落、丰富自己语言博览群书,汲取精华关注社会、自然、人生,多观察,多思考表达自己感受与体会,力求创新)2004安徽省芜湖市(三)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节选自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16.翻译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①称其气之小大称:②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见: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译文:18.孟子、太史公二人的“养气”有什么不同?19.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写好文章?对此你还有什么补充意见?16.①相当,配合。②表现。17.但是(如果不先养气),文章不是可以凭学习就可以写得好的,气可以通过修养获得。18.孟子“养气”,强调内在修养;太史公“养气”,强调外在阅历。19.要加强内在修养和丰富自己的阅历。补充意见:要加强内在修养和丰富阅历这两种养气方法的联系和融会,养气既要注重传承,更要注重创造,等等。言之成理即可。05宁夏(一)1.用“/”标出下面句中最明显的一处停顿。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福: 湖北省鄂州市泽林中学殷艳彬3.翻译下面句子。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4.苏辙写《上枢密韩太尉书》意在求见,却以议论“浩然之气”开头的用意是什么?5.《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一)1.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信:信用福:赐福、保佑。3.悠悠然与天地之气融为一体,却不知它的边际;快乐地与造物者同游,却不知道它的尽头。4.①表明人生态度与追求。②强调做人原则,渴望被接纳被重用,以“浩然之气”报国。③“浩然之气”对人的重要性。④写好文章的关键在于加强内在修养。⑤作文先做人。⑥间接说明自己的文章具备“浩然之气”的风格。⑦为后文介绍自己“浩然之气”的形成及经历作铺垫。⑧开宗明义,点明主张。5.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05兰州(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15题。(9分)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12.本文选自苏辙《》一文。苏辙与其父苏洵、兄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2分)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仰观天子宫阙之•壮闻一言以自•壮(本篇课文)  B.太尉以才略•冠天下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C.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  D.求天下奇闻壮•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14.下列“其”字指代对象不同于其他项的是()(2分)  A、不足以激发•其志气B、听•其议论之宏辩  C、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D、观•其容貌之秀伟  15.根据文意填空。作者为了获得韩琦的召见,称颂他出将入相,“才略冠天下”。(3分)  (1)在方面贤能如、二人。(2)在方面能干如、二人。(二)12.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轼13.D14.A15.(1)政治周公召公(2)军事方叔召虎三.05泰安 湖北省鄂州市泽林中学殷艳彬(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12分)[甲]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汨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苏轼《上枢密韩太尉书》)[乙]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1、解释加点的词。(4分)①辙生十有九年矣()②太尉以才略冠天下()③通国之善弈者也()④曰:非然也。”()2、翻译画线的句子。(4分)①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译:②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译:7、[甲][乙]两文都是谈治学的,它们提倡的治学态度却不尽相同,试比较二者的不同点。(4分)答:[甲]文:[乙]文:5、①又②为第一,成为第一③擅长④这样6、①全国人依靠您可以无忧无虑,周边的少数民族因为畏惧您而不敢轻举妄动。②虽然和他一起学下棋,(但)棋艺不如他。3、甲:治学贵养气或治学当行万里路。乙:学贵专心致志。2006随州阅读《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回答8~13题。(14分)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湖北省鄂州市泽林中学殷艳彬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①文者气()之所形也②称()其气之小大③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④恣()观终南、嵩、华之高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慨然想见古之豪杰A.思之至深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D.甚矣,汝之不惠10.结合文意翻译下面句子。(2分)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译句:11.这篇以议论为主的书信体文章谈论的中心话题是,作者在文中所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2分)12.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养气”的两条途径,其中一条途径是,另一条途径是,并强调自己特别重视通过的途径来“养气”“治文”。(2分)13.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联系全文看,你认为他的目的能达到吗?为什么?(2分)二、(一)8.①指人的修养、气质、精神力量。(意近即可)②相当,配合③显现,(表达)。④无拘束。9.B10.如不先养气,只是学作文,文章是写不好的,而气可以通过修养获得。11.为文与养气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12.加强内在修养丰富外在阅历丰富外在阅历13.示例:作者“求见”的目的能够达到。因为文章能以恳切的言辞、真挚的感情打动人,以卓越的见识、非凡的才华吸引人,以正当的理由、严密的推论说服人。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