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语文版语文选修6.17《答司马谏议书》word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6语文版语文选修6.17《答司马谏议书》word学案

ID:1077312

大小:617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2-04-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7课 答司马谏议书目标定位 1.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3.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时任宰相。他创新法,改革旧政,是一位进步的政治家。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文方面。虽然他的词作不多,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不受当时绮靡风气的影响,他的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传世2.背景探寻这篇文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王安石答复司马光的信。司马光,字君实,当时任谏议大夫,故称司马谏议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 事,实行新法。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写信给王安石,要他停止变法。王安石这封信,是针对司马光熙宁三年(1070)二月一封长达三千余字、全面攻击新法的来信的回复。王安石先是简短地复了一信,对来信所责难的诸点不一一置辩,随后想到彼此交往多年,友谊深厚,信札来往不宜草率简慢,就又写了这封答书。3.文学常识“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强聒(  )     ②卤莽(  )③壬人(  )④怨谤(  )⑤胥怨者民也(  )⑥会晤(  )答案 ①ɡuā ②lǔ ③rén ④bànɡ ⑤xū ⑥wù2.一词多义①某②操③厚④壬⑤胥答案 ①作者名字的代字/不定的、不明说的人或事物 ②坚持/从事 ③优待,推崇/忠厚/与“薄”相对 ④巧言献媚/天干的第九位/盛大,庄严 ⑤相互/小官吏3.词类活用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答案 名词活用为动词,施加恩泽4.古今异义①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古义:  今义: ②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义: 今义: 答案 ①古义:喧扰,大声吵闹。今义:气势猛。②古义:衷心,真诚。今义:很小或很少。5.文言句式①终必不蒙见察: ②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答案 ①被动句(“见”表被动) ②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6.文学文化常识王安石,字________,晚号________,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列宁称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在文学上也是革新派,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______________”。2·1·c·n·j·y答案 介甫 半山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务为有补于世一、词句梳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①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私下、谦辞;交往②冀君实或见恕也:希望;原谅我③辟邪说,难壬人:批驳;拒斥④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顾虑,忧虑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抵御、抵抗 答案 ①私下、谦辞;交往 ②希望;原谅我 ③批驳;拒斥 ④顾虑,忧虑 ⑤抵御、抵抗二、疑难突破2.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答案 因为司马光给他写了一封信,对他的变法加以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3.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答案 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4.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答案 (1)天下——怨谤,众——汹汹然。(2)司马光认为,这种情形是王安石在变法中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5.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哪些语句体现了这种态度?答案 坚持变法,义无反顾。“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一、文白对读 eq\f(士大夫 多 以 不 恤 国 事、  同 俗 自 媚,做官的人又大多不为国家大事操心,以附和流俗之见、)二、文本深读全文分为四段。第一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不是我所敢领教的第四段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现在再就第二段驳斥的几个重点进行分析。关于侵官。依据名实相符的原则,王安石阐明制定和贯彻变法的规章制度,有皇帝的命令,有朝廷官员大臣讨论确定,有具体官吏执行,步步有据可查,不是侵官。关于生事。新法实行,影响一些大地主和大官的利益,引起他们不满,司马光把这说成扰民生事,王安石阐明变法是举先王之政,兴利除弊,可造福于人民大众,加强国家的统治,不是生事。2-1-c-n-j-y关于征利。司马光等保守派攻击王安石变法是与民征利,王安石驳斥是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目的在于理通财政,有利整个国家,表现出政治家的宏伟韬略。关于拒谏。司马光等人认为王安石不理会保守派意见就是拒谏,王安石义正辞严,指出自己抨击不正之理,驳斥不怀好意的人,证实自己光明磊落,坚持自己变法应有的态度。所谓天下怨诽的问题,王安石举出历史事实,并分析说明保守派这些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乃是他们因循守旧的腐败作风。王安石坚持不能改变自己的态度,而且委婉地表示对司马光的说法“则非某之所敢知”。1.结构图解 2.中心主旨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3.写作特色(1)言简意赅,措辞委婉而坚决。这篇文章语言柔中带刚,态度委婉而坚决,运用这样的外交辞令符合答复指责性书信的特点。而驳斥司马光指责的语句言简意赅,不容置辩,干净利落(2)结构严谨,说理透彻,见解新颖,堪称古代政论文的典范。忘了那条钢丝杂技团来了个新弟子,教练从走钢丝开始手把手地教他。这个弟子在练习的时候,总是没走几步就掉下来,反复练习还是如此,最后他沮丧地坐在地上,感到灰心丧气。教练走了过来,拍拍他的肩膀说:“掉落,是走稳的先决条件。”弟子闻言,又重新爬上去练习。教练在旁叮嘱着:“走,不停地走,直到你忘了那条钢丝的存在,忘了掉落这件事,你就算真正学会了。” 感悟 人生处处充满意外,我们必须像练习走钢丝一样,带着微笑,抬头挺胸,若是不慎掉落,就重新站起来。当我们不再在意“意外”,不再在意“掉落”,我们就可以走得比别人更稳。适用范围 1.不必刻意担心失败。2.走好眼前的路,不要瞻前顾后,顾虑重重。替拿破仑兑现诺言1797年3月,拿破仑在卢森堡第一国立小学演讲时承诺,以后每年送给该校一束价值3个路易的玫瑰花。但是不久,拿破仑就穷于应付战争和政治事件,无暇顾及许下的诺言。www-2-1-cnjy-com1984年底,卢森堡向法国政府提出违背“赠送玫瑰花”诺言的索赔,要求:要么用3个路易作为一束玫瑰花的本金,以5厘复利(即利滚利)计息,全部清偿玫瑰欠款;要么法国政府在报刊上公开承认拿破仑言而无信。法国政府算出,该许诺的本息竟高达1375596法郎,最后只好谨慎地作出回答:“以后,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法国将始终不渝地对待卢森堡,来兑现拿破仑将军那一诺千金的玫瑰花信誓。”这一措辞最终使法国政府得到了卢森堡人民的谅解。感悟 不能做到的事,切勿轻易答应别人;既然允诺,就必须实现自己的诺言,这是一种品质。法国政府做出的行动得到了卢森堡人民的谅解。这种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面对诺言,我们切不可抵赖、回避,而是要勇于面对并负责。适用范围 诚信、承担、谅解、责任出世与入世浅谈在哲学中,把那种认为要得到最高的成就,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脱离社会,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的哲学称为“出世的哲学”;而注重人伦世务,只讲道德价值不讲超道德价值的哲学称为“入世的哲学”。简单来讲,所谓“出世”,即看破红尘,脱离苦海;所谓“入世” ,即为世上做些有意义的事。所以,从入世的哲学观点看,出世的哲学是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而从出世的哲学观点看,入世的哲学或许是积极的,但太现实了,太肤浅了,就像走错了路的人,跑得越快,错得越远。然而生活在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看破尘土里的云烟,也不是谁都可以带着一份虔诚的心态去感悟禅,去修身养性,潜移默化的指引着自己前行的路程,其间的得失与辛酸,不是谁说放弃,说忘记就可以成为一道拂弦,而后划破长空,去宁静地感受自然的芬芳,去体会淡泊的从容。“入世”需要的是资格,“出世”需要的是勇气。哲人云:君子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入世同样要恪守这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入世的人不担心没有地位,担心的是你凭什么入世?武人入世前要饱受筋骨之痛,文人入世前要历经寒窗之苦,就连混迹江湖的浪子也要修得一团和气,两句歪诗,三斤黄酒(量),四季衣裳。据说李白能让杨贵妃替他捧砚研墨,高力士替他捧腿脱靴,都是因为番国渤海寄予唐皇一书信,但其中文字无人能识,后贺知章向朝廷推荐了李白,才回复了渤海国的信。李白之所以能恃才傲物,是因为他有这个资本。然而陶渊明何尝没有八年寒窗之苦,何尝没有想过“大济苍生”,可最后还是选择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这又需要多大的勇气!陶渊明走上辞官归田的道路,从根本原因来看是因为他酷爱自由,不愿受官场的羁勒。他也知道,恬静的田园生活固然悠闲,但是很有可能要忍饥挨饿,即便是这样,他也不愿意混迹于令人窒息的官场,让自己高洁的人格受到玷污。另外,陶渊明“逃禄归耕”也是受到了一些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政治抱负不能施展的情况下,退隐山林,保持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的气节恐怕是陶渊明最好的选择了。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人们往往会从这一面走到那一面。但我觉得只有将这两个方面都体验过了,参透了,然后做出的选择和判断才是正确而能够成功的。一个人要想入世为官,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最好是先要有出世的思想和体验。范蠡就能够将这个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轻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最后功成身退又因经商而富甲天下。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试想,古今中外,有几人能够达到这一层次?北宋时代,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让世人瞩目的 人物,他就是北宋宰相王安石。这位宰相才华横溢却又一生坎坷,但他一生追求合乎中道,不走极端,不任性,不偏激,在对待出世与入世的问题上同样如此。他一方面不主张完全放弃世俗生活,像出家人一样弃绝夫妇父子,过一种离群索居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不赞同完全入世,过一种庸俗的生活。王安石主张有所作为,有兼济天下之志,他并不想只是独善其身,因而反对传统的重隐逸而轻仕进的做法。王安石大胆推翻了孔子、孟子、杨子等先代圣贤的观点,他认为入仕是为了有所作为,而不是为了谋取富贵,因此即使是他身居相位时亦有山林之思。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使王安石始终不乐富贵,他屡屡力辞相位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期望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恐怕也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如果没有最后十年的退休生涯,王安石的一生就会有更多的缺憾。在他人看来,离开相位、回归乡野会带来巨大的失落感,但对王安石来说却是得其所哉,这是那些依恋荣华富贵的人所无法想像的。人其实也就是一个凡物,大凡要用出世的心去做入世的事情罢了。浪漫只是我们疲惫了,困惑了,受伤了以后的美丽梦境,或说是精神的鸦片,藉此去麻痹自己,欺骗自己并感动自己。至于效果,其实并不重要,生存下来就是真好。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