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借助工具书,能顺畅朗读课文。2、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理解文句的意思。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二、能力目标: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1、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2、作者在本文中对实施变法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二、教学难点:文中出现的文言的一些客套话。三、教具准备:课前让学生翻阅历史课本中有关“王安石变法”的章节,或让学生进图书室,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作为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教师做好课件。四、教学方法:朗读、讨论五、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公元1069年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却遭到许多士大夫的极力反对。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或许能从中了解到王安石实施变法所受的阻力及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二、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三、背景简介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四、题解“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五、诵读感知1、听课文录音注意句子内部的停顿,对照修正自己预习时揣测不当的停顿。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强聒(guō)卤莽(lǔmǎng)重念(chóng)怨谤(bàng)不恤(xù)见恕(shù)难壬人(nànrén)胥怨(xū)盘庚(gēng)会晤(wù)9
3、同座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要求:能认真、大声、准确、清晰地诵读;能指出对方诵读中的失误和不足。)4、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点。 (可从声音是否响亮、读音是否准确、停顿是否合理、语调是否恰当等方面入手。)5、全班齐读六、再读课文,疏通文字(一)识记词语(二)检查识记效果1、通假字(1)于反复不宜卤莽卤莽:同“鲁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2)故今具道所以具:同“俱”,全部,详细地。2、一词多义(1)故: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缘故)故略上报(所以)(2)度: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dù制度)度义而后动(duó考虑)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dù计划、主张)(3)理:而天下之理得矣(道理)为天下理财(治理、整理)(4)所以:今君实所以见教者(所用来、所拿来)故今具道所以(……的原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用来……的)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3、其它重点字词(1)某启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操:持。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3)虽欲强聒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4)故略上报略:简略。 上报:回信。(5)重念蒙君实视遇厚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厚:优厚。(6)于反复不宜卤莽反复:书信往来。宜:应该(7)冀君实或见恕也:冀:希望。或:或许。见恕:原谅我。(8)举先王之政举:推行。 政:政令。 (9)辟邪说,难壬人辟:排除,驳斥。难:责难。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10)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固:本来。前知:预先知道。(11)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以:把。 恤:考虑。(12)胥怨者民也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 (13)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非特:不只是。特:只是。而已:罢了(14)以膏泽斯民以:连词,表目的,来。膏泽:给以好处。 斯:这。 (15)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第一个“事”用作动词,做。(16)无由会晤由:机缘,机会。晤:见面。七、布置作业1、诵读课文,巩固课上文言字词的积累。2、翻译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指名朗读课文。2、翻译下列句子。(1)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昨天承蒙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好已经很久了,可是议论事情每每意见不合,9
是因为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蒙教:承蒙赐教。窃:谦词,私下,代“我”。游处相好:交往共事相互友好。)(2)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虽然想强作解说,可想到终究一定不会得到谅解,所以想约略写此回信,不再一件一桩地替自己辩解。(3)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原来读书人所争辩的,主要是名义和实际是不是相符的问题。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搞明白了。(名实:名义和实际。得:明白。)(4)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现在您所拿来指教我的,认为是侵犯职权、生事扰民、搜刮钱财、拒绝进谏,致使天下人怨恨咒骂。(5)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从皇帝那里接受旨意,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进行修订,把它交给主管官员去执行,算不得是侵犯职权。(6)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小官员大多把不关心考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上策。(7)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当年盘庚迁都,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只是朝廷里的官员罢了。(8)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考虑得合情合理之后才行动,这样就看不出有什么可后悔的。(9)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以前的陈规旧法罢了,(这)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知:领教,接受)二、研读课文(一)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2、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 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可引用课文中句子作答。)3、王安石认为他和司马光在议事上意见常不一致的原因是什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4、为什么起初只想简单地写回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5、后来为什么改变主意,详写了回信?表现王安石什么态度?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鲁莽。表现王安石慎重,礼貌的态度。(二)讨论、明确下列问题6、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人------“习于苟且” 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欲变此”7、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1)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2)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追问: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8、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9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9、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坚持变法,义无反顾。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10、你觉得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11、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则固前知其如此也。12、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三、归纳全文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本文共4个自然段,分为4部分: 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具体批驳提供理论依据。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失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该一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指出当前现状: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并分析众“汹汹然”的原因。第二层(“盘庚之迁……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列举史实论证“熙宁变法”的正确性。第三层(“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则非某之所敢知”):以退为进,用假设来反驳,并委婉表明决绝的态度。 第四段:书信常规的结束语。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2、结构图: ┏一、交代写信的缘由┓答司马谏议书┫二、驳斥谬论 ┣针锋相对 ┃三、分析原因 ┃态度坚决┗四、书信常规的结束语┛3、写作特点(1)词语运用:简明扼要,铿锵有力。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坚持自己的信心。(2)中心表达: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3)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四、布置作业见资料9
五、板书设计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北宋)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 受命于人主,议举先王之政,为天下辟邪说天下—怨谤 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兴利除弊理财难壬人众—汹汹然 ↑ 王安石: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教学反思:这是一篇较为浅显的文言文,学生的兴趣还是较为浓厚。特别是第一课时我主要采用分组学习法,学生们自主翻译课文,不会的在组内解决,然后分组比赛。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全班都在学,面向了全体学生。在第二课时,有独立思考,也有分组讨论。因为文章思路很清晰,对于观点的把握很准确,但是对于文章中作者为何对最后一点指责不作任何辩解,学生无法理解。这与学生对于作者的了解不够深刻有关,也与我的引导不够有关。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多注意引导的方法和技巧。《答司马谏议书》练习题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强聒()卤莽()重念()怨谤()不恤()见恕()难壬人()胥怨()盘庚()会晤()二、通假字(1)于反复不宜卤莽卤莽:同“”,________________(2)故今具道所以具:同“”,________________9
三、一词多义(1)故: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故略上报()(2)度: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度义而后动()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3)理:而天下之理得矣()为天下理财()(4)所以:今君实所以见教者()故今具道所以()此臣所以报先帝,而…()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四、其它重点字词(1)某启某:__________________ (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操:________________术:________________(3)虽欲强聒强聒:______________聒:________________(4)故略上报略:________________上报:______________(5)重念蒙君实视遇厚重念____________视遇:___________厚:__________(6)于反复不宜卤莽反复:______________宜:________________(7)冀君实或见恕也:冀: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见恕:__________(8)举先王之政举:________________政:________________ (9)辟邪说,难壬人辟:________________难:________________壬人:_______________ (10)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固:________________前知:_______________(11)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以:________________恤:________________(12)胥怨者民也胥怨:______________胥:________________(13)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非特:_________特:_______而已:________(14)以膏泽斯民以:__________________膏泽:______________斯:_________(15)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不事事:____________第一个“事”:__________(16)无由会晤由:________________晤:________________五、翻译下列句子。(1)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考链接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强聒( ) 壬人( ) 度义( ) 重念( ) 怨诽( )9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词义。(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__________(2)而议事每不合_________(3)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__________(4)则固前知其如此也_________(5)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_________(6)于反复不宜卤莽_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整体理解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________,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杰出的__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他的变法运动赫赫有名,史称“________________”。司马光在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五大弊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致怨。三、阅读第三段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1、用“‖”把文段分为三层。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盘庚之迁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B.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C.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以膏泽斯民D.不恤国事 今日当一切不事事3、翻译选段中画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段中哪些地方最能表现王安石作为政治家的胆略?试作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为了增强批驳的力度,作者举了“___________”的史实,结尾又连用两个___________复句,措辞委婉而坚决。6、文中提到的盘庚,是______朝的君主,他当年迁都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盘庚迁殷的例子,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考链接答案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强聒(guō) 壬人(rén) 度义(duó) 重念(chóng) 怨诽(fěi)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词义。(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交往共事(2)而议事每不合常常(3)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考虑(4)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本来(5)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没有原因、没有机会(6)于反复不宜卤莽书信往来3、翻译下列句子。(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会原谅我。9
(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原来读书人要争辩的,主要是名义和实际是不是相符的问题,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明白了。二、整体理解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的变法运动赫赫有名,史称“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在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五大弊端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三、阅读第三段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1、用“‖”把文段分为三层。……汹汹然?‖……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D)。A.盘庚之迁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B.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C.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以膏泽斯民D.不恤国事 今日当一切不事事3、翻译选段中画线的句子。考虑得合情合理之后才行动,这样就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4、文段中哪些地方最能表现王安石作为政治家的胆略?试作分析。王安石不顾众人反对,不量政敌多少,辅助皇上实施改革,难怪那些既得利益因实施新法受损的人“何为而不汹汹然”,反问作结,加强肯定语气,增加了结论的不可置疑性,这样举重若轻对待“汹汹然”的“怨谤”,尽现王安石政治家胆略与风度。5、为了增强批驳的力度,作者举了“盘庚西迁”的史实,结尾又连用两个假设复句,措辞委婉而坚决。6、文中提到的盘庚,是商朝的君主,他当年迁都是为了摆脱自然灾害,举盘庚迁殷的例子,作用是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自己坚持变法的正确性,表明坚决变法的态度。《出师表》练习题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________________秋:________________(2)盖追先帝之殊遇盖:________________殊遇:________________(3)作奸犯科奸:________________科:________________(4)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有司:__________论:___________刑:_________(5)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是以:______________简拔:______________(6)有所广益广:_______________益:________________(7)先帝称之曰能之:________________能:________________(8)晓畅军事晓畅:________________(9)优劣得所优劣:________________所:________________二、翻译下列句子:(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