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丞传后叙
加入VIP免费下载

张中丞传后叙

ID:1074268

大小:1.52 MB

页数:31页

时间:2022-04-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 译文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晚(注:公元807年),我和吴郡人张籍翻看家里所藏的旧书,发现李翰所作《张巡传》(注:张籍,768—830?,字文昌,吴郡即今苏州人,进士,受韩愈举荐。李翰,生卒年不详,天宝、大历间人,为张巡友人。 据《旧唐书·文苑下》,李翰“以进士知名。天宝中,寓居阳翟(dí)〈治今河南禹州市〉。为文精密,用思苦涩,常从阳翟令皇甫曾求音乐,每思涸则奏乐,神逸则著文。禄山之乱,从友人张巡客宋州〈治今河南桑丘市〉。巡率州人守城,贼攻围经年,食尽矢穷方陷。当时,薄巡者言其降贼,翰乃序巡守城事迹,撰张巡、姚誾yín等传两卷上之,肃宗方明巡之忠义,士友称之。”)。 李翰因为文学成就而知名,这篇传记写得很详尽。但还是留下遗憾:没有给许远立传,也没有记载雷万春的事迹(注:据《旧唐书·许远传》,“杭州盐官人也。世仕江右,曾祖高阳公敬宗。……禄山之乱,不次拔将帅。或荐远素练戎事,玄宗召见,拜睢阳〈天宝元年即742年,宋州改睢阳郡,乾元元年即758年复为宋州〉太守,累加侍御史、本州防御使。及贼将尹子奇攻围,远与张巡、姚誾婴城拒守经年,外救不至,兵粮俱尽而城陷。尹子奇执送洛阳,与哥舒翰、程千里俱囚之客省。及安庆绪败,渡河北走,使严庄皆害之。” 据《新唐书·忠义传》,“雷万春者,不详所来”,为张巡部将,“将兵方略不及(南)霁jì云,而强毅用命,每战,巡任之与霁云钧。”南霁雲亦为张巡部将,“善骑射,见贼百步内乃发,无不应”。此处“雷万春”,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应当是南霁雲)。本段大意:讲写作缘起。即《张中丞传(张巡)》尚有遗漏,应为作补。 许远虽然才能不如张巡,但能广开胸怀接纳张巡,他的地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却主动交出兵权,甘居于下,最终和张巡都因守城而死,成就功业与名节(注:据《资治通鉴》卷219及《新唐书·张巡传》,至德二年即757年正月甲戌,安庆绪将尹子奇以兵十三万趣睢阳,许远为睢阳守,告急于张巡,张巡自宁陵〈治今河南宁陵县〉引兵入睢阳,与许远合兵。 远谓巡曰远懦不习兵,公智勇兼济,远请为公守,公请为远战。自是之后,远但调军粮战具,居中应接而已,战斗筹画,一出于巡)。许远因为睢阳城陷落而被俘虏,和张巡只有先死后死的不同。但张巡和许远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洞悉各自父亲的心志,因为张巡战死而许远却被俘虏,怀疑许远贪生怕死而向敌人投降 (注:至德二年十月,睢阳城被攻陷,许远、张巡被俘虏,张巡及雷万春、南霁云等三十六人遇害。而许远到偃师〈治今河南偃师市〉后才被处死。唐代宗大历年间,张巡的儿子张去疾向朝廷控诉许远投敌叛国,要求朝廷追夺许远的官爵。代宗下诏让张去疾及许远的儿子许岘xiàn与百官讨论,都认为最明显的事实是,睢阳城被攻陷后,许远独自幸存。 但朝廷仍然肯定许远与张巡的忠贞,认为“知艰难以来,忠烈未有先二人者。事载简书,若日月星辰不可妄轻重。”)。假如许远真的贪生怕死,何必苦守睢阳城,吃爱妾的肉,来抵抗敌人,坚决不投降?(注:据《旧唐书·张巡传》,“尹子奇攻围既久,城中粮尽,易子而食,析骸而爨cuàn,人心危恐,虑将有变。 巡乃出其妾,对三军杀之,以飨军士,曰:‘诸公为国家戮力守城,一心无二,经年乏食,忠义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肤,以啖将士,岂可惜此妇人,坐视危迫?’将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强令食之。乃括城中妇人,既尽,以男夫老小继之,所食人口二、三万,人心终不离变。”不知韩愈依据何在,当考) 许远守城的时候,得不到一丝一毫的外部救援,他效忠的对象,就是国家和玄宗皇帝(注:蚍蜉,大蚂蚁。睢阳城被围困时,贺兰进明屯兵临淮,即今江苏盱眙xūyí县,在睢阳东;许叔冀屯兵谯郡,即今安徽亳州市,在睢阳南;尚衡屯兵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市,在睢阳东,皆拥兵自重,不救睢阳)。 反贼告诉张巡朝廷军队力量弱小,而天子也不知下落(注:《新唐书·张巡传》载,令狐潮听说唐玄宗西逃蜀地,派六名大将招降张巡,“以势不敌,且上存亡莫知,不如降”。“巡引六将至,责以大谊,斩之,士心益劝”)。许远看到朝廷援兵迟迟不到,而反贼不断前来,一定相信招降张巡的理由。许远得不到外援,苦苦坚守,睢阳城内人肉都要吃光了,就算是傻子,也知道是扳着指头活命,难逃一死。 许远不怕死是显而易见的!他怎么可能在睢阳城被攻陷之后,所有将领都遇害,而自己心存愧疚、蒙受耻辱,苟且偷生呢?就算是愚笨到极点的人,也不会忍心那样做。为什么把许远的贤德当作是邪恶呢?又有人说许远和张巡分工防守睢阳城,睢阳城被攻陷就是从许远分城防守开始的,他(们)以此来指责许远(注:许远和张巡曾分城防守,许守城的西南部,张守城的东北部。而张巡之子张去疾在上书中说“城陷,贼所入自远分”,可见当时已流行这种说法)。 这种见解又和小孩的幼稚看法没有区别。人要死之前,五脏六腑一定有先功能残损的部分,而绷直绳子让绳子断裂,一定有先断裂的部分(注:引,伸;绝,断。以此比喻言睢阳城失守乃粮尽援绝所致,非许远之过)。旁观者见到事情的表象,就想当然地责怪许远,这分明不符合事情的真相! 小人爱根据自己的好恶随意诋毁他人,而不愿意成全别人的美德,就是这样的(注:《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像张巡和许远所取得的成就如此卓著,还不能免除无端的非议,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注:卓卓,特立貌)! 当初许远和张巡防守睢阳城,怎么能预见最终得不到救援,而主动放弃守城,逃跑求生?假如睢阳不能防守,就算逃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呢?等到没有救兵并且回天无力,带领伤残、饥饿、弱小的军队,就算要想突围,也无能为力了(注:创,伤。羸,弱。据《新唐书·张巡传》,“贼知外援绝,围益急。众议东奔,巡、远议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且帅饥众行,必不达”)。 按许远和张巡的贤能,必定考虑到了点子上。许、张死守一座城池,却捍卫了大唐的天下,凭借寥寥为国捐躯的战士,抵御人数庞大、士气高涨的叛军,防守住江淮防线,阻止叛军南下。大唐江山得以保全,究竟是谁的功劳 (注:许远和张巡防守睢阳城异常艰难,总计兵力不到七千人,却要抵御超过十万的叛军,有时一天要抵挡二十次敌方进攻,在十六天里,擒获敌将六十余人,杀死敌军两万多。按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的观点,因为张巡善于用兵,叛军害怕留下他作为后患,所以没有绕过睢阳城取江淮,而是一定要攻下睢阳城,因此被牵制在睢阳城,江淮地区因而得以保全)? 当时放弃守城而贪图自我保全的将领,远远不止一两个;而拥兵自重,不出手相救的将领,也多得数不清。有人不追究、责难这些有罪之将,而拿严防死守睢阳城来责备许、张二人,足见他们立场和叛军相一致,为叛军制造舆论、摇旗呐喊。以上两段赞颂许远和张巡的历史功绩并为之辩诬。 我曾经在汴州(注:治今河南开封市)和徐州(注:治今江苏徐州市)二府任职,常常在汴、徐两府间走动,亲自到双庙祭祀许远和张巡,当地老人常常讲述许、张二人的故事(注:汴州发动叛乱后,朝廷派董晋任宣武军节度使平叛,董晋辟韩愈行,宣武军节度使治汴州,韩愈担任观察推官,时为贞元十二年即796年。张建封任武宁军节度使,辟韩愈担任节度推官,武宁军节度使治徐州,时为贞元十五年即799年。 双庙在宋州,为宣武军节度使辖区。唐王朝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许远为荆州大都督,立庙岁时祭祀)。南霁雲向贺兰进明求助,贺兰进明嫉妒张巡和许远的声望和战功比自己强,就不愿出兵救援(注:贺兰进明时为河南节度使,屯兵临淮。贺和宰相房琯有矛盾,房琯提升贺的部下许叔冀,以牵制贺。贺害怕出兵后势力减弱,会被许叔冀袭击,同时又嫉恨张巡的威望)。 但他欣赏南霁雲的勇敢和气概,就回避南霁雲的请求,而强行挽留。贺兰进明准备好宴席和乐人,邀请南霁雲参加。南霁雲慷慨激昂地说:“我来的时候,睢阳城的人已经断粮一个多月了!我虽然很想吃东西,但道义上不允许自己这样做;就算吃到嘴里,也咽不下去!”南霁雲说完就拨出自己的佩刀,切断自己的一根指头,鲜血淋漓,向贺兰进明表明自己的心志。 所有参加宴会的人都震惊不已,接着为南霁雲而感动落泪。南霁雲知道贺兰进明终究不会因为自己的求援而出手相助,就骑马离去。南霁雲将要出城的时候,抽出箭射佛寺的佛塔,箭的一半都射入佛塔的砖里。南霁雲发誓说:“我回去打败叛军以后,一定会消灭贺兰进明,这只箭可以为证。”我贞元年间经过泗州,同船的人还能指着那座佛塔上的箭来述说南霁雲的故事(注:泗州治所为临淮县)。 睢阳城陷落的时候,叛军用武器胁迫张巡投降。张巡不从,就被押走,将要被处斩。叛军又胁迫南霁雲投降,南霁雲既不同意,也不反对。张巡知道后,大声对南霁雲说:“南八,男儿应当为节义而死!”南霁雲说:“我本来打算先假装投降,再伺机而起。既然您这样说,我怎么敢不为节义而死呢!”于是南霁雲英勇就义 (注:后朝廷追赠南霁雲为扬州大都督,为其在睢阳立庙,见柳宗元《柳河东集》卷5《唐故特进赠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大都督南府君睢阳庙碑》)。上段补叙南霁雲事迹,突出其忠贞品质和英勇气概。由此可反推第一段中“雷万春”当为“南霁雲”之误。张藉说:有个叫于嵩的人,年少时就跟随张巡;等到张巡防守睢阳城,他也一直在城中(注:以兵守城曰围,围即防守之义)。 大历年间,张藉在和州(治今安徽和县)乌江县(治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见到于嵩。于嵩当时年过六旬。他因为张巡立功而因荫为官临涣县(治今安徽濉溪县临涣集)县尉,他喜好读书,有书必读(注:因张巡死难,故推恩及其亲故,于嵩因以获官)。张藉当时年龄还小,只能粗略地询问张巡、许远的事迹,不能落实到细节上。 于嵩说:张巡身长七尺多,须髯茂密,风姿如神(注:胡须在颐曰须,在颊曰髯)。张巡看见于嵩读《汉书》,就问于嵩:“你为什么老读这本书?”于嵩回答说:“因为还没有读熟。”张巡说:“我读书从来不超过三遍,读过的内容终身不忘。”张巡随口背诵于嵩正在读的内容,整卷不错一个字。于嵩大吃一惊,以为张巡正好熟读这卷,就随机让张巡背诵其他卷的内容。同样毫厘不差。 于嵩又取书架上其他书让张巡背诵,张巡毫不迟疑地脱口成章,一一对应。于嵩长期追随张巡,难得见到张巡读书。张巡写文章从来不打草稿,一挥而就(注:《全唐诗》卷158录张巡《守睢阳》、《夜闻笛声》二诗,刘梦得《嘉话》载张巡《谢加金吾表》可见其文学才华)。最初防守睢阳城的时候,有士兵接近一万人(注:唐人用“仅”字表达“多”的意思)。睢阳城中的居民数量也有几万。 张巡只要见过一面,知道对方姓名,以后见面就一定能认识。张巡发怒的时候,胡须直立。等到睢阳城被叛军攻陷,叛军将张巡及其部下几十人捆绑,让他们跪在地上,将要处决他们(注:唐代的家具床榻一般用于跪坐或盘坐,据具体语境,此当为跪姿)。张巡站起来转身(注:旋,转身,亦有小解之义),部下们看见张巡站起来,有的也站起来,有的哭泣。 张巡说:“你们不要害怕,这次我们死去,是命中注定!”部下们放声哭泣,不忍心仰视张巡。张巡英勇就义的时候,脸不变色心不跳(注:《诗经·君子阳阳》,阳阳,无所用其心也,安详)。许远为人宽厚,相貌也很和善。许远与张巡同一年出生,但比张巡稍小,将张巡视为兄长。许远死的时候年仅四十九岁。 于嵩贞元初年死在亳(今安徽亳州市)、宋(今河南桑丘市)一带。有人说于嵩在亳、宋一带有田产,被武将强占,于嵩打算找官府告状,被武将杀害。于嵩没有后代。以上都是张藉所说。上段补叙张巡遗闻轶事及其从容就义的表现。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