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专题--第10课-越州赵公救灾记
加入VIP免费下载

第三专题--第10课-越州赵公救灾记

ID:1071626

大小:543.07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2-04-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0课 越州赵公救灾记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人称“曾南丰”。北宋散文家。出身于儒学世家,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司法参军,后入京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为实录检讨官,从事图书整理多年。熙宁二年(1069),任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后在多州任地方官,辗转各地。元丰三年(1080)移知沧州,途经京城时被神宗召见,于三班院供事,次年迁史馆修撰,编修五朝国史。元丰五年(1082)拜中书舍人,次年病逝于金陵(今江苏南京)。曾巩一生主要在地方任职,或者在京城任馆职,没有参与实际的政治斗争。他尊奉儒道,思想正统,被后世视为“醇儒”。其文章风格质朴,议论文结构严谨,文字简洁;记叙文则纡徐委婉,近于其师欧阳修。历来为后世大多数作家所推崇。有《元丰类稿》。古代的散文我国古代为了与韵文、骈文相区别,把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越州,州治在今浙江绍兴县。赵公即赵抃,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字阅道。赵抃居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曾任殿中侍御史,有“铁面御史”之誉。晚年执越州政务,在越州治绩卓著。特别是在熙宁八年、九年吴越饥疫兼作之际,赵抃在救灾中表现出卓越的见识和吏治才能,在朝野中颇负盛名。曾巩曾出任越州通判,也出色地从事过救灾工作。他详录赵抃救灾业绩,以期总结救灾经验,并盛赞赵抃的吏才与吏德,以为后人之鉴。文章通过对一次救灾全过程的记述,为封建时代的一位清官树碑立传,也留下了一份古代政史的珍贵资料。这是一篇调查记,记述赵抃在越州救灾的具体措施,意在表彰赵抃急民之难的负责精神和卓越的工作能力。同时也是总结赵抃救灾的经验,为后来的官员们制定救灾措施提供参考 资料。在赵抃知越州前,曾巩曾任通判。那时越州出现灾荒,作者本人也参与过救灾工作,采用过类似赵抃所用的方法,因而这篇调查记能写得如此翔实、顺畅,而且富有感情。本文的优点之一在于把十分琐碎的事情写得有条不紊,而另一个好处是,作者并未停留在对具体事实的叙述上,还写出了赵抃遇事当机立断、敢于承担责任,而做事兢兢业业、事必躬亲的作风,使人能更深地了解赵抃的为人。文章末尾说到作记目的,是从另一角度阐发赵抃救灾的意义,以衬托他的政绩之美。1.读准字音(1)赵抃(biàn)     (2)廪于官者(lǐn)(3)无得闭粜(tiào)(4)籴者自便(dí)(5)其众相蹂(róu)(6)灾沴之行(lì)(7)间(8)处(9)公所拊循(fǔ)      (10)或便宜(biàn)(11)所以经营绥辑(suíjí)(12)委曲纤悉(xiān)2.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所(2)与(3)以为(4)且(5)书(6)处(7)得(8)治3.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1)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古义:旧例。今义:真实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2)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古义:有利。今义:方便,合适。4.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1)蚤夜惫心力不少懈:蚤,同“早”,早上;少,同“稍”,稍微、略微(2)乐为之识其详:同“志”,记载 (3)岂弟之实在于身者:同“恺悌”,和乐平易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1)当廪于官者几人:名词用作动词,赈济、供给粮食(2)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形容词用作动词,修缮(3)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幼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幼小的人(4)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量词用作动词,加倍给(5)前民之未饥:名词作状语,在……之前6.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1)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介词结构后置句,“于官”作“廪”的状语(2)属以视医药饮食:介词结构后置句,“以视医药饮食”作“属”的状语(3)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家于衢:介词结构后置句,“于衢”作“家”的状语(4)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定语后置句,“孤老疾弱、不能自食”作“民”的定语(5)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定语后置句,“不在职而寓于境”作“吏”的定语(6)为之告(于)富人,无得闭粜:省略句,省略介词(7)而待(庄稼)熟,官为(富人)责其偿:省略句,省略宾语7.翻译下列句子(1)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译文: (2)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译文: (3)著其荒政可师者。译文: (4)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译文: 答案 (1)按照旧例,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供给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要点:故事,旧例;廪,赈济。)(2)当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疫,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要点:被,遍及,到达;殆,大概、几乎;于,比。)(3)记述了他值得后人效法的救荒的措施政绩。(要点:师,效法;定语后置。)(4)用来经营安排的措施前前后后周到细密,没有一点不完备的。(要点:所以,用来……的;经营绥辑,经营安排的措施。) 1.赵抃在越州救灾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他救灾的特点是什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赵抃是一个怎样的官员?答:  答案 (1)①在灾前,准备措施:问受灾范围,问灾害程度,问应对能力。特点:防患于未然,调查统计,全面细致。②灾害时,救饥措施:保证供应,敛粟赈灾,忧其且流亡,忧官不足用,忧民不能自给。特点:计划严密,考虑周详,秩序井然,效率高。③灾害后,救疫措施:设置病坊,募僧二人,委托以视医药饮食;死者,收瘗之。特点:灾后防疫,全面周到。(2)从中可以看出赵抃是一位拥有杰出才能的古代官员:冷静细心、心怀百姓,勇于打破常规、承担责任,德才兼备、尽心竭力、公而忘私。2.作者对赵抃救灾是如何评价的?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答:  答案 (1)作者针对赵抃救灾进行议论,作出了高度评价:“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2)“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表现了曾巩希望本文能为日后救灾提供经验的愿望。同时,德才兼备的赵抃也是作者心目中官员的楷模,赞赵抃,是希望所有官员来学赵抃勤政爱民。另外,文章最后一段虽寥寥数语,却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忧民爱民的迫切之心。1.记述人物的文章重在对人物事迹的记叙,为什么本文作者在记叙完赵公救灾后, 还费很大的笔墨评述赵公的事迹?答:  答案 文章并未停留于写越州救灾其事和赵公其人,而是针对其事其人进行议论,阐明主旨。文章从赵抃救灾中总结出一系列辩证关系,通过“民病而后图之”与“先事而为计”的不同、“不习而有为”与“素得之者”的不同等进行对比。通过“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但我们不能认为,曾巩对赵抃“乐为之识其详”的原因仅仅就是这一点。应该说,在曾巩看来,赵抃越州救灾,是其匡世济民、推利天下的政治理想的体现,而这正是曾巩毕生追求的民本思想。曾巩之所以对赵抃“乐为之识其详”,正是因为曾巩是将他奉为楷模的。2.乾隆皇帝曾评价这篇文章说:“赵抃救灾之法,尽善尽美;而巩所记,又复详尽明晰,司牧之臣,案头必备之书。”曾巩记述赵抃救灾是如何达到详尽明晰的呢?答:  答案 以时间顺序,井然有序地记述赵抃救灾的全过程,虽然穿插了议论,但结合自然。详略有致,重点突出,详写“救饥”,略写“救疫”。详写赵抃救灾,在救灾的过程中表现人物的品德。文章最后一段交代写作缘由,略写赵抃其他方面的品德,既不偏离“救灾记”这一中心,又留给读者以思考的余地。巧用对比,“故事,……得粟四万八千余石”“法,……是岁尽五月而止”突出赵抃突破旧法,尽心救灾的情况,表现赵抃急百姓之急的高尚品格。 苏东坡传(节选)林语堂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在过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战事,今日仍位于津浦陇海两铁路交会之处。徐州离一个地区近在咫尺,此地区即在此后数十年内因为一个盗匪巢穴受《水柳传》的渲染而出名。徐州位于河畔,南部高山耸立,下有深水急流,在城边流过。当地出产上等花岗岩、煤、铁,苏东坡时已开始开采。因此徐州也以产刀剑著称。苏东坡喜爱此地的自然风光,鱼与螃蟹也种类繁多,因称之为“小住胜地”。在八月二十一日,苏东坡到任三个月之后,洪水到了徐州。王安石以前曾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空花了五百万络,工程竟归失败,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黄河现在是在徐州以北约五十里处向东方决口,水势开始蔓延,淹没了几百方里。水到徐州城边时,为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继续高涨,到了九月,水深达到两丈九尺。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外圈的城墙。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这样把大家劝回去。此处不是细谈苏东坡建筑工程天才之所,不过也得说他是亲自参与了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在盘旋滚转的洪水势将越过东南外城墙时,他正在忙于加强城基和增加城高。防水工程长九千八百四十尺,十尺高,二十尺厚。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数千人之众。扑味扑麻在泥里跋涉,他亲身到军营去见指挥官。因为禁卫军直接受皇帝命令,苏东坡恳求他们协助。指挥官欣然应允,他说:“大人都亲自监工,我们自然应当尽力。”同时在徐州北方也正在准备把洪水引入以前的黄河旧水道,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曾改道多次。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在十月初五,黄河又回到旧水道,往东在靠近海州处入海,洪水才开始撤退。百姓欢天喜地,感谢全城得救。但是苏东坡对临时的堤防感到不满,附以详细数字说明,修表呈奏朝廷,请求拨款,重建石头城墙,以防患于将来。空等好久之后,苏东坡修改了原定的计划,建议改用坚强的木材加强堤防,不再用石头。皇帝对他的成就特颁圣旨嘉许,在次年二月,朝廷拨予苏东坡三万贯,一千八百石米粮,七千二百个员工,在城东南建筑了一条木坝。在外围城墙上,由于苏东坡喜爱建筑,他兴工建筑了一座楼,一百尺高,名之为黄楼。后来黄楼一词成了苏东坡在徐州所作诗歌总集的名称,正如他在密州建筑的超然台,成了他在密州所写诗集的名称一样。 黄楼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对古老中国的宇宙论的信念而起。根据中国的宇宙论,宇宙中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构成。五行中每一行都代表一种性质,如同坚硬、生长、流动、热、重等等,这些性质都具有一种宇宙的意义,不但用以指物质的宇宙,也用以指生命的功能与人的个性行为,也可以用于男女的婚配。生命离不开五行的交互作用,比如相生相克。每一行皆有其颜色,正好象征那种元素的性质。说也奇怪,黄代表土,黑代表水,黄土因具有吸水力量,所以可以克服水。黄楼之命名即含有防水之意。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     募:征召,征集B.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去:前往C.使籴者自便如受粟籴:买粮D.官为责其偿责:责成答案 B解析 去:离开。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古今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A.明年春,大疫B.委曲纤悉,无不备者C.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D.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答案 C解析 A项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B项古义:周到,细密。今义:事情的底细和原委。D项古义:(对救灾)有利。今义:方便,合适。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不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A.虽死,得无失敛埋B.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C.彼虽行是,其人不足称也D.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答案 A解析 A项即使,例句与其他三项均为“虽然”。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当廪于官者几人B.给其食而任以事C.民尤以为得其依归D.著其荒政可师者答案 B解析 A项廪:名词用作动词,赈济、供给粮食。C项归:动词用作名词,归宿。D项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效法。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惫心力不少懈B.乐为之识其详C.岂弟之实在于身者D.忧其众相蹂也答案 D解析 A项“少”同“稍”,稍微。B项“识”同“志”,记载。C项“岂弟”同“恺悌”,和乐平易。6.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当廪于官者几人B.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C.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D.灾未有巨于此也答案 C解析 C项是定语后置句,A、B、D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 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  输:交纳,献纳B.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如:往,到……去C.则有间矣间:差别,差距D.乐为之识其详识:知道,懂得答案 D解析 识:记载。8.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灾未有巨于此也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B.王尝语暴以好乐C.泊牧以谗诛D.古之人不余欺也答案 B解析 B项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A项定语后置句,C项被动句,D项宾语前置句。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B.C.D. 答案 A解析 A项为:均作介词,替。B项其:代词,他们的/指示代词,那。C项所:结构助词,“……的地方”/“为……所”,表被动。D项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不译。10.下列六个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抃“事必躬亲”的一组是(  )①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 ②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 ③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④为工三万八千⑤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 ⑥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③④D.③④⑤答案 A解析 ③⑤多是赵抃部署,不一定亲为。③承上文城市郊野多设“给粟之所”,可知是分头贴告示。④是灾区的用工情况。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调查记,记叙赵抃在越州救灾始末,重在总结并推广他的救灾经验。B.开篇简叙救灾前的调查,赵抃先行下文所属各县,询问与救灾有关系的七件事。C.作者没有停留在对具体事实的交代上,叙中有议,表彰了赵抃急民之难的负责精神。D.文章不循常法,将广为收集的救灾琐碎诸事不做裁减,逐一写来,有条不紊。答案 D解析 做了精心的裁减。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译文:  (2)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译文:  (3)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译文:  答案 (1)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庄稼成熟,由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债户偿还。(2)救灾工作中有权宜从事、不合常规条文的,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3)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留传后世。三、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信州兴造记王安石晋陵张公治信之明年,皇祐二年也,奸强帖柔,隐诎发舒,既政大行,民以宁息。夏六月乙亥,大水。公徙囚于高狱,命百隶戒,不恭有常诛。夜漏半,水破城,灭府寺,苞民庐居。公趋谯门,坐其下,敕吏士以桴收民,鳏孤老癃与所徙之囚,咸得不死。丙子,水降。公从宾佐按行隐度,符县调富民、水之所不至者夫钱,户七百八十六,收佛寺之积材一千一百三十有二。不足,则前此公所命富民出粟以赒贫民者二十三人,自言曰:“食新矣,可以已,愿输粟直以佐材费。”七月甲午,募人城水之所入,垣郡府之缺,考监军之室,立司理之狱。营州之西北亢爽之墟,以宅屯驻之师,除其故营,以时教士刺伐坐作之法。作驿曰饶阳,作宅曰回车。筑二亭于南门之外,左曰仁,右曰智,山水之所附也。筑一亭于州门之左,曰宴,月吉所以属宾也。凡为城垣九千尺,为屋八,以楹数之,得五百五十二。自七月九日,卒九月七日,为日五十二,为夫一万一千四百二十五。中家以下,见城郭室屋之完,而不知材之所出,见徒之合散,而不见役使之及己。凡故之所有必具,其所无也,乃今有之。故其经费卒不出县官之给。公所以救灾补败之政如此,其贤于世吏远矣。今州县之灾相属,民未病灾也,且有治灾之政出焉。弛舍之不适,裒取之不中,元奸宿豪舞手以乘民,而民始病。病极矣,吏乃始自喜,民相与诽且笑之,而不知也。吏而不知为政,其重困民多如此。此予所以哀民,而闵吏之不学也。由是而言,则为公之民,不幸而遇害灾,其亦庶乎无憾矣。(有删改)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奸强帖柔,隐诎发舒      帖:服帖B.命富民出粟以赒贫民赒:周济C.愿输粟直以佐材费佐:辅佐D.月吉所以属宾也属:同“嘱”,劝酒答案 C解析 C项“佐”,在古文中,常有“辅佐”的意思,但结合上下文分析,这里不能理解为“辅佐”,应为“补充”之意。14.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张公“救灾补败”政策的一组是(  )①奸强帖柔,隐诎发舒 ②敕吏士以桴收民 ③募人城水之所入,垣郡府之缺 ④命富民出粟以赒贫民 ⑤作驿曰饶阳,作宅曰回车 ⑥有治灾之政出焉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③⑤D.④⑤⑥答案 C解析 解答这道题,第一步就是审题,题目关键词有二:一个是张公,这是分析的对象;二是救灾补败,这是分析的事情。根据这个要求,我们可以发现①与灾害无关,⑥ 与张公无关。排除①、⑥,故正确答案是C项。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公善于管理信州,百姓安宁,洪水冲破了城墙,淹没了府衙寺庙,他派遣官吏用小木筏收容百姓,使许多百姓和囚徒得以不死。B.水位下降以后,张公即发文调派民间劳力和金钱赈灾,如收集建佛寺的木材,周济贫困人口,修补郡府的围墙,修建军队驻扎所需的营房。C.张公修补残败之余还修造了饶阳驿站、回车宅院,以及州内三座亭子并分别命名,百姓看见城墙房屋完好,却看不见官吏给自己增添麻烦。D.虽然州县之灾相连,不断困扰百姓,但由于张公有治理灾害的政策,并尽心救灾修补残败,所以,百姓并不埋怨灾害、指责张公。答案 D解析 D项跟原文对应的句子是“今州县之灾相属”,说的是当时各地的情况,不是仅指张公治所的事情,有缩小范围之嫌。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见城郭室屋之完,而不知材之所出,见徒之合散,而不见役使之及己。译文:  (2)此予所以哀民,而闵吏之不学也。译文:  答案 (1)看见城墙房屋完好,却不清楚材料出自什么地方,见工人们聚集解散,却不见官吏们找到自己。(2)这就是我为什么替百姓悲哀,并且忧伤官吏不学习的原因了。参考译文晋陵张公管理信州这个地方的第二年,是皇祐二年,奸邪者服帖,强横者顺从,隐逸者得到启用,冤屈的人得到舒展,既而政策得以施行,百姓得以安宁。农历六月十九,发大水。张公把囚犯迁到地势高的监狱,命令各种差役警戒,不恭顺的就得受到规定的惩罚。半夜,洪水冲破了城墙,淹没了府衙寺庙,把百姓包围在了茅草屋上。张公赶到谯楼上,坐在谯楼下派官吏用小木筏收容百姓,老无所靠手足不便的人和迁徙的囚徒,都得以不死。农历六月二十,水位下降。张公和幕宾左使巡行考察计算,在县城发文调派有钱人和没有被水淹的人出劳力和金钱,一共七百八十六户,收集建佛寺的木材一千一百三十二方。还不够,就让之前张公命令出钱的富民出粮食来周济二十三个贫困的人,自言自语说:“有新的粮食了,可以停止了,希望输送和粮食等同价值的金钱来补充材料的费用。”农历七月初九 ,招募工人从水进城的地方修筑城墙,修补郡府的围墙,落成监军的屋子,建立司理参军的牢房。在州郡西北高爽的废墟扎营,用来给驻扎的军队居住,拆除旧的营房,用来在平日教军士刺杀攻打防守的方法。成立一个叫饶阳的驿站,建起一座叫回车的宅院。在南门外修筑了两座亭子,左边的亭子叫做仁,右边的亭子叫做智,依傍在山水边上。在州门的左边修筑一座亭子,叫做宴,农历每月初一就在这里劝宾客饮酒。一共修筑了城墙九千尺,建起了八间房屋,用列为单位来数,共有五百五十二列。从七月九日到九月七日为止,用了五十二日,民夫一万一千四百二十五人。中等家庭以下的百姓,看见城墙房屋完好,却不清楚材料出自什么地方,见工人们聚集解散,却不见官吏们找到自己。凡是原来有的一定具备,原来没有的,现在也有了。因此这笔经费没有出自官府的供给。张公用来救灾修补残败事务的政策正是这样,远远比以往的官吏贤明。如今州县的灾害一个接着一个,但是人民却没有指责灾害,并且还有治理灾害的政策在那里出现。一味的放松施舍百姓是不适合的,一味的聚敛百姓,百姓就会不忠,巨奸世豪张牙舞爪的欺凌百姓,百姓就会开始埋怨。埋怨多了,官吏开始高傲自喜,百姓相互诽谤嘲笑他,官吏却不知道。当官却不知道为政之道的,他加重困扰百姓多数都是像这样的。这就是我为什么替百姓悲哀,并且忧伤官吏不学习的原因了。因此这样说,是张公的子民,不幸的遭到了灾害,他们也几乎没有遗憾了。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