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我用残顺的手掌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我用残顺的手掌

ID:1062441

大小:20.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4-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 林逢初中黄峰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教学方法]:1.诵读法2.联想想象欣赏法3.研讨点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听朗读整体感知学生听朗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zhàng)荇藻(xìngzǎo)蓬蒿(Pénghāo)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蝼蚁(lóu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齐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像/恋人的柔发,婴孩子手中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于手掌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生的禾草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四、诗歌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五.归纳诗歌主题。六.理解艺术特色1、运用幻觉和虚拟是创作这首诗的主要手法。2、对祖国各地的直观式的细节描绘3、运用了对比手法。七、拓展思维。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