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王羲之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兰亭
导入语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魏晋时期具有承前起后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汉隶发展至魏晋基本奠定了汉字形态;另一方面,真、行、草书又得到长足发展。就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世誉为“书圣”,他写的《乐毅论》《黄庭经》等楷书作世称“书之圣”,他的行草书被尊为“草之圣”,他写的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他就是王羲之。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五十一岁的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兴乐而书,完成一篇“兴于诗叙”的妙文。手稿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写得既遒媚,又飘逸,各个字势纵横变化,如花乱飞,但转左侧右,无一处相抵触,好比以线穿珠,大小参差而不失其重心,特别是「之」字写了二十多个不同的样子,达到艺术的多样与统一。《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
“序”及分类“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按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书序,为书做的序言,如本文。诗序,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如《孔雀东南飞》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如《送东阳马生序》宴集序,古人饮宴,常一同赋诗,集结成册,再推举一人作序。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
王羲之其人王羲之,字逸少,善书法,有书圣之称,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放情山水,垂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作者简介他的书法作品,前人对其评价“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书圣”之称。永和九年,王与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人,于三月三日在兰亭集会。与会者轮流赋诗,各抒怀抱,是为《兰亭集》。王当场为其写序,是为《兰亭集序》。《兰亭集序》在书法上的成就非常高,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另外,王羲之对楷书、草、行楷体书法的造诣都很深。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王羲之其书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前人对其评价“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书圣”之称。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写这篇叙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等临写了几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王羲之其书
成语:东床快婿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问题思考郗鉴何以选中王羲之?因为其率真自然的气度,行为举止看似未经修饰,却是毫无心机的真性情,而“真诚”就是人最难能可贵的。
由王羲之概括名士风度:1、服药:长生。2、饮酒:醉生。3、品容:姿生。4、重气:神生。5、文名:心生。是名士自风流逃避世俗,追求自得
《兰亭集序》序以帖传乎,帖以序传乎,一序一帖双绝璧亭因人名焉,人因亭名焉,斯亭斯人两奇观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活动: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为文动机:当时与会者共有42人,饮酒赋诗一共写下了37首诗,后来王羲之将这些诗汇集成册,并写了一篇序文,这就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写作背景
生词注音癸丑()会稽山()修禊事()激湍()流觞()骋怀()放浪形骸()趣舍万殊()一契()嗟悼()彭殇()ɡuǐkuàijīxìtuānshānɡchěnɡháiqūqìjiēdàoshānɡ
请按下列要求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A、说诗的产生:B、说诗集的由来:C、说编集的意义:(“一觞一咏”)(“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下列句子中,有的写景,有的叙事,有的抒情,请分别指出。A、崇山峻岭,茂林修竹()B、引以为流山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殇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C、清流激湍,映带左右()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E、临文嗟悼()写景叙议写景抒情抒情
理清思路:1、找出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动词。动词:俯仰2、作者俯仰什么?俯仰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在文中找出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词或句子)信可乐也。(第1段)岂不痛哉。(第2段)悲夫(第3段)
文章思路:俯仰天地人生古今乐痛悲第1段第2段第3段
‖课文研读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第1自然段状语后置高高的竹子都县名映衬喝酒排列旁边乐器繁盛作诗举行都贤士围绕把…当做使…流动
流觞曲水
参考译文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三月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漂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第1自然段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和风用来放开、敞开穷尽确实自然万物值得这
参考译文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吹来心情舒畅。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尽视和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
第1段,快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群贤……咸集崇山……左右一觞……幽情天朗……和畅仰观……之娱信可乐也!(诗意地栖居)——人和——美景——赏心——良辰——乐事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第2自然段发语词取独一俯一仰之间之于通“晤”,面对面有的人通“趋”趋向不一样一时高兴的样子满足对于到达等到到、及过去附着因为指“向之”句自然
参考译文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抱负志趣,(与朋友)在一室之内面对面交谈;有的人随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各人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各不相同,但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一时很自得,快乐而满足,竟不觉得衰老将要到来;等到他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从前感兴趣的事,转眼之间,已成为陈迹了,还不能不因此而引起心中的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归于尽。古人说:“死和生是一件大事啊。”这怎么不叫人悲痛万分呢?
朗读第2段,讨论:1、作者在该部分概括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结合下面的背景材料讨论交流。
背景材料汉末战乱,三国纷争,西晋统一不久发生“八王之乱”,西晋灭亡与晋室东迁(东晋),接下来北方十六国混乱,南方王敦、桓玄作乱。可以说,在长达两三百多年里,几乎没多少安宁的时候。战乱使很多人丧生,饥馑、瘟疫接踵而至。许多文人也身不由己地卷入政治斗争中而惨遭杀戮。如杨修、孔融,先后被曹操所杀。王粲、徐干、应玚、刘桢、陈琳皆死于疫疾。面对短促而多艰的人生,很多的士人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他们有的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
喜爱某物时厌倦该物时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这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时光流逝,好景不再时面临死亡时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好花不常开”,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生命短暂,在死亡面前显得渺小而脆弱;无法抗拒死亡,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痛第2段,俯仰人生,为何而痛?俯仰一世,老之将至人生短暂之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世事无常之痛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往事不再之痛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死难测之痛死生亦大矣岂不思考:乐之因,痛之由,悲之源哉
第3自然段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符契。两半,可合在一起面对悲伤明白本来意动用法。把…看做一样(相等)未成年而死去的人无根据思想情趣一个个纵使这
参考译文每当我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本来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思想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命这件大事吧。
(今之视昔)今(我)(后之视今)第3段,俯仰古今,悲在何处?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悲千古同作者悲古人,悲时人,亦悲后人。——死生之大思考:乐之因,痛之由,悲之源
千古同悲人生苦短命运难测良辰美景赏心悦事乐痛悲写作特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句式整齐,骈散结合。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课文小结线索
1、思考:作者抒写宴集后的感触,他的抒情基调由乐转痛转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以“悲”为抒情基调,上文兰亭聚饮,赋诗,是乐事,但有聚就有散,聚会难而短,分散易而长。这种欢聚难常的感触已经使人情绪低落,由此,进而想到人生短促,所以聚散生死始终笼罩文学家的心,故作者有乐转悲。一、探究阅读
2、思考:怎样看待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不为玄学家们的论凋所蔽,阐明他的生死观,是他性格旷达的表现;但他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没有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死,这是难以苛求的。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人生苦短”无论对凡夫俗子,还是英雄伟人似乎都是一个万古恒新的话题。且不必说《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也不必说汉武帝的“少壮几时奈老何”;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也发出“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感叹吗?可以说,“人生苦短”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态。那么王羲之对此感慨万千,有什么不可呢?何况,作者并没有因人生短促、“人生无常”就醉生梦死,及时行乐,了此一生,而是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这在玄学盛行,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哲学的东晋是难能可贵的。
3、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你还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诗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阮籍《咏怀》)“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回忆你的记忆里有哪些感悟生命的名句。保尔·柯察金: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泰戈尔: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泽东: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我们既然到世上走了一道,就得珍惜生命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说,生要比死更难。死,只需要一时的勇气;生,却需要一世的胆识。
拓展阅读:试比较史铁生与王羲之对生死认识的不同之由。史铁生论生死: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王羲之论生死:死生亦大矣。为何“乐观”与“忧愁”?时代不同,人生境遇不同。
选出释义有误的一项:A、少长咸(都)集喻(明白)之于怀B、极(穷尽)视听之娱终期()于尽C、感慨系(附着)之列坐其次(旁边)D、临(面对)文嗟悼其致(思想情趣)一也一、检查复习期望及、到
茂林修竹况修短随化丝竹管弦之盛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其致一也高长盛况繁盛繁多用来……的原因一词多义一、检查复习
翻译句子:1、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检查复习
修禊事也茂林修竹况修短随化列坐其次丝竹管弦之盛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足以极视听之娱夫人之相与二、整理重点实、虚词古代的一种风俗。修,做高长旁边,水边热闹繁多用来……的原因动词,穷尽交往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曾不知老之将至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有的人;之于;会面乃,竟动词,至,及面对;明白本来;动词,把···看作一样动词,把···看作相等原因如同,好像对;这
词类活用:①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觞一咏  觞:喝洒。②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群贤毕至  贤:有才有德之人。少长咸集  少:少者; 长:长者。死生亦大矣  大:大事。
③数词活用为意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用作动词,看做一样。④意动用法:齐彭殇为妄作 齐:形容词用动词,看作相等。
文言句式:①介词结构后置: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不能喻之于怀(于怀不能喻)亦将有感于斯文(于斯文有感)②定语后置:仰视宇宙之大(广大的宇宙)俯察品类之盛(丰富的万物)
过鹅池边的三折石桥,绕过土阜,便到了小兰亭。亭内有石碑一块,上刻“兰亭”二字,为清康熙帝的手书。此碑字经无数游览者.抚摸而稍平,因此这碑被称为“君民碑”。文革中,兰亭遭到了破坏此碑被砸成三截。虽经修补仍可见破损痕迹,其中“兰”字缺尾,“亭”字缺头,但古韵犹存。君民碑
相传王羲之当年在会稽做官,一天正当他兴致勃勃在书写“鹅池”两字时,刚写完“鹅”字,皇帝圣旨送到,他只好搁笔去跪接圣旨,他儿子王献之顺手提笔一挥,续写了一个“池”字。这两字“鹅”瘦“池”肥,这块碑成为书法史上著名的“父子碑”。父子碑
右军祠后面是“御碑亭”。御碑亭为八角双重,原为木结构建筑,五十年代倒塌,1983年重建,亭高12.5米。亭内御碑高6.8米,宽2.6米,碑厚20公分,为我国最大的古碑之一。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集序》,碑的背面是乾隆皇帝游兰亭时写的一首七律《兰亭即事》。祖孙两位皇帝的作品刻于同一石碑,人称“祖孙碑”,这在国内绝无仅有,说它是国宝并不为过。祖孙碑
“君民碑”“父子碑”“祖孙碑”人称“兰亭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