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直面人生12渔父导学案苏教版必修5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学习重难点:(1)疏通课文,理清思路,归纳、积累文言字词。(2)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名平,战国时楚人。作品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被放逐。楚国被秦灭亡后,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2、资料链接(1)背景知识关于本文作者,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但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前后矛盾。自此,或论为屈原之作,或论为楚人悼念屈原之作,聚讼纷云。今人持后说者居多。然无论作者为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关于渔父其人,自《庄子•盗跖篇》中提到孔子见渔父一事后,即成为后世诗文稗说中的隐逸高士。然是否确有其人其事,却查无实据。故而屈原江畔遇渔父之事,亦当为民间传说、楚人口碑,本文则应当作为一篇虚拟的寓言来读。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将此文全部照抄,用以赞扬屈原人格则可,用为史实则不可征信。
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到江南后,长期流浪,最后由沅之湘,自沉汨罗。本文以屈原被放逐江南为背景,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一句看,文中事件所设置的具体时间地点,是在进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话可当作他的临终遗言来读。(2)《楚辞》楚辞是指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色彩,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起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辞”即文辞之意,故也写作“楚词”。从此,“楚辞”既是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也是一种文学体制的名称。“楚辞”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辩》等。《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人将“骚体”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特别是《楚辞》中的屈原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它的比兴寄托手法,不仅运用在遣词造句上,且能开拓到篇章构思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而它对其后的赋体、骈文、五七言诗的形成,又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3)名句分享“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余光中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 李白《红山吟》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汨罗屈子祠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渔父枯槁三闾大夫浑浊凝滞淈其泥餔其糟歠其醨新沐者必弹冠汶汶/汶川莞尔而笑鼓枻沧浪濯吾缨4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1)通假字:
①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②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2)古今异义:①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②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③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着。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④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⑤何故至于斯(至于:到同义词连用。今指①表示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3)特殊句式:省略句——①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②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 被动句——①是以见放②圣人不凝滞于物倒装句——①身之察察(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察察之身②物之汶汶(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汶汶之物(4)多义虚词:而、于、以(1)而: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2)于: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被动关系,被)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3)以:是以见放(介词,因为) 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 可以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合作探究:1.文中从哪些方面描绘屈原的?这些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A.肖像——“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出了屈原心里交瘁的状态,体现他当时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
B.动作——“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表现心事重重、忧国忧民。C.语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激愤郁闷。在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世界,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苟合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同时也说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包含着一种执着无怨无悔的决绝。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一段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更加表明了屈原坚定的立场,为了坚持理想牺牲生命也再所不惜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2.渔父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的形象有何作用?(1)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他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2)对比、衬托的作用。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文章后一段说的两个选择,说明渔父其实还是很想为国家做一点事情的,但现实很残酷,世界很黑暗,不如不当。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所以,渔父的随遇而安其实更具有悲剧性,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罢了。3、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屈原,渔父面临困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不同的选择间,你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请同学们写出你的看法和理由。(1)屈原——壮烈的死:以死明志--不屈的气节渔父——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自由的灵魂在他们影响下,后世涌现出一批在生存还是毁灭面前做出自己庄严选择的人,文革的时候就有同样很多人面临生死的抉择。每一种选择都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正如屈原选择了投江而死,他们的这种选择不是轻生,不是苟活,不是怯懦,不是逃避,恰恰相反,这种选择里折射出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自己崇高理想的扞卫。每一份选择都是顺应他们心灵呼唤的庄严承诺,他们也因此而提升了他们的生命价值。(2)“是生存,还是死亡?”
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检测清盘: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BA.渔父/渔夫枯槁/蒿莱浑浊/混浊弹冠/弹冠相庆B.沧浪/沧海凝滞/凝绝蒙尘/蒙垢新沐/沐猴而冠C.汶汶/汶川濯洗/擢升鼓枻/泄气阖闾/三闾大夫D.逋慢/餔糟淈泥/掘墓歠醨/啜泣红缨/樱木花道2、下列各项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DA.颜色憔悴B.形容枯槁C.何故深思高举D.行吟泽畔3、下列各项中,特殊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CA.身之察察B.物之汶汶C.是以见放D.石之铿然有声者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A.渔父莞尔而笑/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B.圣人不凝滞于物/何故至于斯C.安能以身之察察/可以濯吾缨D.沧浪之水清兮/而蒙世俗之尘埃答案:BDD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