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
贾祖璋,浙江海宁人,生于1901年,著名生物科普作家。自1921年起,60多年中他创作了许多科普作品。据不完全统计,他创作、编著、翻译了20多种科学知识读物。他最擅长写生物小品,是我国老一辈科普作家中劳绩卓著的一位。科学专著有《鸟类研究》、《普通鸟类》等。收入中学课本的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南州六月荔枝丹》(均选自《生物学萃》)。作者介绍
科学小品“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有关科学常识的文艺性的说明文,它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研究标题1、标题给我们提供了几点信息?为什么作者不直接以“荔枝”为题?说明对象:产地:成熟期:颜色:南州——泛指我国南方六月——阳历七月颜色——丹(红色)荔枝用诗句命题,突出了科学小品的文艺性风格。
《荔枝》——明朝陈辉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荔枝图序白居易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壳如红缯
膜如紫绡
瓤肉莹白如冰雪
常见说明顺序一.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说明二.空间顺序——即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三.逻辑顺序——即依据事物之间或某一事物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说明。如:整体——局部上——下外——内远——近如:一般——个别主要——次要原因——结果现象——本质总述——分说简单——复杂
概括每小节段意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用幼年时对荔枝的疑问引出说明的对象,使人们既对荔枝的形态有初步印象,又急于解开作者的疑团。第1段
2段3段4段5段介绍荔枝果实的外壳,先照应前段文中白居易所说的“壳如红缯”,纠正其认识上的错误。接着用准确、形象的语言对荔枝的外壳进行说明。介绍荔枝果实的颜色。这段主要引用古代诗句,说明荔枝颜色以红为主,非常美丽。其中“南州六月荔枝丹”点明了文题。介绍荔枝果实的形状。这段用了以插图相配合的说明方法,直观而形象。介绍荔枝果实的大小、重量。
介绍荔枝的壳膜。先借对白居易文中“膜如紫绡”的解释,纠正他的错误认识,再引古诗,对壳膜的形状作形象的描写。介绍荔枝的果肉。先照应前文,肯定白居易对它的颜色观察正确,然后指出它的科学名称是“假种皮”,最后说明它的口感和加工。介绍荔枝的贮运。首先说明“荔枝不耐贮藏”,然后用科学的数据加以验证,最后引用典故说明荔枝保鲜之难。这段内容与上段介绍果肉关系密切,可视为有关果肉知识的补充。介绍荔枝的种子,主要说明其形状特点。介绍荔枝的花,依次说明花期、花形、花色、花序及其对繁殖和采蜜的作用。6段7段8段9段10、11段
介绍荔枝的原产地和栽培史。介绍我国的荔枝谱。介绍荔枝的移植历史,说明荔枝北移不易。用苏轼的诗总括荔枝果实味美,说明应发展荔枝生产。12段13段15段14段
(1)用幼年时对荔枝的疑问引出说明的对象,是全文展开说明的总纲。(2)介绍荔枝果实的外壳(3)介绍果实的颜色(4)介绍果实的形状(5)介绍果实的大小(6)壳膜(7)果肉(8)贮运(9)种子(10)(11)花(12)原产地和栽培史(13)荔枝谱(14)习性(15)发展前景外内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顺序?生态生产设疑问——讲知识——提建议由主到次的逻辑由实到虚观察顺序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本文主要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结合实例分析。作引用:“一些稀奇的品种,如……‘龙牙’,……‘珍珠’。”:“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有似丁香。”: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荔枝稀奇品种有细长如指的“龙牙”:《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广东有双季荔枝,……又有四季荔枝,”::“荔枝壳表面……特称龟裂片。”、“两侧……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说明方法插图表
本文引用了丰富多彩的资料,征引资料共二十余条,指名的作者近二十人,年代则从唐、宋、明、清,直至当代,所引文字的作者包括文学家、科学家及帝王。作者并不是大段抄录资料,而是采用摘句行文或大意引用的方法,使文章不显累赘。作用:引用既加强了文章的科学性,又丰富了内容,增强了说服力和表达效果。其中引用古诗句,不仅有助于了解荔枝的特点,而且把人们带到了优美的意境中,使原本枯燥的说明变得生动形象。作引用
A.比喻描写性引用例:第1节“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按照荔枝形态特点和人们认识事物先外后内的顺序,连用“红缯、紫绡、冰雪、醴酪”四个比喻,写出荔枝外壳色彩的红艳,内膜质的轻柔,瓤肉的洁白,浆汁的香甜。另外,将鲜荔枝与荔枝干形成对比,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形成全文说明的总纲,然后按照壳——膜——瓤——浆液的顺序逐一说明。
例:第8节引用《过华清宫》诗的本意是讽刺唐代统治者为个人享受而给百姓造成苦难的社会现实,在这里引用这首诗,主要是为了说明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B.对比议论性引用
C.举例考证性引用例:第14节《三山志》的记载,宋徽宗和文征明的诗句作用:列举荔枝北移失败的事例,以证实上文关于荔枝性喜温暖的说明。
课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诗句来说明有关荔枝的知识,试指出下列引诗的具体说明对象。1.飞焰欲横天2.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3.红云几万重4.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5.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6.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7.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成熟时的颜色荔枝壳膜的形状和颜色果实成熟时荔枝林的鲜红的颜色和形态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历史上移栽荔枝,荔枝性喜温暖荔枝不耐贮藏古人对荔枝美味的赞颂,说明荔枝的口味很好
最后引用苏轼的诗句对表现文章中心起何作用?说明荔枝口味好,古代只有少数统治者才能享用.今天我们发展荔枝生产造福人民。古今对比,卒章显志。
科学性:1、“一年开花两次”、“大约重60克”、“直径三四厘米”、“重达四五十克”等。——准确使用确数、约数。2、“成熟的荔枝,大多数……紫色”、“荔枝的大小,通常直径三四厘米”、“荔枝的肉的细胞壁特别薄……一般都不留渣滓”、“荔枝晒干或烘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语言使用周密、严谨3、“现代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语气词恰当说明语言生动性:大量诗词典故的引用和比喻
本文属科学小品,语言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科学性集中体现在用词准确、周密。文学性集中体现在大量诗词典故的运用上,既使说明形象生动,又使文章诗意盎然。说明文使人“知”,首先要保证科学准确,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生动性。
写作特点一、多种说明顺序综合运用二、综合运用作引用、插图表、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等多种说明方法。三、语言准确、周密,又形象、生动。四、说明中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使说明的内容更丰富多彩,语言表述更生动活泼,同时又保持了所介绍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
练习:1、请判断下面数字使用是否规范A荔枝通常直径四、五厘米()B荔枝一般重10多克——20多克()C广东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D温度保持在10C到50C,可贮藏约30多天左右()否否否否
①我国是世界荔枝的故乡。荔枝,树形优美,树干挺拔,树叶浓密,树冠开展,树果累累,肉厚而多汁,味美有异香。②荔枝含葡萄糖,柠檬酸,苹果酸,精氨酸,色氨酸,叶酸,脂肪,蛋白质,维生素A、B、C等成分,实为食补、食疗之佳品。③荔枝木是上乘木材。材质硬重,坚韧耐用,不怕海水浸泡,是制船板、船舵、船桨之佳料;又是作枕木、桥梁、车辆、家具的良材。④荔枝树能抗污染。深圳市委旁边有座荔枝公园,内有大量荔枝树,虽处闹市却保山野本色。1.本文的说明中心是:2.逐段概括②-④自然段意: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一身是宝话荔枝荔枝一身都是宝②段:荔枝具有食补、食疗功能。③段:荔枝树的特点与用途④段:荔枝树的抗污染作用逻辑顺序
练习:请将下列各项序号对应填空A荔枝通常直径三四厘米B一个荔枝花序结实在一百以下C荔枝在常温下保鲜期至多五天D10C到50C时,可贮藏三十天左右E广东四季荔枝,一年开花四次之多F福建荔枝成熟期在七月前后G广东荔枝栽培史在二千年以上H福建莆田宋氏祠堂里一枝“宋家香”荔枝树龄不下千年确数:约数:限数:、A.B.C.D.EFGH
邓肃荔枝有佳品,乃在府城东。我来方秀发,红云几万重。遥知香味色,已具碎花中。凭栏一念足,不食意自充。人世如梦耳,当体色即空。谓是为真实,便可侑千钟。谓是为非实,真饱亦何从。虚实两无有,楼高雨濛濛。《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荔枝部》看荔枝
徐曾向忠州画里描,胭脂淡扫醉容消。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白玉薄笼妖色映,茜裙轻裼暗香飘。嫣红狼藉谁收拾,十八闽娘裂紫绡。咏荔枝膜
赵佶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玉液乍凝仙掌露,绛苞初结水晶丸。酒酣国艳非朱粉,风泛天香转蕙兰。何必红尘飞一骑,芬芳数本座中看。《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荔枝部》宣和殿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