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名推荐⋯⋯⋯⋯⋯⋯⋯⋯⋯⋯⋯⋯⋯⋯⋯⋯⋯⋯⋯5.1.3《南州六月荔枝丹》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5)[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的结构方式。2、难点: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二课时写作特点:一、按照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组成部分及有关问题确定说明顺序。具体说,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见上表)二、说明事物时,注意准确性与科学性。1.运用确凿的事实(包括有关历史事实)和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例:为了说明“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科学性,在第三自然段里,除例举荔枝成熟后都是红色的一些事实和古人有关的诗句外,还举出了它的成熟期不论在广东还是福建都以七月为盛期的事实(“南州六月”系指农历而言,指阳历七月)。这些都足以说明陈辉这句诗有其充分的科学依据。介绍荔枝的重量(第五自然段),列举了好几种不同的数据,有的来自实地调查,有的则引用有关文献资料,足见其轻重因地而异,介绍真实、全面、不容置疑。2.既重视引用古代有关荔枝的知识作为依据,又注意纠正其不确切的地方。例:在引述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的话之后,在第二自然段里指出第一句“壳如红缯”的确也还有不足之处;在第六自然段里指出“膜如紫绡”的形容则“是把壳肉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三、恰当地引用古代诗文。课文中大量引述古代关于记述荔枝的诗文,达十二处之多。这样引用:1.充实文章内容,丰富读者知识;2.使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3.寓科技知识于文学描写,使读者可由文学欣赏而获得科学知识。作业:[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par第二题提示:回答本题,必须从比较中去发现差异,然后抓住关键词语从所表示的语气、表示的时间、表示的范围等方面进行分析,便能弄清这些句子在意思上的不同。第五题提示:1
⋯⋯⋯⋯⋯⋯⋯⋯⋯⋯⋯⋯⋯⋯⋯⋯⋯⋯⋯⋯⋯⋯⋯名校名推荐⋯⋯⋯⋯⋯⋯⋯⋯⋯⋯⋯⋯⋯⋯⋯⋯⋯⋯⋯训练目的:1.将科学小品和科技说明文改为科普知识说明文;2.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要求:1.写作目的是介绍有关荔枝的科普知识,读者对象(即听众)都是学生,因此文字应平实,既尽量避免专业术语的出现,又不应过多的文艺笔调,应多用口语;2.内容不能离开课文和题目提供的文字去随意添加和更换;3.知识说明部分要抓住被说明的对象的特征并按一定的说明顺序;4.要用讲话稿的形式,不能只是说明文宣读的模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