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杜甫唐诗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登高杜甫唐诗范文

ID:1054953

大小:62.06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4-0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登高杜甫唐诗范文    《登高》是杜甫晚年在夔州时所作是他七律诗的代表作有人称之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被称为唐诗压轴之句故应该单独上一节课重点抓住悲情即可达到教学要求    一、在写景中深沉地抒发情怀    1、景──秋景(春女思秋士悲)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2、情──悲凉(注意引导与悲伤的细微区别)    诗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写夔州特定环境画面惨淡气氛悲凉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中深沉地抒发情怀    萧涤非先生在他的《杜甫研究》中曾作了这样的阐释:    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当此重九佳节没有任何饮酒等乐事只是去登台五可悲;亲朋凋谢孤零零的独自去登六可悲;身体健旺也还罢了却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这病又是经常性的多种多样的八可悲;光阴可贵人生不过百年如今年过半百只落得这般光景九可悲    语不惊人死不休    万──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24岁赴洛阳赶考未能及第;35岁到长安求取官职滞留10年一再碰壁;43岁获得卑微官职却又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被困长安;逃离长安追随肃宗因为直言又被厌弃;48岁弃官11年漂泊直到死在漂泊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之上无人所知    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停──愁闷无法宣泄的愁苦情状    二、集大成者的诗圣──再命名的压力    (幻灯展示对比几首诗歌:《登幽州台歌》《登鹳雀楼》)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被称为唐诗压轴之句    再命名的压力在某一程度上也即题材的压力举《登高》的题材为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一出诗歌的疆土便被他夺去一大片这里题材也是有传统的也经过漫长的积累陈子昂以强大的力量夺取以往的积累建立牢固的形象构成巨大的压力王之涣带着《登鹳雀楼》来抢占地盘构成另一个压力陈子昂的主题被时间笼罩并且是悲观的(独怆然而涕下);王之涣的主题被空间笼罩并且是乐观的(更上一层楼)    杜甫挟着《登高》和《登岳阳楼》以更强大的力量和恣态使登高题材形成定局他既包揽了陈子昂的时间和王之涣的空间又注入个人身世和家国情怀时与空历史与现实互相交错和浸透陈子昂和王之涣用的都是单镜头一个静止的远景杜甫则用上远景、近景、特写镜头并且不断移动转换使得两首诗都写得丰富而复杂    命名的压力是横的压力还有一种纵的压力也即一个个前辈诗人挟着他们各自的横的压力对后辈诗人构成的层层叠叠的纵的压力     仅就杜甫的前辈而言屈原集他以前的传统于一身成为第一位大诗人;陶潜集他之前的传统于一身成为另一位大诗人而陶潜之所以还有机会是因为他与屈原完全不一样: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强烈一个淡定;王维是第三个大诗人他之所以还有机会是因为他发展了山水诗;李白是第四个大诗人他之所以还有机会是因为他跟屈、陶、王都不一样:他是天才接着杜甫出现了他的机会建立在他之前的诗人的机会上:他是集大成者集大成者出现之后诗人开始变小他们开始做那位集大成者在某个方面做得不够或已做够但他们仍可以做得更多的事情:白居易之所以还有机会是因为他往白里写;李贺和李商隐之所以还有机会是因为他们往晦涩里写    当一切题材被写尽了大诗人也出尽了诗歌便开始枯竭由词来接棒苏东坡之所以还有机会是因为他已不完全是大诗人:他是集诗、词、散文于一身的大作家写作出现质的变化这位大作家之后的作家又开始变小至元明清诗衰竭词也开始衰竭诗人变成打杂戏曲、散文尤其是小说大盛更重要的是小说使用新的语言:白话文白话文运动则正式宣告古典汉语写作终结因为它已衰竭这不是一厢情愿的运动而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证据是:白话文不是临时发明出来的而是孕育在古典汉语衰竭的母体中     那么我们如何知道某个人是集大成者?难道他之后例如杜甫之后不会出现另一个更大的集大成者?答案是:如果这位诗人代表了整个民族精神他就是集大成者杜甫代表了中国民族精神我们不能说屈原、陶潜、王维、李白、白居易、苏东坡等人代表中国民族精神他们都只代表了中国民族精神的某一方面集大成者的伟大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甚至经过一段漫长时间才会被发现的因为民族精神是一种很庞大的氛围整个民族精神不一定可以在一个时代中全部被看到生活在太平盛世的读者不大可能完全理解杜甫只有经过艰难时世尤其是战争和丧乱才会更充分地理解杜甫杜甫的伟大是通过历代的无数灾难来证明的而李白的伟大是任何时代的人一看就看得到的从读者的角度也可证实这点一个读者在十七岁读李白跟在七十岁读李白基本上不会有什么不同但一个读者在十七岁读杜甫跟在三十七岁读杜甫可能就已有天壤之别顺便一提中国读者历来有李杜之争杜甫的时代就看不到杜甫的伟大或许我们可以把李白称为伟把杜甫称为大:伟代表高大代表宽李白是塔杜甫是平原当我们在那座塔的一定距离内例如十米至一公里我们会被那座塔所吸引而看不到这一范围内的平原或看到但不当一回事当我们与那座塔的距离越来越远例如五公里、十公里则我们将越来越被平原的气势所吸引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