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学目标: 1、理解李白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 1、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2、诗人表现雄奇险峻的写法; 3、品味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1、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就属于后者。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2、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全
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⑴诵读课文,消灭字词等障碍。①自由诵读,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②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解疑,相互讨论质疑,扫除一部分文字障碍。③范读课文,注意听清字音,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2研读课文第一段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1)问题一:找出文章的主旨句。主旨句出现了几次?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多次出现起什么作用?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出现了三次:开头、中间、结尾。复沓(又称反复)的修辞手法。反复,加深寓意。(2)阅读诗的第一段,回答问题:1、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从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作用: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3)“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点面结合的写法和夸张的运用,也表现了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①“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②“六龙回日”“扪参历井”是诗人的想像。(4)“黄鹤……攀援”两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蜀道的什么方面?用了映衬的修辞手法。黄鹤之飞到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说明人行走难上加难。这是叹蜀道之高。小结:这一段主要是叹蜀道的什么方面?高 ;难行。3,研读课文第2段。(1)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险”,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问: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明确: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就好象电影的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3)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小结:这一段主要叹蜀道的什么?明确:险 可畏。4,研读第三段。(1)问:这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可以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路面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给发动叛乱,“化为狼与豺”,搞地方割据。如果割据势力之间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杀人如麻”。(2)问: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正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小结:这一段主要是叹蜀道的什么?战祸之烈火 警戒5写法借鉴: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明确:(1)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2)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3)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4)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5)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四,课文小结:板书开篇:主旨句一见————————————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高峻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照应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申 戒 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五,布置作业;写一则游记。可参照本诗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