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公共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寡人之于国也公共课件

ID:1053778

大小:2.46 MB

页数:56页

时间:2022-04-0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千秋亚圣孟子(约前372~前289) 孟子(公元前三七二-二八九),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是子思(孔子孙)的再传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 孟子三岁时父亲去世,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孟子曾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童年 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青少年 孟子学成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成年与晚年时代 关于《孟子》《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七篇,各篇分上下,为儒家经典著作.七章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章 孟子的仁政思想三、性善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一、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二、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皆可以为尧舜。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学习目标(朗读视频)知识目标:了解孟子提倡的仁政思想能力目标: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德育目标:孟子治国思想的现代意义 注音:(1)弃甲曳()兵(2)涂()有饿莩()(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洿()池(5)谨庠()序之教(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7)申之以孝悌()之义(8)移其粟()yètútúnzhìcùgǔxiángbānpiǎoxùwūtìsù 时代背景: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到魏国。魏在战国初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甚畏秦。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说:“我治理国家,真是尽心竭力了。黄河以北发生灾荒(荒年),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持政务,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第一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的原因)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请让我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吧。咚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刚一接触,(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下。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怎么样呢?”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梁惠王说:“不能这样。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第二、三、四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设喻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使百姓供养活人,安葬(为……办丧事)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固定的时节(按时节),那木材便用不尽。 第五段1、不违农时——谷多2、斧斤有度——木多3、数罟不入——鱼多养生丧死无憾提出王道之始时使民加多的措施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百亩的田地能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鸡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了。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都可以(可凭此)穿着丝绸了。 认真从事地方学校的教育,反复陈述孝敬长辈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背负头顶了。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有丝绸,吃上肉,老百姓饿不着、冻不着,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天下的,还不曾有过。 阐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1、栽桑养蚕2、饲养家畜3、发展农业4、道德教化王道之成第六段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猪狗吃的是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而不知道开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武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便会投靠您了。” 第七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1、运用类比批驳了涂有饿殍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荒唐。2、希望梁王反省自己,明白只有实施仁政,推行王道,才能使民归顺的道理。 孟子与梁惠王对话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民不加多,何也? “强凌弱,大欺小”。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二部分:(2-4)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第三部分:(5—7)阐述市“民加多”的具体措施(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思考:作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梁惠王见到孟子,不问治国之略而首先问关于“民”的问题?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谁能问鼎天下?人口问题在权力的天平上是十分重要的砝码。在冷兵器时代,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拥有大量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拥有大量的兵源,谁就能够富国强兵。所以,梁惠王迫不及待地问到了人口问题。背景:战国时代各国诸侯争于“力”,群雄逐鹿,蚕食鲸吞,战事不断,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社会混乱,礼崩乐坏,用《战国策序》中的话说,即“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攻争强,胜者为右”。天下“争地以展,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1、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话,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便于启发对方,启迪对方思考。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2、二、三、四段用了个什么成语,有何作用?用意何在?“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说“不可,直不百步,是亦走也。”(没有本质的区别),不知不觉地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的区别。说明移粟、移民与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民不加多理想社会否定梁惠王 的治国策略梁惠王其他王 齐读文章五、六节,从孟子的高见看孟子的理想社会。 措施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斧斤以时3、孟子认为应如何实行仁政呢?提出了那些措施,有何结果呢?效果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王道之始 第6段又提出了那些措施?设想了那些结果?措施五亩……树之以桑鸡豚……无失其时百亩……勿夺其时谨庠序,申孝悌效果衣帛(五十)食肉(七十)无饥(黎民)不负戴(颁白者)王道之成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从养民、富民、教民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 4、第五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分几层?排比。给人一种吃不完、用不完的感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分3层。 5、第七段哪两句使用对比手法写出诸侯贵族和下层百姓的不同情况,目的何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诸侯贵族)“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下层百姓)一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梁惠王仍然不爱民(从爱民角度写)。 衣帛、食肉、无饥理想社会不违农时……不可胜食数罟不入……不可胜食斧斤以时……不可胜用(排比)富民王道 之始教民谨庠序之教统治者 态度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比喻)归罪于年成不好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王道 之成自省 恤民养民至民 小结:1.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的“仁政”的具体内容,要使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穿得暖,还要使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必须铲除虐政,只有这样百姓才能归附。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2、全文似乎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为主线贯穿全文,思路清晰。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阐述使“民加多”的具体措施论本提出“民不加多”的问题引论3、句式较整齐,这样气势充沛,增强雄辩力。结论保民而王,“则天下之民至焉” 4、找出通假字,并加以解释。无望民之多于邻国无失其时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毋”,不要。通“毋”,不要。通“斑”,花白通“途”,道路通“殍”,饿死的人 来、安:使动鼓:名—动敲鼓衣:名—动穿王:名—动为王树:名—动种植罪:名—动归罪谨:形—动认真从事生、死:动为名;丧,为动5、词类活用(1)既来之,则安之(2)填然鼓之(3)七十者衣帛食肉(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树之以桑(6)王无罪岁(7)谨庠序之教(8)养生丧死无憾 6.倒装句未之有也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则何如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状语后置 7、重点习惯句式1)、或……或……译为“有的……有的……”例“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2)、直……耳译为“只……罢了。”例“直不百步耳”3)、是……也译为“这是……呀。”例“是亦走也”4)、是何异于……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例“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5)、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 或百步而后止天之行,或日或雨云霞明灭或可睹有人有时或许8、解释重点虚词寡人之于国移其民于河东无望民之多于邻国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对于到比在跟、与 孟子的仁政思想一、反对不义的战争。三、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二、民本思想。 孔子“仁”的思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比较孔子的“德政”孟子的“仁政”同:孔孟二人都反对武力征伐,提出富国安民的治国思想,并且都以“仁”为本。异:孔子的“德政”重“修文德”,以此作为“使远人来”的手段,孟子的“仁政”重“民养生”,以此使“天下之民至”。其进步之处在于更了解民众困苦, 承认民众力量。更进步 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仁政”加以评析。 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古为今用)讨论: 用现代观念评价孟子的主张1、王道精神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1)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3)统治者严以律己,不推卸责任2、注意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捕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 今天可作一些合理地引申:(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朱镕基总理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可谓说在点上,抓准了要害。 孟子庙 怀念孟子对联由仁居义传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知言养气充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孔颜。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