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4
加入VIP免费下载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4

ID:1053621

大小:28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4-0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4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的治国思想。  2.学习喻证法的使用艺术。  3.掌握部分重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重点:1、3难点:论证艺术  二、教学时数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儒家孔子思想导入孟子思想以及《孟子》。《孟子》一书为孟子晚年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纂辑而成,以期“述仲尼之意”,比较集中地记录了他的游历生活与思想,共有七篇。  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孟子》的一篇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二、课文学习  (一)基础知识:  1,朗读课文,正音,字音字形  数cù罟gǔ洿wū池鸡豚tún狗彘zhì  庠xiáng序孝悌tì饿莩piǎo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阅读,强调重点字词“凶”、“加”。  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寡人之民不加多更  疏通文意,解答疑难。  2.内容分析  对于梁惠王为什么要增加人口,学生有一定困难,需要解释。   在冷兵器时代,谁拥有了众多的人口,谁就拥有了大量耕种土地的劳动力,谁就拥有了大量兵源,谁就可以称霸。因为这个原因,梁惠王才提出了为什么自己已经尽心尽力了,可人口怎么不见增加呢?他对此是感到迷惑,不理解的。对此,孟子会怎样来回答呢?如果同学们是孟子,先想一想该如何回答?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段。  1.朗读,强调重点字词“喻”、“鼓”、“或”、“直”及两个成语  请以战喻说明  填然鼓之击鼓  或百步而后止或许  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  弃甲曳兵——丢掉铠甲,拖着兵器,形容打败仗逃跑时十分狼狈的样子。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疏通文意,解答疑难。  2.内容分析  孟子对梁惠王提出的问题,似乎是没有进行回答,而是先打了一个比方,不明就里的梁惠王顺着孟子的思路进行了回答。其实,孟子在这里是用了欲擒故纵的手法,让梁惠王不知不觉就进了孟子设下的圈套。孟子的比喻什么意思呢?(讨论之后明确)向梁惠王说明他“移民移粟”的治国方法与邻国的治国不尽心没有质的区别。孟子的这个比喻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看下文。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1.阅读,正音:  强调重点字词“胜”、“树”、“畜”、“检”、“涂”、“颁”  谷不可胜食也尽  树之以桑种  鸡豚狗彘之畜饲养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制止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  2翻译句子  A.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C.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3状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   申之以孝悌之义  未之有也  内容分析(用以练带讲法)  阅读第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多媒体展示题目)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在向梁惠王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时,提出实行“王道”哪几种措施?从今天的角度看,可以分哪几种产业?  (2)如果能做到上面阐述的各项内容,就会呈现下述美好景象?  (3)孟子认为:“王道之始”的条件是什么?使天下百姓归顺,即“为王”的条件是什么?这部分采用怎样的顺序阐述的?  (4)孟子尖锐地斥责了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现象,他揭露说:统治者  A.__________(限9字);  B.__________(限8字);  C.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6字);  (5)孟子在论述时主要采用了何种手法?  (6)用自己的话回答:孟子向梁惠王指出的美好前景“天下之民至焉”的必备条件是什么?(不超过30字)  【参考答案】(1)A.1不违农时,2数罟不入洿池,3斧斤以时入山林;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4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6百亩之田,勿夺其时;7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农业、渔业、林业、纺织业、教育,前者保民,后者教民。  (2)A.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B.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数口之家,可以无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3)A.养生丧死无憾。B.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层进式。  (4)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5)A.打比方,比喻论证。对比手法。  A.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B.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6)广施仁政;若百姓生活不好,要归咎自己而不要归罪年成。  题目做完,在处理的基础上,教师分析总结:  看来,这一段是孟子从正面来阐释他的治国之道,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社会的蓝图,从而给梁惠王指出了一条增加人口的光明大道,这就是广施仁政。说到这里,在讲二、三段的时候,我们提的问题孟子的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也就有了答案,同学们说什么呢?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为第三段梁惠王接受孟子提出的治国之策做了铺垫。  (四)学生自由阅读,向教师质疑,教师巡回解疑。  (五)教师梳理总结本文内容。  三、作业布置  在本文中孟子谈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蓝图。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蓝图又是什么呢?请描述下来,不少于500字。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