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格式-可编辑---《最后的常春藤叶》课例——追求高品质教学案例曹杨二中蔡文俊一、教学设计教学缘起:其实源于读书和反思,今年我断断续续地在读叶圣陶、朱自清、夏丏尊、吕叔湘先生关于语文教育的一些书,从中受到了些启发,这节课就是受到这些启发的结果。具体而言,读先生的书注意到一个特点,他们会上一些我们不上的东西。而这些不上的东西往往指向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概念。比如他们会讲修辞,但是不是直接讲修辞格,而是先讲修辞本身是什么,讲修辞的起源和一般可能产生的效果。对于文体也是一样,不仅讲它是什么,而且还会讲这些文体是如何自然产生的。让学生真正了解一个语文知识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再加以操练,这是他们的做法。所以我就想,我们教了那么多小说,我们知道小说三要素,知道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但是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教师自己是否真的知道什么是小说本身,一个人读小说最重要的是要注意什么,一个作家为什么要去写一部小说而不是其他。所有这些问题其实都可以指向这样一种预设,就是我们的学生哪天离开了学校,还能拿起一本小说正常阅读。但是试问一下,有多少小说我们是以读小说的方式去读的呢,读小说和读其他文体的作品有何不同呢?这些问题和思考就成了这个设计的缘起。生情预判:我是这样理解的,每个学生读小说的能力肯定有差异,但是真正认真思考过小说的实质的人应该不多。他们读一本小说的能力有高低,但是面对的不是一部小说,而是小说的主旨这一概念时,学生之间未必有差异,因为这对于他们而言是新的。教学重点引导预案:其实教案中的所有问题都是指向于小说的主旨的,关键在于上课时要不断地强调我们最终探讨的是小说的主旨,而非本篇小说的主旨。二、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理解小说的主旨,养成小说阅读探究主旨的意识,能在把握小说传神的细节、生动的形象、主旨的内涵的基础上被小说感染2.教学内容及重点:本篇小说主旨的理解,对小说的主旨多维度的理解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对本篇小说主旨的理解,去理解小说的主旨3.教学流程:(一)基本问题问题一:本篇小说的主旨是什么?方案一:如果学生没有机会预习课文,那么先给学生一些时间读课文,然后问本篇小说的主旨是什么。方案二:如果学生能有机会预习课文,我会先布置预习作业,询问本篇小说的主旨,上课时可以直接提问。答案预设:学生理解小说的主旨可能会指向单元主题“人我之间”,本次教学其实不预设本篇小说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关键是如何去理解小说的主旨问题二:什么是小说的主旨,为什么要去读小说的主旨?问题三:小说的主旨是直接写出来的吗?问题四:小说的主旨和故事情节之间是什么关系?问题五:故事情节既然是能表现小说主旨的,那么故事情节中最重要的部分应该是最能表现主旨的,本篇小说中最核心的故事情节是什么,是如何表现主旨的?问题六:老贝尔曼画叶子的具体细节是怎样的,这些细节对于我们理解本篇小说的主旨有何帮助?---
---WORD格式-可编辑---画叶子的具体细节:时间:11月,肺炎流行(第4节);一个凄风苦雨的夜里(第55节),“寒雨夹着雪花下个不停”(第36节);一个小时(第37节)工具:灯笼、梯子、几枝画笔、调色板、和了绿色和黄色的颜料(第55节)场地:20英尺外的一幢砖屋的松动残缺的墙壁(第18节),离地面20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第40节)。(注:20英尺=6.096米)叶子的形状: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了。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那锯齿形的边缘上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20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第40节)。老贝尔曼当时的状况:年纪60开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第30节),酒气扑人(第31节)(注:杜松子酒:世界第一大类的烈酒)。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第32节);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第55节)。问题七:为什么要以写小说的方式来表现主旨,换言之,如果这篇文章变成以主旨为论点的一篇议论文,甚而以老贝尔曼的故事为这一论点的例证,会和现在呈现的小说有什么区别呢?更根本的问题是,一个作家有一个主旨,为什么要以小说的方式呈现,而不是其他?为的要使读者感动,得到深切的印象(叶圣陶、朱自清《略读指导举隅》)。关键点:一个是具体生动的形象,一个是逼你感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是以生动的形象感人,而非以逻辑的推理服人。(二)提高问题问题一: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故事而非其他的故事来表现这一主旨呢?问题二:小说的主旨是否只是在这一篇小说中呈现呢?在欧·亨利的其他小说中,是否也表现了这个主旨?如果是的话,那么为什么欧·亨利如此关注这个主旨呢?(三)作业作业一:如果说老贝尔曼画叶子是全文最核心的情节,为什么欧·亨利不直接对此进行记叙描写?作业二:有人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不只是课文的名字,而是一幅画的名字,这幅画就是老贝尔曼一生的杰作,所以可以从“杰作”,从老贝尔曼对艺术的追求去理解整篇小说。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会不会因此对于本篇小说的主旨发生不同的理解?三、教材刊误课文第29页注释①《最后的常春藤叶》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笔者查阅了资料,发现该版本的译者是王仲年先生,教材的正文部分使用了王先生的翻译,但是注释部分没有用王先生的,具体是编教材的教师另有所本,还是编教材的教师自己注释的,不得而知。但是在课文的注释中有两处明显的张冠李戴的错误,和一处不尽如人意的解释,可以在此说明一下。注释错误一:课文第30页注释②[拉格泰姆(1876——1971)]美国作曲家。作品以高度不协和、无节拍的旋律线,力度变化幅度大和丰富的色彩为特色。而拉格泰姆(ragtime)实际上是:---
---WORD格式-可编辑---美国流行音乐形式之一。产生于19世纪末,是一种采用黑人旋律,依切分音法循环主题与变形乐句等法则,结合而成的早期爵士乐,盛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经济十分繁荣时期。而课文现在的注释其实指的是:卡尔·拉格尔斯(CarlRuggles,1876–1971年),美国作曲家。但是欧·亨利的英文原著恰恰写的是:ThensheswaggeredintoJohnsy'sroomwithherdrawingboard,whistlingragtime.是拉格泰姆(ragtime)而不是拉格尔斯(Ruggles)注释错误二:课文第31页注释②[萨蒂尔(1866——1925)]法国作曲家,其简朴而不落俗套的、常常是妙趣横生的风格对20世纪的音乐发展,特别是对法国的音乐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萨蒂尔(satyr)实际上是:古希腊神话中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是长有公羊角、腿和尾巴的怪物,是创造力、音乐、诗歌的象征,同时也是恐慌与噩梦的标志。而课文现在的注释其实指的是:埃里克·阿尔弗雷德·莱斯利·萨蒂(法文:EricAlfredLeslieSatie,1866年5月17日-1925年7月1日),后来自己改名为ErikSatie,法国作曲家。而欧·亨利的英文原著恰恰写的是:HewaspastsixtyandhadaMichaelAngelo'sMosesbeardcurlingdownfromtheheadofasatyralongwiththebodyofanimp.是萨蒂尔(satyr)而不是萨蒂(Satie)另外,关于这则注释,还想说明的是王仲年先生的译文在此处其实是给了注释的,而且王先生的注释是完全正确的。这就更加说明了编教材的教师不仅没有参考王先生的注释,而且还把原本正确的注释给注错了。不尽如人意的解释:课文第31页注释①[米开朗琪罗(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生于佛罗伦萨。作品有雕塑《大卫》、《摩西》、《奴隶》,西斯廷教堂八百平方米《创世纪》巨型天顶画,壁画《末日审判》等。注释的原文是形容老贝尔曼的一处外貌描写:“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上的胡子”,课文对米开朗琪罗做了注释,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笔者总觉得这句话的重点应该在《摩西》雕像上的胡子,换言之最好能注释一下《摩西》雕像,这样可能才能理解老贝尔曼的形象,光是知道米开朗琪罗是谁,似乎对于理解文意帮助不大,更何况作为现在的高中生对于文艺复兴三杰应该是可以从艺术课上了解的。《摩西》雕像:摩西是《圣经·旧约》中所记载的公元前13世纪时犹太人的民族领袖,在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巴哈伊信仰等宗教里都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先知。《摩西》像是一座大理石雕像,由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艺术家米开朗其罗雕刻于1513年到1515年间,高235厘米。雕像中,摩西的头威严地竖立着,头发很短,目光炯炯有神,胡须如浪花般直垂下来,如西斯廷天顶上的人物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