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美】欧•亨利
学习目标1.把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2.体味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感受其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走近欧·亨利作品:《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没有完的故事》《黄雀在后》等三百多篇小说。生平:欧·亨利(O·Henry,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得尼·波特,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艺术特色:出人意料的结局,故事奇特而又耐人寻味,情节动人而笔触细腻。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俄国契诃夫法国莫泊桑美国欧·亨利
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三要素
整体感知请以“琼珊”或“贝尔曼”为主语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小说情节。
这篇小说情节结构上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小说结局的出人意料。文本探讨
想一想:结局哪些方面出乎意料?叶子竟然是画上去的。贝尔曼突然去世。
小结:小说的结局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短篇小说艺术处理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使得小说顿起波澜,另一方面也符合人物性格,使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主题得以揭示,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小说巧妙的构思。
人物分析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
贝尔曼是怎样一个人?贝尔曼是一个穷困潦倒,性格暴躁,酗酒成性,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却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的老画家。有崇高的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议一议】有人说:老贝尔曼用牺牲自己来救活他人,不值得。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罗丹说:“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要点是感动,是爱,是希望,战栗,生活。”珍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赞美的,而那些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乃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伟大的赞美诗。
为营救落水游客母子而牺牲的公安边防战士——李小化,在死后他依然保持着救人时托举的姿势。7月2日,杭州市一住宅小区里,一名2岁女婴(妞妞)突然从十楼的窗户掉下。就在要接触地面的一瞬间,31岁的吴菊萍用双手接住了孩子。妞妞虽然受伤却保住了生命,吴菊萍的左手臂粉碎性骨折。10月11日,电闪雷鸣的雨夜。重庆市渝中区交巡警民警王静,用臂膀和肉掌硬生生接住了从近6米高的天桥上突然跳下轻生的少女!这一次,警民双双安然无恙。
深圳福田村一个老干部在小区溜达着就俯身倒地,可没人去救他,最后老干部窒息而死。湖南一女子落水,挣扎好些时候没人下去救,等警察来了已经晚了。10月13日,佛山街头,一名叫悦悦的两岁小女童被两辆车先后3次碾轧,而在7分钟内竟有18名路人对此不闻不问。
“人们一切不幸的根源,不是饥荒,不是火灾,也不止是那些作恶者,而在于他们各自为生。”----托尔斯泰真正道德,理应跳出物化的代价考量。行善成本,不应是冷漠的通行证。道德践履,本该超越利弊权衡,唯有这样,道德方能走进“春天里”。
课堂小结:通过对这篇小说的情节讨论、形象分析,我们对贝尔曼也怀有深深的敬意,苏艾的细心关怀又使我们感到一阵阵暖意,现在中国也处于一个社会的转型期,刘欢为下岗工人唱的一首歌中有这么一句:“天地之间会有真爱”,也是呼唤这种相濡以沫真诚互助的精神。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贝尔曼用生命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又应该如何回答呢?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谢谢!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