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安徽民俗之凤阳花鼓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课程]安徽民俗之凤阳花鼓

ID:1042067

大小:59 B

页数:7页

时间:2022-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安徽民俗之凤阳花鼓杨明P11414069一、摘要风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凤阳花鼓起源于凤阳府临淮县(今凤阳县东部)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体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随后日臻完善,流传至今依然鲜活的存在于民众之中,并且愈加焕发岀生命力。本文以风阳地区花鼓为屮心,首先通过对风阳花鼓传承与发展的介绍,简要缕清其历史发展的形态流变;然后从凤阳花鼓的多种存在形式加以介绍当今存在的现状;最后,通过对凤阳花鼓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认识到此类民俗在当今时代传承与保护所遇到的困难,并在此基础上试图提岀一点思考和建议,以期对传统民俗凤阳花鼓的传承和发展有所启示。关键词:凤阳花鼓、民俗、传承、发展二、正文〈一〉凤阳花鼓的起源历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徙江南巨户到凤阳府。由于凤阳府地区人口激增,灾荒也不断,导致这些迁徙的江南巨户希望回到江南,但朱元璋严禁他们离开凤阳府,所以他们想出了假扮卖艺、以打花鼓唱曲为生的方式离开凤阳府。乂因明清两代,由于凤阳府(今皖北地区)一带是“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的长年灾区,每年秋后都有成群结队的妇女外出卖唱乞讨。同时也有身背花鼓流落各地卖唱的职业艺人。明末流传 范围继续扩人,表演盛况空前。清末,凤阳花鼓流传更广,有的甚至漂洋过海到东南亚一带活动。乾隆年间,有人将一•人演唱的凤阳花鼓改编为凤阳花鼓歌舞,在宫廷中为皇帝演出。乾隆年间编纂的《霓裳续谱》一书中就收录了《花鼓献瑞》、《鼓乐呈祥》等歌舞节目。到了本世纪三十年代,凤阳花鼓在唱片中广为流传。上海的“百代”、“得胜”、“大中华”等唱片公司制作了大批风阳花鼓唱片。在解放后摄制的《大路》、《拉郎配》、《巨澜》、《鼓乡春晓》等影片中,均出现过凤阳花鼓的表演场面。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起了很大变化。凤阳花鼓成了凤阳人口娱口乐的工具。花鼓演唱在城乡更加普及,凡是遇到喜事,或接待宾客,凤阳人总要热情表演一番,以表达欢乐的心情。一直以来,凤阳县的孩子们还在节庆时跳这一地方特色的舞蹈,保持着古城的特色。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势、演唱等揉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形式更加活泼多样,气氛更加热烈欢快,凤阳花鼓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凤阳民间花鼓艺术团体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民间艺术表演和比赛活动,参加多部影视片的拍摄,并在全国获奖。凤阳花鼓还走出国门,到日本表演,获得赞誉。风阳花鼓这种流浪卖艺的汉族民间歌舞表演,在新屮国成立后,被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保留下来,并成为我国汉族民间喜庆丰收、欢度节El和反映劳动人民幸福生活的一种民间歌舞表演形式。〈二〉凤阳花鼓的多种存在形式 风阳花鼓最初的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敲锣,口唱小调,花鼓小锣作为伴奏乐器穿插期间。演唱的曲口多为当时的“时调”,主要有《凤阳歌》、《鲜花调》、《王三姐赶集》、《孟姜女》等。20世纪50年代初,新文艺工作者对凤阳花鼓加以改革,增加采用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剔除了小锣,专用小鼓伴奏演唱,花鼓小巧玲珑,鼓面直径三寸左右;鼓条为两根一点五尺左右的细竹根。表演者单手执鼓,另一只手执鼓条敲击鼓面,“双条鼓”由此得名。风阳花鼓唱的都是民间小调,曲目有近百种。清人赵翼《咳余丛考》中《凤阳乞者》条写道:“江南诸郡,每岁冬必有凤阳人来,老幼男妇,成行逐队,散入村落间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间始回。”其中有一首著名的《凤阳歌》,歌中唱道:“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凤阳真是好地方,赤龙升天金凤翔,数数天上多少星,点点风阳多少将。说风阳,道风阳,手打花鼓咚咚响,风阳真是好地方,皇恩四季都浩荡,不服徭役不纳粮,淮河两岸喜洋洋。”O根据清代的记载,早期花鼓“音节凄婉,令人神醉”。“说风阳,道风阳,凤阳是个好地方……”安徽风阳是我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也是著名的花鼓之乡。凤阳花鼓产生于明初,是根植于凤阳民间的戏曲艺术瑰宝,有凤阳“一绝”和“东方芭蕾”之美称,并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凤阳花鼓的发展现状地方戏种面临巨人危机,凤阳花鼓戏成了许多地方戏种生存现状的一个缩影。“阜阳的嗨子戏、芜湖的梨簧戏、巢湖的含弓戏……”安徽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长安扳着指头数,这些地方戏种无一 例外地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如果要严格地按照戏种存在的-:个基本要素一一专业的组织、正常的演出活动、一定的观众群体来要求的话,曾经在安徽省各地活跃的30多个戏种,如今可能只有10來个了。凤阳花鼓受到了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传承断层,面临失传的危险。目前,原生态的风阳花鼓已经趋于衰亡,其屮蕴涵的丰富艺术资源还远没有被挖掘出来,这份珍贵的民间艺术遗产,需要保护。为抢救性保护这一艺术瑰宝,风阳当地政府实施了风阳花鼓艺术保护工程,成立了凤阳花鼓研究会和凤阳花鼓乡艺术团,组建凤阳花鼓艺术学校,筹建凤阳花鼓艺术博物馆,组织凤阳花鼓民间艺人及其专业创作艺术家对花鼓进行深度研究、搜集和整理,以求恢复凤阳花鼓昔日荣光。〈四〉凤阳花鼓的发展特征(1)多元文化的融合凤阳花鼓是凤阳民间文化的凝聚和升华,既具有民间文化中群众自娱的普及性、大众性和农耕文化等特征,又因帝王的推崇使得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变的儒雅、细腻,无论是歌词还是表演内容都被赋予了华贵的色彩特征。同时经过了历史积淀,风阳花鼓融入了南北不同时期的品质,是一种多元文化的融合。(2)浓郁的地域特征凤阳是南方和北方的交汇之处,在文化、习俗等方面融入了南方和北方的双重特征。首先,南方姑娘的娇羞与北方姑娘的豪爽为凤阳花鼓的人 物性格增添了浓郁的色彩,其次,南北方的生活细节也为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提供良好地演绎基础,这些都使得凤阳花鼓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五〉凤阳花鼓的传承与展望凤阳花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几百年来,伴随着凤阳人民特别是风阳花鼓女的血泪,在苦难的历史时空屮艰难走来。它的艺术生命历经坎坷沉浮,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这种“下里巴人”民间艺术,很难有发展的空间。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凤阳花鼓才从苦难的深渊中解救出来,应该说是新中国使这种古老的艺术获得重生。现在,改革开放使我们伟大的祖国越來越富强,政府在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文化艺术事业,为包括凤阳花鼓在内的传统民俗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对于流传至今的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发展而言,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三、结语凤阳花鼓是不可多得的民族优秀遗产中的一块瑰宝,是一笔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是直接以地名命名的地方品牌,它的形式多样性、内容广泛性,都给艺术的创作表演捉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要从保护、 《安徽民俗》欧利用、发展的观点思路才能使这一民俗瑰宝得以发扬光大,使Z成为先进文化的载休。参考文献:百度百科、凤阳新闻网、中国知网、阳发主编 专业好文档精心整理欢迎下载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