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本课在教材的第44—47页。《〈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精选出来的,前五则谈求知态度、学习方法,后五则谈修身做人。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2.积累文言词汇,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1.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2.学生采取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借鉴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2.借鉴孔子提出的修身原则。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1.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2.积累文言词汇、文言知识。 ◆难点1.文言的理解。2.积累文言词汇、文言知识。 ◆教学突破1.结合课文注释,运用工具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2.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文言知识。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准备1.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初通文意。教学步骤(第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设置话题,导入新课。1.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论话题,随老师进入新课。2.检查预习。
2.做字词练习加以巩固,并对文章大意加以概括。3.研读课文第1则。3.学习课文第1则,根据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字面意思。4.研读课文第2则。4.学习文第2则,根据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字面意思。5.研读课文第3—4则。5.学习文第3—4则,根据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字面意思。6.研读课文第5则。6.学习文第5则,根据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字面意思。 一、设置话题,导入新课(约分钟)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和文学常识(约分钟)
三、研读课文第1—7则(约分钟)
教学步骤(第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巩固旧课,导入新课。2.研读课文第6—7则。2.学习第6—7则。3.研读课文第8—9则。3.学习第8—9则。4.研读课文第10则4.学习第10则。5.总结整体感知课文。5.整体感知课文。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约分钟)二、研读课文第6—10则(约分钟)
三、总体感知课文(约分钟)本课总结
本课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求知态度方面:要热爱学习,不要不懂装懂;学习方法方面:知识的继承和创新,复习的重要性,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在修身做人方面:加强自律和品德修养,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从别人的短处反省自我,做到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品质要如松柏坚强不屈。这三个方面对学生都极具思想教育意义。板书设计《论语》十则1.学习方法2.学习态度3.思想修养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1.将本文分为: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思想修养三个方面,选择自己欣赏的方面写一段话,说说自己认为它好的理由并写出感受。2.搜集有关孔子、孟子和儒家学说的相关资料和同学交流。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吾日三省()吾身。(4)学而不思则罔()。(5)是知()也。2.解释下列加粗字。(1)为人谋而不忠乎。(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可以为师矣。(4)思而不学则殆。(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6)择其善者而从之。(7)士不可以不宏毅。3.翻译下列句子。(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与提示:1.略2.(1)办事、谋划(2)诚实(3)可以把……(4)危险、疲倦(5)虚指很多(6)跟从(7)坚强、有毅力3.(1)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于人。(2)很多人在一起,一定有我的老师在里面。(3)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4)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实践学习,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个性练习设计阅读短文,做题。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发,则不复也。”(1)文中可以归纳出哪几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一条谈的是对学习要________________,这是讲学习________________,第二条谈的是学习要________________,这是讲学习________________。答案与提示:(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举一反三。(2)诚实态度举一反三方法教学探讨与反思
学文言文最主要的是要积累一定的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而这些都需要在理解熟读的基础上对文言加以背诵。积累大量的文言词汇、背诵大量的文言对学生以后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补充资料1.关于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封建社会中被尊称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注释《周易》。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3000人,著名者有72人。自汉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2.关于《论语》《论语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的书。《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必读之书。《论语》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