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教案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通过文本的阅读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内容,理解老舍为什么爱北平的原因,懂得作者构思的文本写作的意图。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解读语言来指导文本阅读的能力,懂得老舍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写岀爱北平的原因。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从老舍爱北平炽热的情感中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理解这种“大爱无言”的深沉情感。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通过解读语言来指导文本阅读的能力,懂得老舍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写岀爱北平的原因。教学难点:从老舍爱北平炽热的情感中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理解这种“大爱无言”的深沉情感。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通过文本中的赏析注释来指导理解文本,教师不时地让学生懂得赏析在文本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的抒发上的重要作用,帮助他们在解读文本时要时时应该注意这种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1、郁达夫曾经在一篇散文《还乡后记》中写道:“比在家庭的怀抱里觉得更好的地方,是什么地方?”象这样的地方,当然是没有的,法国的这一句古歌,实在是把人情世态道尽了。因此,对一个人来说,故乡是他的出生之地,“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一一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老舍在北平的这片土地之上,不住地写作、劳动、生活,因此他才会对北平念念不忘,才会发出那对北平无尽的思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舍散文《想北平》。(教师板书课题与作者)2、介绍作者老舍出示幺J灯:老舍(1899-1966):1899年2月3日岀生,1966年8月24H去世。享年67岁,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满族,北京人(正红旗)。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子曰》、
《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H》、《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龙须沟》、《茶馆》,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二、整体感知文本,摸清文本结构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并初步概括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继而把全文分为三个部分。文本的结构:第一部分:(1——3)写自己对北平难于言说的热爱与思念。第二部分:(4——7)写北平的特点:(4)、写北平“动中有静”的特点。(5)、写北平“在人为中显自然”的特点。(6)、写北平“花多菜多果多”的特点。(7)、写北平“接近自然”的特点。第三部分:(8)直接抒发对北平的想念的感情。三、分析文本,体会感情(一)、分析文章一到三自然段1、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三段,并让同学们思考:这三段总体上都写了老舍想北平,那么他怎样把想北平的情感抒发出来的呢?第一段中说:既说对北平的熟悉,又说知道的述是九牛一毛,北平如此之博大,使得老舍对之怀有特别的情感。2、这里出现了以北平作背景写小说一语,同学们知道他有哪些小说是以北平为背景的呢?教师明确: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正红旗下》、《月牙儿》、《老张的哲学》;话剧《龙须沟》、《茶馆》。(1)、文章第二段中开头“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来。”体会一下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作者是怎样来言说这种情感的?教师明确:这实际上是一种“大爱无言”的情感,之所以太爱以致一时用言语无法说出和表达。作者为了表达清楚这种爱,是通过和爱母亲进行类比。母爱亲切温暖,体会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你时刻能感受到,却很难用语言来表达。这样的类比通俗易懂,通俗质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老舍爱母亲是出了名的,他将爱北平比作爱母亲,可见他对北平的爱是那么的深切,这爱的力量非常人能比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
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我与北京已经整个儿融为一体,对北平的爱朴素而真诚,深沉而热烈。(2)、在第三自然段里作者是怎样来表达自己对北平的爱的?明确:/成为诗人,来直接抒发大爱。(因为只有诗人是最会表达情感的,也只有诗人才能把之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里用到一个典故:杜鹃啼爱唐・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止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由此可见,杜鹃鸟或花都带上神话色彩,寄托了诗人伤感和无尽的哀怨,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当作一种悲鸟,当作悲愁的象征物了。可见这种对北平的爱是深沉的,是那么爱得执着、爱得刻骨铭心。b、从自己对北平的感激中抒发对北平的爱。北平赐予了作者最初的知识与印象,甚至作者的血里、他的性格与脾气都深深地烙上了北平的印记。这种血浓于水的感情,抒发了作者对北平含蓄而深沉的爱。c、我对北平的爱专一(我的内心己经整个儿属于北平,已没有空间容纳其他任何的美丽城市。)(二)、分析文章第二部分(4——7)1、这些段落是写北平的特点的:我们归纳出来有如下特点:(一)、北平“动中有静”的特点、(二)、写北平“在人为中显自然”的特点、(三)、写北平“花多菜多果多”的特点、(四)、写北平“接近自然”的特点。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这些特点,看看作者如何把北平的这些特点写清楚的(表现清楚的)?
抽生阅读。教师明确:第四段:作者用比较法,把北平和欧洲四大“历史都城”相比较,突出北平“复杂而又有个边际”、“动中有静”的特点。作者尽力通过描绘营造气氛来表现北平的安然舒适。写到积水滩、城墙、小蝌蚪、蜻蜓,短短几句,而喜爱之情表现得很到位。第五段:继续运用比较法表现北平“人为之中显岀自然”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和四山呢?”颇有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富于自然灵动的气息。第六段: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作者首先点出“草花儿家家都有”,讲到蔬菜水果,突岀了其新鲜可爱,很有生活情趣。这里有精湛的描写我们把之划出来。读一读。“雨后,韭菜叶上述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这样的语句,不是热爱生活、热爱北平的作家是万写不出来的。体会一下末尾一句:“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因为作者是语言大师,我们从他接近天真的口语化语气中,不难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北平的真挚的热爱。北平城述有一个特点是:接近自然。作者述是通过与伦敦的比较来得出的。教师明确:老舍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北平的理解,通过对比进而来突出北平的特点,这种对比手法让我们不无体会到老舍对北平的挚爱并不是基于“坐井观天“式的狭隘的理解,而是作理性的思考之后的结果。(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嘛)2、讨论:像北平这样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实在很多,老舍为什么只选择那些H常生活中的花草蔬果来写呢?是不是显得很小气了点?教师明确:“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老舍和北平的亲密关系,写岀北平的与众不同。如果他只是匆匆的过客,他会感叹北平历史的悠久,建筑的恢宏,但不可能有如此细微的生活体验。他真正融入了北平的生活,把笔仲向了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因为他是一个平民,一个普通的老北京人,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从另一个角度看,老舍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看到的就是“自然温和”、“物产可爱”。实际上,这就是老舍的“乡土情节”。(三)、分析文章第八自然段。这实际上就是篇末点题。
1、问题: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收束全文,这一笔好在哪里?教师明确:(1)、点明题意,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2)、这一句包含了作者复杂的感情。教师岀示幻灯片:1936年,作者当时在青岛,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签订了,战争即将爆发,都说明华北危急、北平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四、拓展延仲柯灵的《乡土情节》(一)、1、学生速读文本:对照对话栏的提示来理解文本。看看柯灵是怎样把乡土情节表述清楚的?教师明确:情结的最大特征是:平时的隐秘性和流露时的下意识。《现代汉语词典》定义: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乡土情结:就是对故土、故乡的一种隐秘情结,一旦有突破口,就显示出无限的依恋。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作这篇散文的,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因此,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作者从家到国展开联想显得十分自然。作品叙古写今,纵横扌卑阖,元气淋漓,文中征引了大量的诗文,史料和典故,不仅说明了乡土情节的久远,普遍,根深蒂固,而且述通过它们营造了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感人。2、文章结构:一、第1自然段:什么是乡土情结。二、第2——6自然段:乡土情结的由来(第2自然段)、发展(第3-4自然段)、升华(第5—6自然段)。三、第7自然段:归结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彰显时代精神。3、文本中的生字词点一下,尤其是个别的读音强调一下。魂牵梦萦、忐忑不安、怯生生、田睦、悠邈、崎岖、三匝、蔓尔、锈羽而归、谪居、唏嘘、方兴未艾、桑梓、屹立、搭讪、褪色、发轲、濠水、翰苑、缔造、翘首、杀戮、谛听(二)、探索性问题:1、王维的诗直接写了什么?间接表达的是什么?有何作用?
教师明确:直接写作者对故乡梅花的关切。间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通过借物抒情,形象地表达了“乡土情结”。2、乡土情结的由来源自哪里?教师明确:源自童年的烙印。3、乡土情结在人离乡时表现尤为强烈,文中写了引发乡思的哪几种情形?教师明确:(1)、为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而离家闯荡。(2)、为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被迫离家。(3)、灾难和战争使人流离失所。(4)、放逐使人有家难归。4、谈谈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诗文的作用。教师明确:韦庄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5、文章第五自然段写由于战争、放逐等灾难引发的情怀,此部分对乡土情结的描述有何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教师明确:战争引发的思乡之情,为乡土情结注入了昂扬悲壮的气息,为下文主题升华作铺建。同时第五段写爱国情怀,实质是建立在乡土情结之上的并且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升华),表现了作者对仁人志士高尚情怀的赞颂。6、教师补充:林则徐的例子可否删除?教师明确:(主张删除:理由是该例子与文本内容游离;不删:理由是此部分强调其爱国思想,与文本主题一致。)五、总结课堂让我们守望这片梦中的家园故土,在里面我们止如海德格尔所说地:诗意地栖居着,那样我们的精神才能有所凭靠,爱家乡爱故土,无论我们今后会飘向何方,我们一定深深记着这片生你养你的土地。六:布置作业:《名师一号》中的相关练习。板书设计:爱北平老舍
第一部分:(1——3)写自己对北平难于言说的热爱与思念。第二部分:写北平的特点:(4)、写北平“动中有静”的特点。(5)、写北平“在人为中显自然”的特点。(6)、写北平“花多菜多果多”的特点。(7)、写北平“接近自然”的特点。第三部分:直接抒发对北平的想念的感情。乡土情结柯灵一、第1自然段:什么是乡土情结。二、第2——6自然段:乡土情结的由来(第2自然段)乡土情结的发展(第3—4自然段)乡土情结的升华(第5—6自然段)三、第7自然段:归结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彰显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