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人教版选修《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word教学实录及反思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2人教版选修《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word教学实录及反思

ID:1029682

大小:21 B

页数:6页

时间:2022-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实录李海林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你们课前预习了课文吗?生:没有。师:哪现在先预习一下吧。两个要求,一大声地读出来,二要每一个字都读到。(学生读课文,约一分钟。)师:读懂了吗?生:没有。师:哪一个字没有读懂呀?有几个字不认识,注释里都有。先看看。看了,哪一句不知道它的意思呀?哦,都知道。怎么会说不懂呢?生:(有些茫然)师:其实不是不懂。是不喜欢。同学们,所谓读懂诗,不是说你能解释这一句是什么意思,那一句是什么意思。不是的。所谓读懂诗,就是你读了后喜欢这首诗。喜欢了,就是读懂了。今天我们来学这首诗,就是让同学们来喜欢这首诗的。这首诗写得好呀,是很有名的。艾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名的诗人之一,如果要排的话,至少要排前五名的。这样的诗,我们要喜欢。这首诗好在哪里呢?我首先要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读诗应该读什么吗?我们读小说,主要是读人物,读情节,我们读剧本,主要是读人物语言,读人物的戏剧动作,读散文,是读什么读什么,那么读诗歌是读什么呢?(学生显然不知道。我也知道他们不知道,这也不是我的教学内容,用提问的方法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直接告诉他们。)读诗,主要是读两个东西,一个是节奏,一个是意象。节奏就是声音的起伏呀。例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只听声音,不看这些词,我们就有感觉了。今天我们不学这个,我们学另一个东西,意象。就是诗歌中写到的一些事物,但这不是一般的事物,是带有作者情感内涵的事物。我们读诗歌,就是要读到这些事物,读到作者在这些事物里的情感内容。那么下面我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读了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最主要的意象,我称之为“主意象” 是什么?生:(犹豫了一下)雪。师:对的。雪。你看,诗歌的题目就是“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下面同学们听我来念这两句诗,你们闭上眼睛,来,闭上眼睛,你们听我念,看看你们心里在听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时会想到什么东西,你们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情感体验。你们仔细体会一下,等一会儿要你们说的哟。(我尽量慢慢地念: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念了两遍。)你们想到了什么?你们内心里有什么情感体验?哪位同学想说说?生:(没有同学有想说说的表示)师:哎,你们听了这一话,心里总是有想法的啰,不可能没有想法吧。你来说说。生:(似乎不知道说什么)(我知道我遇到了借班上课常会遇到的情形,就是同学拒绝与你配合。要么是他没有这个习惯,要么是他与这个借班上课的老师因为不熟悉不好意思与你交流。老师在课堂里要学生做一些活动,有些是有教学意义的,是要让学生掌握的,有些是过程性的,是为了下面的教学更顺利开展的。一般来讲,前者如果出现学生不配合的情况,那就要停下教学,先把问题解决。如果是后者,其实也可以绕过去的。我这堂课,就采用了绕的办法。)同学们心里总是有想法的,但就是不说。那我们来看看作者,他在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以后,他心里想到了什么呢?他心里有哪些情感活动呢?来,下面请男同学先读课文,从第一个“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读到第二个“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预备,齐。生:(读课文)师:其实,这里写的是一个场景。诗歌会写到很多意象,这些意象不是散的,而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有一些同类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就会出现所谓“场景”。其实场景,就是若干意象的组合。刚才同学们读到的一节,就是一个场景,同学们试着为这个场景起个名字。哪个同学来试试。(关于“意象”及“组合”,以及与“场景”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对学生来说,是纯粹的概念辨析,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为什么课堂里我又要讲到呢?课堂里讲的东西,其实是可以分类的,一类是需要学生掌握的,是属于“学习内容”的范畴,一是不需学生掌握但却是老师的教学工具,是老师展开教学的“话语”。老师的上课,是要用到这些话语的,不用是不行的,但不宜要求学生掌握。所以我只是一带而过。)生:农夫。师:农夫。但农夫在干什么?对,赶着马车行进在林间的农夫。好,我们再来请女同学读第二部分。从第二个“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读到第三个“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预备,齐。生:(读课文)师:这一节其实写了两个场景。请一个同学为第一场景想个题目。哪位同学?生:(没有学生举手)师:很简单呀。前面不是说农夫吗?这里就是农妇:坐在乌篷船里的农妇。还有一个场景,我来起个名字吧:蜷伏在他乡的老母亲。(之所以不等学生发言,我就自己直接点出,这一次倒不是学生不配合,而是我突然意识到,其实我的这一教学步骤是由我直接点出还是由学生来回答,意义不是特别大,对我实现教学目标没有本质意义。由于时间紧,而且这是评职称的课,我要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的,于是就由我直接点出。)下面我来读最后一节:(读课文最后一节)这一场景,也可以有一个名称:失去土地的人们。好,同学们,这四个场景,其实就是作者写下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之后,在他的脑子里浮现出来许多意象的组合,组合成这么四个场景。同学们,你们看看,这四个场景,它们表达的情感,或者说,这四个场景所内含的情感内容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生:(一时回答不出)师:同学们,来,看看这里:“你中国的农夫,戴着皮帽,冒着大雪,你要到哪儿去呢?”看看这里:“是不是,你的家,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已被暴戾的敌人,烧毁了么?”看看这里:“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同学们,这是写的什么?生:苦难。师:对,苦难。什么苦难?具体什么内容的苦难?生:(不知道,也无法知道)师:请同学们看看课文最后一行。1937年12月28日。这是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时间。同学们,1937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你们学过历史呀,七· 七事变呀。日本鬼子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全面侵华战争的呀。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大批的国土沦陷,大批的人民流离失所呀。艾青的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背景写的。----什么苦难?生:失去家园。师:失去家园。国破家亡,国恨家仇,是亡国之恨呀,是亡国奴的苦难呀。从主题上来讲,我们可以把这首诗归入哪一类诗歌?生:爱国主义诗歌。师:对,说得更具体点,是抗战诗歌。可以吧?你们过去读过抗战诗歌吗?你们没有读过呀?最近电视上放一个电视剧你们应该看了吧,《大刀》,你们看了吧?生:看了。师:抗战的时候,有一首歌,就是大刀歌。这个电视剧的主题就是从这儿来的。这首歌你们会唱吧?生:会,(有同学小声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师: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爱国的同胞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工农的子弟兵,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团结一心奋勇向前。看准了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你们听我念这首诗的时候是什么感觉?生:很激昂。师:对,很激昂,很昂扬的。但是,你们在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时,有这种昂扬的感觉吗?来,你们来读读。生:(读课文)师:你们是什么感觉?生:悲伤。师:是,悲,但“伤”吗?好象不太准确。生:是悲哀。师:好一点了,但还有一个更准确的。生:悲凉。师:对,悲凉。你看我读几句。(读“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一节。)同学们,你们找一节来读读,读出这种悲凉的感觉来。生:(读课文)师:好,同学们,我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写抗战诗歌,怎么会写得这么悲凉的?你们觉得抗战的诗,写这么悲凉好吗?生:(思考)(这里是我的教学重点。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读出诗歌的悲凉来,他深刻地感受到来自诗歌字里行间的悲凉,知道了这种悲凉的意义,就是读懂了这首诗,就会喜欢上这首诗,我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这里也是教学难点,学生是很难体会到的,因为他没有这样的生活。本来我应该有一点造气氛的安排,例如使用多媒体,但这是借班上课,事先通知学校可能停电,不能使用多媒体。因为是教学重点难点所在,我应该将教学进程停下来,让学生有一个交流的时间,原来是有这个设计的,但这是评职称上课,有评委给我打分的,我看时间有点不够了,如果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恐怕给评委的印象不好。所以我也只好省去,改用比较简略的办法。)师:同学们,让我们回到课文。你们来读读这些诗句:“那从林间出现的,赶着马车的,你中国的农夫”,为什么要特地提“中国的”?你看看这里:“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后面,“中国的痛苦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这些诗句,都特别的强调“中国的”。为什么呀?还有,这里还写到“而我,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为什么要把“我”也写进去?你,我,还有他,我们都面临着人生的“痛苦与灾难”。生:(思考)师:同学们,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谈谈我读这首诗的感受:时间过去70年了,我今天来读这首诗,仍然深受震撼,不仅仅因为它再一次激起了我们的历史回忆,也因为它不仅写了“亡国恨”,还写了“民生苦”,甚至“人生苦”。所以同学们你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感受到的这种“悲凉”呀,里面有很多东西。这就是艾青,他把当亡国奴的苦难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人生痛苦,揉合在一起了。“悲凉之雾,遍被字里行间” 。好,我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会写得这么悲凉的。还有一个问题,抗战诗歌,写这么悲凉好吗?你觉得呢?生:(思考)师:你们来设想一下,时光倒退70年,你们就是处在当年那种历史背景下,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你的家乡,你无家可归,流浪在外,你读到这样的诗句,你会是什么感觉?生:悲凉。师:与那些写得很昂扬的诗比,读这种很悲凉的诗,你的内心反应会有什么不同吗?生:读昂扬的诗,会很激动,但可能激动后就会过去了,但读这种悲凉的诗,可能会有很长时间心情都不好。师:对,心情不好,就是对你的影响会更为深远,是吧。的确是这样。当时这首诗发表后,在全国引了很大的反响,很多人读了这首诗后毅然走上了抗战的前线。因为这首诗,写到人们的心里头去了。大家再找到课文里的一节,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这种心情。生:(读课文)师:好,同学们,我们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看到了这首诗写了“亡国恨”“民生苦”“人生痛”,我用三个字来概括:“雪”、“寒”、“悲”。对吧。那么我问一个问题:这里面写到了“温暖”了吗?这首诗写了什么?“雪”、“寒”、“悲”,但没有写到“温暖”吗?生:写了。师:什么地方?生:后面。师:对:“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温暖么?”写了“温暖”的。哦,是写“我”的诗句,能给你们,就是读者们,一些温暖吗。我问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当时的读者,你读了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你会有一点“温暖”的感觉吗?为什么?(这个时候,下课的铃声响了。一方面我不可能再讲下去,另一方面,我也觉得不说明白可能比说明白更好,于是我就以下列几句话结束我的这堂课。)文学就是这么奇怪。一首诗都是写的“悲凉”,但是读完后,也许会有些许的温暖呢。这就是文学的奥妙。这悲凉,是艾青给我们的,这温暖,也是艾青给我们的。今天我们这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在关于“温暖”的教学前,我原本还有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由于时间关系,我把它省略掉了。我的原设计是请同学们把与“雪”“寒”“悲”有关的词语都找出来,然后请同学们用这些词语中的一部分,写一段话,表达“悲凉”的意思。)课后反思:我们教学生学一篇课文到底是想干什么呢?一是要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在让学生读懂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读一篇课文。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只教给学生方法,最后也没有读懂课文,不行吧。反过来,只是读懂了,但没有掌握如何读的方法,也不行吧。一般来说,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课文都是读不懂的,如果真的一读就懂,那就没有教学意义了。学生不懂,那怎么办呢?只有两个办法,要么是我们老师帮着搭一个台阶,例如提供一点资料呀,或者背景呀,等等,扶着学生到这个台阶上,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读懂。要么把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生活经验或认知经验调动起来,然后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读懂一篇作品:要么找一些资料来作为台阶,帮助自己读作品,要么把自己的经验参与进来帮助自己读作品。教《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选择的是后者,就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体验文本。教学设计意图就是这一点。我具体做得怎么样呢?不敢说很好。在重点和难点的地方,应该更缓一缓,让学生做更多的动作。如果是在自己的班上上课,没有其他什么因素的制约,可能有些环节要做得充分一些,效果应该比这堂课好一点吧。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