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树》教案(翟娓)
加入VIP免费下载

《合欢树》教案(翟娓)

ID:1028456

大小:23.68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合欢树》教案四甲初中翟娓[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平淡文字背后饱含的深情。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涵义,并领会作者对母爱与生命的感悟。[重点和难点]1、品读文段,学会欣赏作者内敛又充满张力的文字,真切感受到作者含蓄又深沉的情感。2、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表达自己对母爱与生命的感悟。[教学方法]品读、交流、探讨、迁移[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读《合欢树》这篇散文。它的作者史铁生,是现仍在世的中国作家中我最崇敬的一位。我觉得要真正读懂他的作品,一定得先读懂他这个人,所以我们至少得先了解一下他的基本经历。请大家看一份简单的年表——注意一下他生平的几个关键时期:毕业于,想来是个优秀的学生;18岁插队落户,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得了重病贻误治疗导致双腿瘫痪,回北京后好不容易在街道工厂找到份专门安排给残疾人的工作,预读过课文的同学应该还记得他干的是什么活。28岁那年凭写作撞开了一条新的人生之路。除了年表上提到的两个奖外,还有一个在我看来分量很重的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该奖将年度杰出成就奖颁给了史铁生,授奖词中有这么一句:“……他(史铁生)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 让我们来看一张很有代表性的照片:轮椅上,一个衣着朴素的中年男子,看上去生活得清苦却又坦然、神情超脱却又“不改其乐”。那么,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会在《合欢树》一文中透露出怎样的情感密码和人生颖悟呢?二、朗读文章,梳理梗概,品读交流:先请一组同学分别朗读1-5节,大家一边听,一边尝试完成下面的表格——所在段落人生节点“我”母亲的反应“我”的反应母亲的状态1十岁作文比赛得第一急着说她自己扫兴/装作不注意年轻/聪明/最好看/爱美2,3二十岁双腿残废为我治病鼓励我写作抱了希望一心只想写小说/不在乎自己这条命不年轻,有了白发 4三十岁第一篇小说发表\\已不在人世4 另一篇小说获奖\心烦,躲出去迷迷糊糊听到回答,得到一点安慰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教师注意点拨:母亲的“苦”——“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是加倍的”,她操劳一生,却没来得及分享儿子的半点快乐与骄傲,49岁就病逝了。点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悔。再请另一组同学分别朗读6-10节,一边听,一边尝试完成另一表格:所在段落人生节点合欢树母亲的反应“我”的反应母亲的状态   8二十岁被认为是“含羞草”,其实是合欢树为我找工作,在路边挖了棵“含羞草”\\ 第二年没发芽叹息,舍不得扔\\ 第三年长叶茂盛高兴,常去侍弄\\ 第四年移栽窗前念叨何时开花\\ 第五年搬家被遗忘\悲痛,忘了小树过世 7三十岁开花\心里一阵抖已不在人世10 年年开花,长到房高\后悔没自己摇车去看看已过世多年将这一表格与前一表格进行比较,谈谈你的发现、理解与感悟。合欢树的成长与作者的成长多么相似:我的反应:“抖”“一阵抖”是由“合欢树”触发的,前文迷迷糊糊听到的回答不过是自我安慰,只能让作者“得到一点安慰”——强调“一点”,其实还是不能释怀,没能真正得获得安慰,所以他仍然不愿回家,在街上瞎逛,直到想起邻居曾提起“合欢树”开花了,一下子情感似乎找到了出口。此文并非单纯的“怀念”,早在四年前他就写下了《秋天的怀念》,虽然说对母亲的怀念可能贯穿了作者的一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四年后的他会再拷贝一篇类似的作品,这也是所有写作者的大忌。请注意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这段话——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这是作者一点点领悟母亲的爱的过程——谁言寸草心,“识”得三春晖。三、探讨最后一段,与大家分享你的理解与感悟。文章的结尾,我极为推崇这两段。正好留给我来朗读,我不再有同学们甜美的嗓音、青春的激情,但我有着对某一生命阶段的直接体验,因此对这篇文章的领悟或许会比同学们更深一些。我想先请同学交流一下各自的看法——段落序号原文学生理解教师点拨第11节“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沉浸在对母亲的回忆中,独自咀嚼悲伤,品尝回忆中的母亲的一点一滴的爱。心情在悲伤与安慰中交替。在哀恸与丧亡的阴霾之下,人最接近真实的自我。 第12节“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羡慕那个孩子,能看着那棵树 孩子不知道,强调的是作者的刻骨铭心爱的传递 “生命”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四、创造性理解与迁移:文章的最后一段让我们由史铁生个人的特殊遭际跳脱出来,看到了人类生命的普遍性:板书:母亲------------------妈妈合欢树-------------“合欢”的隐喻与启示“我”------------------孩子“合欢”——是巧合也好,是冥冥中的安排也好,这个词都会引人浮想与沉思。正是这课树,承载了多方情感与多方期待,凝聚了不只作者一人的回忆,触发的也不仅是作者内心不忍碰触的隐痛,在它身上作者的情感得到了释放、追思得到了寄托。且因它本身亦是生命的昭示,作者反而可以在它的身上得到某种启示。由那个孩子想到普天下尚未长大,但有一天终会长大的孩子;由那个孩子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继而想到普天下所有爱着自己孩子的妈妈。请注意作者用了“妈妈”一词。香港作家李碧华曾在日本一家小书店看到一本名叫《给母亲的短柬》的小册子——收集了社会各阶层不同的人曾经不敢、不忍、不好意思、没来得及向母亲说的话。我选了一些给大家分享——“当我见到桔梗花砰然绽放,令我想起你在年轻的日子,大太阳下,持着一把伞。”“求你来领我出去,妈,我在森林中迷路了!”“在我小时候,曾骂:‘你去死吧!’。现在,我多想把那小孩杀掉。” “在电话中说真有点不好意思,所以我偷偷写个字条:‘对不起,妈’。”“妈,我今天在巴士站见到一个女人很象你,我帮她提袋子了。”“妈,你快乐吗?满足吗?——你猝然去世后四年,我才有力气问你这问题。”“你一定很奇怪,我是从来不跟你写信的。彩子她有孕了,妈。” 一篇长文,一则短笺,不论是作家,还是普通人,都有着同样的情感内容,相似的人生体验,你会发现其实史铁生想要表达的东西既是个性的独特的也是共性的普遍的。这些短柬用的都是第二人称,史铁生从未以第二人称的形式写过母亲,或许这种形式的话他只会深藏心底,绝不肯也没必要向他人透露,包括读者。如果你是史铁生,你会用第二人称给母亲写一则怎样的短柬呢?也可以选择另一项写作实践:带着从《合欢树》一文中得到的启示,给你自己的妈妈写一则短柬,把不敢、不忍、不好意思向母亲说的话写下来。最后我提一个希望,希望大家能收藏这篇文章,不管今天在这课堂之上,你理解了多少或者说理解到什么程度,这都没有关系,只要你还记得这篇文章。十年、二十年后,请再次读一读它,相信一定会有更新、更深刻的领悟。想请大家同时记住的还有这样一句话:岁月流逝,无可挽回,但母爱永存,生命不息。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